黃財武
【摘要】人們對同一文本的解讀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只有將自己正確獨到的解讀過程展示給學生,才能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文本解讀方法眾多,本文重點闡述筆者在解讀文本中總結的九點心得:于尷尬處讀書、于無字處讀書、于煉字處讀書、于矛盾處讀書、留意史傳文的春秋筆法、在同類人物的互補中完整解讀主要人物形象、比較出真知、將心比心理解人物處境、注意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和發(fā)展性。
【關鍵詞】文本;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比藗儗ν晃谋镜慕庾x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種解讀或膚淺或深刻,或循規(guī)蹈矩或張揚個性。能正確、深刻解讀文本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構成元素之一。文本解讀能力也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之一。教師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去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教師只有自己“意會”了,方能“言傳”學生。
文本解讀具有開放性、多元性、歷史性、現(xiàn)實性、生成性、個性等特性。教師只有將自己正確獨到的解讀過程展示給學生,才能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開放、多元、歷史唯物主義、發(fā)展、實事求是、辯證的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筆者在教學《長恨歌》《孔雀東南飛》《鴻門宴》后,將備課過程中體悟到的個性化理解整理成三篇文學賞析論文,并有幸發(fā)表在《福州教育研究》刊物上。它們分別是《刻骨銘心的中興情結》《望子成龍是鑄成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鴻門宴是一場內斗》。筆者現(xiàn)以這三篇論文為主要例子,談談在文本解讀方法方面的個人體會,以供同行商榷。
文本解讀方法眾多,常見的有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緣景明情、以景解情、因聲求氣等。這些常見方法在教參中已有詳細闡述,本文就不再贅述。本文將重點闡述個人在解讀文本中總結的九點心得。
一、于尷尬處讀書
讀書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有悖常理的蹊蹺處,必事出有因,那里隱藏著作者的某種暗示。這往往是讀者窺見作者內心或作品主旨的便捷門徑。舉《鴻門宴》為例,項伯欲報張良恩,大可通知手下明天生擒張良或放張良一條生路。他卻冒險夜訪敵營,泄露軍事機密,這樣弱智行為跟位居左尹的項伯的智商完全不匹配。蹊蹺行為背后必有隱情。其實他是以“欲呼張良與俱去”為借口試探張良是否有議和打算。結果一切盡在項伯算計之中。張良還是當年講義氣的張良,“不可不語”劉邦,劉邦也毫無懸念地邀項伯見,并結為婚姻。大家注意“結為婚姻”,這不就是和親嗎?文中另一蹊蹺處同樣解答了這一問題,項伯夜訪敵營后還敢“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只有在項王默許或授意下去議和才敢如此,要是告密,借你十個膽回來也不敢說。從以上這兩蹊蹺處,可以知道項伯是在項羽默許下夜訪敵營找劉邦議和,避免無謂傷亡。
二、于無字處讀書
讀書不單要看文中寫了什么,也要看什么該寫卻沒寫。舉《孔雀東南飛》為例,通篇沒有提到焦劉的孩子。劉蘭芝“不堪驅使”,主動提出“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如果有孩子須撫養(yǎng),偉大的母親為了孩子,忍辱負重也要留在婆家,何談“徒留無所施”?更不會主動請譴。事實也證明如此,劉蘭芝臨行只跟婆婆、小姑告別,唯獨沒有跟孩子告別。如果有孩子,母子生離死別當是全詩的重頭戲。沒有生育被休,是《孔雀東南飛》沒有明言的一個原因。另一首著名的休妻詩《詩經·衛(wèi)風·氓》如出一轍。所以解讀文本就當讀出作者沒有寫出的言外之意。正所謂,“于無字處讀書?!?/p>
三、于煉字處讀書
盧延讓《苦吟》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边@說的就是煉字,即根據(jù)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舉《鴻門宴》為例,項伯回到項營“具以沛公言報項王”。此處用一“報”字,而非“告”。“告”是知情者主動告訴,“報”是因公匯報。似乎項王早知此事,深夜還等項伯的匯報。所以,一字可知,項伯夜訪敵營、通風報信,還可以大言不慚地告訴項王,項王還不生氣,皆緣于項伯是在項王默許或授意的情況下夜訪敵營。
四、于矛盾處讀書
閱讀文章,發(fā)現(xiàn)人物爭執(zhí)、言行前后不一、內心糾結等矛盾處,梳理矛盾,探究原委,多能窺見主旨?!犊兹笘|南飛》焦母說“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劉蘭芝卻說“進止敢自專”,認為自己在婆家“無罪過”,“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被氐侥锛乙彩钦f“兒實無罪過”,是“君家婦難為”。顯然焦母說的“自專由”不是劉蘭芝理解的“自專由”。筆者以為婆媳關于“舉動自專由”的爭執(zhí),其實質是婆婆不便明說的“恩愛遭妒”,兩個年輕人不管不顧地秀恩愛嚴重刺激了盛年守寡的婆婆?!犊兹笘|南飛》篇末有一曲筆可以印證,“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兩人秀恩愛讓寡婦婆婆深夜彷徨,能不“失恩義”?在這夜里,婆婆生吞了兒媳婦的心都有了。劉蘭芝誤傷婆婆卻渾然不自知,還糾結于“進止敢自專”的委屈。所以,“解讀文本就當于矛盾處揭示事件真相”。又如,縣令、太守爭聘的貌美聰慧、賢良淑德的劉蘭芝卻遭譴,兩者的審美矛盾說明縣令、太守看重人品,而焦母看重的是兒子的仕途,休了“生小出野里”的劉蘭芝,再娶個“承籍有官宦”的秦羅敷。在這矛盾對比中,焦母趨炎附勢、醉心榮華的嘴臉暴露無遺。
五、留意史傳文的春秋筆法
孔子創(chuàng)作《春秋》講究述而不作,只告訴你部分事實,隱去另外一部分事實不表。這就是由孔子首創(chuàng)的“春秋筆法”??鬃酉鳌洞呵铩?,而亂臣賊子懼?!洞呵铩贰拔⒀源罅x”,明善惡,寓褒貶,對于同樣的事件,往往用不同的字來表明態(tài)度,不發(fā)議論而將褒貶寓于敘事之中,形成了后世譽為“一字之褒,榮于華袞;一字之貶,嚴于斧鉞”的“春秋筆法”,并得到歷代史學家的發(fā)揚光大,司馬遷就是其忠實擁躉之一。
舉《鴻門宴》為例,項伯夜訪劉邦,“結為婚姻”,不費一兵一卒收伏劉邦,避免傷亡,可以說是立下大功。這“結為婚姻”就是古人常用的和親手段。太史公對項伯的這件功勞只述其“結為婚姻”事實,隱去避免傷亡的重大意義分析。還有太史公在《項羽本紀》篇末,用項王封邑魯?shù)匕傩赵笧樗拦?jié)之事與項伯封侯改姓對照,這兩處都運用春秋筆法含蓄表達了太史公對項伯的不齒?!稇?zhàn)國策·荊軻刺秦王》篇末寫道“秦王目眩良久”。這也是一典型的春秋筆法,曲折表達了作者對秦王的嘲諷和對荊軻壯舉的肯定。
六、在同類人物的互補中完整解讀主要人物形象
文學作品中常用同類人物互為補充的手法,既節(jié)省筆墨又讓人浮想聯(lián)翩?!犊兹笘|南飛》中劉兄和焦母就是一對互補的人物形象。兩人同為封建家長,當有共同屬性。劉兄說:“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逼溱呇赘絼?、一心攀高的嘴臉,就是焦母形象的有效補充。這為我們解讀焦母形象提供了全新的角度,使焦母休媳理由不僅限于“自由論”,從而揭開了“陰謀論”的面紗。陰謀論認為焦母替兒子設計了一條求仕坦途,先休了不能生育的劉蘭芝,給太守兒子提親機會以換取太守提攜,然后再給焦仲卿找一個“承籍有官宦”的官家小姐。想要借泰山之力改變“兒已薄祿相”的窘境。也正因為是官家大小姐,不可能以小妾身份嫁入,才非要休了原配劉蘭芝不可。劉蘭芝的悲劇就在于他的原配身份妨礙了焦母的望子成“龍”大計。還有《琵琶行》中江州司馬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也是互為補充關系。有人說《紅樓夢》中“晴為黛影,襲為釵副”,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七、比較出真知
對比手法,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讀者要善于發(fā)現(xiàn)作者有意安排的比較對象,并在比較中領悟作品主旨?!而欓T宴》中,司馬遷采用對比手法,有意安排了四組八人進行仔細比較,有主帥劉邦和項羽、謀士張良和范增、勇士樊噲和項莊、內奸曹咎和項伯。文中將楚漢兩大陣營進行了全面的比較,為下文項羽兵敗自刎烏江、劉漢一統(tǒng)天下埋下伏筆。
八、將心比心理解人物處境
文本解讀應真正體現(xiàn)以人為本。對作品人物的分析不能人云 亦云,迷信權威,讀者要將心比心,從人物處境出發(fā)理解人物形象?!而欓T宴》中,呂后妹夫樊噲能主動詢問:“今日之事何如?”了解情況后,主動請纓,“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并且不等張良答復就主動去做了,“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項羽堂弟項莊則不然,他被動做事。范增吩咐他:“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彼桶床烤桶啵翢o掩飾和創(chuàng)新,一旦項伯阻擾,便不知變通。因此,項莊歷來被人看作是個有勇無謀的武夫,但如果我們能夠設身處地站在項莊位子上思考問題,則不然。
項氏子弟一個個英勇神武,項莊還是當時一流的劍術家,不至于這么低能。項莊應該也有他的苦衷。
首先,項羽穩(wěn)操勝券,項莊不必像樊噲那么緊張;其次,范增和項伯都是他的上司和長輩,誰都得罪不起;再者,主帥項羽沒有明確指令。為了不得罪范增,他不得不接受刺殺任務,但他知道這是范增的擅作主張,所以他必須把刺殺行動明顯化,試探項羽、項伯的意思。結果正如他所料,項伯不同意,而項羽態(tài)度不明朗。所以,對項莊來說,最佳結局就是:我執(zhí)行命令了,但項伯阻擾致功敗垂成,這樣三位上司都不得罪。項莊是在上司不睦的夾縫中求生存的屬官,明哲保身是他在項伯和范增長期內斗中學會的生存哲學。
九、注意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和發(fā)展性
文學作品中,人物性格既有前后一致性的特點,也有發(fā)展變化的特點。只有較好地把握這兩點,才能正確解讀人物形象。
項羽誅殺吳地郡守起義,計斬宋義奪權,破釜沉舟鏖戰(zhàn)巨鹿,何其果敢!在《鴻門宴》中怎么就成了一個優(yōu)柔寡斷的君王?項羽的頭腦真的就這么簡單嗎?其實不然,但凡帝王都喜歡玩平衡權術,項王也不例外。范增功高蓋主的亞父地位,已然成為項王的一塊心病。這從范增的“砸玉斗”“罵豎子”可見一斑。所有帝王都擔心自己無法駕馭能臣驍將,無怪乎《水滸》里的“白衣秀士”王倫先是不容林沖,后又不愿收留晁蓋等人。要用好人才又不養(yǎng)虎為患,就要扶植一批親信庸才以平衡他們。這樣內親、外戚、宦官就成為首選人員。項王理所當然地選擇了項伯,扶持項伯勢力,借以平衡范增。所以,項王默許項伯和親招降劉邦,首肯項莊舞劍,又無視范增的示意,最后劉邦跑了,他也不緊張不生氣。原來,項王面無表情的背后是在坐山觀虎斗,玩平衡術的把戲。也不難看出,項王心理的微妙變化,他自以為坐擁天下了,再無外敵,已然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內政上了。所以,簡單地把項羽解讀成優(yōu)柔寡斷的君王是不符合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原則,更沒有看出已貴為霸王的項羽的內心微妙變化。
總之,閱讀與欣賞文學作品的思維活動應空靈一些,千萬不可泥于字面,死于句下。文學作品可以多樣化解讀,但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解讀時,切忌穿鑿附會。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一:“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鄙虻聺撜f:“讀詩者心平氣和,涵泳浸漬,則意味自出;不宜自立意見,勉強求合也?!彼麄兌紡娬{了靈活但不穿鑿附會的辨證思想。
參考文獻
[1]閩內出許可證字第061號,《福州教育研究》,2009(2).
[2]閩內出許可證字第061號,《福州教育研究》,2017(6).
[3]明·邱濬,《大學衍義補》卷八十四.
[4](清)曹雪芹.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校本[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5](明)謝榛,(清)王夫之.四溟詩話·姜齋詩話[M].北京:1961.
[6](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全二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