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國際音樂教育理論研究三大新動態(tài)

2018-05-17 06:52顏悅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2018年1期
關鍵詞:研究者音樂研究

顏悅

近年,國際音樂教育界在學術研究領域的最新動態(tài)主要存在三個趨勢。即,第一,研究主要聚焦于專業(yè)音樂教育、學校音樂教育以及音樂教師教育這三大音樂教育教學領域;第二,相關音樂教育的學術研究更趨向于圍繞跨學科的交叉點展開;第三,研究方法更趨向于對實證研究的綜合化運用,即在基于量化數(shù)據(jù)研究的基礎上,對研究對象進一步展開質性分析的實證研究。本文基于前期歷時五年對國際英語類學術期刊文獻跟蹤與研究綜述的基礎,旨在對研究型學術期刊中所涉及近年國際音樂教育研究最新動態(tài),及其相關領域的研究文獻進行詳例分析與評述。以便廣大學者了解國際音樂教育界最新關注焦點、研究狀況、研究成果以及所運用研究方法、行文規(guī)范等,提供可資借鑒的導讀及索引。

隨著我國音樂教育研究學者與國際音樂教育界學術交流日益頻繁,無論是代表綜合性學術研究平臺的國際音樂教育大會(ISME)、亞太地區(qū)音樂教育研討會(APSMER),還是各專業(yè)領域高水準賽事這類集學術與專業(yè)競賽于一體的文化交流平臺,都可以看到越來越多我國音樂教育者活躍的身影。通過積極參與國際音樂教育學術交流活動,可以為我國音樂教育研究學者提供最有效、直接了解國外同行最新研究焦點的機會,并在已有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合作研究課題的可行性。同時,近年在國內各高校主辦的各類音樂教育學術活動和專家課堂上,活躍著諸多國際音樂教育界頗具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分享他們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學經(jīng)驗。然而,對于我國音樂教育從業(yè)人員而言,如何更有效地參與到各類國際學術活動、更快理解國外學者學術研究思路與方法可謂當務之急。

發(fā)表于國際學術期刊中的各類研究文獻,是了解國際音樂教育領域研究者最新理論與實踐成果、拓展國際學術視野最直接且高效的途徑,對我國當代音樂教育理論研究中國際視野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所涉文獻資料的獲取均檢索于Taylor&Francis-Routledge,Sagapub,EBSCO,ProQues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等網(wǎng)絡期刊數(shù)據(jù)庫中,對5本在國際音樂教育界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音樂教育及相關學科的期刊《音樂教育研究學報》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118篇),《英國音樂教育學報》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94篇),《國際音樂教育學報》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137篇),《音樂心理學》Psychology of Music(181篇),《音樂教育研究》Music Education Research(131篇)于5年內所出版發(fā)表的共計661篇音樂教育相關學科研究性文獻進行分析與整理。其中《英國音樂教育學報》與《音樂教育研究》被國際頂級檢索數(shù)據(jù)庫SSCI收錄。

根據(jù)前期統(tǒng)計,2010至2014年國際音樂教育類學術期刊中所發(fā)表的文獻共涉及11個音樂教育相關學術領域,本文選擇其中研究關注最高的音樂教師教育、專業(yè)音樂教育與學校音樂教育相關研究案例3篇,最新動態(tài)中交叉學科——音樂教育社會學研究案例1篇進行詳細分析與解讀。這其中不僅涉及近年學術研究的熱點關鍵詞,例如“教師關注Teacher Concerns”、“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一對一 One-to-one”小課教學、“課程評估 Assessment”、“身份認同 Identity”、“動機Motivation”等,也有相較以往鮮有被提及,但確實是近年國外研究學者開始關注的課題,例如關于跨性別學生的音樂教育等問題①顏悅:《2014年國際音樂教育學術期刊文獻研究》,《中國音樂教育年鑒2014》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一、形成焦點研究領域

近年,從開展音樂教學的不同目的劃分,國際音樂教育理論研究主要集中于專業(yè)音樂教育(84篇,13%)、學校音樂教育(70篇,11%)以及在近年音樂教育理論研究中呈上升趨勢的音樂教師教育(56篇,8%)三大音樂教育教學領域②同上。。

《利用入學評估報告預測在音樂學院課程的最終水平》③“Using Admission Assessments to Predict Final Grades in a College Music Program”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Andreas C.Lehmann,Hochschule für Musik Würzburg,Germany,2014 62:245,DOI:10.1177/0022429414542654.:對于音樂專業(yè)而言,組織入學考試和面試始終是最常見的選拔學生方式。因此研究者試圖對這種甄選過程的長期預測效度進行檢

1.專業(yè)音樂教育領域研究

驗。盡管過往諸多研究者已嘗試對使用SAT測試、IQ測試、西肖音樂才能測試(SMMT)以及戈登音樂性向(MAP)等測試用于音樂專業(yè)入學測試的研究。但是,尚無研究是圍繞入學考試對主修器樂成就的預后有效性開展的。雖然本項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自于德國的學校,但對于歐洲音樂學院聯(lián)盟(AEC聯(lián)盟)不可避免的差異性而言,似乎需要尋求更多具體的共同點。這也就是為什么學生和學校教職人員的流動性要求能得到大量交流項目支持。雖此觀點并非本研究范疇,但其結論同樣將適用于歐洲其他國家。音樂家在國際就業(yè)市場的狀況體現(xiàn)了德國學校的現(xiàn)實,同樣,美國等其他歐洲之外的音樂院校也應以培養(yǎng)具有與之類似專業(yè)素養(yǎng)的專業(yè)音樂人才為目標。

本項研究目的在于評估學校音樂專業(yè)入學考試或面試,對學生在4年學位課程結束時所取得成就的預測效度。該學校為德國巴伐利亞州三所最古老的音樂學院之一,其數(shù)據(jù)源自德國音樂學校注冊時存儲的學生記錄,以及可直接復制并進行后期分析的入學考試成績記錄。其中包含聽力練耳、基本音樂理論、鍵盤演奏技能與主修器樂演奏面試。除入學考試成績,還包括獲取文憑的結業(yè)考試成績,以及過去中學的學習成績(學校類型、畢業(yè)成績)等信息。研究者推測聽力練耳、基本音樂理論在任何學習階段都與器樂面試與最終文憑成績之間存在頗高的相關性;高中學業(yè)成績可預測學術水平而非器樂演奏熟練程度。通過學生檔案記錄數(shù)據(jù),調查高中成績是否對器樂技能和基本音樂理論在本科音樂學習成就存在影響預后。93份檔案數(shù)據(jù)采集自1991至2004年4年制本科器樂教育專業(yè)(19%)和表演專業(yè)(81%)的畢業(yè)學生。所選數(shù)據(jù)完整記錄了從該名學生入學考試至結業(yè)考試。樣本中57%為女生,33.35%主修弦樂、26.28%主修管樂、18.19%主修鋼琴以及16.17%主修聲樂。雖然有些學生同時修學雙專業(yè),但在研究中僅計算一次。研究者在此前已對所有分析、分配的變量進行了核查,確保處于正常范疇。雖然研究中使用的測量并不復雜,但由于音樂學校的日常實踐貫穿始終,其數(shù)據(jù)的信度和效度仍不能得到完全評估。

該學校在1991至2004年間以同樣的標準錄取學生,因此在錄取率方面沒有大幅變化,而由于教師周轉緩慢,因此在此研究中往往入學考試與最終結業(yè)考試都由同樣的評委進行評分。研究者設置的第一個問題即關于音樂理論、練耳聽力和主修器樂在入學考試與最終結業(yè)考試之間的關系(見表1)。其中音樂理論與練耳聽力之間的相關性為適度高,而與主修器樂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相當?shù)汀Nㄒ桓咝哦鹊南嚓P性存在于練耳聽力的結業(yè)成績與主修器樂的入學成績(r=0.22,P<0.05)。此外,主修器樂的入學考試成績與結業(yè)成績的相關性在樣本中顯得出奇的相似(r=.31,P<.01)。這也進一步印證了音樂理論基礎課程之間存在緊密相關性,并符合過往的研究經(jīng)驗;而音樂理論基礎與主修樂器之間的微弱相關性也絲毫不令人驚訝地體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脫離的事實。

表1 93個研究樣本在練耳聽力、音樂理論和主修樂器的入學成績與結業(yè)成績的相關性

與美國的教育體系不同,德國學生高中畢業(yè)沒有獲得SAT成績,本項研究中也沒有提供合理且具有實踐性的能力測試。因此研究者采取的措施是,在評估學生高等教育階段的學術能力前匯總高中結業(yè)考試成績的平均值。在不同器樂方面,鋼琴專業(yè)學生在練耳聽力和音樂理論課程方面的表現(xiàn)比其他專業(yè)學生更突出。對于非鋼琴專業(yè)的學生而言,鍵盤熟練程度也對其練耳聽力和音樂理論課程學習效果產(chǎn)生積極影響。這項研究中最令人費解的分析結果是主修樂器的入學考試與結業(yè)考試之間的相關性取決于所修學的樂器:鋼琴0.64、聲樂0.55、管樂0.24以及弦樂0.05。這其中可能涉及到各器樂專業(yè)考試評委的評分標準不同;或因評委對學生入學考試時的表現(xiàn)有印象;又或者因為學生能看到各自的學習等級,專業(yè)教師各自有不同的教學方案需要利用評級杠桿調動學生保持對器樂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學生與器樂專業(yè)導師之間的密切接觸并隨著年級提升而更緊密,最終在分數(shù)等級上得到寬松待遇在社會上很普遍。這種分數(shù)膨脹是目前德國乃至美國大學系統(tǒng)都尚未找到有效的機制來防止它。對于本項目的研究者而言,從已經(jīng)存在的現(xiàn)實教學實踐中獲取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也為研究帶來一定的局限。研究者不可能對已經(jīng)積累多年的研究過程嚴格控制其成因。進入大學前已具有良好的學術能力、演奏技能與進入大學專業(yè)學習后取得更卓越的成績相關聯(lián),而與學生所修學的主修樂器差異對入學后的學習沒有影響。

本項目研究者建議音樂教育管理者應鼓勵更多關于成績、等級結構關系的研究,從而增加對特定內容領域發(fā)揮更大影響力的理解。例如,將音樂理論與練耳聽力對提高鋼琴熟練程度的積極影響力與非鋼琴主修專業(yè)的學生相關聯(lián),從而盡可能減少這些領域學生的受挫感與輟學的可能性。以及是否有可能在入學考試中設計更多能影響日后器樂學習效果的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教學管理方法已經(jīng)造就了當今高水平的高等音樂教育,但在周圍不斷變化的音樂世界中,對于具有學位授予權的音樂學院和類似的高等教育機構而言,也許是時候重新審視這些入學與獲取學位的評價機制,以及那些一直以來不容置疑的信條。

2.學校音樂教育領域研究

《愛國主義、民族主義以及音樂教育中的民族認同——“噢,加拿大”我們有多了解你?》④“Patriotism,nationalism,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music education:‘O Canada,’how well do we know the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Mary Copland Kennedy and Susan Carol Guerrini Music Education,University of Victoria,CA,2013 31:78,DOI:10.1177/0255761411433722.:本項研究旨在測定加拿大中學合唱團的學生唱國歌的技能。參與抽樣調查的275名13-18歲中學生,來自加拿大六個城市的12所代表學校。其中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39人、艾伯塔-埃德蒙頓省45人、溫尼伯-曼尼托巴省45人、倫敦-安大略省47人、蒙特利爾-魁北克省52人、圣約翰、紐芬蘭和拉布拉多47人。其中10、11和12年級參與的人數(shù)最多,8、9年級參與者最少,這與中學入學年級差異有關,有的學校7、8年級即開始招收學生,而有的學校則是在9、10年級才開始有學生入學。此外,研究者對于研究對象的選取還考慮到學校辦學規(guī)模、在校生人數(shù)、教學語言等方面的差異。學校性質方面,3所鄉(xiāng)村學校、3所郊區(qū)學校、3所城市學校、1所教會學校、1所藝術特長學校和1所私立女子學校。研究者選擇如此廣泛且具有差異性的學校范圍,其目的是為了能盡可能真實地反映加拿大中學合唱團的學生狀況。

研究者讓這275名學生分別進入測試房間,使用iTunes播放曲調,并讓學生用英語、法語或用兩種語言的結合演唱國歌“噢,加拿大”。如果他們不知道歌詞的話,鼓勵學生可以用“La”跟著唱。示范調定在C大調,給出前三個音及節(jié)奏,學生的接唱使用Roland Edirol R-09HR WAVE MP3進行錄音,最后生成12張CD的音頻數(shù)據(jù),每所學校一張。每位學生在完成錄音后還需完成一份調查問卷。

通過對不同省份、歌詞和旋律的三層次方差分析(ANOVA)(表2),其結果顯示,很少有學生能完美地演唱國歌,圖表(P<.0001)表明所有省份學生歌詞和旋律之間均有顯著差異,總體而言,學生較之旋律更能準確地記住歌詞。從對加拿大國歌歌詞和旋律熟練程度的百分比(表3)可以看出,67%的學生精通國歌的歌詞,而僅有46%的學生熟悉國歌的旋律。

表2 不同省份、歌詞和旋律的三層次方差分析(ANOVA)

表3 各省份學生對加拿大國歌歌詞和旋律熟練程度的百分比

研究者認為,在此次研究中最令人失望的即是這些抽樣調查的學生們都對國歌不了解。從而研究者試圖找出可能導致如此不堪結果的原因:其一,與學生在中學唱國歌的頻率有關;其二,有四分之三的學校指派任課教師于早期或在小學階段負責教授國歌;其三,在各類公眾活動中國歌被更多的獨唱與群體演出所替代;其四,可能與小學音樂教學方式的不一致有關。鑒于此,研究者建議教師應更頻繁地協(xié)助合唱團團員更精準地演唱國歌,中學應給予學生更多演唱國歌的機會,以及建議在中小學音樂課程設置中更多地關注教授學生用英語與法語演唱兩種版本的國歌。研究者希望后續(xù)的研究能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演唱自己國家國歌的水平進行比較研究。

3.音樂教師教育領域研究

《審視入職前音樂教師對見習和實習課程的關注》⑤“Examining Preservice Music Teacher Concerns in Peer-and Field-Teaching Settings.”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Sean R.Powell,Schwob School of Music,Columbus State University,USA,2014 61:361,DOI:10.1177/0022429413508408.:本項研究目的在于審視職前音樂教師對于傅勒與布朗(Fuller&Bown,1975)的“教師關注模式”(“Teacher Concerns Model”簡稱“TCM”)的關注度。美國當代教育學者傅勒深信,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的事項,就能掌握該教師的教學實況,即能了解該教師教學的專業(yè)發(fā)展階段?;诖诵拍睿?jīng)過多年的研究、修正,使教學關注概念化、模式化,稱之為“教師關注模式TCM”,基于傅勒1969年Concerns Model的研究基礎,并形成三個教學發(fā)展階段,即(1)自我關注Survival(self)concerns;(2)教學工作關注Teaching situation(task)concerns;(3)學生影響關注Pupil(student)impact concerns。

本研究的目的是審視12位職前音樂教師對于以TCM為基礎的教學關注。本項研究基于以下幾個問題展開:在教學見習和實習進程中參與者關注的是什么?關注參與者在見習和實習兩個不同狀態(tài)下有何不同變化?關注參與者如何評價見習和實習課程經(jīng)歷,以及是否與TCM教師關注模式的進程相一致?

12位研究參與者為來自美國中南部的一所中等規(guī)模(約9000人)的州立大學的器樂教學專業(yè)本科高年級學生,他們同時參與高年級中學器樂教學法課程。該班級包括7名男生、5名女生,3名非洲裔美籍、1名西班牙以及8名白人學生。他們專業(yè)為各類管樂器,在此之前有課堂觀察的經(jīng)歷,但都不具備正規(guī)的器樂音樂教學帶教見習的經(jīng)歷。該課程為每周4天,每天50分鐘,其中兩天為器樂合奏實驗教學,兩天為主修專業(yè)器樂教學。第一階段教學于學期的第6周安排在當?shù)氐某跫壷袑W進行;第二階段教學于學期的第11周在當?shù)氐母呒壷袑W進行。此為每一教學階段之前安排帶教見習教學,以幫助學生準備并熟悉該校教學環(huán)境。

研究者的實證文本數(shù)據(jù)采集使用視頻輔助及刺激回憶法對參與者在兩階段見習與實習環(huán)節(jié)后的訪談。刺激回憶法此前在研究教師的反思思維過程中被廣泛使用。采用該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維持了反射領域的特殊性,并盡可能地保持在一個自然背景下允許使用綜合方法來得到響應。與自由回憶相比,視頻輔助回憶所喚起更多地顯著經(jīng)驗性浸沒,并引起參與者對細節(jié)多于以往2-4倍的回顧。采集數(shù)據(jù)來自48次訪談超過900分鐘的視頻記錄中得出1019個涵蓋TCM三個關注類別的描述編碼。此外,參與者對同伴現(xiàn)場教學的直接口述比較語句均由研究者詳細記載。

使用元分類方法的關注編碼百分比數(shù)在表3中顯示。從統(tǒng)計結果百分比數(shù)值中可以看出,在四個教學組別中被提及最頻繁的始終是對教學工作關注(Task concerns)。自我關注(Self concerns)是被提及頻率第二高關注類別,并且在課程的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程中關注度呈上升趨勢。即使百分比數(shù)據(jù)在第二次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所增加和提高,但對學生影響的關注(Self concerns)仍然是屬于關注度最低的一項,參與者在見習環(huán)節(jié)的語言描述中對學生影響的關注特別低,僅為2.99%與0.45%。

表4 元分類下關注編碼百分比表

比較有意思的一點在于,所有12名參與者對見習和實習經(jīng)歷做一個比較性描述時,除了一人之外其余所有參與者均表示,獨立的教學實習相比有同伴觀察見習的教學更容易,并且不會造成緊張感。參與者反映,在他們同伴面前教學更“傷腦筋”,因為他們更害怕在同行小組成員面前犯錯誤以及被同伴嚴厲審判。有一名參與者甚至反饋說,當在使用某種課堂教學方法時,同伴會知道他們哪里做錯,而中學生卻不知道存在錯誤,這樣的壓力相對較小。

在本研究中觀察出現(xiàn)的異常值非常重要,這些參與者的關注重點并不在于總體趨勢的發(fā)展步驟。音樂教師教育者通過研究,更需要了解怎樣的課程結構、教學內容以及職前教學經(jīng)驗會影響個體學生的不同發(fā)展。同時,調查研究也揭示了幾所大學所使用見習實驗與現(xiàn)場教學實踐的課程方法,將有助于為針對現(xiàn)行方法的進一步調查研究描繪出更寬闊的研究視野。

二、注重跨學科研究

從近年國際音樂教育的理論研究基礎分析,相關音樂教育的學術研究更注重圍繞跨學科的視野。將音樂教育學與音樂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諸多學科的交叉點作為理論研究與分析基礎。尤其音樂教育與社會學、心理學的交叉研究已成為近年國際音樂教育跨學科研究最集中的領域。

在案例《里(Rie)的故事,瑞安(Ryan)的旅程——音樂在一位跨性別學生生活中的地位》⑥“Rie’s Story,Ryan’s Journey:Music in the Life of a Student.”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Jeananne Nichols,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USA,2013 61:262,DOI:10.1177/0022429413498259.一文中,研究者提出“我們誰在教誰?”的設問。對于注重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塑造一個更具包容性、快速響應性和多樣性的音樂教育工作者而言,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在對教育的后現(xiàn)代主義批判過后,學術界審議對于性別、性傾向、權力、特權等在教學和學習中的相關問題蓬勃發(fā)展。在音樂教育子學科這方面的研究仍在不斷地涌現(xiàn)。1994年伊麗莎白·古爾德(Elizabeth Gould)第一次在她發(fā)表于《音樂教育哲學研究》期刊中《中年女同性戀》一文中首次揭開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者(Lesbian,Gay,Bisexual,and Transgender研究中統(tǒng)稱LGBT)存在于音樂教育的面紗。

研究者的此項個案跟蹤研究正是敘述了一名跨性別學生瑞安在美國的初中、高中公立學校學習并參與學校音樂教育受阻的經(jīng)歷。從音樂教育角度談論LGBT屬于近年新興的話題,其研究記錄了一個在學校、家庭與社會三個領域音樂學習進程中充滿個人奮斗色彩的角色定位。這其中關鍵點是取決于學校與相關社會環(huán)境有沒有準備好面對并接受個體的生理自我、性別、社會表現(xiàn)和性取向差異化的存在。瑞安與研究者在連續(xù)的10周中每周三在一間單獨僻靜的房間聊天訪談,與研究者分享他的相冊、學習記錄、音樂會節(jié)目以及他的整個原創(chuàng)歌曲,并且坦率地談到他的生理轉變以及性取向。同時瑞安還安排研究者與他生活中重要的人物見面并完成訪談。從這些訪談與研究描述中可以發(fā)現(xiàn)家庭音樂教育環(huán)境對瑞安的成長給予了極大的支持與幫助。

瑞安出生于一個充滿音樂氛圍的家庭。其父親經(jīng)常創(chuàng)作一些吉他歌曲并參與社區(qū)音樂劇演出,母親是一名受過專業(yè)學習的美聲唱法演唱者,經(jīng)常在婚禮或各類聚會派對上演出。瑞安的父母從小帶著他參加各類音樂活動,鼓勵他去追求自己感興趣的音樂活動,并分別以鼓、單簧管和長笛作為歷年圣誕禮物。瑞安從小學六年級開始變裝,并宣布他是同性戀。雖然他的家人對此均表示支持,但他們所處的美國中西部小鎮(zhèn)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反響仍是一種比較敵對的狀態(tài)。瑞安最終被迫離開公立學校教育系統(tǒng),結束了他參與學校音樂教育性質的樂隊與合唱隊頗有成就的學校生涯。作為一名在家受教育的學生,瑞安用音樂創(chuàng)作的形式來作為其情感宣泄和自省的一種方式。最終,瑞安在當?shù)氐牧餍幸魳方缧∮谐删停枨鷦?chuàng)作也成為他可以與他人分享自己感受和經(jīng)驗的媒介。瑞安的案例凸顯出音樂可以為跨性別學生在尋求社會認同和自我表達的生活中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該案例也展示了當學校音樂教育因種種原因終止時,在家庭音樂教育中家長的參與支持始終伴隨孩子的成長過程,重新給予其面對社會的信心和參與音樂實踐的機會。案例的研究者并非將瑞安定位于一個典型案例來調查或研究,而是從音樂教育學者的角度出發(fā),旨在提供一個“可供詮釋的空間”,通過文字思考瑞安的經(jīng)歷,從中發(fā)現(xiàn)家庭音樂環(huán)境對瑞安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家庭成為培養(yǎng)其音樂能力重要的溫床。

三、實證研究方法的綜合化發(fā)展

1.運用實證研究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實證研究仍然是近年國際音樂教育研究中最常見的研究方法,其中,將量化數(shù)據(jù)分析與后期質性研究相結合的復合型研究方法,在各類音樂教育文獻研究中最具說服力??v觀音樂教育領域實證研究案例,其研究過程均符合實證研究一般規(guī)律。即:確定研究課題——分析已有相關研究文獻——提出研究問題——制定研究理論框架——確定研究對象——設計研究方法——選定研究工具——數(shù)據(jù)收集——討論分析數(shù)據(jù)結果——撰寫研究報告——解答研究問題。然而,在實證研究中又將其分為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其中量化研究中較多采用調查或心理測量的方式;質化研究則更多采取將觀察、描述記錄、訪談、數(shù)據(jù)分析等方式貫穿于研究中。因此,對實證研究方法的綜合化運用,在國際音樂教育理論研究中日趨普遍。

對于實證研究而言,使用適合的分析工具對所獲取數(shù)據(jù)進行有效分析,對最終研究結果至關重要。研究者根據(jù)各自不同的研究對象及研究目的可以選擇不同的分析法?!癕eta-analysis”元分析在量的研究中常用。而在2014年國際期刊研究中有兩篇文獻使用了“交互性解釋現(xiàn)象學分析法(IPA)”,通常運用半結構性訪談與解釋現(xiàn)象學分析法對應,研究者以“局內人”的觀點來貼近研究對象的個人世界和想法。在此研究過程中涉及兩階段的雙重詮釋,即研究對象嘗試理解他們自己,研究者則對研究對象的理解加以進一步的詮釋。分析軟件SPSS幾乎使用于音樂教育類所有實證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使用其中“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進行單因素、雙因或多因素方差分析。此外,在一些跟蹤研究“Longitudinal Study”中,研究者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定期做觀察和訪談,以記錄研究對象各個階段不同的發(fā)展狀況,這類研究短則數(shù)月,長則幾年甚至幾十年,研究者同時也將面臨在研究過程中因研究對象流失等變故而迫使研究中斷的風險。對于此類質的研究,研究者還需使用信度與效度對研究進行評估。其研究結果不同于以往較為常用的經(jīng)驗主義研究,更具科學性和可行性。

2.研究關注焦點的深入發(fā)展

“身份認同Identity”一詞在近年的國際音樂教育文獻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僅2013、14年度即各有6篇文獻內容與“Identity”相關。其中包括“Musical Identity(音樂身份認同)”、“Culture Identity(文化身份認同)”、“National Identity(民族身份認同)”以及“Music Learning Identity(音樂學習身份認同)”等。在近年諸多相關“身份認同”的文獻研究中,個人對音樂身份的認同最常見。即指個人對其音樂活動經(jīng)歷,結合個人對待在諸如家庭、學校和社會等環(huán)境中音樂經(jīng)驗、文化和實踐的認同與接受,包含個人所特有的音樂偏好、價值觀、技能和知識結構等⑦Green,L.(2011).Introduction:The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learning,teaching,and musical identity.Learning,Teaching and Musical Identity:Voices Across Cultures.。對于音樂學習認同的研究也成為國外研究者們比較重要的拓展研究方向。研究者認為,如果一名學生認同自己是音樂家或將成為音樂家,他的學習動機就會與其他學生截然不同,由此他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效果也會隨之產(chǎn)生變化。例如在文獻《音樂家和教師——就業(yè)能力和身份認同》⑧Garnett,J.(2014).Musician and teacher:employability and identity.Music Education Research,16(2),127-143.與《審視四名弦樂教師在音樂創(chuàng)作和教學方面的交叉點》⑨Pellegrino,K.(2014).Examining the intersections of music making and teaching for four string teachers.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62(2),128-147.中,研究者將關注點聚焦于教師對自身身份的認同到底是教師還是音樂創(chuàng)作者或演奏家?其對身份的認同不僅關系到研究對象自身的未來職業(yè)發(fā)展,更關系到其作為教師身份對學生專業(yè)學習的影響;此外,《在治療環(huán)境中運用音樂技術完善身份認同》⑩Burland,K.,& Magee,W.(2014).Developing identities using music technology in therapeutic settings.Psychology of Music,42(2),177-189.一文中,研究者將身份認同運用于對參與者的音樂治療研究領域,這將給予有志于在音樂治療專業(yè)方向進一步探索研究的學者一定的啟示。

在此需要提到一個過往較少被提及的冷僻詞“Musicking”,該詞主要出現(xiàn)于2014年出版的《音樂教育研究》中,先后有3篇文獻在標題中即圍繞該詞展開。早在1998年音樂學學者克里斯多夫·斯莫爾先生在其專著《Musicking——演繹與聆聽的意義》?mall,Christopher.1998.Musicking:the Meanings of Performing and Listening(Music Culture).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一書首次創(chuàng)造了“Musicking”這一由“Music與Making”演變而來的現(xiàn)在分詞。近年,隨著對音樂教育社會學領域研究的增多,在諸多研究文獻中可以發(fā)現(xiàn)研究者引用了斯莫爾先生對該詞做出的定義。在專著中他認為“Musicking”是涵蓋個體參與到音樂的所有成分,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其首先認為音樂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一個普通聆聽者可以用各種方式分享自己參與音樂的體驗,音樂演奏家憑演奏音符來傳遞,其過程本身是平等的;其次,它又是豐富并且多元的代名詞,不僅僅包含對音樂的創(chuàng)作、演奏、聆聽、教學、排練、練習、讀譜、樂務,還包括各類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的背景音樂,音樂噴泉、廣告音樂、商場或餐廳中起促銷作用的伴奏樂,直至所有與音樂相關的一切事態(tài),甚至是在音樂會前檢票、清掃音樂廳、張貼音樂會海報等,所有這些都編織成緊密關聯(lián)的音樂社會活動網(wǎng),將與音樂相關的每個人都容納其中。雖然當初斯莫爾先生提出此觀點是基于音樂社會學的角度,然而現(xiàn)如今更多研究者從與教育學、社會學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音樂教育學科角度分析該理念對各國學校音樂教育的影響。同時也帶給研究者對音樂藝術教育的綜合教育觀等不同以往的思考,賦予了“Musicking”一詞更多的定義與更深一層的含義,值得音樂教育研究者進一步關注其在音樂教學中的可能給予的影響和借鑒作用。

綜上,縱觀2010年以來國際音樂教育研究狀況,音樂治療、音樂教育實踐、學校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心理學和音樂教育社會學等領域的研究在近年中均有所增加。然而,對于早期音樂教育、專業(yè)音樂教育的研究篇目有逐年減少的趨勢。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兩年音樂教育研究者更注重于對心理學、社會學等與音樂教育學、教育學理論等交叉學科的研究。由于專業(yè)音樂教育具有個性化、特殊化的特征,研究者對于特定教學對象、特定教學案例的分析與研究也更注重結合社會因素、文化因素及個體心理因素等,運用各類實證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進行詳細分析與推斷。

從近年國際音樂教育文獻來源的國家及地區(qū)分布狀況分析,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三個國家仍然是國際音樂教育學術期刊發(fā)表文獻的主要來源。美國是當今音樂教育理論研究的大國,其研究者幾乎均來自于美國不同地區(qū)的教育機構。多數(shù)人員為綜合性大學下屬音樂系或學院的教授、副教授、教師及博士學位申請者,乏有專業(yè)音樂學院的理論研究者參與其中;英國的研究者以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的研究人員為中心,內容相關音樂教育心理學領域居多;澳大利亞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位于昆士蘭布里斯班、墨爾本市的五所教育機構。受限于該五本國際音樂教育研究類學術期刊均為投稿必須是英語的文獻,這也造成了文獻來源中僅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這些英語國家文獻居多,而另一音樂教育大國德國研究學者文獻獲得發(fā)表的屈指可數(shù),這也是這類國際音樂教育類研究期刊難以避免的尷尬。

經(jīng)連續(xù)跟蹤五年對5本英語類音樂教育學術期刊661篇文獻進行綜述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學者獲發(fā)表的研究文獻在近三年中較以往有所增加,其中除中國大陸地區(qū)外,以中國香港地區(qū)、臺灣地區(qū)研究居多。但在總量中所占比重仍然很少,歸納其原因有兩點。其一,語言差異固然是其中一項主要因素;其二,在于行文結構與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即便我國學者將已完成的中文文獻翻譯成英語版,要在國際學術期刊發(fā)表仍存在障礙。正如前文所述,實證研究在當前國際音樂教育學術研究中占據(jù)主要位置。其行文結構也已成為各學術期刊接受投稿的基本要求,而此類相對固化、模塊化的行文結構與我國諸多學術期刊文獻的文章存在諸多差異。諸如,最常見于國際英語類音樂教育學術期刊的文獻結構可以歸納為,全文英文字數(shù)約6000-8000字;摘要(Abstract)約200-300字;關鍵詞(Keywords)4-6個;引言(Introduction)占篇幅8%-10%;文獻背景綜述(Literature Review/Background)占篇幅20%;研究方法敘述(Research methods)占篇幅20%-30%;研究結果(Results/Findings)占篇幅20%-30%;討論(Discussion)占篇幅15%;總結(Conclusion/Implications)占篇幅5%-8%;參考文獻(References)。其中文獻背景綜述與研究方法敘述占全文接近50%篇幅,可見無論是研究者還是各學術期刊編委們,極其注重對研究選題的前期探索以及對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的運用。筆者在此僅做一些簡單的歸納,旨在為我國音樂教育界研究學者提供一些參考,彼此了解是展開平等對話的基礎,在開展研究時能更清晰地規(guī)劃理論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余丹紅主編:《中國音樂教育年鑒2010》,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CV Fung,LJ Lehmberg.2016.Music for life:Music particip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senior citizen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Green,Lucy.2014c.Learning,Teaching,and Musical Identity:Voices Across Cultures(Counterpoints:Music and Education).Indina University Press.

[4]Green,Lucy.2014d.Music,Informal Learning and the School:a New ClassroomPedagogy(AshgatePopular and Folk Music Series).Ashgate.

[5]Small,Christopher.1998.Musicking:the Meanings ofPerforming and Listening(Music Culture).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6]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Volume:57-63.

[7]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Volume:28-33.

[8]Psychology of Music Volume:38-43.

[9]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Volume:27-32.

[10]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Volume:12-17.

猜你喜歡
研究者音樂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高等教育中的學生成為研究者及其啟示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研究者稱,經(jīng)CRISPR技術編輯過的雙胞胎已出生??茖W將如何回應?
研究者調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音樂
醫(yī)生注定是研究者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