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在學校里被其他小朋友打了,你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可能很多家長都會讓孩子“打回去”,不能被別人欺負。但是,這樣教孩子真的好嗎?
孩子在幼兒園或?qū)W校里被小朋友打,是他們年紀還小的時候經(jīng)常會遇到的事情。小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沒有完全發(fā)展好,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能力也比較弱,而且還不太會預測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也就是常說的“下手不知輕重”。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就導致小孩子之間特別容易發(fā)生沖突,并且很容易就升級到肢體沖突——直接打架。
這時候,被打的一方或者比較弱而落于下風的一方就會顯得“吃虧”了。從前的家長可能會教孩子“別太計較”“吃虧是福”什么的,以忍讓為主?,F(xiàn)在的家長,一方面心疼孩子,另一方面也擔心同樣的問題會再次重演,怕孩子習慣性“被欺負”,就可能會教孩子:“被別人打的時候,你要馬上打回去?!笨赡苓€會說:“咱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但是,這樣教就一定對嗎?
被“打”,原因有很多種
小孩子之間的沖突最常見的是利益之爭,比如“搶東西”。但這里面又有好幾種不同的情況:
◎孩子A想搶B的東西,B不肯,B就打A了。
◎孩子A想搶B的東西,B不肯,A就出手打B。
◎孩子A和B都想搶某一件東西,兩人撕扯著打了起來。
如果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就讓孩子“打回去”,碰到上述的第一種情況,是不是就不太合理?可能接受這種“打回去”教育的孩子還覺得自己非常有道理,卻無法認識到自己“搶東西”的錯誤。
此外,利益沖突并不是打架的唯一原因,言語嘲笑、小孩子本身的攻擊性傾向等等,也可能引發(fā)肢體沖突。更重要的是,有些孩子“打人”并不是有目的性的,比如我前面說的: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沒有完全發(fā)展好,遇到他覺得有麻煩、又說不清的情況,很可能就會直接用肢體語言來表達,也就是“打過去”。
◎孩子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動,也不太會預測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后果——跟小朋友交往時的推推搡搡也有可能把其他小朋友弄疼、甚至弄傷。
以上種種,如果放到成年人面前,我想大家應該會仔細分辨:究竟“打”背后的動因是什么,哪些是真正惡意的,哪些其實是無心或者至少并沒有那么惡劣。
有很多家長教孩子“打回去”,其實是害怕“被欺負而不反擊,之后還會繼續(xù)被欺負”,但是根據(jù)上面的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某個孩子單方面“被欺負”的情形其實并不占大比例,更多的還是孩子之間的小沖突。如果一味教孩子“被打就要打回去”,有些原本可以輕易化解的小沖突會因為不恰當?shù)膽獙Ψ绞蕉墶?/p>
太“計較”,可能代價更大
關(guān)于教小孩子“一定要打回去”的說法,我再問個問題:我們成年人平時遇到?jīng)_突,而且很明顯、百分百就是對方的錯,我們會不會百分百“打回去”呢?
答案肯定是:不會的。我們會從多角度分析情況,然后選擇不同的應對方式——
◎我們遇到的問題用“打回去”這個方法能不能獲得解決?有些時候可以,但更多的時候恐怕不行。這時候我們要思考的不是“打”這個行動本身,而是它背后的那個問題,因為只有解決了問題本身,才有可能避免更多的麻煩。
◎我們跟起沖突的人,關(guān)系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跟只有一面之交的人,不必太計較;而跟長期相處的人,則需要盡力去確立讓自己舒服的邊界和相處模式。
◎?qū)Ψ降牧α渴欠癖茸约簭??看著對方比自己強悍,還要打回去,那肯定會更麻煩啊……
事實上,不管我們成人遇到哪一種情況,都不會隨意出手。因為我們會評估事情的結(jié)果和代價,會用較小的代價去獲得一個自己能夠接受的結(jié)果,雖然未必是最優(yōu)結(jié)果。
那么為什么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卻那么走極端,跟他說“就是要打回去”呢?包括有些家長在看到孩子“被打”以后,反應很強烈,比如批評孩子不反擊,說他懦弱;甚至恨不得自己沖上去幫孩子“打回去”。這時候我們有沒有停下來想:這樣做真的對孩子是最好的嗎?
還有,我們有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過這個問題——
◎有可能孩子認為對方太強大,回擊反而會受到更多傷害,而且常常于事無補。這時候如果家長責怪孩子懦弱,反而傷害了他,讓他學會避讓也許更恰當。
◎有可能孩子很看重跟對方的關(guān)系,或者覺得事情不大、沒必要計較。這時候如果家長一概而論地讓他“打回去”,孩子反而會陷入矛盾與兩難,不知如何是好。
◎有可能孩子的性格就是如此溫和,有避免沖突的傾向,寧愿息事寧人,這也是他的處世之道。這時候如果家長跟他說,必須正面對抗,會對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壓力。
解決沖突的方式不當,會給孩子帶來現(xiàn)實的麻煩,而且會造成其心理和情緒的問題。如果“打回去”的過程中造成對方或者自身受傷,那就更麻煩了。這些問題,孩子可能根本考慮不到,但是作為家長,我們?nèi)绻蚕氩坏?,那就是不盡責了。
解決沖突,方式不止一種
簡單地教孩子“打回去”是容易的,但要教會孩子分辨各種情況、做出恰當?shù)呐袛?、選擇恰當?shù)男袨?,是困難的。事實上,很多家長真的希望能有“一鍵搞定”的教育方式。但我想說:簡單的方式從來就不存在。因為世界是復雜的,孩子的成長更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沒有捷徑,我們只能見招拆招,不怕麻煩地每遇到一個新問題都具體地去思考和討論。爸爸媽媽不妨這么做——
◎耐心地聽孩子講話,讓他把所有的細節(jié)、包括自己的感受,全部都表達出來,而不是孩子剛開個頭,家長就用“那你打回去啊”來打斷他。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并不是“該怎么辦”的行動建議,而是情緒上的接納和安撫。有時候,孩子自己說著說著,就覺得“沒事了”或者自己想到了解決的方法。
◎要跟孩子討論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只給一種。這也是我一直強調(diào)的,如果只有一種可能性,那你是很不自由的;擁有的可能性越多,你的自由度就越大。我們跟孩子充分討論,找出所有可能的辦法,孩子不論是選擇其中哪一種,還是嘗試其中的幾種,都會更從容。
作者簡介:
袁堅,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多年媒體人,兒子7歲,現(xiàn)為多家媒體專欄作者、“喜閱館”課程總監(jiān)、“滬江網(wǎng)”在線課程講師,推出面向孩子們的《思維導圖》系列、《繪本閱讀》系列在線課程,已出版《貓博士育兒筆記:換個方式愛孩子》及翻譯繪本《神奇的世界》系列。
微信公眾號:貓博士創(chuàng)意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