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低年級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就要激發(fā)學生興趣,并遵循兒童邏輯,進行教材的開發(fā)式使用,從而達成教學目標。文章論述了在“蘇教版”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從目標性選擇、多樣化呈現(xiàn)、知識點體驗、開放式結局這四個角度出發(fā),上演“故事變形記”,收到了變晦為明、變繁為簡、變難為易、變遠為近的效果。
關鍵詞:故事變形;目標性選擇;多樣化呈現(xiàn);知識點體驗;開放式結局
作者簡介:潘淼,江蘇省宜興市實驗小學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無錫市品德學科帶頭人。(江蘇 宜興 214200)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06-0011-03
在小學低年級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體現(xiàn)了品德課程對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積極回應。“蘇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一共出現(xiàn)了21處法律條款,學生在面對這些嚴謹、平實的表述時,會遭遇理解、感悟的種種困難,教師在教學中則面臨著如何激發(fā)興趣、凸顯目標、解決重難點、引領實踐拓展的種種困惑。
教材的改變,勢必引起教者的思索,帶來課堂的改革。兒童在考慮其天性的某種教育條件下,可以達到這樣一種狀態(tài)——他們在學習中樂此不疲,他們不讓老師下課,為的是獲得講述故事的機會。故事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門戶,它對兒童有著無窮的吸引力,喜歡故事是低年級學生的普遍特征。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寫過程中也充分考慮了這一點,并專門設置了“故事屋”欄目,一年級全冊教材24課,一共出現(xiàn)了15個故事,占比高達62.5%。
開發(fā)、使用這些故事,成為筆者這一年來的研究主題。在教學中,筆者遵循兒童邏輯,研究兒童的成長規(guī)律,和學生一起進行教材故事的開發(fā)式使用嘗試,從目標性選擇、多樣化呈現(xiàn)、知識點體驗、開放式結局四個角度出發(fā),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故事變形記”,收到了變晦為明,變繁為簡,變難為易,變遠為近的效果。
一、內(nèi)容“變形”——目標性選擇,變晦為明
在課堂上使用故事的目的不僅是吸引學生,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增長知識、發(fā)展能力、掌握方法、培養(yǎng)情感、養(yǎng)成習慣、學會生活。因此,故事內(nèi)容的選擇必須以教學目標為準則,要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1. 適度增加,目標由弱變強?!疤K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6課故事《孤單的小豬》,旨在引導兒童思考應該怎樣和同伴交往。筆者在教學準備時增加了“講話不文明”“態(tài)度不友好”“喜歡占先”等內(nèi)容,這是班內(nèi)學生身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幾個典型現(xiàn)象,課堂上一經(jīng)展現(xiàn),學生就聯(lián)想起自身的情況。接著,筆者再要求學生想辦法幫助故事的主人公小豬改正壞毛病,這其實就是學生反省自我的過程,也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和強化的過程。
2. 適度刪減,目標由散變聚。“蘇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5課故事《開心娃娃復活記》教學中,學生提出問題:開心娃娃是誰?它怎么死的?它為什么要復活呢?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存在較多困惑,導致教學目標被弱化。因此,筆者刪去了復活的情節(jié),聚焦教學目標,將故事改成了《開心娃娃喜歡誰》。隨著小猴主動問好、認真聽講、幫助老師等正面行為的出現(xiàn),開心娃娃對小猴越來越喜歡,將學生的關注點落實到尊敬和熱愛老師的實際行動上來。
3. 適度補充,目標由有變優(yōu)?!疤K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1課《說說我自己》中有個教學難點:“我”是怎么來的?由于很多父母對這一話題諱莫如深,所以在孩子的經(jīng)驗意識里,他們有的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有的是從垃圾桶里撿來的……為了讓孩子們直觀形象地建立科學的生命觀,筆者就為孩子們補充了一個教材外的繪本故事《小威向前沖》,通過精子小威游泳比賽得到冠軍,贏得了獎品——卵子的故事,有效地解決了難點。事實證明,用兒童思維解決兒童問題,目標達成會更加準確。
二、形式“變形”——多樣化呈現(xiàn),變繁為簡
筆者發(fā)現(xiàn),由于教材中的法律條款缺乏吸引力,導致學生在課堂上處于一種被動灌輸?shù)臓顟B(tài),一部分理解能力偏弱或者注意力難以保持高度集中的學生就會遭遇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使用多種教學形式,把煩瑣的文字變精簡,把復雜的條款變簡單,讓學生更輕松地理解,更深入地掌握相關教學內(nèi)容。
1. 變條款為圖文?!疤K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3課出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條款:“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苯虒W中,教師將《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等連環(huán)畫帶入課堂,學生不僅了解了敬老互助的具體做法,還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另外,教師還鼓勵學生用照片或者圖畫來說說幸福一家人的故事,由此,整個課堂就會顯得靈動豐富,溫情洋溢,并深受學生喜愛。
2. 變無聲為有聲?!疤K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2課《我愛爸爸媽媽》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感知和體會父母的關愛,并懂得感恩和體貼、關愛父母。因此,在課堂上,筆者先請學生欣賞了一首歌曲《小烏鴉愛媽媽》,使學生在欣賞動人旋律的過程中,聽懂了烏鴉反哺的故事,感受著動物之間的親情,從而激發(fā)了愛父母的積極情感和態(tài)度。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積極搜索有助于目標達成的動畫、影視作品,讓無聲的故事變成有聲的藝術,才能使課堂充滿感染力,使教學效率得以大大提升。
3. 變觀眾為主角。實踐證明,讓學生親自出演故事,變觀眾為主角,更能煥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也能使他們在扮演相關角色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感悟。比如,“蘇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體驗活動:與規(guī)則同行,《七只小猴去旅行》的故事就可以邀請學生上臺表演,學生將小猴不守規(guī)則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通過表演,討論分析后,再請他們重新演繹遵守規(guī)則的小猴旅行的經(jīng)過。由此,使學生從正反兩方面感悟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意義,并學做文明人。學生在演故事的過程中,擁有自己的主觀意志,顯示自己的生機活力,對規(guī)則的認知也從具體到抽象,形成了一種他們能夠認同的規(guī)范。
三、重點“變形”——知識點體驗,變難為易
通過故事的表達和理解、分析和評價,從而形成感悟,形成內(nèi)化的道德品質,是品德課的重點。在故事“變形”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懸念、提出問題、組織活動、揭示矛盾、分析評價,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化難為易,讓學生由此及彼、由因溯果、由表及里,引導學生加深理解、感受,并深入掌握教學內(nèi)容。
1. 留白式體驗,加深理解?!疤K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1課《小白與小花》的故事結尾,教材把熊醫(yī)生的話處理成留白,教師正好利用這種留白的知識點設計體驗,讓學生續(xù)編故事,提示學生猜測熊醫(yī)生會對小白和小花分別說些什么,學生領會并表達醫(yī)生的話的過程,其實就是自我教育的過程。在充分調(diào)動學生已有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留白式體驗可以變化成連線、判斷、選擇等形式,也可以變化成辯論、搶答等,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由此,在解惑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課堂內(nèi)容的理解,實現(xiàn)對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
2. 游戲式體驗,加深感受?!疤K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6課《小貓照鏡子》的故事中,小貓照鏡子,“你惱它也惱,你笑它也笑”的場景逗得孩子們哈哈大笑。故事雖然結束了,圍繞知識點的情緒表達和傳遞的體驗游戲又開始了:小朋友們先拿出課前帶的鏡子,對著鏡子做喜、怒的表情,觀察鏡子里的變化,再請同桌兩人合作,分別扮演小貓和鏡子里的小貓。這個照鏡子體驗游戲讓學生學會在與同伴交往中出現(xiàn)問題時,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同時領悟到同伴相處要相互尊重、理解、寬容和欣賞。
3. 情境式體驗,加深掌握?!疤K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二課《小豬胖胖和他的伙伴們》讓學生認識了一個不講衛(wèi)生的小豬,知道了愛清潔的重要性,但是他們還不太清楚怎樣做才是講衛(wèi)生。因此,在接下來的知識點體驗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剛打完籃球”的情境,指導學生體驗洗手六步法,幫助他們學會正確洗手。類似的情境式體驗還有:“手足口病的預防”“你愛咬鉛筆頭嗎”“用什么擦鼻涕”,等等,讓學生在情境里體驗,掌握保持個人衛(wèi)生的正確方法。
兒童認識的基本走向是從具體到一般,離開具體的抽象是空洞物,兒童只能死記它而不能把握它。而通過故事的“變形”體驗,學生就找到了發(fā)展自己抽象思維的最佳途徑,也掌握了基本辦法,形成了道德品質。
四、實踐“變形”——開放式結局,變遠為近
故事留給兒童很多想象的空間,教師應抓住這一特點,讓學生無拘無束地放飛想象,融合情感,在生活中進行實踐。對于學生的“異想天開”,教師要給予支持、鼓勵和幫助,讓他們有成功的實踐體驗,有愉悅的情感體驗,將他們的思想放飛在開放式的故事結局里。開放式結局的演繹,可以在課內(nèi)以“生活小劇場”的形式展開,也可以布置成課后拓展任務。
1. 續(xù)編,校園行為悄然變化?!疤K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4課《小熊上學記》以過去和現(xiàn)在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比照發(fā)現(xiàn)變化和進步,從中獲得啟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續(xù)編自己的故事:“小熊的媽媽獎勵了很多紅蘋果給小熊,瞧,每個蘋果上還寫著小熊的進步呢!老師啊,索性為大家種了一棵蘋果樹……”接著,教師再把無色的蘋果貼紙發(fā)給同學們,鼓勵他們圍繞學習態(tài)度、行為、習慣、品德發(fā)展等方面進行努力,然后了解和展示自己的進步,寫在蘋果上,并涂成紅色貼在蘋果樹上,最后比比誰的紅蘋果更多,誰的進步更大。于是,“努力”“進步”成了班級的主題詞,校園行為的各個方面都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
2. 創(chuàng)編,家庭習慣自然變奏?!疤K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8課《不玩火 防觸電》中,小猴玩燒紙引起了火災,教學中,筆者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小猴可嘗到苦果了,從此以后,它就吸取教訓,變成了一只特別注意安全的小猴,我們一起來創(chuàng)編故事吧!”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思考,在創(chuàng)編的故事里,小猴努力排查家里的火災隱患:點蚊香要及時熄滅,不能點在紙上;用電吹風吹衣服時要注意保持距離;電熨斗不用的時候要及時從插座上拔下來……自從這一課后,很多家長都反映孩子的安全意識大大增強,很多家庭習慣都發(fā)生了自然而然的變奏。
3. 改編,社會交往煥然變樣?!疤K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10課《心中有他人》中,最美的巨人讓學生感受到了樂于幫助別人的人是最美的。同樣,為這個故事設計一個開放式結局:最美的巨人來到了我們的身邊,住進了我們的心里。今天開始,我們怎么把這份美傳遞給別人呢?學生圍繞怎么和同學友愛相交,怎么和鄰居和睦相處,怎么對陌生人友善相待等社會交往的各個方面展開了積極討論和實踐操作,很多學生從絲毫不顧及別人感受的“小皇帝”變成會為他人著想的“小棉襖”,教學效果明顯得以提升。
新教材,新旅途,法治教育的加盟為德育課堂帶來了更多的變化。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營造兒童文化,選擇有助于目標達成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并進行多樣化的呈現(xiàn),引領兒童在體驗中提升思辨能力,在實踐中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就一定能增強兒童道德與法治學習、踐行的樂趣和成效。
責任編輯 朱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