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黎黎
【摘 要】
幼兒園的戶外科學探索區(qū)就是要給孩子創(chuàng)設更多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機會和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借助幼兒對新鮮事情和現(xiàn)象的好奇、好問、好探究的身心特點,幫助幼兒體驗科學活動的樂趣,激發(fā)幼兒科學探索的興趣。
【關(guān)鍵詞】
幼兒 成長 戶外探索 混齡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要求教師能夠想方設法引導幼兒對自己身邊事物的特點產(chǎn)生興趣以及對大自然的種種變化規(guī)律產(chǎn)生探究的欲望。為了讓孩子走進大自然,更深層次地激發(fā)孩子的探索欲,我園創(chuàng)設了禾園探索區(qū),并引入了混齡模式,和小班的孩子一起進行探索活動的嘗試。在這個別樣的探索區(qū)里,孩子可以自由地探索大自然中水、風、光影等自然現(xiàn)象,以及探索各種各樣動植物。通過混齡下的科學探索,讓孩子真切感悟自然科學的同時,發(fā)展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和科學品質(zhì)。
一、巧設科學區(qū)域,在混齡中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
生活是科學教育的源泉,為了激發(fā)孩子的探索欲,我們根據(jù)場地特征,對禾園戶外科學探索區(qū)進行了一番科學創(chuàng)設。在我園研究的“成長社區(qū)”研究的大背景下,分別創(chuàng)設了植物研究所、光影中心、水上樂園、沙石創(chuàng)意、風的世界、地下淘寶及飼養(yǎng)園,讓孩子在這趣味濃濃的場所自由活動,快樂游戲。
記得一次雨后的游園活動,小班有位幼兒發(fā)現(xiàn)在和園的音樂廣場上出現(xiàn)了正在爬行的蚯蚓,孩子們可激動了,不斷地嚷嚷,吸引了一群孩子們的圍觀。小班的很多孩子七嘴八舌道:“這是什么呀?”“是不是小蛇?”……“這不是小蛇,是蚯蚓?!贝蟀嗟暮⒆咏o出了答案。“蚯蚓怎么會在這里?”這時我們大班的孩子提出了新的疑惑。我們大班有個膽大的男孩站出來說道:“因為才下過雨,所以蚯蚓會從泥土里爬出來透氣,我們應該把它送回家去?!薄皩?,我們應該把它送回家去?!币慌缘男“嘤變阂舱f道。“怎樣送呢?”“我不敢用手抓!”圍觀的孩子都不敢向前去。陶韻諾是個機靈的女孩,她說:“我們工具箱里有很多工具,可以不用手啊!”“姐姐好棒哦!”小班的妹妹開心地拍手道。隨即,他們從工具箱里找來了鏟子、手套、放大鏡等工具,有的大班的孩子還帶著小班的弟弟妹妹找來了一些樹枝,開啟了“送蚯蚓回家”的旅程。
混齡化的科學活動,更能為幼兒的科學探索營造學習和探究的氛圍,使幼兒在動腦思考和動手操作中更好地感知事物,獲得探索成功的喜悅。還能讓孩子在活動中同伴的交往面增大,以一種熱情、友善、積極的態(tài)度與人交往。
二、豐富區(qū)域材料,在混齡中促進幼兒間交流
大自然是本活教材,但幼兒對大自然的探索活動往往是由材料引發(fā)的。隨著操作能力的提升,大班幼兒和小班幼兒對操作材料的需求也是不斷變化的,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和興趣需要,注意材料投放的豐富性、多樣性和層次性,才能激發(fā)參與游戲活動的幼兒的探索興趣。
例如,在和園的“水上樂園”里,我們可以提供小水池、各種小魚等,讓孩子們來玩釣魚游戲。那么小班的孩子可以純粹地釣魚,說說自己釣了什么魚。大班的孩子可以進行點數(shù)、算式的匹配來釣魚,數(shù)一數(shù)、算一算,融入數(shù)學元素,體現(xiàn)了材料的層次性。又如在和園探索的風區(qū),我們提供了風車、風箏、氣球、打氣筒、馬甲袋、降落傘、雞毛等豐富的、多樣的探索材料,小班的孩子可以選擇現(xiàn)成的、色彩鮮艷的游戲材料進行探索活動,而大班的孩子可以選擇風箏等大型類的材料進行探索風,用氣筒、雞毛等輔助材料探索風的形成及風向?!捌鸫箫L了,可以放風箏了!”“大姐姐,風是向這邊吹的,快往這邊跑!”“大姐姐,加油!”“大哥哥,你好棒哦!”……在大班哥哥姐姐放風箏的時候,小弟弟、小妹妹也不會吝嗇自己的贊美,會大聲吶喊、助威,和園里一副其樂融融的景象。
游戲開展中,我們教師更多的是多關(guān)注幼兒的探索過程,鼓勵幼兒之間“以大帶小”“以強帶弱”,學會交往、友愛互助,以相互合作學習激起幼兒的科學興趣。
三、提供充足的時間,在混齡中促進幼兒積極探索
對幼兒來說,探索需要有充足的時間,才能讓幼兒充分去觀察、思考、探索和發(fā)現(xiàn)。教師應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把時間和過程留給孩子,促進幼兒積極思考,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當幼兒有了探索的興趣,才能在探索過程中動手又動腦。
在我們的和園里,有很多的果樹,孩子們對枇杷產(chǎn)生的濃濃的興趣,但是探索枇杷的生長過程,一兩天是看不到明顯變化的,這需要一段時間,這就要求孩子們長期觀察下去,從開花、結(jié)果、成熟到采摘。在這段時間里,我們植物研究所的孩子每天固定時間都會去那棵他們便于觀察小枇杷樹旁看一看、聊一聊,小班幼兒通過說的方式指出枇杷生長的變化,大班幼兒則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對觀察結(jié)果進行記錄,看到大哥哥大姐姐們在認真繪畫時,小一點的幼兒則在一旁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學著,并時不時地提醒哥哥姐姐們要注意枇杷生長的變化。結(jié)合教師的指導,最后用圖片表示出枇杷的整個生長過程。
在這個長期探索的過程中,因為混齡教育形式的開展,使得幼兒的積極性一直很高,等到采摘節(jié)的時候,大班的哥哥姐姐采,小班的弟弟妹妹拿籃子接,配合默契。在品嘗果實的時候還收獲了一個意外的驚喜,有幾個不愛水果的孩子居然有滋有味地吃起了枇杷。
總之,在混齡下進行科學探索,不僅能為幼兒提供更多交往機會,也可以借助混齡之間的認知沖突充分發(fā)揮幼兒對科學探索的主動性,讓幼兒在不斷的相互示范和模仿借鑒中“做中學,學中做”,探索科學秘密的無限樂趣。
此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課題《孕育幼兒健康個性的“成長社區(qū)”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D/2016/02/391。此文系張家港市教育科學“十三五”微型課題《和園探索區(qū)混齡活動中沖突與成長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7-19041058。
【參考文獻】
【1】吳敏麗.公共科學區(qū)域中大班混齡探索的實踐【J】.新課程研究,2014(7)
【2】倪玉蘭.幼兒混齡戶外游戲活動的實踐探索【J】.教育科學,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