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元
不久前與一名青年教師討論她的“跨媒介”詩歌教學設計,推敲其教學的具體內容與過程,發(fā)現(xiàn)使用音頻與視頻只是展示了一首詩不同版本的朗誦,以此作為促進學生感受、理解詩歌的手段而已。就這樣同“跨媒介”畫了等號未免“文不對題”。由此想到,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正式發(fā)布之后,“學習任務群”一時成為熱詞,不少教師更是率先投入對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探索與實踐中。這些嘗試固然可貴,但在探索“怎么做”之前,更有必要對“是什么”作比較清晰的認識,才不至于有南轅北轍的危險。
這名青年教師出于職業(yè)的敏感,注意到了閱讀方式正在發(fā)生的變化,她想要嘗試的“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在語文課程內容中也確屬于嶄新的領域。課程標準對這個學習任務群作了概要的解說:
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跨媒介的信息獲取、呈現(xiàn)與表達,觀察、思考不同媒介語言文字運用的現(xiàn)象,梳理、探究其特點和規(guī)律,提高跨媒介分享與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評判媒介傳播內容的水平,以正確的價值觀審視信息的思想內涵,培養(yǎng)求真求實的態(tài)度。
在此基礎上,課程標準列出了四個方面的學習目標與內容:
(1)了解常見媒介與語言輔助工具的特點。掌握利用不同媒介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學習運用多種媒介展開有效的表達和交流。
(2)知道信息來源的多樣性、真實性,辨識媒體立場,多角度分析問題,形成獨立判斷。
(3)關注當代網(wǎng)絡文學和網(wǎng)絡文化,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辯證分析網(wǎng)絡對語言、文學的影響,提高語言、文學的鑒賞能力。
(4)建設跨媒介學習共同體,豐富語文學習的手段。
推敲這些信息,其中的幾個關鍵問題值得我們在實施教學之前形成清晰的共識。
一、關于“跨媒介”
首先要明確的當然是“跨媒介”的內涵?!懊浇椤笔谴鎯蛡鬟f信息的載體。聲音、文字、數(shù)字、圖像等信息符號本身就是媒介,書報、廣播、電視、網(wǎng)絡、移動終端等承載信息符號的介質也是媒介。所謂“跨媒介”,顧名思義,是綜合了一種以上的媒介工具,這個概念中的“跨”字,強調的應當是不同媒介之間的“關聯(lián)”。
從信息傳播主體的角度來看,跨媒介首先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介之間的交叉、流動,其次是指媒介之間的合作共生、互動協(xié)調;那么對于信息接受者來說,跨媒介就是指從不同類型的渠道獲取信息,并加以整合。
二、“跨媒介閱讀”的特性
由以上對“跨媒介”一詞的認識便可進一步理解“跨媒介閱讀”??缑浇殚喿x指的是由紙質媒體、網(wǎng)絡媒體、移動媒體等多種介質組合的閱讀方式,是閱讀者通過對文字、數(shù)據(jù)、聲音、圖像等多種表達手段的關注和綜合分析來解碼信息的過程。
隨著大眾傳播經(jīng)歷了紙質傳播、電子傳播,進入數(shù)字傳播的時代,跨媒介閱讀的出現(xiàn)更新了“閱讀”的內涵。一方面,這種閱讀形式以數(shù)字化連接技術為支撐,聚合相關的信息資源和內容,整合不同的媒體介質,構成了多維度的、虛實結合的閱讀體驗,強調利用一切信息手段、調動所有感官系統(tǒng),更立體、更全面地獲取信息。另一方面,它在閱讀手段上的多元化和閱讀內容上的綜合性,也倡導了一種更為開放的閱讀姿態(tài),人們可以不限時間、不限地點,跨越不同的平臺、工具,充分利用各種媒介的優(yōu)勢,做到更加自由的閱讀和更為及時的分享。
三、“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關系
在這個任務群的學習內容中,“閱讀”指向的是信息的獲取和處理,“交流”指向的是信息的呈現(xiàn)與表達。當中,閱讀自然是形成交流的前提,但交流的功能卻并不僅止于傳達閱讀的結果。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信息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導致信息接受者的行為方式與角色定位也發(fā)生了變化,呈現(xiàn)出“傳受一體”的特征,受眾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傳播符號的譯碼者,也是傳播活動的參與者,傳播效果的反饋者。與之相對應,閱讀活動也逐漸趨向群體化、動態(tài)化。在閱讀過程中,讀者與作者、讀者與讀者之間可以頻繁互動,通過轉發(fā)、評價、分享等行為,生成新的內容,閱讀者由此也成為信息的生產(chǎn)者。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就可以把“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中的“交流”與“閱讀”理解為互相推動的關系,既推動了其他人對信息的再閱讀與再分享,也推動了自己對信息有更全面的認識和更多元的表達。
四、“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中關鍵的學習內容
闡釋以上三個問題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更準確地把握“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學習內容。浙江的毛剛飛老師曾撰文解析這個學習任務群,認為其主要的學習內容包括:
(1)了解:能給常見媒介分類,并了解其基本特點。
(2)整合:根據(jù)主題和任務,通過各種媒體獲取豐富信息,并進行梳理歸類,形成綜合和客觀的結論。
(3)表達:選擇合適媒介,創(chuàng)設應用場景或主題任務,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形成表達和傳輸?shù)某晒?/p>
(4)養(yǎng)成:辨識媒體立場,甄別信息真?zhèn)?,判斷信息?yōu)劣,確定信息主次,養(yǎng)成獨立、客觀和理性的媒介素養(yǎng)。
(5)應用:利用媒介技術,組成學習共同體,拓寬學習的途徑,提高學習的效率。
上述五點內容以行為動詞貫串,涵蓋了知識、能力、方法、態(tài)度諸要素,是從“媒介素養(yǎng)”角度對課標內容作出的比較清晰完備的解讀。若在此基礎上再提煉出“主要”中之尤其“關鍵”者,我想應是如下三方面的內容。
1.對信息傳播方式的了解與把握
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新媒體技術的日益壯大直接催生了“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學習內容,學生對各種媒介工具技術特征的了解,是進行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必要前提。從具體的層面來看,這里的“技術”主要是指不同媒介傳播信息的具體方式。
跨媒介的傳播是在有效利用不同媒介之間的聯(lián)覺效應和互文特性的基礎上展開的,跨媒介傳播平臺中每一個平臺所提供的信息都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以各自最擅長的方式提供其獨有的內容。因此,學生首先要對不同媒介特有的信息傳播手段,以及這些傳播手段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有基本的認識,然后才有可能合理利用這些媒介,有效地獲取、傳達信息。
2.對信息加工策略的學習與運用
跨媒介的閱讀與交流要求學生能擁有綜合處理多種形式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
(1)對信息的覺知,即通過對不同形式的媒介語言的解讀,獲得認識。
(2)對信息的分析綜合,即借助歸納、分類、比較、整合等手段,在各種片段的信息之間建立關聯(lián),使之條理分明,完整,有意義。
(3)對信息的評估判斷,即經(jīng)過推理、批評等過程,判定信息的正誤,詮釋信息的內涵,從自己的角度形成結論或意見。
(4)對信息的應用,即以轉述、補充、創(chuàng)作等方式,分享信息,展示所得。
這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核心,是幫助學生掌握對信息進行有效加工的策略,尤其是幫助他們在實踐中獲得“分析綜合”和“評估判斷”的能力。
跨媒介傳播意味著“分散”,信息的接受者借助在多種平臺上不同側面的感受體驗,建立起對某個對象的核心理解,這樣的信息接收方式必然要求他去關注這些媒介平臺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各自承擔了怎樣的功能,平臺之間、信息之間如何勾連。也正是由于這種信息傳播方式的離散性,導致快速點擊、海量瀏覽成為重要的閱讀手段。所以跨媒介閱讀更需要閱讀者采用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在獲取信息之后主動鑒別信息、處理信息,有意識地將信息碎片縫合為一個整體,以此作為“跨媒介閱讀與交流”關鍵的學習內容之一,這也是由“跨媒介”的特質所決定的。
3.對多元視角的辨別與理解
跨媒介信息傳播的方式集中體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主義”的精神,其核心可以用“多元”來概括:多元化的表達方式,多元化的傳播載體,多元化的傳播主體,多元化的接受與參與方式。這種鮮明的特征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學習結果。
一方面,傳播形式上的多元決定了在解讀上的多元化傾向(包括解讀方式的多元化,也包括多元化解讀方式造成的閱讀效果的多元化),為學生形成兼收并蓄的閱讀觀念與開放的閱讀心態(tài)提供了支撐。
另一方面,多元也意味著“差異”,意味著學生需要在比較、甄別的基礎上才能達成理解,形成認識。從文字、圖像、聲音、影像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如何相互影響、相互補充,進而探討不同媒介之間對題材對象的選擇、取舍,再到分析不同的信息符號會產(chǎn)生哪些表達和理解上的差異,以及信息傳播者在文化背景、主觀因素上的不同會產(chǎn)生怎樣的結果……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為學生提供了眾多辨別的角度與探究的可能,對他們形成探究的方法、養(yǎng)成審辨的思維都會有顯著的推動作用。
上述對學習內容的歸納,是圍繞“跨媒介”最顯著的特性進行的。以這樣的闡釋為出發(fā)點,再看本文開頭提到的教學案例,之所以稱它“文不對題”,理由就比較顯見了。事實上,這個老師是混淆了“多媒體”與“跨媒介”的概念?!岸嗝襟w教學”未必是通過不同的媒介呈現(xiàn)出同一主題、不同側面的信息,也不一定導向對不同形式的信息進行整體、協(xié)同的理解與分析?!岸嗝襟w教學”更強調教師能運用紙質媒介以外的方式來演繹、解釋、補充書面的文字,“媒介”的運用主要為了推動學生的理解與掌握,是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出現(xiàn)的;對學生而言,對媒介工具的理解與運用并不重要,更不屬于課堂學習的內容。
產(chǎn)生這樣的誤解,與我們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有關,也與教師對“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尚未形成清晰、完整的認識有關,更與傳播信息、文化的載體在不斷豐富、不斷出新有關。盡管這個學習任務群的目標是指向學生“信息、媒介和技術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但作為教師的我們在這方面的素養(yǎng)水平并不存在優(yōu)勢。從這個意義上說,該學習任務群實施的過程,也必然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索、發(fā)現(xiàn)和成長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還需要面對和思考一些難題,比如:
理想的跨媒介閱讀是調動一切可調用的感官去接受信息,通過文字、聲音、視頻和互動等智能的組合來完成閱讀,這對資源整合的要求和硬件設施技術的要求非常之高。能否“玩轉”各種設備,又如何在跨媒介背景下科學地設計學習任務、組合學習資源,形成結構化的學習內容,這是教師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
無論有多少種傳播手段介入,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仍是以“語言”為最根本、最重要的媒介。從這個意義上說,如何定義經(jīng)典文本的閱讀、紙質媒介的閱讀與其他媒介閱讀的關系,如何建立并幫助學生理解圖像、視頻、語音與文本語義的關聯(lián),這是需要教師反復嘗試來解決的問題。
跨媒介的傳播過程也是信息橫向擴展、縱向深化的過程,各種平臺上所呈現(xiàn)的內容構成了復雜的關聯(lián)和豐富的層次,跨媒介的閱讀也正是要去探索、厘清這些觀點、事實。用哪些方式去解析這些信息,可否形成可視化的閱讀路徑,讓學生突破“泛閱讀”,走向深度的學習,當是教師積極探索的方向。
無論如何,數(shù)字技術在大眾傳播領域的廣泛運用使得今天的世界成為“媒介的世界”,媒介極大地改變和影響著現(xiàn)代人的生活。人們一方面表現(xiàn)出對信息的極大渴求,一方面又受制于選擇的困擾;一方面以積極參與削弱了傳統(tǒng)媒介的中心意義,一方面也在享受個性化精準推送的同時受到新的束縛。如何通過“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實施,幫助學生掃清信息的迷霧,融入現(xiàn)實世界與虛構世界的良性互動,建立起對社會、文化、媒介和自我的清醒認識,這是語文課程必須表現(xiàn)出的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關切,也是語文教學對塑造當代公民應當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