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蘭 于格 趙炎 金秀蘋 楊涵 謝楠
摘 要:本研究對貴州部分留守幼兒和非留守幼兒的家長或監(jiān)護人作為調查對象,通過發(fā)放問卷,了解貴州留守幼兒社會交往現(xiàn)狀。研究發(fā)現(xiàn):(1)留守幼兒和非留守幼兒在社交主動性、語言非語言能力、社交障礙、親社會行為等方面沒有顯著差異;(2)留守幼兒中,不同性別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班級方面,小班幼兒的社會障礙得分低于中班幼兒和大班幼兒;獨生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得分高于非獨生幼兒。
關鍵詞:留守幼兒;同伴交往;心理發(fā)展
一、引言
近年來,屢屢聽到留守兒童做出的一些難以想象的行為,導致悲劇產生。這些悲劇的發(fā)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因此許多學者就留守幼兒心理以及行為等話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發(fā)展得到了較多關注。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夠促進幼兒社會認知、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1]。兒童社會交往行為表現(xiàn)具有不同特點,通常被劃為受歡迎型、一般型、被拒絕型和被忽視型四種。每一種社會交往類型都與特定的社會行為相聯(lián)系,在外表、行為、能力、性格、情緒情感、交往技能等方面都各有特點。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本次研究采用了《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監(jiān)護人評定問卷》[2],包括社交主動性、語言和非語言、社交障礙、親社會行為四個維度。
2.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對貴州省城鎮(zhèn)及農村幼兒園的幼兒監(jiān)護人及幼兒家長發(fā)放問卷。發(fā)放的問卷共有100份,收回的有78份,有效的問卷為72份,有效回收率72%。其中,留守兒童有42人,非留守兒童有30人。
三、結果與分析
1.留守、非留守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對比。
以留守、非留守為自變量,以幼兒的社交主動性、語言非語言能力、社交障礙和親社會行為為因變量,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可知,留守幼兒的社交主動性、親社會行為得分略低于非留守幼兒,社交障礙得分略高于非留守幼兒。但可能由于施測人數(shù)較少,并未達到統(tǒng)計檢驗的顯著水平。
2.留守幼兒心理發(fā)展能力的差異分析。以社交主動性、語言非語言能力、社交障礙、親社會行為等為因變量,以性別、班級、是否獨生子女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可知,留守幼兒在性別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同班級的留守幼兒在社交障礙上存在顯著差異,經(jīng)過事后檢驗(LSD),發(fā)現(xiàn)中班幼兒和大班幼兒的社會障礙得分高于小班幼兒。獨生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得分高于非獨生幼兒,差異接近顯著水平(p=0.054)。
四、討論與分析
研究結果中,不難看出非留守幼兒的社交主動性、親社會行為得分略高于留守幼兒,社交障礙得分略低于留守幼兒,這與孫銳麗[2],宋麗博[3]得出的留守幼兒的親社會行為不及非留守幼兒相同。該研究中留守幼兒在不同性別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與李恒[4]的研究中“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不存在留守與非留守的顯著差異”這一觀點相吻合。結合訪談了解到,留守的男孩和女孩在親社會行為,語言與非語言能力,社交障礙都沒有明顯的差異,只有個別家庭狀況比較特殊的幼兒有輕微的顯現(xiàn),但這在非留守幼兒家庭中也有存在這種現(xiàn)象。與孫銳麗[2]在同伴交往能力的總分上女孩高于男孩和宋麗博[3]的“留守經(jīng)歷對女孩的社會化影響更大”存在差異,出現(xiàn)這樣的差異原因可能有:一是施測數(shù)據(jù)相對較少得出的結論沒有顯現(xiàn)出明顯差異,二是調查維度不同導致結果出現(xiàn)差異。
小班幼兒的社會障礙得分低于中班幼兒和大班幼兒,這與孫銳麗[2]中幼兒的親社會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強的研究結果相同。潘月娟[5]有提到:4-6歲幼兒情緒反應的社會性和控制情緒情感的能力逐漸增強。也就是說隨著幼兒年齡的不斷增長,幼兒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語言能力進一步提升,親社會行為逐漸增強。曹安[6]則更準確的描述了小班向中班過渡時期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發(fā)展較快,但中班到大班呈現(xiàn)緩慢增長趨勢。雖說各學者的描述不一樣,但都明確表述了隨著年齡的增長,親社會行為逐漸增強。
獨生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得分高于非獨生幼兒。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兒童擁有那種類型的兄弟姐妹對其心理理論具有較為顯著的差異。有與之相對立的研究者卻發(fā)現(xiàn),兒童擁有什么類型的兄弟姐妹與其心理理論的發(fā)展之間沒有關系[7]。在這些研究中,筆者們都各執(zhí)一詞,所以就獨生與非獨生留守幼兒的心理發(fā)展還有待進一步做出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丹丹.中大班幼兒社會觀點采擇能力與同伴交往能力關系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4.
[2] 孫銳麗.河南省農村留守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發(fā)展現(xiàn)狀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5.
[3] 宋麗博.農村留守幼兒社會化現(xiàn)狀與策略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
[4] 李恒.留守與非留守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的比較研究[J].科技視界,2016(26):100+175.
[5] 潘月娟.關注幼兒情緒發(fā)展(二)情緒——孩子與外界交流的最初方式——嬰幼兒情緒情感的發(fā)展[J].家庭教育,2003(11):10-11.
[6] 曹安.3~6歲城市兒童社會交往能力及其與家庭因素的關系的調查[J].上海教育科研,2000(06):40-43.
[7] 武建芬.幼兒心理理論與同伴交往關系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基金項目:六盤水師范學院大學生項目“貴州留守幼兒心理發(fā)展研究調查”(編號:LPSSYDXS1639)
通訊作者: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