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湖北大學 藝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當代水彩畫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是選擇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的民族化創(chuàng)新之路,還是向具有西方文化傾向的“當代藝術”探索,湖北水彩畫對此有明確的藝術取向。它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美學的精髓運用在自己的繪畫中,在“象”的營造上融入“意”的內(nèi)涵,使水彩畫增加意象的文化厚度,這是湖北水彩畫家的追求,也是中國水彩畫家對于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宿感,是一種潛在的精神訴求。本文以湖北當代水彩畫為例,通過對湖北當代水彩畫意象文化的研究,總結其文化特征,加強對本土文化的再認識,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拓展藝術在區(qū)域文化建設中的功用。
“意象”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一個核心概念,“意象”一詞最早出自于《周易系辭》:“立象以盡意”。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提出“意象”:“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認為形象和情感是緊密聯(lián)系的主客體關聯(lián)活動,藝術家通過對客觀物象的加工再造,加上自身的主觀情感參與,從而形成了審美意象。
“意象”范疇的研究在上世紀80年代起成為古代美學和文論研究的一個熱點,葉朗在《美在意象》一書中指出,審美“意象”不是一種物理的實在,也不是一個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個完整的充滿情趣的感情世界;施旭升在《藝術即意象》一書中,從美學、心理學、符號學、傳播學、文化人類學的多維視角來審視和參悟中西藝術中的“意象”內(nèi)涵,確立“藝術即意象”的本體觀念。孫美蘭在《藝術概論》中從藝術學的角度對“意象”作了較為通俗的描述,她認為“意象”是有意義的形象和有形象的意義的統(tǒng)一,這個“意”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意念,“象”是具體可知的物象。
“意象”作為藝術創(chuàng)造的審美概念具有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其一,“意”是“象”的核心內(nèi)涵,寓意于象,物象情化即為“意”。其二,“象”是“意”的外在顯現(xiàn),是“意”的載體,是有意味的形象。因此,“意象”不是“意”與“象”的簡單結合,而是二者經(jīng)過藝術家的精神加工之后的產(chǎn)物,是情感、精神與意念的物化。
“意象”早已被廣泛運用于繪畫創(chuàng)作之中。如中國畫家筆下的梅蘭竹菊四君子形象具有典型的意象特征,他們以中國文人畫的筆墨語言表現(xiàn)心中梅蘭竹菊之象,借以抒發(fā)清高脫俗的君子之意。油畫、水彩畫在西學東漸的中國民族化進程中,也形成形式多樣的油畫意象、水彩畫意象,作品的形象超越外表的界限,釋放出獨特豐富的藝術魅力。
國內(nèi)外關于水彩畫與“意象”的研究很多,而關于“水彩畫意象文化”的專門研究較少。水彩畫是西學東漸的外來藝術,雖然是藝術中一個很小的門類,但它在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中得到快速發(fā)展,特別是在意象表達的范疇,帶有明顯的東方文化的痕跡。水彩畫意象文化是在水彩畫藝術意象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凝結在水彩畫作品中又游離于作品之外的文化現(xiàn)象。它是藝術家運用水彩畫特有的本體藝術語言,運用寫實、寫意、抽象等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以象寓意或由意生象的表達方式獲得水彩畫藝術意象的過程,是藝術家群體對社會歷史、人文景觀、審美價值、精神文化等要素進行積累、融合、改造、傳承的意象創(chuàng)作升華過程,是水彩藝術意象活動的文化綜合。
水彩畫意象文化是藝術家在水彩畫意象表達的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水彩畫物質(zhì)文化是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各類物質(zhì)文明,包括水彩畫意象創(chuàng)造工具、材料、技術、作品等,精神文化包括觀念、思想、信仰、情操、學術、習俗、制度等。
本文在水彩畫意象文化的研究中,將水彩畫寫實、寫意、抽象等不同的“象”的表現(xiàn)形式納入意象創(chuàng)造的范疇。寫意水彩畫借鑒國畫中“寫”的表達方式,強調(diào)用筆與用色的抒寫趣意,營造畫面意境,這是寫意意象;在抽象水彩畫中將物象概括為點、線、面或色塊等“象”的抽象形式,表達作者特別情緒或有意味的形式,抽象也是意象;具象寫實水彩中塑造的具體物象如果具有明顯的象征性或情感的物化特征,那么這種具象描繪也是意象表達。這三種形式的意象表達在湖北當代水彩畫家作品中非常普遍,寓“意”于“象”或由“象”生“意”,工或?qū)?、具象或抽象皆可成意象,這些構成湖北當代水彩畫意象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意象表達是油畫、水彩畫等西方藝術進入中國與東方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徑。2005年,美術理論家邵大箴在《中國美術館》撰文提出“意象油畫”與風景畫的關聯(lián),指出意象油畫是“民族文化自覺”的結果。2005年5月,“中國意象油畫展”在上海舉辦,尚輝作“意象油畫百年”的演講,認為“中國油畫歷史有多長,意象油畫的歷史就有多長”。水彩畫意象作為當代文化現(xiàn)象,具有和油畫意象一樣“民族文化自覺”的歷程,但其發(fā)展沒有引起理論界足夠的重視。湖北當代水彩畫在中國水彩畫發(fā)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對于中國當代水彩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因此,湖北當代水彩畫意象文化研究對中國當代水彩具有理論建構與實踐指導意義。
湖北當代水彩畫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在地域文化的滋養(yǎng)浸潤下,經(jīng)過幾代藝術家的探索與傳承,從寫實水彩的意象轉(zhuǎn)換、人文寫意的意象探索、抽象形態(tài)的意象傳遞等方面,使水彩畫意象文化若隱若現(xiàn)的顯現(xiàn)在湖北文化生態(tài)與當代水彩畫家群體之中。
寫實是湖北當代水彩畫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白統(tǒng)緒、劉壽祥、許海剛、陳勇勁、邵昱皓、李寧等一批有影響的老中青畫家都擅長具象寫實。在寫實水彩畫的意象表達中,他們因各自的文化背景和藝術個性形成了不同的意象文化語言,其中,劉壽祥、陳勇勁、李寧是不同時代和藝術觀念的代表。
圖1 《鮮果》劉壽祥 2010年
圖2 《架上的天空之一》陳勇勁 2013年
劉壽祥是當代湖北水彩畫領軍人物,現(xiàn)任中國美協(xié)水彩畫藝委會副主任、湖北美協(xié)水彩畫藝委會主任。他的作品以具象的寫實語言、圖式的經(jīng)典性和鮮明的個人風格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重要影響。在《鮮果》系列作品中(圖1),為了追求心中之象,他對陶罐的挑選、鮮果的配置及樹葉的形體、襯布的圖案色彩等都作預先精心的設計。他以硬朗的輪廓邊線和飽滿的形體塑造,追求“象”的厚重實在感;構圖上設置順光,力求方正平穩(wěn);色彩上吸取荊楚漆器的黑與紅作主調(diào),再配鮮果的純色,使畫面既厚重又充滿活力。他以強烈的設計意識與精致的制作技術構筑水彩畫寫實意象,表達積極樂觀的情緒、謙和厚實的品格和精致時尚的人生態(tài)度。劉壽祥靜物畫中鮮果超越平凡的“象”描繪,洋溢著濃厚的君子之風與文人意境,透露博大深厚的楚文化意蘊與東方精神,有力地拓展中國水彩畫的文化內(nèi)涵。
陳勇勁是我國優(yōu)秀青年水彩畫家,現(xiàn)任武漢畫院院長。他早期靜物畫細膩工整、理性冷靜的寫實風格明顯受到90年代冷軍、石沖等寫實油畫的影響。近十年來,他的視野發(fā)生轉(zhuǎn)移,畫面出現(xiàn)一些“現(xiàn)代”的題材,例如高速公路、飛機、郊野風景等。在他看來,要使自己的作品在“像”之外,還要具備深層次的人文精神和當代情懷。如作品《架上的天空之一》(圖2),他試圖通過或密匝、或稀疏的樹葉,以及樹葉中透過的天空的光芒,在鏡象寫實的表達中加入筆的意趣、水的流淌,表達對當代生活的感悟,展現(xiàn)一種向上的、噴薄欲出的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與探索的沖動,形成了頗具人文氣息的意象風景。
圖3 《不再留念》李寧 2015年
青年畫家李寧在具象描繪的寫實畫面中融入對當代批判性的思考,使寫實超脫平凡的物象敘事羈絆。作品《不再留念》表現(xiàn)的是他熟悉的漁港與船的題材,這類寫實的描繪在他以前的作品中很多。不同的是,畫面植入像是潑水又像是撕裂的痕跡,這個痕跡成為《不再留念》系列作品的意象符號,表達內(nèi)心對既有秩序的反叛情節(jié),是當代青年對傳統(tǒng)既敬畏而又渴求創(chuàng)新的矛盾心理反應。
經(jīng)過三十多年發(fā)展,以劉壽祥為代表的湖北寫實水彩畫形成鮮明的地域面貌,即精制作,高格調(diào)。精制作是以精到的制作技巧達到物象寫實且具有藝術感染力的畫面效果;高格調(diào)指畫面藝術品格的高度,在物象的描繪之中蘊含畫家精神追求與情感表達,這是湖北寫實水彩畫的意象所在,也是湖北寫實水彩畫的魅力所在。
湖北水彩畫家對水彩畫的表現(xiàn)形式和審美意趣進行改造和轉(zhuǎn)換,在水彩繪畫語言體系中融入中國文人畫的寫意性,用水彩寫意的方式表達精神追求與人文情懷。上世紀50年代,王肇民、陽太陽、魏正起等水彩大家在武漢從事水彩畫教學與創(chuàng)作,留下寫意水彩畫探索的痕跡。陳少平畢生致力于寫意水彩畫的探索,對中國水彩畫民族化作出重要貢獻。王涌、陳國慶等當代畫家探索水彩畫的寫意性表達,將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繪畫結合,使湖北意象水彩在全國產(chǎn)生較大影響。
圖4 《遠眺》陳少平 2006年圖5《追憶中的藍色》王涌 1994年
陳少平的水彩畫題材廣泛,不僅擅長表現(xiàn)雪景和江南水鄉(xiāng)的風景,而且他的花卉靜物和人物畫也十分富有特色——意象造型、色彩強烈、用筆洗練、氣韻生動。在作品《遠眺》(圖4 )中,陳少平嘗試把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引進到水彩畫中,山形的色塊與遠眺小屋的線條均用寫的筆法來表現(xiàn)。“寫”是指書法用筆,是把筆墨作為感情的載體而不僅是造型的手段,“意”是指主觀的情思和意蘊。陳少平的作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融入了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姚慶章撰文說:“在某種程度上陳少平的水彩彌補了東西文化的鴻溝,帶給海外中國藝術家以很大影響,在水彩畫上首先做了一個視野的拓展”。
王涌是湖北當代寫意水彩的代表,也是中國當代寫意水彩的重要代表。他將水彩本體語言的用筆、用色、用水技巧與中國畫的筆墨趣味巧妙結合,運用西方繪畫藝術形式傳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和寫意精神?!蹲窇浿械乃{色》(圖5)是寫意意象水彩的代表作,畫中以寫意的筆法對青花、仕女及花卉作簡約的描繪,一罐一瓶、一花一草,疏簡不繁,色調(diào)淡雅,飄逸靈動。作品借青花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以清新淡雅的水彩語言傳達其鮮明的文人畫氣質(zhì)和楚國遷客騷人的浪漫情懷,“這是文化危機感、使命感推動其對傳統(tǒng)文化自平面往縱深發(fā)掘的結果,吻合時代文化的大流?!?。
20世紀西方有兩位抽象繪畫大師,一位是康丁斯基,他的繪畫是以點線面為基本元素的“熱抽象”,表現(xiàn)人的精神情感的音樂感性特征。另一位是蒙德里安,他的繪畫是幾何構成的“冷抽象”,表達理性秩序的構成美。而對我國當代抽象繪畫影響最大的是華裔法國畫家趙無極,他以西方現(xiàn)代繪畫的形式和油畫的色彩,融合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意蘊,創(chuàng)造了色彩變幻、筆觸有力、富有韻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繪畫空間。
樊惠剛是湖北抽象水彩的代表畫家,受趙無極抽象繪畫的啟示和中國“85美術新潮”影響,他由早期寫實風格水粉畫轉(zhuǎn)變?yōu)榫哂幸庀蟊磉_風格的抽象水彩畫。他將對宇宙、對人生的主觀感受,濃縮為創(chuàng)作意象,用開闊的眼界和胸襟去感悟自然,在創(chuàng)作中能“撫四海于一瞬,籠天地于形內(nèi)”。如作品《天音交響》(圖6),他將原先戶外風景寫生的感覺轉(zhuǎn)換成對宏觀宇宙的整體感悟,因而其作品具有吞吐八荒、氣貫天地的宏壯美感?!胺輨偹十嫷囊饬x不僅在于他提供的一種新的視覺樣式,而且還在于這種形式和樣式是富有中國藝術精神和富有中國藝術的意象特點。它開啟中國藝術家們以現(xiàn)代感覺創(chuàng)造獨自的新的視覺藝術形式而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圖6 《天音交響》樊惠剛 2015年
圖7 《聳·靜物日記系列》邵昱皓 2011年
圖8 《墻》余曉君 2007年
青年畫家邵昱皓水彩畫的獨特之處在于通過抽象形態(tài)闡釋對文化沖突與融合的理解。在《聳·靜物日記系列》(圖7)中,他力圖突破材料的束縛,將水性材料(水彩、丙烯)與油性材料(瀝青)并置,畫面展現(xiàn)出薄與厚、透明與不透明、流動與靜止的矛盾。作品中堅實的形體,支離的形象,特殊的肌理,飛白的筆觸,平面裝飾性的背景,營造了畫面獨特多變的視覺沖突。這些技法語言與形式語言的沖突充斥畫面,使作品呈現(xiàn)豐富而又有力度的渾響效果。他的這些作品吸收了西方抽象藝術的理念,追求純粹形式和風格化語言,應用隱喻的手法和意象化符號來影射當代的現(xiàn)實社會問題,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悟。
圖9 《合·物的九種存在方式》侯春2006年
寫實、寫意、抽象是湖北水彩畫意象文化的主要表達方式,另外有些介于它們之間或兼而有之,多樣的形式構成湖北當代水彩畫意象文化的多樣表達。如女畫家余曉君的人體系列《墻》(圖8),她的作品有具象寫實的“象”的塑造,也有材料制作與水墨寫意的綜合表現(xiàn),使她的人體作品更具天人合一的禪道意象。侯春的《合》系列作品(圖9)表現(xiàn)形式介于具象與抽象之間,這種形式突破了一般作品靜物或景物的界限,它好像是什么,又好像什么也不是。物象的存在耐人尋味,離散聚合,若即若離,分分合合之中富含曖昧,此中蘊含了不能言說的道與禪的精神。
水色靈動是指水彩畫在用水用色時技巧上嫻熟自如的表達與畫味上生動靈活的把控,是區(qū)別于其它畫種的語言特征,充分體現(xiàn)水彩畫本體語言的特點與優(yōu)勢。
湖北是千湖之省,4000多條中小河流分布全境,大小湖泊星羅棋布。老子以水論道、莊子憑水飛心、屈原涉水成章,荊楚文化中因水而文之百家,水文化侵潤湖北水彩畫家的血液?!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乎道”,老子以水作喻,講述自然發(fā)展之道,道出了湖北畫家對水的認識與理解。在湖北水彩畫家看來,水神奇而充滿了無窮的魅力,它不僅僅是繪畫媒體介質(zhì)的自然物,而且是與“氣”有著某種關聯(lián)的人性的象征、生命的化身。故而水的靈性是人的靈性,水色靈動是人的精神氣韻的靈動再現(xiàn)。在華紉秋、白統(tǒng)緒、劉壽祥、王涌、許海剛、陳勇勁、白露洋等畫家作品中,無不體現(xiàn)湖北幾代水彩畫家“善水”的特性,以水溶色,以水導色,以水漬色,以水充色,畫面充盈著水的清新脫俗與酣暢淋漓,水彩畫空靈、虛靜、淡遠的意境構成了湖北當代水彩畫意象文化水色靈動的外表特征。
圖10 《觀云·瀾》聞斌 2017年
中國乃“詩性”大國,從古至今的文學藝術無不充盈詩意。在中國畫家看來,意境造就詩意。畫論中有:“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于茲篇可會焉。”“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xiàn);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等意境造就詩意的描述。中國水墨畫以盡可能簡約的筆墨、抽象的線條、大片的空白、玄幻的水韻來表現(xiàn)具體的形象,同時又賦予藝術具象以抽象哲理感悟,使作品生成高遠的意境。
如聞斌近期創(chuàng)作《觀云》系列作品(圖10),有別于自然的黑白山川畫卷,以黑白虛實相生的意境營造繪畫的詩意。以手運心,造化自然;因心造境,借物寫心。虛實相生、意境相諧的藝術境界給予觀者以無限的想象,讓作品具有更為豐富的可讀性,而畫外的韻味更提升了作品的審美品格。
湖北水彩畫的美不僅在于制作精美,還在于較高的藝術品格,這種品格來源于水色韻味與詩的意境,詩書意蘊賦予湖北當代水彩畫意象文化內(nèi)在氣質(zhì)。這些特征在湖北老中青幾代水彩畫家的作品中都有顯現(xiàn),或?qū)憣嵒驅(qū)懸?或具象或抽象,表現(xiàn)形式雖不相同,但具有共同的品質(zhì)內(nèi)涵,即因為詩意的蘊含使作品中的物與景具有更寬廣的可讀性與優(yōu)美感。
湖北水彩畫家偏愛風景題材,他們受老一輩水彩畫家馮中衡、魏正起、華紉秋、白統(tǒng)緒的影響,在水彩畫中傾情描繪湖北地域風情,表達對家鄉(xiāng)的眷戀熱愛之情,形成具有荊楚地域特色的當代水彩畫意象文化。
圖11 《平原詩意·三》楊帆2017年
圖12 《五角星》冷軍 1999年
2015年的“武漢·印象”活動以“一方水土”為主題,湖北34位水彩畫家集中描繪“一城秀水半城山”的武漢風光,弘揚“知音文化之根、楚風漢韻之地、白云黃鶴之鄉(xiāng)”的武漢歷史文脈,展現(xiàn)“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精神。江漢平原是湖北荊楚地區(qū)文化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特點突出的地域,這里有著豐富的荊楚文化積淀,人文環(huán)境和自然風貌獨具湖北特點。湖北美院水彩畫系在劉壽祥教授的帶領下,開展“江漢平原行”采風與創(chuàng)作活動,不僅產(chǎn)生一批彰顯荊楚地域風情的水彩畫佳作,還通過采風活動將藝術之美散播到江漢平原普通百姓的身邊(圖11)。
湖北畫家對靜物畫情有獨鐘,并在靜物畫中賦予器物象征意義,這些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楚文化中對大器的膜拜。以青銅器鼎為例,“鼎”被賦予“尊貴”“權力”“盛大”等象征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楚文化中就有“問鼎中原”的典故。
在水彩畫界,劉壽祥的鮮果、王涌的青花瓷及白統(tǒng)緒的魚、陳勇勁的文房四寶、邵昱皓的青花魚等水彩靜物意象都備受藝術界的關注;在油畫界,冷軍的五角星(圖12)、石沖的干魚、郭正善的罐、袁曉舫的飛機等當代靜物創(chuàng)作的意象符號在美術界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湖北畫家通過靜物畫中器物的“象”傳達“意”,使器物在作品中具有“意”的象征性?,F(xiàn)在,這種意象表達已經(jīng)是湖北美術較為廣泛的文化現(xiàn)象。
社會變遷涉及社會生產(chǎn)、生活的所有領域,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一切社會現(xiàn)象發(fā)生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及其結果。湖北當代水彩畫意象文化帶有社會變遷的痕跡,在內(nèi)容題材、技法語言、風格特征等方面滲透著環(huán)境變化、科技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意識形態(tài)改變。
以白統(tǒng)緒作品為例, 1970年代以前的作品,主要以寫生的方式即時記錄那個時代。1980年代之后,作品以精湛的制作技藝表達對現(xiàn)代生活的感受,體現(xiàn)了改革開放之后,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科學的進步帶給藝術家審美價值的變化。
劉壽祥老師的作品是水彩材料與技法的百科全書,凝聚了他三十余年對材料探索的時代痕跡。2000年前,他主要使用保定水彩紙、馬利顏料、北京竹管筆等國產(chǎn)工具,畫面色調(diào)灰雅單純。2000年后,劉壽祥幾次出訪歐洲考察寫生,運用進口水彩紙與顏料帶來水彩技法語言的革新,畫面色彩亮麗,更鮮明的表達其健康時尚、陽光豁達的人生價值觀。
圖13 《合之30》侯春 2009年
圖14 《平面1》白露洋 2017年
陳勇勁的題材轉(zhuǎn)變反映社會意識形態(tài)與藝術觀念的變化。2005年之前的靜物細膩工整、理性冷靜寫實。2005年之后的風景打破了靜物畫的冷漠,多了筆觸的運動、水色的流動與光影的顫動。從靜物到風景,陳勇勁的水彩畫不僅僅是題材的轉(zhuǎn)換,更是表達方式與審美價值及意象文化觀念的流變。
湖北當代水彩畫意象文化能形成如此多樣的面貌,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結果。除楚文化之外,炎帝神農(nóng)文化、秦漢三國文化、長江三峽文化、江城文化、現(xiàn)代革命文化、西方當代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tài)在湖北水彩畫中交匯,碼頭文化、市井文化等民間文化積淀與歷史文脈相互融合,這些文化創(chuàng)造了湖北水彩豐富多樣的人文生態(tài)與個體精神氣質(zhì)。
如侯春的《合》系列意象作品(圖13),由于有感于現(xiàn)代都市與當代生活的紛擾,他在十堰武當山通過對道教文化的領會,將道教文化精髓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之中,以繪畫意象表達自己人生的體驗與對社會哲理的思考,形成了具有湖北文化特色的中國當代意象水彩。
白露洋作品鮮明的風格來源于他對現(xiàn)代文化元素與地域文化符號意象性的融合。作品《平面1》中(圖14),他借鑒超現(xiàn)實主義的現(xiàn)代繪畫觀念,利用水彩的流動性將長江白鰭豚、古帆船、仙鶴等荊楚古今元素巧妙地組織在一起,表達多元文化背景下,作者對當代社會發(fā)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關系的理性思考。
當代美術有兩大發(fā)展方向,即建立在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的民族化創(chuàng)新之路與帶有強烈西化傾向的“當代藝術”探索。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和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兩次發(fā)表講話,明確了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方向。中國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必須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覺。湖北當代水彩畫意象文化符合我國當代文化發(fā)展方向。
湖北當代水彩畫意象文化是建立在荊楚本土文化基礎之上,融匯多種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來,水彩創(chuàng)作的意象表達萃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以水色靈動、詩書意蘊彰顯中國水彩的文化魅力。以劉壽祥為代表的寫實水彩在具象的表達中賦予“象”精神特質(zhì),將審美追求與現(xiàn)代理念在具體的物象中以主觀的形式呈現(xiàn),提高寫實水彩畫的審美品位與文化內(nèi)涵;王涌的意象水彩畫代表了中國水彩畫民族化的高度,他以寫意的表現(xiàn)手法將西方繪畫與東方文化完美融合,散發(fā)出濃郁的中國文人畫氣息;邵昱皓的水彩則代表了新生代青年藝術家對時代的感受與思考,水彩作品用復合抽離的“象”傳遞出多樣沖突的“意”,是多元文化融匯創(chuàng)新的顯現(xiàn)。湖北當代水彩畫家以多種形式闡釋對文化的理解,用水彩畫展現(xiàn)對民族文化的自覺與自信。
在全球化境遇之下,中國水彩畫發(fā)展遇到新的挑戰(zhàn)。受藝術市場與西方“當代藝術”的影響,中國當代水彩不乏浮躁膚淺、拜金炫技及盲目崇洋等現(xiàn)象,這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民族精神與傳統(tǒng)文化缺失的表現(xiàn)。湖北當代水彩畫意象文化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是對當前藝術界拜金與崇洋風氣的回應,對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覺,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正確方向具有積極意義。發(fā)展湖北當代水彩畫意象文化,能夠促使中國水彩畫向更深的內(nèi)涵和更廣的領域拓展,創(chuàng)造出有藝術高度的文化產(chǎn)品,更好地滿足人民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1] 袁振藻.中國水彩畫史[M].上海畫報出版社,2000:12.
[2] 張?zhí)m芳.中國古代“意象化”風格品評的發(fā)展脈絡[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7.(01):10-16.
[3] 劉勰.文心雕龍注[M].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249.
[4] 葉朗.美在意象[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02:第一編第一章第五節(jié).
[5] 施旭升.藝術即意象[M].人民出版社,2013:105.
[6] 孫美蘭.藝術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58.
[7] 邵大箴.我們擁有的和我們?nèi)鄙俚摹獜娘L景畫展到“意象油畫”[J].中國美術館2005.(07):43-44.
[8] 尚輝.意象油畫百年[J].美術,2005,(05):40-47.
[9] 劉智平.品讀劉壽祥鮮果系列靜物作品[J]. 藝術教育,2016,(01):150-151.
[10] 姚慶章.視野的拓展者[J].中國水彩,2010,(01):56-57.
[11] 李紅波.青花·清韻·清禪——讀王涌先生其畫其人[N].長江日報,2012,06,23:第11版.
[12] 陳池瑜.樊惠剛水彩畫及意義[J].美術,1999,(03):30-31.
[13] 老聃、莊周.老子·莊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14
[14] 陳曉娟.中國當代藝術的意境重構[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45-49.
[15] 宗白華.意境[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09
[16] 徐勇民.“武漢·印象”美術作品選集[M].武漢出版社,2015:見序言部分.
[17] 羅運環(huán).論荊楚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點[J].武漢大學學報,2003,(02):194-197.
[18] 孟憲德、臧美瑩.中國當代水彩畫的現(xiàn)狀與展望[J]. 藝術評論,2016.(07):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