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鵬芬
【摘 要】本文論述高中地理課堂主題情境素材的挖掘與資源庫的建立,提出在高中地理課堂中以電視劇情節(jié)、文學作品情景再現(xiàn)、虛擬建構模型等作為主題情境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 地理 主題情境素材 虛擬建構模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2B-0121-02
根據(jù) 2016 年 9 月公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方面,綜合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這些素養(yǎng)的諸多方面都與高中學生年齡、學習階段等相關。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實施情境教學,符合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需要。筆者在教學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探索高中地理課堂情境素材特別是主題式情境素材的挖掘與資源庫的建立,提出在高中地理課堂中以電視劇情節(jié)、文學作品情景再現(xiàn)、虛擬建構模型等作為主題情境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
一、以電視劇情節(jié)作為主題情境素材
大數(shù)據(jù)時代,中學生可以更便捷地接觸信息、媒體,他們關注的信息就是他們的興趣點,如果教師能從中挖掘一些資源并加以篩選,這將是課堂刺激學生興趣的一大資源。比如一些對中學生熱播的電視劇或是綜藝節(jié)目,教師可以將其情節(jié)類比到課堂某一內容,并將這一情節(jié)作為本課的主線貫穿整堂課,讓學生在這條主線中學習地理知識,體驗地理科學的樂趣。
例如,在湘教版必修一“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huán)”一節(jié)的教學中,筆者以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情節(jié)為原型,將本課定格為華人地理教育臺將錄制巖石家族生活劇《來自地殼的你》并于近期開展項目啟動暨演員招募新聞發(fā)布會作為大情境主線,具體以“公開面試(自我介紹)”“評委亮分(學生評價)”“主持人公布演員檔案(教師總結)”三個小情境呈現(xiàn),將本課礦物特征、三大類巖石的相關知識通過學生形象生動描述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當然,因為本課涉及的礦物種類多,學生平時接觸少,所以必須在課前布置,和學生提前說本節(jié)課的大體安排,學生可選擇“礦物大家族”或是“巖石三兄弟”中的某一種物質作為自己即將要參演的角色,可以通過教材、地圖冊以及網(wǎng)絡資源了解它們的特征、用途等,課堂上用自己的語言整合起來作為“公開面試”環(huán)節(jié)的“自我介紹”,“評委”也要對每個角色熟悉,這樣才能更好地給出評價。課堂實踐下來,學生積極性非常高,學生的思維完全被激活了。比如參演“金剛石”的同學有說自己是“富婆”,有說自己是最尊貴的大家千萬不要傷害她,否則會遍體鱗傷。參演“巖漿巖”的有兩個同學以兩兄弟名義一起參演,分別將噴出巖和侵入巖演繹得形象具體。課堂氛圍十分活躍,學生對知識掌握也比傳統(tǒng)授課效果要好。筆者還在某些復習課用了類似于廣西民族團結知識大賽的方式進行,學生的反響也是很好。
因此,通過電視情節(jié)或是綜藝節(jié)目的方式作為主題情境素材,可以加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躍性,提高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知識的效率。
二、讓文學作品情景再現(xiàn)作為主題情境素材
對于地理學科來說,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會涉及地理知識,有些是作品中某個故事情節(jié),有些是古詩詞中某一句子或某一詞語,有些則是整部作品始終都與地理有關。比如一些游記類的文學作品,則整條線路都與地理知識有關。教師若能深入挖掘文學作品,可以從中找到許多資源作為高中地理教學情境素材。這樣,既可以提高教師業(yè)務能力,又可以幫助學生在學地理的同時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
例如,在湘教版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態(tài)”一節(jié)教學中(第一課時),筆者在法國作家凡爾納的小說《80 天環(huán)游世界》的環(huán)游路線基礎上略微加工,將本課定格為學生跟著現(xiàn)代旅游愛好者杰克踏尋小說中主人公的足跡“科學旅行”的大情境主線,具體以“游記中發(fā)現(xiàn)科學”“給杰克科學解惑”“科學預言”“科學家潛質測試”四個小情境呈現(xiàn),將本課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板塊構造學說、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等內容形象呈現(xiàn)出來,特別是杰克的環(huán)游路線和同學們若采用新環(huán)游路線兩種思維,大致體現(xiàn)了六大板塊示意圖的消亡邊界和生長邊界,學生根據(jù)不同的路線學習邊界處對應的地貌,理解起來就十分輕松了。課堂實踐來看,“科學預言”和“科學家潛質測試”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過足了當科學家的癮,正確的科學預言(下轉第123頁)(上接第121頁)和測試的通過率極高,讓學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當時這節(jié)課作為筆者的市級公開研討課,課后各位聽課老師對這節(jié)課的評價比較高。筆者在講述外力作用一節(jié)也采用了《西游記》中的取經(jīng)路線講述,效果也比較好。
因此,通過讓文學作品情景再現(xiàn)作為主題情境素材,可以讓學生在體驗文學作品時學習地理,提高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也能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
三、以虛擬建構模型作為主題情境素材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直接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因此,在必要的時候,教師可以虛擬建構一條主線,并以這個模型作為主題情境素材。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將知識在這個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建構起來從而成為自己掌握的知識。
基于以上考慮,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通過虛擬建構一些情境模型來幫助學生在一個大情境下學習,讓學生形成較完整的思路,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例如,在湘教版必修二“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一節(jié)教學中,筆者虛擬了一個企業(yè)家周百強從鄉(xiāng)下外出打工到后來當了董事長,并將父母接到北京,通過父母在北京生活的不適應反映出“城市病”,最后通過雄安新區(qū)例子講述解決“城市病”的方法。具體以語法內容的不同符號表述不同情境,分別是“城市讓生活更好?!薄俺鞘凶屔罡茫俊薄俺鞘凶屔罡?!”這三個不同的小情境。課堂上配以材料,讓學生在情境中通過材料探究,解決城市化的消極影響這一重點。本節(jié)課是自治區(qū)課改專家到筆者所任教學校調研時的研討課,課后專家們對該課給予極高評價,大城市“城市病”非常顯著,筆者采用北京的例子非常典型,整節(jié)課用主題情境和材料探究結合在一起,課堂效果非常好。當然專家們也提出了一些改進意見,比如,如果條件允許,盡量選用學生身邊的例子,雖然這個內容是大城市典型但在小城市也是有體現(xiàn)的,如果用身邊熟悉的真實的例子,學生的體驗可能更深刻。
因此,通過虛擬建模方式的主題情境素材,可以讓部分地理知識更形象具體,易于學生理解掌握。當然和前面提到的兩種主題情境素材相比,虛擬建模的方式相對真實材料的案例在某些時候可能有一定的遜色。
總之,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特別是主題式情境,對于學生提高課堂興趣有著極大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整合信息,讓學生充分體驗在情境中學習的樂趣,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