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英漢互譯中多義詞語義選擇的制約因素

2018-06-11 08:45谷吉梅
關(guān)鍵詞:多義詞義項詞義

谷吉梅

[摘要]詞義選擇是影響翻譯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英漢互譯過程中往往需要進行多義詞之間的語義選擇,然而語義選擇受多種因素制約,本文以“change”的漢譯為例,運用語義、語境、認知等理論對英漢互譯過程中多義詞語義選擇的制約因素進行理論探討。研究認為制約多義詞詞義選擇的關(guān)鍵因素除了詞的指稱意義或概念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詞在語篇中所處的語境、語體及譯者的語言水平及認知能力等因素。

[關(guān) 鍵 詞]英漢互譯? 多義詞? 語義選擇? 制約因素? change

[中圖分類號]H059? ? [文獻標(biāo)識碼]A? ? [文章編號]1008-7672(2018)06-0088-08

語義的理解和表達,即翻譯中的語義選擇,是譯者在翻譯實踐中遭遇到的主要困難之一。語義的確切理解和恰當(dāng)翻譯既是歷來語言學(xué)家們關(guān)心的話題,也是影響翻譯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因素。英語、漢語中皆存在的大量多義詞給譯者帶來了很大困擾,針對此問題,學(xué)者們通常選擇某一個角度對詞義的選擇進行研究,如顏傳果從語境角度對翻譯中的語義選擇進行了研究,認為語義選擇主要受言語語境和非言語語境的影響。何遠秀從莫里斯的現(xiàn)代符號學(xué)角度探討語義分類,并用較為詳實的例句探討英漢互譯中語義的正確選擇問題。王芳等認為視感是認知模式的物態(tài)意象,是多義詞詞義原型,也是詞匯衍生多義的規(guī)約,用多義詞詞義原型對事物典型和特征的共性把握確定待選多義詞義,建立多義詞待選詞義定義的參照模式,對語篇水平上多義詞語義的翻譯有積極意義。但筆者認為詞義的選擇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本文以“change”的漢譯為例,從語義、語用、譯者等多種角度考察科技翻譯中多義詞詞義選擇的制約因素。筆者認為,制約多義詞詞義選擇的關(guān)鍵因素除了詞的指稱意義或概念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詞在語篇中所處的語境、語體及譯者的語言水平及認知能力等因素。

一、 多義詞的界定

多義詞一般指同時有一個以上意義的詞。在讀音不變的情況下,多義詞的各個義項之間通常有一定的聯(lián)系,然而在特定的語境中,通常只有一個意義,因此譯者往往可以通過語境確定多義詞的詞義。張建理指出認知上的一物多用產(chǎn)生了多義詞,而多義詞的各個義項之間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的。詞義變化的微觀語義模式主要有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zhuǎn)換及詞義抽象化,而詞義變化的宏觀語義派生模式主要包括輻射型、連鎖型及綜合型結(jié)構(gòu)。英漢詞義派生在基本認知方面非常類似。林正軍、楊忠認為多義詞與其任一詞義之間的關(guān)系是任意的,理據(jù)性只存在于多義詞的各個詞義之間。多義詞各義項之間差別較小時,譯者往往需要從多角度考慮義項的選擇,本文以英語多義詞“change”為例,對翻譯中多義詞的語義選擇進行分析。

“change”在《朗文當(dāng)代高級英語辭典》(第4版)中有動詞和名詞兩個詞條,分別有16個和8個搭配義項。

Change在《朗文當(dāng)代高級英語辭典》(第4版)中作為動詞和名詞的義項如下:

作為動詞:

1. become different/make sth. Different 變得不同/使某物不同;

2. start doing/using sth. Different 開始做不同的事情/使用不同的東西;

3. replace sth. 取代某事物 to put your use sth. New or different in place of sth. Else, especially because it is old, damaged, or broken 替換; 更換;

4. change your mind? to change your decision改變主意;

5. change sides:to leave one party, group etc and join an opposing party, group etc. 投向?qū)Ψ綘I壘;

6. clothes 衣服 to take off clothes and put on different ones 換(衣服)to put a clean nappy on a baby, or to put clean clothes on a baby or small child給(嬰兒)換(尿布);給(嬰兒或幼兒)換衣服;

7. bed 床? to take the dirty sheets off a bed and put on clean ones 換(床單);

8. exchange goods 換貨、退換、調(diào)換;

9. exchange money 換錢、換成零錢、兌換貨幣;

10. trains/ buses/ aircraft 火車/公共汽車/飛機、換乘、轉(zhuǎn)乘;

11. change hands? 易手、易主;

12. change places (with sb)(和某人)換位置、交換地位(環(huán)境);

13. gear 換擋;

14. change your tune (非正式)(某事發(fā)生后)改變調(diào)子,改變態(tài)度;

15. wind 改變風(fēng)向;

16. change your spots 徹底改變特點或特性。

作為名詞:

1. things becoming different 事情變得不同 變化、改變、變更;

2. from one thing to another 從一物到另一物;

3. pleasant new situation 令人高興的新狀況、變化、變更;

4. money 找回的零錢、硬幣、零錢;

5. small change 硬幣、零錢、一筆小錢;

6. change of clothes/underwear etc 備換的衣服、內(nèi)衣等;

7. train/ bus/ aircraft 換乘、轉(zhuǎn)乘;

8. get no change out of sb 從某人那兒得不到有用的信息(幫助)。

“change”的以上多種義項在翻譯中是個挑戰(zhàn),“change”作為動詞使用時有時是及物動詞,有時則用作不及物動詞,包括“變化、改變、轉(zhuǎn)變、轉(zhuǎn)換、替換、更換、變更、更正、變革、扭轉(zhuǎn)、改良、改換、變動、蛻變、調(diào)換、改觀、革新、轉(zhuǎn)移、改動、改造、轉(zhuǎn)化、調(diào)動、轉(zhuǎn)折、更改、調(diào)度、零錢”等,可以看出在“change” 的眾多意義中,大部分意義都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彼此聯(lián)系的。

二、 語義類型

語言學(xué)家利奇(Geoffrey Leech)認為語義可分為7種類型,語義學(xué)家奧格登(C.K. Ogden)和理查德(I. A. Richards)在《意義的意義》(The Meaning of Meaning)一書中也曾列出過有關(guān)意義的22種定義。語義學(xué)家凱慈(Kats)運用意義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 CA)研究語義,而后語義學(xué)家杰肯道夫(Jackendoff)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立了概念結(jié)構(gòu)論(conceptual semantics),意義成分在杰肯道夫的概念結(jié)構(gòu)論中變成抽象的概念元素(conceptual primitives)。概念結(jié)構(gòu)論認為句子的意義是概念結(jié)構(gòu),描述意義就要描述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形式語義學(xué)家蒙塔格(Richard Montague)運用模型—理論語義學(xué)闡述語義的構(gòu)成過程,同時論述了形式語義學(xué)處理句子內(nèi)涵和詞匯意義關(guān)系的方法。認知語義學(xué)家指出語義學(xué)應(yīng)重點研究語言運用反映概念框架和認知過程的機制,而語言哲學(xué)家格賴斯(Grice)和奧斯?。↗. L. Austin)分別從合作原則和言語行為出發(fā),探討語義在語用環(huán)境中的語義生成過程。以上語言學(xué)家各自從不同的側(cè)面研究了語義的形成、類型和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這些研究成果對翻譯時語義的選擇均有一定的指導(dǎo)意義。

語義包括詞的意義、句子的意義、段落、篇章的意義以及言外的情境意義,但語義的中心內(nèi)涵是詞的意義。人類借助語言表達思想、感情,人的語言是有意義的,語義是在語境基礎(chǔ)上所生成的意義。大多數(shù)的詞通過不同的搭配或處于不同的言語場合,其意義功能就有差異,語言中詞的多義現(xiàn)象十分普遍,詞義具有開放性、多樣性的特點,是抽象性與具體性的統(tǒng)一。詞的多義現(xiàn)象根源于語境因素的多樣性。人們實際使用詞匯、語句來表達思想、感情,便出現(xiàn)了不同語義間動態(tài)的搭配與聯(lián)結(jié),也即語義間特定的邏輯聯(lián)系。不同語義間的聯(lián)結(jié)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這就是語言使用中所謂的“選擇限制”(selection restriction),它決定在正常的思維前提下,哪些語義組合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接受。

詞義往往是由其諸多方面組成的統(tǒng)一體。意義是人類通過自身感覺(sense)與內(nèi)、外在世界接觸的結(jié)果,是人們進一步反映、認知并改造內(nèi)、外世界的渠道與工具。語言所能傳達出的語義學(xué)語義有7種類型,包括概念意義(conceptual meaning)、含蓄意義(connotative meaning)、感情意義(affective meaning)、社會意義 (social meaning)、反射意義(reflective meaning)、搭配意義(collocative meaning)及主題意義(thematic meaning)。在這7種語義中,概念意義是對事物本質(zhì)特點、根本屬性方面的反映,體現(xiàn)了人類對世界抽象、本質(zhì)的認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成果與手段。特定的語言結(jié)構(gòu)、意義為特定的人群理解、把握世界提供了特定的前提、條件,甚至特定的思維模式。該語言中的概念意義是該人群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核心要素,在其過程中起主要作用。詞典中首詞條收錄的大都為概念意義,其內(nèi)涵相對穩(wěn)定。而其它類語義要么因時代、社會、地域、言語場合的變化而變化,要么因其在詞、句、上下文中的搭配不同而意義有別??傊鼈兿鄬Σ环€(wěn)定,與具體的語境因素聯(lián)系密切。

語義類型是語義選擇過程中的首要因素,而翻譯過程中語義的選擇往往同時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約。

三、 英漢互譯時語義選擇的制約因素

翻譯過程中的語義選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語境、譯者的認知及雙語水平、語言的功能、文體及修辭等。這些因素既獨立起作用又相互影響,在譯者進行語義選擇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一) 語境

中國古語道:言不孤立,托境方生。波蘭語言學(xué)家、人類學(xué)家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曾主張語境是語義唯一決定者,舍此無語義。語義生成于語境中,語境是語義賴以存在的基礎(chǔ)。翻譯中原語的語境規(guī)定著譯語(target language)的意義及語體風(fēng)格。語境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語境包括語言語境(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語言語境(non-linguistic context),其內(nèi)容涵蓋文字語言系統(tǒng)中的語音、詞匯、語法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詞語、句子、段落、篇章的前后聯(lián)系,言語的前后聯(lián)系,以及言語過程所處的場合與背景。廣義的語境除狹義的語境因素外,還包括語言賴以生存、發(fā)展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shù)、歷史、地理背景等,它們是語義廣深的基礎(chǔ)。

語境的內(nèi)涵極為豐富,可以進行分層討論。首先是語音層上的語境因素,其次是詞素、詞匯層上的語境,主要指詞的種類及語法搭配關(guān)系,以及不同詞匯間的意義聯(lián)結(jié)方式。再次是句法層上的語境,包括句子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規(guī)則,句間的聯(lián)結(jié)方式。另有段間、章間、篇間特定的結(jié)構(gòu)方式及意義聯(lián)結(jié)方式,屬于廣義語法層上的語境范疇。研究此類結(jié)構(gòu)及意義關(guān)系的語言學(xué)家相信:一定的語義源于一定的搭配關(guān)系與結(jié)構(gòu)。還有言語場合、社交情境方面的語境因素,主要包括言語過程的參與主體(人)及其間關(guān)系、時間、地點、環(huán)境事物、題材內(nèi)容、言語方式或媒介、言語風(fēng)格、言語過程中的非語言交際因素(如身體姿勢、表情、身體部位動作、體觸動作等所代表的體態(tài)語言,咳嗽、嘆息、哭笑聲、沉默甚至環(huán)境聲音等所代表的非語言性的副語言等)以及言語行為所產(chǎn)生的效果。其中言語參與主體本身又包含多種語境因素——形體、生理狀況、外觀修飾、年齡、性別、性情、文化學(xué)識、信仰、社會經(jīng)驗、地位、角色等。這些語境因素對語用翻譯(如口譯)尤其有價值。最后是語言與言語所處的社會、文化、歷史、地理的背景,這些是宏觀的語境因素,穩(wěn)固、深廣、久遠地影響著語言的意義。

1. 語言語境

語言語境是譯者翻譯指出最初接觸到的環(huán)境,包括語言的所指意義和搭配意義。

在翻譯時,譯者常首先想到詞語的指稱意義,或字面意義、概念意義。指稱意義描述的是符號和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是符號所代表事物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是語言符號的基本內(nèi)容及傳達的主要信息,同時也是語言交際中表達的最基本意義,指“用詞語來指某一客觀事物、某一思想概念時語言所獲得的意義”,這一意義客觀存在,通常是詞典上所標(biāo)注的意義。判斷指稱意義主要依靠上下文語境,這是一種語言制約。指稱意義有兩個特點:一是由于語言符號的有限性致使一個符號同時具有多個不同的指稱意義;二是指稱意義會隨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而發(fā)生變化。

在選擇指稱意義的時候需注意指稱意義的文化屬性、多義性、其歷史演變及詞義空缺現(xiàn)象。由于不同民族的民俗、生活方式、自然社會環(huán)境等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詞的指稱意義往往不是字面意義的簡單累加。語言哲學(xué)家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在其后期著作《哲學(xué)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一書中曾指出,要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確定單詞的意義,在句子中單詞可能有多個不同用法,其意義不固定,而且同時具有多種意義。這是由于組成客觀世界的事物紛繁復(fù)雜,而我們?nèi)祟惔竽X的認知水平有限,因此需要用盡可能少的符號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于是詞的指稱意義經(jīng)由衍變、派生、聯(lián)想或修辭格等而不斷發(fā)生變化,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由此產(chǎn)生。然而弗斯指出,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除少量歧義句之外,可以根據(jù)具體語境排除多義詞的其它義項而保留其中一個與語境最為貼近的義項。

指稱意義通常是穩(wěn)定的,但并非一成不變。語言的工具性及社會性要求詞的指稱意義不能在短期內(nèi)發(fā)生重大變化,但語言符號在保持穩(wěn)定的同時會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種變化主要包括詞義擴大、詞義縮小和詞義轉(zhuǎn)移三種情況。

由于文化的特殊性,源語中的某些詞在目標(biāo)語中起指稱意義是空缺或非完全對應(yīng)的。語言是人類對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抽象概括;每個民族都是按照本民族的傳統(tǒng)習(xí)慣和現(xiàn)實需要,對所感受和觀察到的世界進行描述,形成特有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通常一種語言需用不同的詞匯來指稱多個概念,而另一種語言則可能用一個詞來指稱。指稱意義通常是詞匯及句子理解的關(guān)鍵,掌握了指稱意義,往往就會理解語言符號與客觀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癱hange”的指稱意義為“更換、改變、變化”。如:

Ben had merely changed his shirt.

本僅換了一件襯衫。

He changed from voting against to abstaining.

他本打算投反對票,后來改為棄權(quán)。

在上面兩個例句中,“change”的對應(yīng)譯文皆是其指稱意義,其中第一句使用了“change”作為動詞的第6個義項“換衣服”,第二句使用了第1個義項“改變”。

搭配意義指符號與符號之間的橫向組合關(guān)系,即詞與詞之間的共現(xiàn)。符號和符號之間的共現(xiàn)具有數(shù)量化和語篇的特征,一個符號跟另外一個符號或多個符號之間習(xí)慣性一起出現(xiàn),如: student常與teacher、school、class-room、library等詞搭配。任何進入搭配范圍的符號與所要搭配的符號共現(xiàn)的頻率不同,共現(xiàn)頻率越高,語義越明確,共現(xiàn)頻率不高,語義就不明確。而不同的搭配方式,往往蘊含著符號使用者的意圖。

“change”在使用中有時與一些詞常常同時出現(xiàn),形成共現(xiàn)關(guān)系。如:

After changing the bed, I would fall asleep quickly.

換完床單,我很快就會入睡。

此處“change the bed”的意義并不是“change”的所指意義與“bed”所指意義的相加,而形成了固定的搭配關(guān)系“換床單”。

2. 非語言語境

社會、文化、民族、歷史、地理等方面的語境因素對語言意義的影響最為廣泛、深遠,它們是語言本身賴以產(chǎn)生、存在、變化的溫床。不同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歷史文化傳統(tǒng)形成各民族在文化背景、價值觀和思維模式方面的差異,翻譯實踐中的這些言外因素制約著語義的選擇。不同的語境會造成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詞義空缺,使得一種語言中某些詞的意義在另一種語言中找不到等值詞語來替代,翻譯時往往采用加注、轉(zhuǎn)換等手段進行處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古道西風(fēng)瘦馬”之“西風(fēng)”與英國詩人雪萊(P.B.Shelley)的《西風(fēng)頌》(Ode to the West Wind)里的“West Wind”之意截然不同。前者的“西風(fēng)”指深秋或初冬時節(jié),中國大陸常刮的干冷西風(fēng)或西北風(fēng),而后者的“West Wind”除了其擬人、比喻及象征意義外,它首先是指歐洲、地中海冬日里的偏西而潮濕的海洋風(fēng)。若不聯(lián)系具體地理方面的語境去閱讀、理解、翻譯,視雪萊的West Wind作馬致遠的“西風(fēng)”,雖形似,“神”卻大不相同。語言離不開語境,多義詞更是如此。如“change”在下面兩個句子中,同樣作為及物動詞,后面跟人稱代詞,但意義卻完全不同:

She criticized me for the way I feed or change him.

她批評我不會給他喂奶、不會給他換尿布。

Years of difficult life has changed him a lot.

多年的艱苦生活使他大大改變。

上述兩個例句中,按照語言語境涉及的所指意義,“change him”都應(yīng)該譯為“改變他”,然而詞的多義性以及語言的非語言語境提示譯者,第一個例句中的“change”為其作為動詞的第6個義項的第二小項“換尿布”,而第二個例句中則使用的是其第一個義項“改變”。

(二) 譯者的認知能力及雙語水平

在翻譯實踐中進行語義選擇時,譯者因素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譯者需要扎實的中英雙語基礎(chǔ)、深厚的文化積淀、廣泛的知識面、合理的知識結(jié)構(gòu)、靈活的翻譯技巧以及一定的實踐經(jīng)驗。翻譯涉及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互轉(zhuǎn)換,即從源語(source language)到目標(biāo)語(target language)的轉(zhuǎn)換。譯者首先需要讀懂源語之味,徹底理解原文,原文理解包括文字理解及專業(yè)或文化理解。文字理解主要指上下文環(huán)境中文字的意義,詞語之間、句子之間及段落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專業(yè)或文化理解指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如果只具有文字理解能力,那么譯文難免會出現(xiàn)由于文化缺失或誤解而引起的誤譯與錯譯,只有文化理解能力而缺乏文字能力則往往會使譯文生澀,語句不通,因此譯者的認知能力、知識結(jié)構(gòu)、語言能力、社會文化知識面、思考問題的方法、心理等都影響著譯者對語義的選擇。有時譯者由于自身的原因,無法確認語義,因此很多情況下,譯者因素是語義選擇的最終決定因素,而在多義詞的語義選擇中,譯者對于語義的最終確定更是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以“change”的翻譯來說,對于譯者而言,僅僅掌握該詞的義項是不夠的,譯者必須通過博聞強記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及知識水平,擴大知識面,才可以在眾多的義項中選出最恰當(dāng)?shù)牧x項對原文進行翻譯。

(三) 語言的語義層次

由于源語和譯語的詞語單位從意義上說絕大部分是不對應(yīng)的,而且翻譯不是一種簡單機械的轉(zhuǎn)換,因此,翻譯活動的著眼點不應(yīng)該尋求孤立的詞語的傳譯,而應(yīng)該著眼于具體的語言符號在源語中的功能,這里的功能是指詞語的內(nèi)涵意義或者語義層次。內(nèi)涵意義是“人們在使用語言時所附加給語言的意義”,指“人們在感情上對所用語言的反應(yīng)”。內(nèi)涵意義是主觀的,是含蓄在所指意義之內(nèi)的。語義層次是根據(jù)語義在不同話語中的表現(xiàn)區(qū)分的。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語言學(xué)家阿赫瑪諾娃的《語言文體學(xué)》一書。該書指出,語義具有多層次結(jié)構(gòu),即基礎(chǔ)語義層、轉(zhuǎn)變語義層和社會語義層。基礎(chǔ)語義層是語言語義部分的直接體現(xiàn),相當(dāng)于語法意義、詞匯意義和邏輯關(guān)系意義的總和,主要表現(xiàn)在以認知為目的的話語之中。轉(zhuǎn)變語義層是在話語特定的上下文中詞或句子的蘊涵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文學(xué)作品中,各種不同的修辭手段所表現(xiàn)的修辭意義都體現(xiàn)在轉(zhuǎn)變語義層。社會語義層是語義的最高層次,指的是在社會和文化方面話語所表現(xiàn)出的價值,表達的是某個獨立話語的“總意義”。這三個層次的語義是相互依存的,在不同的話語中,語義層次的表現(xiàn)也是不同的。然而,只有全面理解這三個不同層次的語義,才能準(zhǔn)確把握某一個典型話語的意義,此外進行語義選擇時必須考慮不同的語義類別和語義層次。

(四) 文體及修辭制約

由于源語和譯語采用的修辭方法不同,翻譯過程中必須做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以符合譯語表達習(xí)慣。瓊斯曾提出五只鐘理論,將人們所使用的語言劃分為五種文體:莊重體(the frozen style)、正式體(the formal style)、商談體(the consultative style)、隨便體(the casual style)、親密體(the intimate style)。在翻譯中進行語義選擇時,需要同時考慮其在源語中的文體及修辭因素。在北京語言大學(xué)語料庫中心《華爾街日報》庫輸入“change”顯示了123292個結(jié)果,對前1000個帶有“change”的句子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change”的語境屬于正式體或商談體,而這1000個句子中有354個句子中含有“change the way”,這與該報的特點與定位不無關(guān)系。眾所周知,《華爾街日報》以財經(jīng)報道為特色,以商業(yè)和金融領(lǐng)域的報道為主,報道風(fēng)格較為嚴(yán)肅,而報道的內(nèi)容會涉及政策及走向等內(nèi)容,因此方式方法的“變革”(change)難免頻率較高。不同的文體對于多義詞的語義的選擇也各不相同,如:

This was a major change and, as McCarthy argued, one for which the policy and decision makers in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 deserved genuine credit.

麥克卡錫稱這是一場巨變,其中馬來西亞政府決策者功不可沒。

It is the calibration meeting managers role to set expectations with meeting participants that performance ratings for employees may change in the next round of review, especially if goals are not achieved.

考核會議負責(zé)人有責(zé)任提醒與會者,如果未能達成目標(biāo),在下一輪的績效考核中,員工的績效等級可能會發(fā)生變化。

Double glove if necessary and change gloves frequently.

如有必要可戴雙層手套或頻繁更換手套。

The behavior described above is the default behavior, but can be changed in the Programs tab of Internet Options.

以上操作是默認操作,在“ Internet 選項”中的“程序”選項卡中可以對其進行修改。

There have been many changes to Windows Explorer for Windows 8.

Windows 8 對 Windows 瀏覽器做了許多更改。

上述例句涉及社會、財經(jīng)、管理、說明、科技等題材,可以看出不同的題材及體裁的原文,對于同一個詞的翻譯,在進行語義選擇的時候往往是不同的,而且各有傾向性,如“change”涉及社會變化,往往被譯成“變革”,而在計算機軟硬件相關(guān)文本中,則大多數(shù)譯為“更新”、“更改”或“修改”,而在所有文體中或不確定如何選擇時,譯成“變化”往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四、 結(jié)語

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經(jīng)常面臨源語和譯語的語義選擇問題, 源語中有很多詞本身具有多義性,源語和目的語不可能完全對應(yīng),作為翻譯過程中的關(guān)鍵因素,不能正確進行語義選擇,源語要表達的思想很難被準(zhǔn)確傳達,語際交換難以順利進行。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除需從語義、搭配和語用三方面進行語義選擇之外,還需努力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及雙語能力,綜合考慮源語語境因素,以使譯文在各方面達到最大限度的和諧。隨著語言研究與翻譯研究的不斷深入,語義研究會隨之深入,翻譯中語義選擇的盲目性也會大大降低,翻譯本身并不是簡單的字面意義的傳達,這些給語義選擇帶來一定的困難,同時也給翻譯教學(xué)帶來啟示,課堂上除了傳授翻譯技巧,進行翻譯訓(xùn)練之外,還要注意語義理論的傳授,有意識地在詞義選擇方面加強訓(xùn)練,這也是翻譯教學(xué)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在以后的研究中,應(yīng)進一步對翻譯實例進行分析歸納,更好地以翻譯理論指導(dǎo)翻譯實踐。

Constraints in Meaning Selection of Polysemous Words in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The Translation of? “Change”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as a Case Study

GU Jimei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00, China)

Abstract:Meaning selec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directly related to translation quality. Meaning selection of polysemous words involves many constraints i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enquires about these constraints by resorting to semantic, contextual and cognitive theories. The author contends that the context of the word, the style of the text, the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bility of the translator are as, if not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connotative and notional meaning of the words.

Key words: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olysemous words; meaning selection; constraints; change

猜你喜歡
多義詞義項詞義
體認原型范疇視域下多義詞延伸及對學(xué)科英語研究生培養(yǎng)的啟示
多義詞
原型范疇理論視角下初中英語多義詞教學(xué)策略研究
西行學(xué)院成語班
根據(jù)認知語義學(xué)淺談英語單詞記憶法
淺析俄語同音異義詞和多義詞的區(qū)分
兩用成語中的冷義項
大少不同
高考英語短語分類展播
保德县| 汉中市| 泰和县| 安龙县| 绿春县| 梓潼县| 金寨县| 普定县| 韶山市| 潜山县| 东辽县| 宝丰县| 崇州市| 大庆市| 固始县| 永寿县| 周至县| 石泉县| 定兴县| 海安县| 定陶县| 勃利县| 德惠市| 馆陶县| 乌拉特中旗| 白朗县| 湄潭县| 内黄县| 泉州市| 长宁区| 长春市| 思茅市| 政和县| 常山县| 迭部县| 娄底市| 迁西县| 庆云县| 会同县| 从化市| 湘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