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貝妮 葉宗勇 王蘇然
(安徽大學管理學院 合肥 230039)
得益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移動終端用戶群急速擴展。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了15億臺[1];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網(wǎng)民規(guī)模已達7.31億,其中,通過智能手機上網(wǎng)用戶占95.1%[2]。不斷壯大的移動終端用戶群體為移動圖書館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2016年我國國民手機閱讀率為66.1%,是所有閱讀媒介中接觸率最高的[3]。圖書館的移動服務也早已有之,從早期的SMS短信服務和WAP網(wǎng)站服務,到如今的APP服務,無不體現(xiàn)了其移動性。文章所探討的主要是圖書館移動服務方式中的圖書館APP服務,是指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上運行的圖書館應用程序,用戶能夠通過該應用程序便捷地獲取圖書館資源和信息服務。雖然近年來圖書館APP服務在實踐中發(fā)展得如火如荼,但在理論層面卻罕見對其整體研究狀況的梳理與總結。文章通過對中外相關研究進行搜集與評介,對圖書館APP的研究著重于主體、客體與中介的三大視角,從這三大視角來解構圖書館APP研究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未來趨勢。
表1 國外學者對于圖書館APP的研究概覽
新型終端尤其是智能手機的興起激發(fā)了圖書館服務方式的創(chuàng)新,早在2008年,哥倫比亞地區(qū)的公共圖書館就推出了基于手機終端的圖書館APP,緊接著一系列圖書館APP相繼面世[4]。相應的理論研究也起步較早,2008年,作為圖書館員同時也是移動技術方面的專家,Kroski發(fā)表了《關于移動Web圖書館和移動技術的發(fā)展》一文。他指出圖書館在移動端能夠實現(xiàn)遠程的研討會視頻音頻下載、數(shù)據(jù)庫等服務,甚至能夠提高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5]。該觀點是國外學者對于圖書館APP最早的確切認識,提出了圖書館APP未來的發(fā)展前瞻性理念。在此之后,伴隨著智能手機技術的進步和用戶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圖書館APP,并就圖書館APP的各方面作了較為深入的剖析,近10年來相關代表性研究如表1所示。
圖書館APP的發(fā)展主要依賴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進步,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起步和普及程度上,我國相較于發(fā)達國家有一定距離,因而圖書館APP在我國的發(fā)展相對滯后于歐美等發(fā)達國家。2010年,上海圖書館推出了國內首個圖書館APP,在此之后,國內很多圖書館相繼推出了其圖書館APP[15]。相應的,在理論研究方面,自2011年后,針對圖書館APP的研究無論是在數(shù)量還是在質量上都有迅速提升。文章運用文獻調查法,調查對象限定為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以“篇名”為檢索字段,使用中國知網(wǎng)的高級檢索功能,分別將檢索詞“圖書館”與檢索詞“APP”“應用程序”“客戶端”以布爾邏輯符“并且”兩兩組合,三個組合之間的布爾邏輯關系為“或者”,對截至2016年12月31日收錄的與圖書館APP相關的論文進行檢索和統(tǒng)計。通過邏輯檢索并對檢索結果進行逐一篩選,剔除無關內容,得到有效的期刊論文總計116篇,其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國內學者關于圖書館APP研究的論文發(fā)表情況
從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上來看,國內學者對圖書館APP的研究起步于2011年,此后研究數(shù)量呈現(xiàn)逐年遞增趨勢。從最初的3篇,直至統(tǒng)計截至年份所達到最高值的47篇,說明圖書館APP的研究熱度正逐年上升,該領域有繼續(xù)深入研究的價值。值得關注的是,2011年所發(fā)表的3篇期刊論文中,主要探討的是圖書館APP建設的優(yōu)勢及實現(xiàn)的方式,并對上海圖書館這一典型案例進行了分析。這說明圖書館APP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研究主題,在研究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的銜接。
從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的增長速度來看,有兩個時間節(jié)點值得關注。其一是2013年,該年論文發(fā)文數(shù)相較于2012年同比增長275%,有部分原因是2012年論文發(fā)表量基數(shù)較少,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間,以iOS系統(tǒng)和Android系統(tǒng)為代表的智能手機終端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圖書館APP的發(fā)展,實踐的進步帶動了理論研究的發(fā)展。由于尚處于起步階段,這段時間主要研究圖書館APP的建設模式和技術實現(xiàn)方式。其二是2016年,該年論文發(fā)文量較2015年同比增長74%,主要原因是移動閱讀的發(fā)展倒逼圖書館APP的進步,相應的研究集中在典型案例的問題分析與對未來發(fā)展對策的探討上。
總體來看,圖書館APP作為移動圖書館的服務方式之一,正逐步將其概念的外延進一步擴展和豐富。目前關于圖書館APP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積累與沉淀,然而通過梳理其相互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理論與實踐仍有脫節(jié)現(xiàn)象,研究內容有交叉與重疊,因而有必要通過系統(tǒng)的梳理,從圖書館APP的主體、客體和中介視角對圖書館APP的相關研究進行解構,進而為圖書館更有針對性地開展APP服務提供參考。
圖書館APP的主體指的是圖書館本身,文章從圖書館視角對圖書館APP的建設模式和宣傳推廣兩方面內容進行了梳理和歸納。
總體來看,國外圖書館APP的建設主導權在圖書館自身,而國內圖書館由于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局限,需要依賴外部力量的支持。
Lippincott的研究表明,早在2010年,國外高校就在圖書館開設的信息素養(yǎng)課程上將圖書館APP運用在教學中,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積極性,并且結合社交網(wǎng)絡功能使圖書館APP成為一個有趣的工具。一些教師也在部分班級試點了該方法,老師在課堂上允許學生運用該APP進行評論或提問,鼓勵學生參與到有爭議的問題討論中,讓學生在臨時建立的研究組中彼此分享信息,并且積極引導學生與教授之間的互動。這種依托移動設備的新型的校園信息交互與圖書館APP融合的模式已經(jīng)進入部分高校圖書館。另一種模式是由大學生社團成員或學生自發(fā)組織起來開發(fā)的APP,并且通過與大學的信息技術部合作,將其囊括于學校的核心計算機系統(tǒng)。這種APP不僅擁有校園門戶網(wǎng)站的功能,并且能使用圖書館的信息服務,該模式在高校圖書館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6]。Johnstone指出,還有部分圖書館會選擇與技術提供商進行合作,圖書館提供資源,技術提供商提供移動信息技術支持。Boopsie作為美國一家主要為圖書館提供移動技術支持的企業(yè),與多家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進行合作,為其提供圖書館APP技術支持,可實現(xiàn)公共檢索、圖書館定位、電子內容整合、參考咨詢、社交等多種功能[17]。
早在2011年,余世英、明均仁對國內高校手機圖書館進行了大范圍調查,調查樣本涵蓋了797所高校,將調查研究結果歸納為自主建設、商業(yè)聯(lián)盟共建、第三方開發(fā)這三種建設模式,奠定了后續(xù)研究的基礎[18]。由于余世英等學者的研究時間較早,在聯(lián)盟共建模式中包含了與通信運營商合作開展的SMS短信通知服務,與圖書館APP在外延上有所出入,但他們所提到的另外兩種合作方式仍然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即與科技公司的合作、與圖書管理系統(tǒng)開發(fā)商的合作。田丹就國內基于Android系統(tǒng)的13款圖書館APP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超星等公司參與到了很多圖書館APP的建設之中,與圖書館合作密切[19]。鄧景賢對國內84個圖書館APP調查發(fā)現(xiàn),聯(lián)盟共建模式占了絕大多數(shù),自主開發(fā)的占少數(shù),這使得圖書館能夠解決自身技術與資金的缺陷,但同時很難體現(xiàn)圖書館自身的特色[20]。
Patil和Pradhan認為圖書館的相關營銷推廣活動與企業(yè)的營銷行為有著本質區(qū)別,企業(yè)主要是為了增加銷售額,以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而圖書館是為了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以及圖書館服務的普及程度,其本質是非營利性的社會機構。圖書館進行宣傳推廣的現(xiàn)實需求還包括創(chuàng)造和培養(yǎng)用戶的意識,提升用戶的信息素養(yǎng);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盡可能將客戶進行細分,提高利用效率。圖書館五定律和市場營銷中的7P理論也能夠為圖書館APP的宣傳和推廣提供指導;另一方面,圖書館員的活動策劃能力也能成為圖書館APP宣傳推廣效果好壞的衡量指標[21]。Mitchell等人認為圖書館應該充分利用Web2.0技術,通過各種社交媒介進行圖書館APP的宣傳推廣,因為使用社交媒介的用戶會對圖書館APP這一新型服務方式更感興趣,也是圖書館APP的細分用戶群;同時,在一些社交媒介上向用戶進行圖書館APP的宣傳能夠拉近與用戶的距離,增加用戶的使用頻率以及對圖書館APP的認可度[22]。
羅中冠和呂夢玲從圖書館APP的運營角度認為在宣傳推廣上應注重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上主要是在圖書館網(wǎng)站首頁、手機應用程序商店以及社交網(wǎng)絡這三個方面;線下則主要是圖書館服務臺等物理場所[23]。劉靜采用網(wǎng)絡調研的方式體驗了不同圖書館官網(wǎng)上關于圖書館APP的推廣界面和推廣方式后,提出要盡可能在主頁或者顯著位置上推薦圖書館APP的服務方式,提供下載鏈接或者二維碼,以增加用戶接觸圖書館APP的機率[24]。李璐從營銷的視角針對圖書館APP的宣傳推廣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從APP營銷的概念和特點到現(xiàn)狀為圖書館的服務營銷和APP推廣做了梳理,并就圖書館APP的營銷提出相應的對策[25]。曹鵬等人通過對湖北高校圖書館APP的調查和分析,指出圖書館不僅要意識到圖書館APP在用戶服務中的意義,圖書館本身更要積極參與到宣傳推廣上來,尤其是在發(fā)展前期,需要緊緊抓住用戶需求[26]。李能對上海市奉賢區(qū)圖書館進行了單案例研究,統(tǒng)計了該館從推出圖書館APP之日起用戶的點擊次數(shù)月度分布數(shù)據(jù),對點擊量峰值月份追溯后發(fā)現(xiàn)該月份圖書館進行了多次培訓講座,使得該圖書館APP的主要用戶群體充分了解到APP 的優(yōu)勢,進而得出多元化的講座和活動能夠推動圖書館APP的宣傳和推廣的論斷[27]。
客體視角主要是針對圖書館APP的用戶,有部分學者將圖書館工作人員也納入用戶范疇,但主要的用戶群體還是使用圖書館APP的人。從用戶視角進行的分析主要從兩個部分展開,其一是用戶在接觸圖書館APP階段是否會采納和使用該應用程序,即用戶的采納行為;其二是用戶在接受和使用APP之后是否會持續(xù)使用該應用程序,即用戶的持續(xù)使用意愿。
從圖書館APP用戶主體的界定上看,國外學者定義涉及的范圍更為寬泛,Aharony除了將學生、教師等APP使用群體納入為用戶范疇外,還囊括了諸如公共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和管理人員。從用戶采納行為階段所使用的理論模型來看,國外學者大多使用技術接受模型,如Aharony使用技術接受模型對以色列圖書館的學生和管理人員的使用意愿進行實證分析,從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行為意圖、媒介等角度進行分析[28];Sumayyah和Patel借鑒了其他模型中的因素,使技術接受模型擴展到了21個影響因素,可分為接口的特性、用戶個體特征、系統(tǒng)自身特性這三類,研究結果符合預期。同時,他們還發(fā)現(xiàn)自我效能以及信任能夠對用戶的采納和使用行為產生顯著的影響[29];Jaradat同樣擴展了技術接受模型,通過數(shù)據(jù)收集和實證研究調查了約旦大學圖書館用戶對圖書館APP的實際接受情況,結果表明接受行為對實際使用具有直接影響,同時,該研究還構建了可量化的指標體系[30]。
國內學者通常也以技術接受模型為基礎對用戶采納行為進行研究,也會融合其他模型,進而在更大維度上進行分析和探討。何鵬飛整合了技術接受模型和使用整合理論,通過對國內大學生群體的調研,引入感知成本、使用情景、個體創(chuàng)新這三個變量,重新構建模型進行實證分析[31]。甘春梅等人從技術-績效鏈出發(fā),研究移動圖書館使用績效,通過結構方程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任務-技術匹配對于用戶使用績效的影響是顯著的,態(tài)度和使用行為對其產生間接作用[32]。何希則調查了重慶大學學生移動閱讀的行為特征,其中通過圖書館APP進行移動閱讀的學生占了三分之一,具有較高比例,同時,對用戶的使用設備、使用頻率、使用持續(xù)時間、瀏覽內容和用戶操作行為等用戶行為特征做了詳細的調查,并分析了不同行為特征的影響因素[33]。
國外針對圖書館持續(xù)使用意愿的研究內容較少[34],所使用的模型主要是Bhattacherjee在21世紀初所提出的信息系統(tǒng)持續(xù)使用理論,該理論以用戶滿意度為核心變量,是圖書館APP用戶持續(xù)使用意愿的決定性因素[35]。有些學者也將技術接受模型應用到用戶持續(xù)使用意愿的研究當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圖書館APP始終是一個信息系統(tǒng),在人與系統(tǒng)打交道的過程中,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能夠對用戶行為和持續(xù)使用意愿起到積極的作用,通過與其他模型結合或者充分的調查,在進行用戶持續(xù)使用意愿的研究時,技術接受模型仍然能夠適用。
國內學者在圖書館APP用戶持續(xù)使用意愿研究方面主要是運用信息系統(tǒng)持續(xù)使用理論,但同時也參照其他理論模型。朱多剛運用技術接受模型對高校學生用戶使用意愿進行實證研究,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探討了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成本、使用態(tài)度、使用行為這幾個因素的具體相互作用關系,最終認為圖書館在服務過程中應著重強調其有用性和易用性[36]。趙楊和高婷基于系統(tǒng)持續(xù)使用理論對圖書館APP用戶的持續(xù)使用意愿進行了實證研究,最終得到的結論是除了預先假設的感知成本對用戶持續(xù)使用圖書館APP意愿影響不顯著,剩下的諸如感知有用性、系統(tǒng)、服務和信息的質量、用戶習慣等因素的影響都是顯著的[37]。徐承歡和管弦從顧客承諾感知理論與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出發(fā),通過實證研究的方式表明二者均對圖書館APP用戶的使用意愿產生影響,且創(chuàng)新因素感知在其中扮演著主要角色,是主要影響因素,但同時不能忽視承諾感知因素的影響[38]。
中介指的是介于主體與客體之間起著聯(lián)系作用的環(huán)節(jié),即在圖書館與用戶之間起著聯(lián)系作用的圖書館APP。從中介視角看圖書館APP的相關研究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研究關注用戶的需求,探討APP系統(tǒng)構建的相關問題;另一類研究著眼于圖書館所能提供的現(xiàn)實服務,探討APP功能設置上的問題。
Williams是一名負責Web開發(fā)的圖書館員,開發(fā)了基于手機瀏覽器的移動網(wǎng)站來提供圖書館服務,采用HTML5和JavaScript來構建跨平臺的圖書館移動應用程序,并且在蘋果的APP Store和谷歌的應用市場中獲得許可,他將自己的開發(fā)過程和經(jīng)驗分享給了他人[39]。根據(jù)全球情報聯(lián)盟發(fā)布的關于本地應用與Web應用白皮書顯示,一些大的開發(fā)商會同時在本地應用和Web應用上布局,也就是說主要基于iOS和Android平臺的本地圖書館應用與Web頁面的圖書館服務都要有所涉及,當本地APP應用過多的時候,用戶反而會更加傾向簡單輕便的Web應用,這也給圖書館APP的系統(tǒng)構建方式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40]。
國內針對圖書館APP系統(tǒng)構建的研究可追溯到2011年,王藝璇在其所發(fā)表的《基于Android平臺的移動圖書館客戶端設計與實現(xiàn)》一文中主要介紹了Android和無線網(wǎng)的基本概念,并詳細設計了基于Android平臺的圖書館APP系統(tǒng)框架,為圖書館APP的設計實現(xiàn)提供了指導[41]。沈璇基于iOS系統(tǒng)對圖書館APP提出了設計構想,后臺使用的是PHP語言,并運用了SQLite數(shù)據(jù)庫,服務端開發(fā)使用的也是PHP語言,構建了相對完整的APP功能設計[42]。張毅提出圖書館APP的輕應用服務模式,即在超級APP之上運用HTML5語言構建Web應用程序,依附于用戶數(shù)目龐大的超級APP,不需要用戶單獨下載,還能夠保持良好的用戶體驗,是未來圖書館發(fā)展的方向之一[43]。龍則靈將圖書館APP的系統(tǒng)架構分為客戶端、管理員端、服務器端和數(shù)據(jù)庫這四部分,Android系統(tǒng)的主要的開發(fā)工具可用Eclipse平臺下的Android SDK插件,后臺管理系統(tǒng)運用Oracle數(shù)據(jù)庫,并設計了一整套算法流程,以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水平[44]。
Mills在劍橋大學和英國開放大學做了一項關于圖書館移動端使用需求的調查,調查樣本涉及2000余名教師和學生。結果表明,用戶最希望通過移動端獲得圖書館開放時間、位置、OPAC檢索、借閱記錄、電子期刊、培訓課程等信息,而這些信息應是圖書館APP重點囊括的內容[45]。2011年,Paterson和Low通過對1700余名學生的調查研究了解到他們對圖書館移動端服務的需求和看法,為圖書館APP的功能設置提供了定量和定性的數(shù)據(jù)支持[9]。Huwe指出射頻識別技術和近場通信技術將為圖書館APP增添新動力,這種基于位置信息識別的技術能夠擴寬用戶的應用場景,豐富圖書館APP的功能[46]。Johnstone所設計的圖書館APP不僅包含傳統(tǒng)的OPAC檢索功能和定位、聯(lián)絡功能,還增加了社交網(wǎng)絡功能,諸如博客及臉譜網(wǎng)的鏈接;除此之外,他們還打算集成學校的課程表數(shù)據(jù)庫,以便進一步擴展APP的功能[17]。
國內學者對于圖書館APP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傳統(tǒng)圖書館所能提供的服務基礎之上。馮蕾認為醫(yī)院圖書館APP應當包括四個主要功能,以滿足醫(yī)護人員的信息需求,個人賬戶的登陸功能、圖書的查詢和借閱功能、特定文獻的定制服務功能以及目錄、數(shù)據(jù)庫、全文、資源庫的檢索功能[47]。劉術華和?,F(xiàn)云以游戲的方式巧妙地將中國經(jīng)典文化融入到圖書館APP中,探討“經(jīng)典閱讀”和“趣味填詞”功能為圖書館APP所能提供的服務增加了新的發(fā)展可能[48]。曹鵬、明均仁和黃傳慧通過對湖北省高校圖書館開展APP服務的情況經(jīng)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圖書館APP均設有圖書館的公告信息、館藏資源查詢、用戶登錄和管理、文獻閱讀等功能,部分圖書館還設有參考咨詢、虛擬社區(qū)及其他服務,但主要提供的還是一些圖書館的基本服務[49]。
通過對現(xiàn)有文獻的梳理,中外學者對圖書館APP在建設模式、用戶使用行為、系統(tǒng)構建等方面的理論研究已趨于成熟,然而針對圖書館APP實際使用效果和現(xiàn)有問題的研究尚存在不足。理論研究的目的是進一步指導實踐,故未來的研究,應該從用戶角度出發(fā),研究如何利用圖書館APP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筆者認為,在圖書館APP功能的個性化和場景的差異化這兩方面是未來研究需要重點關注的。
國內外學者對圖書館APP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將部分傳統(tǒng)圖書館的服務內容遷移過來,需要站在用戶個性特征和獨特需求的角度進行考量,要有前瞻性。當前基于對大數(shù)據(jù)技術的探討和應用研究日趨成熟,在該領域也有一定的專業(yè)人才積累,且經(jīng)過幾年的發(fā)展,圖書館APP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用戶行為數(shù)據(jù)量。在此基礎上,進行用戶行為數(shù)據(jù)的深度挖掘,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算法,對用戶的行為進行分析和預測,并且結合圖書館自身特色資源,為每一位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功能應用,能夠最大限度滿足用戶需求。故而,如何將館藏資源、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用戶使用行為數(shù)據(jù)這三者有機結合,進而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功能是未來國內外學者需要重點研究的一個領域。
國內外學者針對特定場合下圖書館APP差異化服務方式的研究相對較少,值得關注。圖書館APP歷經(jīng)幾年的發(fā)展,用戶能夠在大部分場合下通過移動端的應用程序獲得自身需要的信息內容。然而與此同時,大量復雜的內容會使用戶產生迷茫和倦怠,因為科技的快速發(fā)展極大擴張了用戶信息接受的范圍,甚至沖破了用戶能夠容納的閾值。簡化用戶操作流程,減少冗余信息干擾,在特定場景下提供差異化服務,為用戶在有限的時間內提供直觀而準確的信息,這能夠減少用戶獲取信息的障礙。在圖書館APP服務的不同場景中,有些特定場合我們可以適當?shù)刈觥皽p法”。例如讀者想借閱館藏圖書時,可以借助自然語言理解技術,通過語音輸入的方式進行快速檢索,來取代傳統(tǒng)的布爾邏輯輸入;再者,一些諸如微信的“超級APP”提供的小程序功能,不需要用戶下載便能體驗到和本地APP幾乎無差別的應用,也符合某些只需要短期使用圖書館APP用戶的要求。所有這些針對不同場合進行的差異化服務都旨在提高用戶體驗滿意度,這也是圖書館宗旨所在。因而,針對這一方面的研究也是圖書館APP未來研究的一個潛在方向。
(來稿時間:2017年8月)
1.Linda S.Strategy Analytics: Global Smartphone Shipments Hit a Record 1.5 Billion Units in 2016[EB/OL].[2017-07-22].https://www.strategyanalytics.com/zh/strategy-analytics/news/strategy-analytics-press-releases/strategy-analytics-pressrelease/2017/01/31/strategy-analytics-global-smartphoneshipments-hit-a-record-1.5-billion-units-in-2016.
2.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第39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2017-07-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
3.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數(shù)據(jù)資訊中心.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016年人均閱讀7.86本[EB/OL].[2017-07-22].http://www.199it.com/archives/583748.html.
4.王志彥,李祎.移動圖書館APP服務探討[J].圖書情報論壇,2016(5):77-80.
5.Kroski E.On the Move with the Mobile Web: Librarie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J].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 2008, 44(5):1-48.
6.Davidson G, Dorner D.Selection Criteria for Mobile Library Collection[J].Cellection Building,2009, 28(2):51-58.
7.Cummings J, Merrill A, Borrelli S.The Use of Handheld Mobile Devices: Their Impact and Implications for Library Services[J].Library Hi Tech, 2010, 28(1):22-40.
8.Jensen R B.Optimizing Library Content for Mobile Phones[J].Library Hi Tech News, 2010, 27(2):6-9.
9.Paterson L, Low B.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Mobile Library Services for Smartphones[J].Library Hi Tech, 2011, 29(3):412-423.
10.Hahn J.Mobile Augmented Reality Applications for Library Services[J].New library World, 2012, 113(9/10):429-438.
11.Nelson J.Building a Library App Portfolio with Redis and Django[J].The Code4Lib Journal,2013(19):1-7.
12.Hahn J.Undergraduate Research Support with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Apps[J].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 2014,42(2):336-350.
13.Canuel R, Crichton C.Leveraging Apps for Research and Learning: a Survey of Canadian Academic Libraries[J].Library Hi Tech, 2015, 33(1):2-14.
14.Yoon H Y.User Acceptance of Mobile Library Applications in Academic Libraries: an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16, 42(6):687-693.
15.朱雯晶,張磊,王曄斌,等.圖書館手機客戶端的探索實踐[J].現(xiàn)代圖書情報技術,2011, 27(5):13-19.
16.Lippincott J K.A Mobile Future for Academic Libraries[J].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 2010, 38(2):205-213.
17.Johnstone B T.Boopsie and Librarians: Connecting Mobile Learners and the Library[J].Library Hi Tech News, 2011, 28(4):18-21.
18.余世英,明均仁.國內高校手機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雜志,2011, 30(9):45-48, 91.
19.田丹.基于資源開放性角度的我國移動圖書館APP應用現(xiàn)狀分析[J].情報資料工作,2015, 36(5):64-67.
20.鄧景賢.國內外移動圖書館APP服務的對比研究[J].圖書館界,2016(3):33-37.
21.Patil S K, Pradhan P.Library Promotion Practices and Marketing of Library Services: A Role of Library Professional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133):249-254.
22.Ivie T, McKay B, May F, et al.Marketing and Promotion of Library Services Using Web 2.0: An Annotated Mediagraphy[J].The Idaho Librarian, 2011, 61(1):1-4.
23.羅中冠,呂夢玲.圖書館移動客戶端運營策略[J].河北科技圖苑,2015, 28(4):61-63, 37.
24.劉靜.高校圖書館利用完全第三方APP服務的調查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6, 34(1):36-40, 64.
25.李璐.“APP”視角下的圖書館服務營銷對策[J].創(chuàng)新科技,2016(10):92-93.
26.曹鵬,段欣余,明均仁.湖北省高校圖書館APP服務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8):121-125.
27.李能.移動APP應用于手機圖書館的實踐和思考——以上海市奉賢區(qū)圖書館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6, 36(9):60-61.
28.Aharony N.Mobile Libraries: Librarians’ and Students’Perspectives[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2014, 75(2):202-217.
29.Sumayyah A L F, Patel N.The Design of an Adoption and Acceptance Framework for Mobile Digital Library Services[C].Information Society (i-Society),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 2012:216-224.
30.Jaradat M I R M.Exploring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Intention to Use Mobile Phones in Jordanian Academic Libra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Web Engineering (IJITWE), 2012, 7(4):34-49.
31.何鵬飛.基于UTAUT的高校學生移動圖書館使用影響因素分析[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4.
32.甘春梅,宋常林,孫紹偉.TTF視角下移動圖書館使用績效的實證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5, 35(8):120-125.
33.何希.移動閱讀及其用戶行為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14.
34.陳鶴陽.國內外移動圖書館用戶行為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6, 60(22):135-144.
35.Bhattacherjee A.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 an 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Model[J].MIS Quarterly,2001, 25(3):351-370.
36.朱多剛.高校學生使用移動圖書館的行為意向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2(4):75-80.
37.趙楊,高婷.移動圖書館APP用戶持續(xù)使用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情報科學,2015, 33(6):95-100, 125.
38.徐承歡,管弦.移動圖書館APP使用意愿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顧客承諾和創(chuàng)新擴散的雙重視角[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5, 5(4):65-74.
39.Williams B S.Less Is More: How to App-ify Your Library Services[J].Computers in Libraries, 2012, 32(5):6.
40.Global Intelligence Alliance.Native or Web Application?How Best to Deliver Content and Services to Your Audiences over the Mobile Phone[EB/OL].[2017-07-22].https://www.m-brain.com/home/experience/white-papers_e-books/industries/native-orweb-application-how-best-to-deliver-content-and-services-toyour-audiences-over-the-mobile-phone/.
41.王藝璇.基于Android平臺的移動圖書館客戶端設計與實現(xiàn)[J].智能計算機與應用,2011, 1(4):28-30, 33.
42.沈璇.基于iOS系統(tǒng)的移動圖書館客戶端的設計構想——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研究,2015, 45(1):23-26.
43.張毅.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下圖書館輕應用服務模式[J].情報資料工作,2015, 36(4):75-78.
44.龍則靈.基于移動客戶端的圖書館應用系統(tǒng)設計[J].圖書館學刊,2015, 37(11):115-117, 139.
45.Mills K.M-Libraries: Information Use on the Move[EB/OL].[2017-07-22].https://www.repository.cam.ac.uk/bitstream/handle/1810/221923/Mills_report.pdf?sequence=1&isAllowed=y.
46.Huwe T K.Library 2.0, Meet the “Web Squared”World[J].Computers in libraries, 2011, 31(3):24-26.
47.馮蕾.淺析移動終端APP在醫(yī)院圖書館的應用[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15, 25(4):24-26.
48.劉術華,?,F(xiàn)云.圖書館APP的設計與創(chuàng)新——以“文津經(jīng)典誦讀”APP為例[J].公共圖書館,2016(3):66-70.
49.曹鵬,明均仁,黃傳慧.湖北省高校圖書館APP調查及其用戶反饋[J].圖書館學研究,2016(4):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