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超,李 曉,任 妍,高慧婕
(濟寧醫(yī)學院藥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我院自2006年開始招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非洲等各國的留學生,同年開始了留學生醫(yī)學免疫學的教學工作,至今已積攢了10余年的免疫學教學工作經(jīng)驗,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績。免疫學的教學工作一直是理論與實驗并重,尤其是實驗教學工作,作為免疫學學習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重在培養(yǎng)留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
免疫學實驗操作性較強,步驟繁瑣,需操作者細心地逐步操作,在操作中逐漸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既往的留學生實驗課學習,采取的是和國內(nèi)本科生一致的教學模式,即每次實驗課程開出一到兩項基于基礎理論學習的獨立性小實驗。其優(yōu)點在于每個實驗獨立進行,主題鮮明,易于重復,簡單易操作。但由于留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較差以及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比較少等因素,使得實驗課的教學工作不能達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經(jīng)常出現(xiàn)學生做每個單獨實驗時不能很好的聯(lián)系基本理論,做下一個實驗時忘記上一個相關的基礎實驗等現(xiàn)象。綜合上述現(xiàn)象,探討性地針對留學生開展了綜合性實驗的實驗教學改革工作。希望通過對留學生開展一系列綜合性實驗,加強教師與留學生的溝通,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串聯(lián)各項實驗的基礎理論知識,進一步提高留學生的動手操作、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是實驗設計能力[2]。
1.實驗具體分組情況。 我院2014級留學生共32人,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留學生采取普通的實驗課教學方法,作為對照組;二組留學生采取綜合性實驗的教學方法,作為實驗組。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開展醫(yī)學免疫學實驗,實驗課共分8次,共計32學時,取其中24學時開展綜合性實驗。
2.實驗基本執(zhí)行原則。 一組為對照組,留學生16人,分4小組,分別開展教學大綱開出的各項獨立實驗,每次進行一個實驗,并于每次實驗結束后撰寫獨立實驗報告。實驗所涉及的動物及實驗準備均按慣例由實驗室老師承擔準備工作。二組為綜合實驗組,留學生16人,同樣分4小組,分別開展綜合性實驗。實驗開始前,每個小組召開實驗工作計劃會議,由兩位代課教師和實驗師共同參加,確定綜合性實驗的實驗計劃,明確每位小組成員的分工,積極溝通。由于多個實驗涉及到小鼠的使用,每組每人輪流飼養(yǎng)小鼠。因綜合性實驗的實驗內(nèi)容和順序和普通實驗有所不同,所以要求每次實驗開始前,每小組成員輪流和實驗室老師溝通本次實驗內(nèi)容,幫助實驗室老師準備每次實驗所需儀器耗材。每次實驗課結束后同樣撰寫相應實驗內(nèi)容的實驗報告,并且在一個整體實驗結束后撰寫實驗分析總結。
3.實驗方法和過程。 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從第7周到15周,對實驗組16名留學生開展了免疫學綜合性實驗。對照組按既定大綱要求同步開展實驗課。(1)第7周:召開實驗準備小組討論會議,包括兩名帶課教師,16名留學生,2名實驗師共同參加。①互相介紹、交流:老師和留學生之間,實驗師和學生之間,老師和實驗師之間進行溝通;②明確各自的工作任務:留學生每組兩人負責飼喂各組所需小鼠20只,及時記錄動物的生長營養(yǎng)狀況。根據(jù)實驗需求,各組學生輪流提前幫助實驗師做好每次實驗準備;③設計明確綜合性實驗主題:正常小鼠、免疫抑制小鼠的各項免疫功能的對比和測定。按照實驗主題確定每次實驗所進行的實驗操作內(nèi)容;(2)第8-13周:首先學習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各組取4只小鼠,通過建立免疫抑制模型,練習小鼠的灌胃、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等基本實驗動物操作。此后每次實驗為下一次實驗提前制備免疫抑制模型。隨后開展一系列免疫功能測定實驗:小鼠胸腺、脾臟指數(shù)測定;外周血溶血素的測定;小鼠補體活性的測定;小鼠淋巴細胞自身玫瑰花環(huán)實驗;ELISA測定外周血細胞因子的含量;小鼠DTH檢測;(3)所有實驗課結束后,同對照組一起,進行基本實驗操作考試。隨機抽取基本免疫實驗內(nèi)容,進行操作,并口述基本實驗原理,滿分100分。
4.實驗具體要求。 通過上述各項實驗,實驗組學生除進行了實驗大綱開出的內(nèi)容之外,也進一步擴充了部分實驗內(nèi)容,其中部分也與臨床免疫功能的測定方法一致。實驗進行過程中,首先要求留學生提前進入實驗角色,提前查閱相關文獻,幫助實驗師做好實驗準備。其次重點在于培養(yǎng)留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實驗過程中老師與留學生共同進行實驗操作,每位教師輔助兩組學生,示范難點操作,同時觀察留學生的操作,隨時提出問題,糾正錯誤。第三,和留學生一起觀察分析相應的實驗結果,結合理論內(nèi)容,深入淺出串聯(lián)入實驗基本理論要點。第四,學生及時撰寫實驗記錄(而非傳統(tǒng)的實驗報告),內(nèi)容包括整個實驗流程,實驗結果,實驗分析,對下一步實驗內(nèi)容的計劃安排。
整體6周實驗結束后,要求學生撰寫小論文:正常小鼠與環(huán)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各項免疫功能的對比分析。一周后上交,作為實驗課整體成績的50%,平時的實驗記錄占50%。
本次綜合性實驗于第14周圓滿完成,成果喜人。首先,與對照組相比,綜合性實驗組的留學生學習、實驗熱情大幅提高。能夠做到積極飼養(yǎng)實驗動物,能夠積極進入實驗室與實驗師溝通交流,氛圍較以前更為融洽。其次,通過提前準備實驗器材,實驗試劑,對每一個實驗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認知。第三,實驗過程中,普遍積極操作,而不是一味的等待教師講解、示教。第四、教師參與到各個小組的指導分析,拉近了留學生和老師的距離,帶來更多的溝通、理解。一旦圓滿完成實驗能及時的得到任課老師的認可,實驗不順利時也可及時查找問題,教師幫助留學生出謀劃策,促進實驗完成。第四,每一次實驗作為綜合性實驗不可分割的部分,使得留學生能夠積極認真對待每一次實驗,不敢懈怠。第五,不同實驗之間的連續(xù)性,能夠使理論內(nèi)容相互緊密結合,互為補充,大大加深了留學生的學習印象。第五,實驗記錄的撰寫,培養(yǎng)出學生獨立進行實驗的良好習慣。第六,小論文的寫作,大大提高了留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實驗總結能力。第七,實實在在的提高了留學生整體實驗成績,成果斐然。綜合實驗組學生無論在實驗報告的完成方面,還是最終的實驗操作測評中都較對照組來說取得了更好的成績(P<0.01)(見附表)。
附表 綜合性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成績比較
1.針對留學生開展傳統(tǒng)實驗課的弊端。 留學生與國內(nèi)本科生源不同,來自于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生活習慣,對實驗課的學習積極性也遠遠不及國內(nèi)學生。傳統(tǒng)的實驗課開展模式,雖然能夠按部就班的開展各項實驗,但傳統(tǒng)模式下,教師、實驗師和留學生之間的交流很少,不能夠及時做到溝通了解,成為實驗課學習的一大障礙。此外,留學生的實驗準備,實驗講解都不同于國內(nèi)學生,這就給任課教師和實驗師都增加了一定的負擔和難度。在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模式下, 留學生也只能機械地學習實驗原理,重復實驗操作,學習一直處于相對被動的狀態(tài),不利于學生加深鞏固原理知識和操作技能。
2.針對留學生開展綜合性實驗的優(yōu)勢。 綜合性實驗的開展,首先是學生的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在實驗開始前就使得學生進入實驗狀態(tài),通過實驗文獻的查閱,實驗動物的飼養(yǎng),實驗試劑、儀器的準備等工作,使學生親力親為,大大提高實驗熱情,把每一個實驗當成自己個人的實驗來完成,效果良好。第二方面,綜合性實驗的開展,明顯增多了留學生、教師、實驗師三方的交流,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推動實驗順利進行。第三,留學生承擔了動物飼養(yǎng)、實驗準備等工作,這也大大減輕了實驗師和任課教師的工作負擔,實驗室反饋良好。在這次階段性實驗的開展中部分留學生還幫助實驗師老師進行了更多的儀器維護、試劑配置、實驗室消毒和打掃等多項工作。第四,綜合性實驗由于普通實驗的主要一點在于,將各個獨立的小實驗有機的串聯(lián)起來,承前啟后,互相關聯(lián),每一步的實驗結果都至為關鍵,迫使留學生認真做好每一次實驗,牢牢掌握每一次實驗原理,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整體實驗的成功。第五,課前閱讀參考文獻,自己參與配置試劑,課上積極動手,任課教師及時指導,都大大提高了留學生對實驗的認知程度以及動手操作能力。
3.針對留學生開展綜合性實驗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綜合性實驗的開展,需要留學生、教師、實驗師的三方配合進行,涉及方面較多,需要及時進行有效的溝通調整。只適合于留學生相對較少的年級,如果學生數(shù)量較多,不利于分組開展。對自主學習較為困難的留學生,也要考慮傳統(tǒng)實驗模式與綜合性實驗模式并用,逐步較強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 侃.留學生醫(y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的心得體會[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3,29:546-547.
[2]韋連登,黃宏思,黃衍強,等.開展免疫學綜合設計性實驗培養(yǎng)學生科研能力和轉化醫(yī)學意識[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11,12(6):84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