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華
成語運用題,是高考??碱}型。許多同學沒有仔細辨析成語的意思及適用范圍,會出現誤判。下面系統(tǒng)地介紹常見成語意思及成語誤用的類型,供同學們復習參考。
一、望文生義
成語的意蘊是約定俗成的,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語中的語素還含有生辟的古義,這就造成了成語意蘊上的理解難度,如果我們對成語意蘊不仔細辨析,粗枝大葉,一瞥而過,就極易造成望文生義的誤用。如:
[例1] 各部門都要有全局觀念,那種目無全牛而忽視整體利益的做法是不對的。
“目無全牛”原指解剖牛的肢體時,看到的是其各個相連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用來比喻技藝極其純熟,已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而例[1]由于望文生義,誤解為看不到整頭牛,即看不到整體,因而導致誤判。
[例2] 在語文老師的嚴格要求下,我逐漸改正了文不加點的毛病。
成語中“點”是“涂改”的意思,指文章一氣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而例[2]句在使用“文不加點”時,由于望文生義,把“點”理解為標點,導致誤用。
容易因誤解意義而誤用的成語還有:
(1)明月黃花: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別人利用去干冒險事,付出代價而自己得不到好處。
(3)萬人空巷: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
(4)不刊之論:指正確的不可修改的言論。
(5)不為已甚:指對人的責備或責罰要適可而止。
(6)望洋興嘆: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7)不足為訓:不值得作為效法的準則或榜樣。
(8)因人成事:依靠別人把事情辦好。
(9)彈冠相慶:指舊社會官場中一人當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貶義。
(10)久假不歸:長期地借用,不歸還。
(11)司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同情。
(12)數典忘祖:比喻對于本國歷史的無知。
(13)大動干戈: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不絕如縷:形容形勢危急,或聲音悠長。
(16)不翼而飛:比喻東西突然丟失。
二、對象誤用
有些成語有特定的使用對象,如果把握不準,就極易擴大使用范圍或誤作它用。
[例3] 201宿舍里的六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歲,豆蔻年華、風華正茂。
“豆蔻年華”出自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后來專指十三四歲少女,這里用在青年小伙子身上,實在是笑話。
容易誤用的成語還有:
(1)“美輪美奐”用于形容屋舍高大華美,不能用來形容藝術品。
(2)“相敬如賓,琴瑟之好,破鏡重圓”只能用于夫妻之間,不能用于朋友、同學、同事。
(3)“青梅竹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間。
(4)“休戚相關”只能用于人物之間,不能用于事物之間。
(5)“置若罔聞”不可用于視覺方面。
(6)“汗牛充棟”形容書籍多,不能形容其他東西多。
(7)“耳提面命”用于長輩對晚輩,平輩、朋友之間不可用。
(8)“三令五申”用于上級對下級。
(9)“絡繹不絕”用于人、馬、車、船。
(10)“揮灑自如”用于寫作、繪畫的運筆,不可用于舉止風度。
(11)“豁然開朗”不能用來形容人的性格。
(12)“不可磨滅”與痕跡、印象、功績、事業(yè)、道理等搭配,若與情感、友誼搭配則錯。
(13)“巧奪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來形容天然的精巧。
三、褒貶顛倒
成語從感情色彩上可分為褒義、中性、貶義,在使用過程中必須辨明褒貶,否則就容易造成褒詞貶用或貶詞褒用的錯誤。
[例4] 湖北省黃金寺村為迎接上級扶貧檢查,把幾個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規(guī)模效益騙取扶貧資金,其手段之惡劣,令人嘆為觀止。
“嘆為觀止”,形容所看到的事物美好到了極點,是一個褒義詞,用在弄虛作假,蒙騙上級身上,犯了“褒詞貶用”的錯誤。
[例5] 為了救活這家瀕臨倒閉的工廠,新上任的廠領導積極開展市場調查,狠抓產品質量和開發(fā),真可謂處心積慮。
“處心積慮”是個貶義詞,例[5]中當褒義用,錯。
容易出現褒詞貶用的成語有:
(1)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2)神機妙算:形容預料準確,善于估計形勢,決定策略。
(3)名不虛傳:指確實很好,不是空有虛名。
(4)鳳毛麟角:比喻珍貴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5)洋洋大觀:形容美好的事物眾多豐盛。
(6)沁人心脾:形容詩歌和文章優(yōu)美動人,給人清爽的感覺。
(7)別有天地:形容風景或藝術創(chuàng)作的境界引人入勝。
(8)別出機杼:比喻寫作不因襲前人,另辟新路。
(9)有口無心:指不是有心說的。
(10)慘淡經營:指苦心費力經營。
(11)來日方長:未來的日子還很長。表示事有可為,勸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容易貶詞褒用的成語有:
(1)滿城風雨:比喻某一事件傳播很廣,到處議論紛紛。
(2)形形色色:形容很多,各種各樣的都有。
(3)無獨有偶:不只一個,竟然還有配對的。
(4)無所不為:指什么壞事都干了。
(5)長此以往:長期如此這樣下去。
(6)趨之若鶩:比喻很多人爭著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7)半斤八兩:比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
(8)等量齊觀:不管事物間的差異,同等看待。
(9)忘乎所以:指因過分興奮或得意而忘了應有的舉止。
(10)高談闊論:指不著邊際地大發(fā)議論。
(11)始作俑者: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人。
(12)好高騖遠:指在學習或工作上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的目標。
以上所談的是成語在感情色彩上的誤用,關于這個問題還應注意三點:一是大量中性詞,像“成千上萬”“如虎添翼”等,在或褒或貶語境中都可以使用。二是有時為了譏諷、自嘲、開玩笑,故意說反話,褒詞貶用、貶詞褒用,也是可以的,不能以為錯。三是應當知道一些感情色彩相反的同義的成語。下面成對舉出的成語,基本意義相同而感情色彩相反,每對中,前一個詞是褒義詞,后一個詞是貶義詞:
(1)情投意合——臭味相投
(2)見機行事——見風使舵
(3)侃侃而談——夸夸其談
(4)一得之見——一孔之見
(5)無微不至——無所不至
(6)再接再厲——變本加厲
(7)深思熟慮——處心積慮
(8)絞盡腦汁——費盡心機
(9)開山祖師——始作俑者
(10)昂首闊步——趾高氣揚
(11)從容不迫——故作鎮(zhèn)靜
四、語境不合
成語也是詞語,它必須符合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語境不合,自然造成誤用,成語的意思必須與句意相合,否則就是錯用。
[例6] 那是一張兩人的合影,左邊是一位英俊的解放軍戰(zhàn)士,右邊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學子。
“莘莘學子”,是指眾多學生。例句中雖有“學子”條件,卻不具備“莘莘”(眾多)條件,所不符合語境。
此類成語還有:
(1)“力挽狂瀾”:比喻盡力挽回險惡的局勢,如果語境中沒有險惡的局勢,則不能用。
(2)“相濡以沫”:比喻同處困境,相互救助。
(3)“名不虛傳”:“名”是“名譽”,是好的名聲,一般名聲不可以用。
(4)“耳濡目染”:這詞語的主語只能是被感染者,而不能是感染者。
(5)“不可開交”:只能做“得”的補語。
[例7] 我本來就對那里的情況不熟悉,你卻硬要派我去,這不是差強人意嗎?
“差強人意”,是指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用在勉強別人做為難的事,這個語境顯然是誤用,可改為“強人所難”。下面所列舉出的成對的成語,很容易在同一語境中誤用:
(1)身臨其境:指自己處在某一種環(huán)境或氛圍中。設身處地:設想自己處在別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2)望其項背:能夠望見別人的頸項和脊背,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望塵莫及:比喻遠遠落后。
(3)耳濡目染:形容見得多聽得多了之后,無形之中受到了影響。耳聞目睹:親耳聽見,親眼看見。
(4)舍本逐末:形容不分輕重。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質的和非本質的關系弄顛倒了。
(5)無與倫比:沒有能比得上的。(褒義)不可同日而語:形容在時間上,不能相比,不能相提并論。
(6)形影相吊:形容孤獨。形影不離:形容彼此關系密切。
(7)一見如故:初次見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樣。一見鐘情:一見面就產生了愛情。
(8)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種規(guī)格或方式。無拘無束:不受任何約束,形容自由自在。
(9)樂不思蜀:泛指樂而忘返。樂不可支:形容快樂到了極點。
(10)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輕視意)不以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視,不認真對待。
(11)不孚眾望:不能使群眾信服。不負眾望:不辜負群眾的希望。
(12)間不容發(fā):比喻與災禍相距極近,形容情勢極其危急。親密無間:形容非常親密,沒有任何隔閡。
五、表意重復
成語一般都比較精煉,使用得當,可以收到言簡意賅之效。但是,如果不注意成語和句子語義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語隱含義與句子語義的重復。
[例8] 時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來詞時,追求時髦,嘩眾取寵,令人費解。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稱,只能讓人貽笑大方。
“貽笑大方”,是指被內行人笑話之意,已含有“讓人”之意,與句中“讓人”重復。
此類成語還有:
(1)勞苦大眾民不聊生
(2)廣大災民哀鴻遍野
(3)百姓生靈涂炭
(4)連著幾天幾夜通宵達旦地忙活
(5)山岡和田野上,到處都是漫山遍野的果樹林
(6)說話音量大,聲如洪鐘
(7)一天天地日臻完善
(8)暗含著不言而喻的潛臺詞
(9)眾多的莘莘學子
(10)寒舍真是蓬篳生輝
(11)活蹦亂跳的生猛海鮮
(12)目前當務之急
(13)妄自菲薄自己
六、誤用字面意義
[例9] 在黃山游覽,滿目青山,進退維谷,蒼松凌空,飛泉漱石,讓人深知黃山既險且秀的特色。
“進退維谷”這個成語的實際意義是進和退都處于困境之中,進退兩難;例句中誤用了字面意義,顯然是錯誤的。
此類成語還有:
(1)如坐春風: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2)春風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3)禍起蕭墻:指禍亂從內部發(fā)生。
(4)炙手可熱:形容權勢大,氣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5)一衣帶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6)下車伊始:比喻帶著工作任務剛到一個地方。
(7)開門見山: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直截了當談本題,不拐彎抹角。
(8)水清無魚:比喻過分計較人的小缺點就不能團結人。
(19)盲人瞎馬:比喻盲目行動,后果十分危險。
(10)獨步天下:天下沒有第二個。
七、謙敬錯位
有些成語是謙詞,只能對己,而有些成語是敬詞,只能對人,如果辨別不準,會犯謙敬錯位的錯誤。
[例10] 張廠長的一席話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許多搞好產品質量的好建議。
“拋磚引玉”比喻用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或文章,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常用作謙詞,只能對己。
類似的成語還有:
(1)虛懷若谷:形容非常謙虛,表示對人的敬意,只能對人,不能對己。
(2)狗尾續(xù)貂:比喻拿不好的東西接在好的東西的后面,通常只用在自己的作品,表謙虛。
(3)蓬篳生輝:用于稱謝別人到自己家中,或稱謝別人的字畫送到自己家里。
(4)敬謝不敏:恭敬地表示不能接受或能力不夠,用于自謙,表示推辭某事。
(5)心向往之:用于自己表示對某人或事的景仰之情。
(6)一得之見:謙詞,表示“自己一點淺薄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