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般地說,精確的審美趣味在于能在許多毛病中發(fā)現(xiàn)出一點美和在許多美點中發(fā)現(xiàn)出一點毛病的那種敏捷的感覺?!鼱柼?/p>
要求: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指導(dǎo)]
這是一則名人名言的哲思型材料,旨在引導(dǎo)我們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趣味,善于發(fā)現(xiàn)深層次的美。這句話強調(diào)的是“精確的審美趣味在于一種敏捷的感覺”。生活中處處皆有美的存在,都需要審美的眼光,關(guān)鍵在于能否敏捷、敏銳地感覺到生活中的這些美。當下生活場中的人們陷于無盡的忙碌和奔波之中,心靈的美感在鈍化,漸漸失去了對周圍自然之美、人情之美、心靈之美的體悟與感覺,材料旨在引導(dǎo)我們?nèi)ニ伎?、去回歸對美的追尋和感受。
“那種敏捷的感覺”可以分解為三個維度:能在許多毛病中發(fā)現(xiàn)出一點美,在許多美點中發(fā)現(xiàn)出一點毛病,或者同時兼有以上兩種特質(zhì)。
從第一個維度看,美的存在不應(yīng)該是純粹的,而應(yīng)該是復(fù)雜的、混雜的,幾乎所有事物中都有美的存在。這里的“毛病”可以指不足、缺失、矛盾,這些“毛病”中也有美的因子、美的成分,可以圍繞“在毛病中找尋美,感受美”來談。
從第二個維度看,美中也會有遺憾和不足,甚至這個世界中最美的東西常常是帶有缺陷的,或者極致之美就是缺陷之美,而且是無法修復(fù)的缺陷。發(fā)現(xiàn)美點中的毛病往往是豐富對美的認識和建構(gòu)更加成熟的審美觀,所以還是要圍繞“審美”來談。
在寫作過程中,我們可以將材料的觀點折射到生活中具體的審美對象或?qū)徝垃F(xiàn)象上,甚至可以拋開上述三個維度的“敏捷的感覺”去談“精確的審美趣味”,獨抒己見,而不一定要在形式上拘泥于所謂的關(guān)鍵詞。
[記敘文]
栗子與蝴蝶
蔣裕祺
十一月初的陽光白得耀眼,灑在臉上如一層透明的呼吸。
晨風(fēng)如冰凌一般刮著我未醒的心神,提著昨日的糖炒栗子,我捏出一顆,棕色的外殼油光锃亮,咧開嘴嗤笑著,露出殼里羊皮紙般失水的黃。剝了塞進嘴里,滾圓的栗子頓時化為又干又澀的粉,堵在喉口,引我一陣喘咳。
消停之余,又想起女人那雙暴露在寒風(fēng)中的枯枝般顫顫瑟瑟的手,以及那躍然于發(fā)上的紅蝴蝶。
初中回家的路上有好幾家賣糖炒栗子的車攤,兩柄黝黑的鐵鏟不知疲倦地攪動著鍋內(nèi)油亮的栗子和細小的石子,發(fā)出“嗞嗞”的裂聲,將栗香傳散四面八方。
女人的栗子攤是其中的一家,豎著的牌子上寫著“脆皮易剝,香甜可口”。說實話,那車攤有不少毛病,車輪吱呀作響,鍋臺下粘著一團團黑糊狀的東西,車主的穿著也土得掉渣,最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么一位中年婦女的頭上竟乖巧地系著一枚蝴蝶結(jié),那紅色的蝴蝶像一簇?zé)崃业幕鹧?,降落在她宛如枯草的發(fā)堆上,顯得那么不合時宜。
我想我也犯毛病了,竟選了這么一家全是毛病的攤子。
女人見我來到攤前,連忙甩起鏟子,鍋內(nèi)的栗子仍然在翻滾著,浪潮一般,她右手一揮便撈上了不少“滄海遺珠”。她一邊疊著紙袋封口,一邊嘴里念叨著:“我們家栗子最正宗了,下次再來??!”我只得尷尬一笑,隨口應(yīng)和。臨走時她卻喊住我加了一句:“袋子上開了小口透氣,要抓緊吃,涼了就沒味了!”
那時不覺,此時我心頭突然涌上一股暖流,覺得很是貼心,再看看手中的栗子紙袋,沒有口,涼了確實沒什么滋味兒了。
如今想來,許是流沙河口中的“回憶香”作怪,當時眼里的許多毛病竟然因為那樣一句話生動可愛起來,那紅蝴蝶我大抵也明白,她這個年紀嘛,總相信紅色能帶來吉利福運。
可當年的我卻不懂,后來也再沒光顧過那家栗子店,我時常叩問自己怎么當初就沒有足夠銳利敏捷的眼光發(fā)現(xiàn)女人的美好之處呢?
母親說我手中的栗子是放學(xué)路上的一家賣的,攤主也是個女人——卻是個年輕漂亮的姑娘,母親隨口一帶:“我看她鋪面比旁邊兩家美了許多,干凈整潔。”我不禁一怔,忽然很想問母親:“她頭上扎著紅色蝴蝶結(jié)嗎?”轉(zhuǎn)念又一想,她頭上怎么可能扎著紅色蝴蝶結(jié)呢……
我想,如今的我才足夠敏捷,有足夠銳利的目光,看到栗子攤上有沒有火一樣的蝴蝶,翩翩美好。
[評析]
本文寫出了生活的況味。作者以一組特寫鏡頭將女人栗子攤的“毛病”淋漓盡致地敘寫了出來,有聲,有色,有形,有派。文章在層層蓄勢之后,把一位暖心、貼心的女攤主推到了讀者面前,她的美因一枚紅色的蝴蝶結(jié)而有了生活的質(zhì)感,因一句體貼入微的叮囑而有了生活的溫度。作者何以“能在許多毛病中發(fā)現(xiàn)出一點美”?文章在少時與現(xiàn)時兩個場景的反復(fù)切換中昭示出了答案——是生活的歷練使“我”的審美有了敏捷的感覺,是生活這本大書教會了“我”讀“心”才能讀出、讀懂、讀透人情、人性之美的道理。
[小小說]
素處以默,妙機其微
陳曉笛
緘默不語。
五六子立于案側(cè),緊張地看著呈于桌上的作品。先生眉頭緊鎖,不怒而威。
“你們看這幅,習(xí)得了顏體的蒼勁與古拙,卻忽視了其靜穩(wěn)如山,筆鋒間略顯得浮躁?!闭f罷,先生朝其中一位看去,那孩子點點頭,一絲羞愧浮于面上。
指尖抵著掌心,微微有些發(fā)顫,我盯著地板,仿佛快要窒息一般。下一幅,就是我的作品了。
自攻行書以來,便覺得手腕像生了銹一般,始終無法將豪邁之氣揮灑于紙上。先生看了,搖頭嘆息,怒其不爭。
“這點,點得妙!”先生捻著胡須,竟贊嘆出聲。我聞言,驚詫不已?!澳銈冞^來,這點,點出了動感。字因這點,動如脫兔。這點,妙??!”一旁的我,竟有點驚喜之余的慌亂。
“先生,可這整體的構(gòu)架還是很拘謹啊?!毕壬鷵u了搖頭,只言道:“一絕之處,足矣!”復(fù)又增上一句:“又怎可得盡善之物?”
這就是先生,因其書法造詣高而受人敬仰,卻又因其審美之趣異而匪夷所思。
那日去先生家,觀側(cè)壁之上,掛著梵高《星空》的模本。一旁,正放著李志的《梵高先生》:“讓我再看你一眼/星空和黑夜/西去而轉(zhuǎn)折的飛鳥/我們生來就是孤獨……”蒼涼的嗓音,勾勒著孤往之悲。再轉(zhuǎn)身看看先生,眼神無限落寞,心中不禁一顫。
不多時,大家陸續(xù)到齊,先生之語漸漸地靜了這悶躁的夏。
“今天,我們不練字,來學(xué)賞字?!?/p>
先生拿出他手書的《蘭亭集序》《千字文》,一行一楷,呈于案上。一動一靜,一靈動似水一沉穩(wěn)如山。一旁的我們嘖嘖稱贊。
先生一指點在一“之”字上,問道:“可看出什么?”我不禁疑惑,明明寫得很飄逸啊,何來不妥?
“這字,獨看時雖好,但置于整幅之中,卻略大了些,壓住了作品的靈動之勢,乃一大敗筆?!甭勓?,我再端詳,竟有了些許感觸。
課罷,先生留下一言:“余不嗜美,嗜美中不足之美;余不嗜玉,嗜瑕不掩瑜之玉。瑕瑜互見,瑜有真氣,瑕亦可愛?!?/p>
望著先生的背影,有些孤,有些傲,不由得想起《二十四詩品》中的一句話:“素處以默,妙機其微?!?/p>
審美者,慎于美而尋其美,先生之謂也。
[評析]
本文獨出機杼之處在于構(gòu)思。先生有一雙慧眼,故能于弟子“整體拘謹?shù)臉?gòu)架”上發(fā)現(xiàn)出一“點”之妙;又有一份素懷,故能于自身“靈動似水,沉穩(wěn)如山”的作品中賞鑒出一“之”敗筆。如此構(gòu)思,既符合人物身份,也契合為師之道。更為絕妙的是,它從兩個維度上生發(fā)出了題旨。何為“機智”?就是虧他想得出來。此文得之。
[散文]
殘荷飄香
陳 思
已入秋季,外婆門口塘前的荷葉再不見綽約風(fēng)姿,枯葉微卷,一如我暮年的外婆。
外婆喜愛素凈,盡管家住鄉(xiāng)下卻不愛大紅大綠,只是整日著一身藍布襯衫。若你見過外婆舊時的照片,必會驚嘆:“好一個明眸皓齒的姑娘!”而如今,似是人生的秋風(fēng)吹過,再不見貌美如花,只留下一個浸了煙火氣的老太太。
秋日回鄉(xiāng),外婆正弓腰燒灶,灶火很旺,大鐵鍋里正煮著一家人的晚飯,我看她滿頭大汗,正欲上前幫忙,卻被阻止——外婆向來視廚房為自己的領(lǐng)地,不允許別人插手。明明很累卻偏偏只愿一人承擔(dān),我心中大為不解。
藍色印花碟淺淺盛上些涼菜:拔絲山藥橫臥盤中,晶瑩剔透;炸得金黃的藕餅吸人眼球。我不由贊嘆,外婆也正滿意地笑著。沒有花哨的飲料,外婆給每個人倒上一杯青綠色的荷葉茶。殘荷溢香,看著外婆忙碌的身影,我漸漸明白,這么多年辛勞的生活中,對家人的愛正是那苦中之美。
那日喝完了那荷葉茶,我便久久不能忘懷,硬纏著外婆要了一包,枯干的葉子又老又皺,一點沒有當初的鮮綠,我不禁抱怨。外婆也不惱,給我一杯清茶,自顧自地擺弄手中針線,裂了口子的地方被外婆密密匝匝地縫上線,換上另一種顏色,一朵雪中紅梅綻于其中,扯下線頭,外婆抖動手里的布衫,原本裂了口子的地方也有了詩意,外婆喃喃地說:“有時候,缺處也會有美的?!卑状杀锏牟柽€浮動著熱氣,透著這層薄霧,我不由得想起當年。
那時,外公還在,雖然外婆不至于如此忙碌,但幾個兒子還未成家,工作也沒有找好,家中十分拮據(jù),她憂心忡忡。盡管柴米油鹽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她卻在外公的幫助下在門口塘下埋下一截白藕,每每吃力無助時,她總告訴自己,心中的一塘荷會在明年如約而至。荷開荷敗,她送走了老伴,又迎來了自己的秋天,同樣的殘荷,再一次讓她把生活煮出清香,泡出了美。
如果真要說些什么形容外婆的話,我說她是一株荷——夏日亭亭,烈日中尋美;秋日恬恬,微黃中留香。世事變幻,萬物無常,外婆卻總能尋到人生之美。
屋上炊煙裊裊,推開木門,隔著漫長的歲月,我依稀能聞到飯食的香氣,那是外婆把柴米油鹽烹煮成詩。
[評析]
這是一篇質(zhì)樸而唯美的散文。說其“質(zhì)樸”,是因為文章刻畫了一位浸了煙火氣的老太太,她一生操持的是柴米油鹽、針頭線腦,廚房就是她的領(lǐng)地,屋下就是她的殿堂。說其“唯美”,是因為外婆把這柴米油鹽煮成了詩,用這針頭線腦繡成了畫。外婆何以能于拮據(jù)、庸常的生活中尋出、生出“美”來,皆因她有著一顆感受生活的“詩心”,她在門口塘下埋下的一截白藕長出的是生活的希望,泡出的是生活的滋味。文中“梅”“荷”這兩個意象,虛實相生,亦真亦幻,把外婆的生活點染得詩意裊裊,興味綿綿。
[議論文]
勞特累克的“丑”人物
戴津雯
勞特累克的畫中,人物總是有一張或勞苦、或哀峻、或悲辛的臉,這些人的社會身份可以概而稱為“底層”。在當時崇尚雷諾阿等人青春豐美畫作的社會風(fēng)尚下,勞特累克筆下的人物簡直可以說是“丑”了。
然而勞特累克卻鐘愛于筆下這些哀苦、悲峻的人物,從少年起即為之筆耕不輟,并最終奠定了自己在藝術(shù)史上的地位。
丑中見丑是平常,美中見美是應(yīng)當,然而,美中見丑是銳利,丑中見美是超越。
我們平常所說的“美”“丑”是從外形上辨析其含義,不過見其表層,而“丑中見美”“美中識丑”則是穿透外形的迷霧,直達其深刻而隱蔽的內(nèi)質(zhì)了。老子主張“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蓋因“色”與“音”皆是修飾工夫,花哨失當,反而掩住了人的本心。中國畫有北宗李思訓(xùn)和南宗王維兩派,至元代北宗卻漸漸沒落,何也?北宗崇尚金筆朱粉,顏色太過,“美”太甚,耽于外形,不似南宗淡墨渲染,忠于心境。
由此可見,審美之精準,在于看穿皮相,直達骨相。
看畫需要此種審美,做人也不能少了它。人作為孤立的個體,自然少不了結(jié)朋交友,而要結(jié)交到知心會意的好友,必然要善于辨識本質(zhì)之美丑。在“溜須”這一典故中,丁謂為討好寇準而為之溜須,殷勤熱切到了極致,豈不“美”哉?寇準卻一舉揭穿了其阿諛本質(zhì)和丑陋嘴臉,斥其為“溜須小人”。人之交友,須有此情趣,才能交到“恰似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的素交啊!
個體如此,群體當然更不能忽視此情趣。
要想形成一個同心同德的群體,凝聚力自然不可少,但這凝聚力卻不能墮入從俗的泥淖。被“五四”學(xué)者斥為“桐城謬種”的桐城派文人,主張文必秦漢,皆以“師古”“雅潔”為美。但過于“師古”,便失去了自己的特點;過于“雅潔”,寫景狀物便流于表面。而桐城派群體內(nèi)部皆以此為美,無人指出其毛病,傳四世至管同,便逐漸衰落了。
我們關(guān)注外形之美,這本無可厚非,但切不可因形廢質(zhì),以權(quán)作實。禪宗說,不能“死在句下”,大概就是此義。
且學(xué)一學(xué)勞特累克,即使是普通的紅磨坊,也有其難言之美。
[評析]
本文的功力顯現(xiàn)于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在引論部分,作者以勞特累克筆下的“丑”人物為由頭引出論題,并在對“外形”與“內(nèi)質(zhì)”關(guān)系的辯證分析中闡發(fā)了自己對審美的獨特見解,新穎搶眼,透著機智。在本論部分,作者由繪畫而及做人,由個體而及群體,多視角、多層面地對自己的見解進行了闡述,縱橫捭闔,將“理”論清說透。在結(jié)論部分,作者一方面借禪宗之語警示告誡,另一方面又回扣開篇由頭呼吁引導(dǎo),舉重若輕,拿捏有度。
(作者:姜有榮,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