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萍
摘 要:生活化教學思維與政治生活存在高度契合,這種契合為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貫徹生活化教學思維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以生活化教學思維實現(xiàn)初中政治課堂的高效教學,要從四個方面入手:生活化的起點引導教與學、生活化的實例貫穿教與學、生活化的感受啟發(fā)教與學、生活化的實踐升華教與學。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初中政治;高效教學;政治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10-042-1
生活化教學是初中政治課堂高效教學的重要指導性思維?!冻踔兴枷肫返抡n程標準》明確指出“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生活是本門課程開設的基礎,只有把握好“初中生生活”這一基本條件和出發(fā)點,才能更好地設計出初中政治課堂高效教學的方案,才能促進高效教學在課堂層面的落實。
早在上世紀初期,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化教育”的理念。“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直至今日仍有啟發(fā)和借鑒意義。實踐觀的教育,是人本化教育的核心理念與原則。它強調的是“教學做合一”,并注重來自生活的原始教育力量,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讓知識“活”起來。政治課在發(fā)揮傳遞知識、熏陶思想、培養(yǎng)觀念的功能之時,要充分貫徹人本化的教育理念,將課程目標、教學過程與生活情境緊密相連,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實現(xiàn)課程的三維目標。實際上,政治與生活的關系如此緊密,以至于在政治課中貫徹人本化的教育理念更切合課程自身的特點。
一、生活化的起點引導教與學
政治課教學的起點是什么?生活教學思維的回答是:生活。師生互動從生活開始,等于在課堂初期營造一個“教學場”。這個“場”以師生為互動主體,以生活情景為背景,以知識為素材,共同推動教學在真實的場景催化之下高效推進。以生活為主題內容的載體有很多,如情境故事、生活問題、結構化案例等。具體選擇何種形式的實例,以課堂內容特點和教學需要為準。例如“學會與人合作”一課內容,教師可以以班級建設為例,回顧班集體一起打掃衛(wèi)生、一起出版報、一起舉辦元旦晚會的過程,并例舉多種反例進行對比,繼而從中導出本節(jié)課的主旨內容。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問題可以更好的為全體學生所接受,從而為后續(xù)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生活化的實例貫穿教與學
生活化的實例,指的是與政治生活相關的,能夠較好的反應所學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運用效果的案例。這些案例覆蓋范圍廣(從國際到班級)、涉及主題多(從國際關系到日?,嵤拢?、表現(xiàn)形式豐富(從一個歷史事件到一小段真實對話),其核心價值在于將所學知識具象化,并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便于學生對新知識的同化與順應過程的推進。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化的實例,可以高效的促進學生建構關于某一領域知識的體系,并快速的形成具有自我認知特點的知識圖式。這一點與案例教學法有相似之處,只是在生活化教學思想的介入下,所選案例應該是基于真實生活的,具有生活代表性的,為學生所接受的案例,這些案例以國際時事政治、國內關注度較高的社會事件、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發(fā)生和接觸的社會事件等典型性生活案例為主。例如在“走向世界的中國”一課中,教師可以以我國國民生產總值變化及趨勢圖、亞投行的舉辦、中國小米手機走向世界等時效性較強的案例作為教學素材,也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周圍生活當中的外國貨”,以此感受“中國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離不開中國”這一核心論點。
三、生活化的感受啟發(fā)教與學
營造情境的重要功能在于學生能夠借情境的元素進行遷移,遷移的內容可以是知識、情感,也可以是思維、方法。生活化教學思維強調的就是學生能夠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產生生活化的感受,讓學生以強烈的“代入感”對所學內容產生“感同身受”之效果。這種感受是形式知識向默會知識過渡的關鍵階段,也是后一個升華階段前的準備工作。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之中,“啟發(fā)式問題”是實現(xiàn)生活化感受的主要媒介。問題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遷移的效果。例如《成長在社會》一課中的“領略現(xiàn)代文明”,教師在例舉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建設的重大成就后,可以啟發(fā)學生從自己生活的角度出發(fā)闡釋對現(xiàn)代文明的理解,如“同學們,你的生活當中有哪些可以體現(xiàn)現(xiàn)代文明的事物?可以是物品,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現(xiàn)象。”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一系列例舉,學生從中更加深刻的體會到現(xiàn)代文明的優(yōu)越性及其背后的動因,從而將現(xiàn)代文明的概念與影響遷移到了對自己生活的期盼與建設之中。
四、生活化的實踐升華教與學
正如課標所言,初中生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學校在思想品德的發(fā)展上給予正確引導和有效幫助。初中政治課程開設的有效與否,直接體現(xiàn)在學生是否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政治生活當中所遇到的問題。這里的問題可以是關于一個現(xiàn)象的困惑(如對某種經濟現(xiàn)象的理解、對我國外交政策的理解),也可以是現(xiàn)實生活當中一個具體的困難(如初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一些簡單的法律問題、公民權利問題),總之,如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所闡述的那樣,“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讓學生意識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達到所學與所為的高度融合與互相促進。教學的升華階段,教師應借助社會實踐等方式,讓學生更好的將所學內化為品質、能力和觀念,從而讓政治課堂的高效開展“走好最后一公里”。例如在學習完“廣泛的民主權利”一課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并書面提交一份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建議或意見,由教師匯總并反饋給學校有關部門,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增強其公民意識和民主意識,提高參與民主實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