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麗
摘 要:大一新生處于中學與大學學習生活的轉折期,無論是外部環(huán)境還是內(nèi)部心理都存在較大變動,容易出現(xiàn)心理失衡現(xiàn)象。關注此問題并及時有效解決,有助于引導大一新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觀,為其大學四年學習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鑒于此,本文以華北科技學院120名大一新生問卷調查及個別訪談為基礎,對大一新生心理失衡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并提出了可供商榷的引導策略,力求對大一新生教育工作有所增益。
關鍵詞:大一新生;心理失衡;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8)04B-0040-02
大一新生入學后,不僅面臨著外部環(huán)境的改變,更有學習、生活目標的轉移,乃至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新生會出現(xiàn)“心慌意亂,手足無措”的現(xiàn)象,這就很容易導致心理失衡,若不妥善引導、疏通和管理,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幫助新生調整心態(tài),建立合理、科學的學習觀,產(chǎn)生良好的“首因效應”,引導他們積極地投入大學生活。筆者經(jīng)過對本校大一新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了他們在心態(tài)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一些教育引導策略以供商榷。
一、目標缺失所致的迷惘空虛
2016年11月,北大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總督導徐凱文在第九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做了一個題為《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jīng)濟學》的主題演講,在此演講中,徐教授提出“空心病”一詞,并指出這是由價值觀缺陷所致的一種心理障礙。2017年9月20日,該演講稿又在“智谷趨勢”微信公眾號上刊登,引起網(wǎng)友熱議。經(jīng)徐教授調查統(tǒng)計,北京大學有30.4%的大一新生認為學習無意義,有40.4%的學生認為人生無意義,由此可見,大一新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一般而言,當一個人經(jīng)過千辛萬苦的努力后夢想終于成真,會經(jīng)歷短暫的興奮期,而興奮期過后,就會有莫名的空虛感。徐教授在文中所說的“人生無意義”應該指的就是這種空虛(類似于錢鐘書的“圍城”說)。如何填滿這種空虛?要么樹立一個新的目標繼續(xù)努力(這是我們通常所做的),要么打破以往固有的思維模式,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搞清楚自己活著的真正意義,確立符合自己本心的目標。無疑,打破固有思維模式比樹立新目標更有挑戰(zhàn)性也更有價值。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中國的中學教育,尤其高中時期的學習,一切以“高分”為目標,唯“分”是圖,不可避免地使學生建立起功利主義學習模式,當高考結束后,自然會有目標喪失的無聊感。所以,打破傳統(tǒng)的功利主義學習模式及因之產(chǎn)生的固有思維模式,是解決“空心病”的首要前提。在打破以往思維模式之前,教師要先引導學生放棄以前功利主義的學習模式,認識到大學學習與中學學習的本質區(qū)別;然后,引導學生直面自己的本心,問問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從長遠看我們想做什么?而眼下,我們能做什么?可以針對這些問題召開主題班會或集體討論會,這樣多問幾個“為什么”,探討該“怎么做”,有助于幫助學生走出新生入學期的困惑。
其實,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不是比學生多高明,而是能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能、反思自己的問題,進而成長為一個比老師更優(yōu)秀的人。正如黑格爾所倡導的,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使人成為“人”本身。所以,引導學生對“人”自我的認識、發(fā)現(xiàn)與覺醒,是高校教育的終極目的。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本自由”。而“人”的發(fā)現(xiàn)與覺醒,“人”被異化之后的回歸,首先表現(xiàn)在自由選擇意志層面上。馬克思認為,“人的類特性”正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而高校教育若是通過教育者引導學生將學習變成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其成效就有望事半功倍。
那么,打破功利主義學習模式是否就是放棄學習目標了呢?當然不是。在打破固有思維、建立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具有開拓的視野之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建立新的學習目標,可行性目標的轉換可以有效引導大一新生實現(xiàn)心態(tài)失衡的調整。如果說是“大學夢”支撐他們度過枯燥的高中生活的話,那么,這個新目標只有比“大學夢”更為光彩絢麗,才能激起他們的斗志與熱情。無疑,這一新目標的確立是有難度的。
作為大一新生教師,要主動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目標狀況。可以對學生做心理問卷調查、利用課余時間找學生談心、開一些激發(fā)學生確立人生目標的主題班會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因材施教”。對于不滿意本校的學生,教師可鼓勵其考研,并引導學生如何選擇考研專業(yè),如何在大學四年中提高英語水平等;對想要出國留學的學生,教師也可鼓勵他考雅思、托福等;對想要在大學畢業(yè)后考公務員的學生,教師可鼓勵他參與學生會工作,積極鍛煉人際交往能力;對想將來從商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參加社團,也可以在學習之余做兼職,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總之,在和每一個學生交流過后,教師要大致了解他們對今后的打算,并引導他們?nèi)绾螐默F(xiàn)在做起,積蓄經(jīng)驗和知識。還有的學生對未來沒有明確的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引導他建立積極的人生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這個工作時,我們可以從這類學生的家境入手。對于家境比較富裕的孩子,教師要引導他用自己的雙手去努力獲得幸福,使其建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于家境比較貧寒的學生,教師要積極肯定他們的努力,和其溝通要以溫和的態(tài)度,巧妙婉轉的表達,鼓勵這類學生樹立長遠目標,比如考研,現(xiàn)在應該在本專業(yè)上做何種努力等??傊私馇闆r、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是引導學生樹立新目標的主要原則。
二、理想與現(xiàn)實差距所致的心理失落
大一新生面對的是自己十多年寒窗苦讀,孜孜以求的“夢想成真”的現(xiàn)實,可是,這個現(xiàn)實卻永遠不是他心目中的樣子。從心理學上講,夢想真的實現(xiàn)之后是會有心理落差的,任何一種現(xiàn)實不可能是人主觀想象的樣子,這就造成了大一新生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產(chǎn)生了落差感。我們曾針對大一新生對就讀大學滿意度做過問卷調查,其中滿意者僅占12.5%,一般者61.6%,不滿意者占20%,無所謂者占5.9%。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經(jīng)過個別訪談,我們了解到,有一些大一新生在眾多高考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能夠從地方中學進入華北科技學院深造,這樣的學生在地方是優(yōu)秀的,甚至有些學生在地方中學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尖子生,高考目標鎖定北京名牌大學,只是由于一時沒發(fā)揮好才退而求其次。這樣的新生一開始對高考結果的“現(xiàn)實”就有失落感,再加上入學后生活習慣的不適應,學習環(huán)境的改變等,失落感就會增強。還有一些新生雖在中學不是尖子生,但也是中等偏上的學生,并如愿以償?shù)乜歼M理想中的大學??墒钱斔胄:蟀l(fā)現(xiàn)現(xiàn)實中大學的樣子與理想差距很大,也會產(chǎn)生心理失落。
從生理上講,大一新生和高三學生在心理成熟度上沒有太大差別,當高考的結束使他們心理松弛而現(xiàn)實又使他們大失所望時,青春叛逆期的種種跡象就會毫無阻撓地發(fā)泄出來。于是,失落感的產(chǎn)生催生了大一新生對前途的迷茫與困惑。作為大一新生的教師,一定要認真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學生進行積極的溝通交流,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現(xiàn)實,也可鼓勵這樣的學生去大學生心理指導中心咨詢。在具體操作上,高校教師可采取個別談話、討論,與大一新生談心,了解其對現(xiàn)實失落的點有哪些,尊重其心理需要,有的放矢地進行合理引導。
首先,要讓新生明白,理想與現(xiàn)實原本就存在差距,任何一所大學不可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心愿。因此,不能因為這所大學沒有符合自己的理想就把它全盤否定。即使在最艱難的環(huán)境中,只要有一顆包容的心,發(fā)現(xiàn)美的心,你也可以過得快樂、充實。當然,從另一面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既然不滿于現(xiàn)狀,就要激發(fā)自己向上的斗志,努力改變現(xiàn)狀,比如,可以樹立考研、出國等目標。
其次,教師一定要對這類學生有足夠的關心,讓他感到在這個陌生環(huán)境里有溫暖。這個時期的學生還停留在高中生心理發(fā)展水平上,他們會“愛屋及烏”,也會“恨屋及烏”。如果他們對這個教師是肯定的,就有可能因此而肯定這個課程進而肯定這所學校乃至肯定自己的前途,反之,則可能導致他們心理失衡的加重。所以,大一教師一定要努力取得新生的認可,不要把他們當成年人來看,更不要對其此時期心理的困惑置之不理。這就需要調整自己的教師角色——我們不是高中時代以分數(shù)來衡量學生優(yōu)劣的中學教師,也不是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領導,而是要做學生生活中的好朋友,和其做主動、平等的交流。
三、緊張與松弛失調所致的自我迷失
近些年,在大學校園中流行一種“大學是青年人的療養(yǎng)院”的說法,很多大學生在入學后就不再像以前那樣努力學習,甚至轉而成了“混世魔王”。尤其在中學里學習很努力的學生,在升入大學后就像變了一個人??此坪芷婀值耐庠诂F(xiàn)象下其實隱藏著問題的必然性。我們必須清楚的是,大一新生是由青少年在緊張的高考生活中被“解放”出來的,就像久困籠中的飛鳥無限度地渴望自由一樣,大一新生也會比往常更渴望松弛。同時,大學課程的設置與生活方式的相對自由,也給學生們提供了松弛的可能:許多選修課可以不必選,選了也可以不必修,甚至有的課堂可以逃課,簽到時可以冒名頂替。反正在課程結束時交一篇論文就能過關,或者即便是試卷考試也不難,比起高考來那真是“小巫見大巫”,有時甚至還會“開卷考試”。這種和高中大相徑庭的學習方式,不僅使學生在學習之余有課外時間,即便是正常學習時間也可以制造“課外時間”,這就使得這種“松弛”變得沒有節(jié)制,也給許多大一新生去上網(wǎng)、玩游戲提供了時間上的可能。
有論者指出,“大學生網(wǎng)絡休閑異化的實質,是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削弱與喪失、自我價值的迷失。”在迥然不同于中學的大學學習生活中,大學生找不到自己的主體性地位,自然會出現(xiàn)自我價值迷失的情況,在網(wǎng)絡休閑中尋找自由、自主;甚至有的學生不惜逃課去網(wǎng)吧。我們曾對120名大一新生是否缺課做過調查,從不缺課者僅占24.8%,偶爾缺課者占22.3%,而經(jīng)常缺課者占2.4%,有事缺課者占50.4%,拒絕回答者占0.1%。此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不濃厚,學習積極性不高。經(jīng)調查研究,我們高校教師至少可做到以下幾點:
1.積極引導學生認識高中學習與大學學習的區(qū)別,把握大學學習的創(chuàng)新性、獨立性及實踐性特點,并根據(jù)此特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引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成為大學學習生活的主體。
2.任何一種自由都是相對的。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所以,高校教師同樣要嚴格要求課堂秩序,不許遲到、早退及曠課事件發(fā)生,更不許有冒名頂替的簽到行為,必要時,可以和班主任、輔導員協(xié)商采取懲罰措施。
3.要認真設計課程考核環(huán)節(jié),要讓學生感到考試有一定知識難度,若不努力學習課程就真的會不及格,而且會有留級乃至休學的可能,讓學生在心理上對大學課程的學習有足夠重視,無暇顧及網(wǎng)絡游戲等不良嗜好。
總之,大一新生在心理成熟度上還是處于叛逆期,在社會認知度上也處于單純的學生時期,他們的種種心態(tài)失衡問題需要高校教師給予充分的重視,積極引導其在面對現(xiàn)實的基礎上樹立新目標,做好自我調整,盡快投入到大學學習的生活中。
基金項目:本文為華北科技學院高教所資助項目《人文教育視野下大學生學習觀及其干預機制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HKJYZD201545。
參考文獻:
[1]慶承松,張 勇.我國高校新生教育研究綜述[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2]許擁旺.馬斯洛人格理論對大學新生教育的啟示[J].黑龍江農(nóng)業(yè)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