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東
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部分,倡導學生以探究為主,在親身經歷中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并保護學生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提高觀察、思維、動手等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少科學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影響,認為教材里一節(jié)課就那么幾句話,沒什么可講、可探究的;又有一些科學教師認為實驗儀器配備無法滿足要求,采用“讀科學、講科學”的方式教學。久而久之,學生感覺科學內容過于抽象,慢慢地就失去了興趣,厭倦了科學課。對此,2017版《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建議,廣大科學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切實可行地處理與加工教材,以此來提高科學實驗的探究性和趣味性,讓學生期待上科學課。
一、基于學情分析,優(yōu)化實驗設計
小學科學教學與其他課程的重要區(qū)別在于強調通過動手操作和探究式學習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通過訪談、測試、繪制概念圖等方式摸清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并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jù),以尋求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的方法。教學過程中要多關注學生學習狀態(tài)、學生之間交流互動和回答問題的情況,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向,有效地利用課堂生成資源,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和進程,提高教學效率。還要做好課后的學情分析,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學習單、小測、作業(yè)分析、座談等方式了解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評價如何等反饋情況,以便鞏固教學。
筆者在執(zhí)教五年級下冊“地球的運動”單元的《誰先迎來黎明》一課時,發(fā)現(xiàn)因學情不同,課堂教學情況有很大的差異。在本校教學時,前測發(fā)現(xiàn)通過此前的學習,大部分學生知道地球會自轉,知道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現(xiàn)象,地球是按照自西向東方向自轉,但理由說不充分,對時差問題也不是很了解。在此基礎上筆者調整教學順序,將確認地球自轉的方向作為教學重點,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經驗——太陽、星星的東升西落,在游樂場玩旋轉木馬時周圍事物的運動方向等,讓學生感受到物體前進時周邊的景物是后退的,所以根據(jù)星體東升西落判斷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的。一次送培到一所鄉(xiāng)村學校也是執(zhí)教該課,筆者也進行了一次前測,發(fā)現(xiàn)學生對地球自轉、時差等認識知之甚少。所以那次教學筆者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誰先迎來黎明上。教學時以學生的親身體驗為主,并改變了學生座位的排列方式。通過筆者手持探照燈模擬太陽,學生依次序繞圈走動模擬城市的方法來體驗哪些城市先迎來黎明,最后教學時區(qū)部分。還有一次到廈門跟崗學習時執(zhí)教此課,在與學生的交談中知道學生對自轉、時區(qū)等知識了解甚多,于是便在教學中進行了新的嘗試。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組建自己的學習共同體搜集時區(qū)的相關內容,將科學與數(shù)學、綜合實踐學科有機融合。同課異構了三次,側重點不同,但每次教學都是以學生的前概念為教學出發(fā)點,優(yōu)化實驗教學過程,調整科學課堂的組織形式,使課堂教學目標合理,更有針對性,使學生對課堂有期待,漸漸愛上科學課。
二、改進實驗材料,優(yōu)化實驗方法
教材中呈現(xiàn)的實驗材料,有時會有一些缺陷,操作起來效果不明顯甚至容易失敗,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實驗教學教師要能夠根據(jù)實驗目標改進實驗材料,化“偶然”為“必然”,提高實驗成功率;化“隱性”為“顯性”,使實驗現(xiàn)象更突出;化“繁雜”為“簡單”,提高實驗效率,以達到理想的實驗效果。
筆者參加一次優(yōu)質課比賽時,執(zhí)教五年級下冊“熱”單元第五課《金屬熱脹冷縮嗎》,分析教材發(fā)現(xiàn)本課實驗教學存在幾個問題:①本課有2個實驗,一節(jié)課怕完成不了教學任務。②在磨課中發(fā)現(xiàn),“觀察鋼條的熱脹冷縮”這一環(huán)節(jié),加熱30 cm長的鋼條使它變大變粗耗時長,還要通過熱脹的鋼條使另一端的大頭針變歪,效果很不明顯。③教材只選銅、鋼兩種金屬,缺乏代表性沒有說服力。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對本課的實驗進行改進:①設計了一種“電路金屬熱脹冷縮檢測儀”,做一個支架將需要檢測的金屬固定在電路的一端,金屬與開關之間僅留一點縫隙。給金屬加熱縫隙消失,此時通路,燈泡亮蜂鳴器響起;移除酒精燈后溫度下降金屬收縮,此時斷路,燈泡滅蜂鳴器停止鳴叫,使實驗效果更明顯。②準備了鐵、鋁、鋅、銀4種金屬,供同學自由選擇。③鋼因為加熱時間長,改為在學生小組匯報這段時間里做演示實驗。這樣操作時間更充分,實驗的結論更加豐富真實,學生也更主動參加到科學探究中。
三、應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學習空間
雖然說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課程,但受教材限制,有些內容只是舉了一些簡單的例子或只給一兩張圖片,有些內容沒有及時更新與時代脫節(jié),有些實驗因為種種限制無法實際操作。在實驗教學中適當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解決以上問題。如: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植物生長變化”這一單元,書本上的知識比較單一片面、枯燥無味,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微課視頻對植物一生幾個階段進行介紹,使教學內容變得形象直觀。課外時間還可以讓學生下載“形色”“花伴侶”等App來認識更多的植物。這樣學習的空間就變大了,跳出書本走出校園走進森林,學生隨時隨地拍一拍、掃一掃,就可以學到豐富的植物學知識。又如:教科版五年級下冊“地球的運動”單元和六年級下冊“宇宙”單元,如果只通過教材中的圖片文字去教學就不夠生動形象,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可以為學生清晰地呈現(xiàn)出相應的情境。在教學中可以下載“天文館”“3D地球儀”“谷歌星空”等App作為輔助手段,有條件的還可以用VR技術、3D建模把空洞虛幻的內容形象化。
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探究空間,跳出了40分鐘課堂的束縛,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自主更有深度和實效。作為科學教師,在當今這個“互聯(lián)網+”的時代,要加強學習,與時俱進,要具備開發(fā)和利用網絡資源的技能,能夠創(chuàng)建適合學生學習的專題網站,能借助教育資源平臺開展“云教學”“平板教學”,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
優(yōu)化科學實驗教學是提高科學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就像是撬動科學課堂的杠桿。教師要找準“優(yōu)化點”,構建有趣、直觀、高效的課堂,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讓科學課堂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殿堂。
(作者單位:福建省古田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 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