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成
摘 要:高效課堂在語文教學中能有效促進學生形成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的學習習慣,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準確、高效地傳遞給學生,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課堂學習氛圍,因其采取的模式多樣化,教學過程中主張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形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力,拓展學生的思維。
關鍵詞:小學語文 高效課堂 有效教學
一、高效課堂普及程度低的原因
1.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缺乏時效性
有的教學課堂上一味追求速度,重視進度卻易忽視質量,因此,還要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來調整進度,面對學生先天性智力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等不確定因素,需要制定出難易程度不同或循環(huán)漸進的授課方式來給學生授課,以盡最大力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后天思考和邏輯能力,以此提高教學的時效性。教學進度太過于注重速度,忽略教學質量,不注重方法的傳授,也會脫離教學目的,正所謂:欲速則不達。有速率無效率,同時不能脫離學生感受來授課,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聽取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方案,另一方面,可能會造成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感受比較表面,相對地缺乏對學生的個人興趣、個性潛能的發(fā)掘意識,約束了學生的成長潛能。
2.課堂練習不充分
課堂上語文觀點的講解不結合充分的課堂練習,讓學生們難以接受及提高語文思維、把握語文理念,比如說在偏差的一些學生中作業(yè)較偏弱于基礎性題型,須在課堂上加強聽說讀寫的能力、字詞句上的熟記和掌握練習,以形成牢固的基礎,才能在此基礎上有效提高語文學習能力。而中等生是較于偏差生擁有一定牢固的基礎,能合理解決語文問題,卻相對于優(yōu)秀生少了綜合開放思維。在課堂練習上,教師不能僅采取題海戰(zhàn)術,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在作業(yè)上完成的廣度和深度。
3.課堂氛圍不活躍
課堂氛圍的調動往往來源于兩方面,一是在于學生,學生對課程感興趣,聽得懂,卻沒有接下來的鞏固和復習行動,或者沒有課前預習,無法跟上教學進度。二是老師在教學上忽視了課堂氛圍的重要性,不重視氛圍的調動,在新課改的進階改革下,調整的不僅僅是課程本身的內容和體制,同時還應提高教師與課程的協(xié)調性、參與性與適應性,對小學語文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并探究如何應用,這將有效提高教師業(yè)務水平和保障教學質量。[1]
二、提升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的有效舉措
某一方面的提高往往需經過充分的準備,課堂教學往往離不開課本,老師自身的準備不僅要聯系學生特點,還要結合教材。豐富的課堂授課,基于牢固的知識,生動的教學方式,有效的獎勵機制,充足的思想碰撞與成果分享。
1.科學合理地按學生層次不同進行搭配,完成合作學習
可謂古人云:因材施教,面對層次不一的學生群體,基礎題型因其偏向基礎知識點,其作業(yè)可以安排同學們在課堂外預習并完成基礎作業(yè),綜合題型適合在課堂上進行例題分析講解,同時可考慮到偏差生的基礎問題,可以由基本性知識引入,在基礎點上向知識點的連貫性、邏輯性出發(fā)。而拓展開放題型即適合在課堂上組織劃分小組,把三種層次不同的學生按照比例劃分到一組中,在能力不同下,可以互相幫助、合作,從而能提高課堂作業(yè)的合作性。同時強調預習復習和課堂學習的重要性。 [2]
2.課堂上的師生互動
倘若一節(jié)課,沒有互動環(huán)節(jié),難免會有部分同學走神、分心,固有的互動模式是問答式互動,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或者學生提問老師回答的形式實現互動。為了達到有效解決問題,在問答環(huán)節(jié)中,可先讓同學們互相問答,再到師生問答,有效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讓他們意識到競爭、分享與共同進步的意義。在備課時,應做好思路以誘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同時加以獎勵表揚制度,讓班級形成積極主動的活躍氛圍。在課堂預留一些時間讓同學們自我思考,先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接著可自由發(fā)言,充分保留孩子們獨立思考能力。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知識要有條理,就需要人為整理疏理,傳授給學生的不僅是書本知識,而且還有辨識思路的走向趨勢,悄無聲息地滲入到學生的心里,保障課堂的有序性、紀律性及教學可行性。
3.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讓學生以被動式學習到主動式接受教育,懷著好奇、懷疑的態(tài)度去探究,以問題意識來思考問題,倡導學生以主導者地位來看待知識的處理方式,鼓勵同學可以用所學的知識嘗試在自己的觀點下進行語文的聽說讀寫模塊,來實現教學提倡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像著名教育專家周一貫所說的:在教師的探索研究中,科學的教育體系能帶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思維能力,讓他們掌握問題意識,從而,教師在學習中引領大方向,促使他們學會如何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自己的思維導向中成為問題意識的學習知識建構者。在課堂上傳授語文知識的時候,教師應從知識點的要點進而延伸到實踐操作,這時從改變教學方式起,便不可避免地起到了作用,通過布置相對應的作業(yè),針對學生的薄弱之處進行考驗與鍛煉,引導學生培養(yǎng)出學科性思考的創(chuàng)新模式。從多角度看問題,不僅對思維有拓展作用,還有利于分析問題時的發(fā)散性思維。比如說在小學階段中分析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對于學生是有些抽象的,但是利用充分的時間,加上課堂上豐富有趣的教學,引用多樣化的教學過程,加強學生對知識難點的認識和學習,其中重點強調學生自主獨立思考完成,教師只是起點撥、引導的作用。通過實際操作的訓練,提高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促進學以致用,以達到學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觀的目的。[3]
結語
老師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能,并不能只使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在把握教材重點的同時,使用簡單易懂、趣味性強的多樣化教學。當然不能流于形式,只注重模式,不注重教學質量。同時結合學生的特點,跟進進度的同時,保障教學的完整性。課堂上,老師雖然是主體,趨于動態(tài)教學,還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接受程度。造就集思廣益、思路敏捷、篤學好古、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的學生,讓學生聽得懂、學得會,力求教學的有效性、高效性。
參考文獻
[1]曹艷.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分層教學的運用[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10).
[2]崔琪升,關于學校建立高效課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N]中國教師報,2015-07-13
[3]張斌.穩(wěn)步推進課程改革,努力打造高效課堂[j].中國教師,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