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波付 衛(wèi)平
摘要:本文通過對地方本科計算機教學內容與考核方式的分析,結合當前計算機的發(fā)展與應用環(huán)境以及一些優(yōu)秀的計算機基礎教材,探討了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較好地克服了教學資源重復與課程考核單一情況,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考試;教學資源
一、 引言
眾所周知,計算機基礎是高等院校的一門公共課程,是所有大一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而對于地方本科院?;旧鲜敲總€學校都有自己使用的教材,盡管教材布局格式不同,但內容卻大同小異,主要表現在內容設置老套,與時俱進的少,一般落后好幾年,課程考試模式也比較單一。
二、 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現狀
該校計算機基礎教材內容第一章是計算機概論,此教材花了60多個版面介紹了計算機的相關概念,如計算機的歷史,計算機的發(fā)展,計算機的特點與應用,計算機的組成等。第二章是Windows 7操作系統(tǒng)的介紹與使用,該章先花了幾個版面介紹操作系統(tǒng)的發(fā)展與分類,然后又介紹操作系統(tǒng)功能特點,然后是介紹了Windows 7常用功能的使用,如文件及文件夾的相關操作等。從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別介紹微軟公司的辦公自動化軟件Word 2010、Excel 2010、PowerPoint 2010,其內容也是一些簡單的常用操作。第六章是計算機網絡應用基礎,從計算機網絡的概念入手,介紹了網絡的發(fā)展、分類、組成以及功能及應用。第七章是Internet的應用,介紹了Internet起源到現狀以及發(fā)展與應用,粗略功能的各種介紹。第八章是數據庫應用基礎,先是數據庫系統(tǒng)概述,然后對當前流行的關系型數據庫簡介,如VF、SQL,最后介紹ACCESS 2010,第九章是程序設計與軟件開發(fā)基礎,本章包含3個方面的內容,它們程序設計概論、數據結構基礎、軟件工程基礎,共花了20多個版面完成。
三、 教材情況分析及改進建議
從上述教材的分析來看,其內容看起來確實非常繁多,可以說是涉及計算機相關的方方面面,但依據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大綱》(各校可能各有區(qū)別)以及課時設置來說,這類教材未必是科學的或者說是恰當的,因為一般高等院校計算機公共課課時只有50課時左右,其中含包括24左右課時的實驗課,也就是說只能花26左右課時來講授上述內容,明顯是不夠的,要解決課時不足的問題(要求增加課時數一般是難以實現的),一是精簡教材內容,比如以上教材第一章的篇幅明顯過多;二是修改《教學大綱》,在教材中只包含一些重要的理論知識,盡量少穿插其他方面的知識,如上述教材的最后兩章,完全是為了應付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而額外強插進去的,一般的院校的計算機《教學大綱》沒有包含上述內容的;三是減少與中學信息教學課堂內容的重復,如Windows 7中文件與文件夾操作與中學教學內容是重復的,學生興趣不大,老師也浪費時間;四是教材內容理論與實踐同步走,即純理論部分在教室由老師講授,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部分以及純實踐部分盡量放在實驗室完成;唯有這樣在有限的課時內可以較好地講好這門課程。
四、 教學與考試過程現狀
目前,該校是采用的是多媒體課堂教學與機房實驗教學相結合,文理科總課時均為48課時,其中實驗課時均為24課時,多媒體課堂理論教學課時均為24課時,理論課時以任課老師講授為主,而學生學習為輔,老師通過廣播式方式教學,基本上是滿堂灌,學生大部分屬于被動接收,沒有什么交互性,課后學生通過課外作業(yè)進行反饋,而實驗課則以學生為主,任課老師為輔,老師在實驗前稍作介紹,然后由每位學生按照實驗指導書,在任課老師的指導下統(tǒng)一實驗,大家所做的是同一個實驗,每一次實驗完成后每位學生均需及時上交實驗報告;期末考試方式采用的是筆試與上機考試相結合,期末綜合成績由平時成績(占30%)、上機考試成績(占30%)、筆試成績(占40%)組成,總分100分,60分以上算及格。
五、 教學與考試過程現狀情況分析及改進建議
從該學校的教學情況看,整個教學過程看起來沒什么問題,學生通過率也很高,其實這還是有很多弊端的,一是理論教學情況,因為理論課教學老師就像一個廣播,只顧及時間把教學內容一股腦兒放出來,不給學生有思考的時間,學生在課堂上就沒有與老師交互的時間,等課余時間(比如晚上)來整理時就會感覺很難,這時候老師又不在身邊(大學教師通常下課后人就不在學校),問問題的地方都沒有,這樣日積月累,慢慢地學生就會逐漸失去興趣,沒有了興趣的課程再怎么也難以學好的。二是實驗教學情況,學生實驗是現學現用,課前根本就沒有去預習,實驗中依葫蘆畫瓢情況非常多,動手多,動腦少,一堂實驗課下來,根本不知所云,而實驗又做完啦(有些沒自己做完的也稀里糊涂地在同學幫助下完成),簡單地通過一個實驗報告難以反映該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三是考試方式,該校的考試方式表面上看起來比較合理,它將平時成績跟期末考試結合起來,能夠反映出平時的學習過程好壞,又能考查知識掌握情況,但本人認為應該減少平時成績比例,將筆試與機試統(tǒng)一合為機試,理由如下:一是平時成績難以反映真實的過程,因為像作業(yè)、實驗報告雷同的大有存在,而考勤情況老師也只能抽查幾次,其他完全靠學生自理,因而這個成績有一定水分。二是采用筆試限制度比較大,學生容易去刷題,同時考試過程中也增加了學生舞弊成功的可能性,因為一次筆試最多只會出A、B兩套試卷,臨近的同學舞弊成功可能性大,而機試就不一樣,采用題庫抽題,一個考場,可能人人都不一樣,從而減少了舞弊的情況,當然機試的出題與組卷工作量還是比較大的。
六、 結論
總之,要真實地反映出廣大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就要在整個教學與考試環(huán)節(jié)中科學地設置各個過程,這樣才既不會出現顧此失彼,又能夠更公平、公正地對學生進行高效考核。
作者簡介:
鄧波,付衛(wèi)平,湖南省邵陽市,邵陽學院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