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從根源上弄清為什么“知識難以理解”。知識是科學描述事物內(nèi)在規(guī)律的需要,由一系列具有特定含義的“概念”“術(shù)語”及特定的“邏輯關系”“推理方法”等構(gòu)成。正是由于知識必須要具備通用性、無歧義性、可擴展性,因而知識也必然是抽象的、去情境化的,而這也正是知識難以理解的根源。因此,教學的本質(zhì)就是將抽象的知識重新還原其情境。情境越具體,越豐富,離學生越近,其所蘊含的知識就越容易理解。故事化設計,正是利用“故事”這種最符合人類認知特點和心靈結(jié)構(gòu)的方法,為知識賦予具體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教學設計方法。
在這方面,《一條染色體的自述》微課無疑是一個典范。該微課最大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就是采用了“擬人化”的故事設計手法,將染色體比擬為一個等待分家的女生,借此對染色體的分裂過程進行了生活化的描述。擬人化的故事設計,再加上手繪視頻的呈現(xiàn)效果,會對學習效果產(chǎn)生多方面的提升作用。
首先,該微課會使學生感到新奇,進而吸引學生自覺投入更大的心理努力,因此一定會提升學習效果。其次,抽象的概念和發(fā)展過程都被融入到“女孩分家”這樣一個故事場景中,并被賦予了許多生活化的描述,如用“房子”指代細胞體、用“好姐妹”指代“姐妹染色單體”、用“房子解體”指代細胞膜的消失等。
從心理學“認知負荷理論”的角度來說,這就是采用了引入“相關認知負荷”的方法,化陌生為熟悉,促使學習者在熟悉的事物與陌生的概念之間建立起類比。這種類比使得抽象的知識有一個可比照的事物,一方面為抽象知識賦予一定的意義感,學習者會樂于接受,也知道大體上該如何理解,不會因感到陌生而排斥。另一方面,學習者在回憶知識時,也就有了更為可靠的提取線索,能通過熟悉的比照物,將不熟悉的概念和過程提取出來。
以上對于“學習的內(nèi)部心理過程”的分析,就是故事化設計為什么能突破難點的原理所在。
最后,編出一個好故事固然極為關鍵,但在微課中如何充分進行“視覺化表達”,也是影響表達效果的重要因素。這是由于人類對于視覺場景的印象更為深刻;而且將抽象概念用直觀的視覺手段呈現(xiàn)出來,就促進了大腦對語義信息(概念)和表象信息(直覺感受)進行“雙重編碼”的過程,大腦就更容易理解抽象概念。
在知識的視覺化表達方面,本微課只是采用了在PPT中書寫的方法,就將一個一個的概念和整體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出來,可謂“大道至簡”。微課的形式雖然簡單,但亦很直觀,而且畫面流暢,過程完整,動感十足,這些效果是用高清圖片的方式難以實現(xiàn)的。
通過這個微課,我們可以再次驗證這樣一個公式:一個好微課=好的教學設計(尤其是故事化設計)+好的媒體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