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銀輝
[摘 要]非小說類的比較文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文本的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閱讀、課中閱讀、課后閱讀等三個環(huán)節(jié)中運用比較文展開教學,讓學生在比較中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提高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比較文;閱讀教學;讀寫結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16-0005-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要求:“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币虼耍陂喿x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寫作激活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從而達到深化閱讀的教學效果。我校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入了非小說類文體的寫作,借助其易于操作、便于闡發(fā)觀點等優(yōu)點,引導學生結合文本進行比較文的學習,逐步發(fā)展了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升他們對比分析的思維能力,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一、比較文在課前閱讀中的運用
以往在教一篇課文前,我們會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yè),要求學生標出自然段、預習生字詞、概括文章的段意等。這些預習作業(yè)都是教師牽引著學生去完成的,給學生自主發(fā)揮的空間非常小,因此學生預習的興趣不大,不利于他們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針對這一現(xiàn)狀,我們以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為目標,在預習課文階段要求學生能夠完成一個比較文的口頭作文,在上課時進行匯報。為了完成這一作業(yè),教師布置兩個預習作業(yè)單:一個是搜集資料的表格,另外一個是比較文的寫作提綱。預習時,學生將搜集到的資料按照比較文的要求進行歸納整理。比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是一組寫人的文章,要求學生在讀懂課文、體會感情的基礎上掌握作者是如何通過對環(huán)境、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抒發(fā)情感的。因此,根據(jù)單元的教學目標,我們讓學生按照以下內(nèi)容搜集信息(表一)。
在完成信息搜集后,我們要求學生根據(jù)比較文的提綱,對以上信息進行歸納整理(表二)。
這樣的預習,能將非小說類文體的比較文引入到閱讀教學中,不僅為學生的信息搜集、歸納整理能力的訓練提供了平臺,而且給他們提供了極大的自主探究空間。這樣的預習作業(yè),不僅使他們對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而且逐步發(fā)展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 比較文在課內(nèi)閱讀中的運用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 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可見,比較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目前,小學語文教材基本是按照主題內(nèi)容來進行單元編排的。這樣,同一題材不同風格的文章組合在一個單元中,本身就很有比較的必要和價值。在課堂上引入比較文的寫作,不僅可以實現(xiàn)單元課文的整合教學,提升教學的效率,而且能教會學生運用比較的思維賞析課文,從而達到深入理解課文的目標。
(一)深入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
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為了讓學生能夠全面地理解并且運用《桂林山水》和《游金華的雙龍洞》這兩篇名作中的寫作方法,教師在分析完兩篇文章后,借助比較文的提綱,要求學生按照下表(表三)提示,完成比較文的提綱寫作。
要完成這一提綱,首先,學生要對教師教學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其次,學生要深入課文理清文章的表達特點,明白寫景文章都要抓住景物的特點、按照一定的順序并采用一些修辭手法進行描寫;最后,要總結歸納。這樣,才能進一步促進學生將文本知識進行內(nèi)化和吸收。
(二)深化對文章觀點的理解
小學教材中的一些文本,如戰(zhàn)爭、貧窮、生命感悟等,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面對這樣的課文,學生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時有一定的困難。為了讓學生能夠對這些陌生的內(nèi)容有深入的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們有必要將這些課文進行整合。因為單篇的學習會讓學生片面地、單獨地看待問題;而通過整合的方式,能夠讓學生站在全方位的視角進行理解,這樣學生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入。資源整合的過程就比較的過程。因此,要讓學生去比較幾個文本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進行綜合、推理。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第5組課文,便是學生陌生的有關生命的話題,特別是精讀課文,講述的均是殘疾人關于生命的理解。我們的學生大多是在溫室中成長的花朵,對作者有關生命的看法很難感同身受。教學的時候,我們將《觸摸春天》和《生命 生命》這兩篇文章進行整合,同時引入海倫·凱勒的故事,通過比較文的提綱(表四)引導學生對這三者進行比較閱讀。
在課堂上完成這樣的提綱后,課后我們要求學生圍繞“生命是什么”這個話題展開微寫作活動,將比較后的收獲通過微型作文呈現(xiàn)出來。這樣,在課堂上不斷訓練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比較文在課后閱讀中的運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痹谶@一理念的引導下,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這一教學模式在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上功不可沒。但是,這種閱讀方式只是停留在閱讀的層面,學生是否能夠內(nèi)化、運用這些閱讀知識,我們不得而知。如果我們在群文閱讀的基礎上引入非小說類寫作文體,這個問題就會得到很好的解決。
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了不同作者的童話,如列夫·托爾斯泰的《七顆鉆石》、王爾德的《巨人的花園》、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等。對高年段的學生,我們可以讓他們在課文的基礎上,在課外搜集不同作家的童話作品,通過比較提綱(表五)引導學生運用橫向比較的方法,比較不同作者的作品,形成一篇比較文。
當然,也可以以一個童話故事為起點,比較作者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比如,在教學完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安徒生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童話故事,運用縱向比較的方法進行比較(表六),同樣也能形成一篇比較文的小論文。
由此可見,在課后閱讀中運用易于操作的比較文,能夠為學生提供運用的平臺,使學生深入解讀作品,遷移運用閱讀的方法,同時有效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其實,學生對閱讀獲得的信息加以整合完成比較文的過程,也是對閱讀文本進行審美發(fā)現(xiàn)與鑒賞的過程,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發(fā)現(xiàn)美、體驗美、欣賞美和評價美的能力。
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運用,只有讀寫結合才能達到深入閱讀的效果。非小說類寫作文體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不僅能實現(xiàn)讀寫結合,還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我們的閱讀教學帶來新的活力。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