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榮
摘 要:“一例到底”是新課程改革以來被大力倡導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可以通過一個個通俗易懂的案例來作為教學的主脈絡,剖析知識點,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學得輕松快樂,并能使整個數學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活躍,更加緊湊,有效達成學習目標。本文對“一例到底”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熱情、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能力、促進學生學會合作學習、提倡學生學會運用方法等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一例到底;教學策略
小學低年級學生還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的階段,對于一些抽象的知識點不能完全理解,這時運用“一例到底”的教學方式,就可以使小學數學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化復雜于簡單,讓學生真正理解老師所講的抽象內容,收獲知識,不斷啟發(fā)大腦思維,培養(yǎng)學習能力。用“一例到底”的方法,可以創(chuàng)建一個高效率的小學數學課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并掌握知識,做到學以致用。筆者根據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經驗,從以下幾點來進行闡述。
一、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熱情
小學數學與我們生活中一些基本的數字、大小和加減運算緊密相連的,也是小學生接觸數學的第一道門檻。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趯W生剛開始接觸數學時,教師通過對小學數學知識的舉例,讓數學知識變得簡單化,增強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并主動喜歡上數學。只有這樣,才能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其大腦的靈活性。比如:在教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認識鐘表”時,教師在課堂上以猜謎語的形式引入鐘表,然后拿出一個鐘表,指導學生分清時針、分針、秒針,并且把鐘面上1~12個數字讀一遍。緊接著展示時針指在8時,分針指在12,在黑板上寫出時間是8點;時針在9時,分針指在12,在黑板上寫下9點;時針指在10,分針指在12時,在黑板上寫時間是10點。引導學生說出:“當分針指向12時,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為了讓學生能夠熟練掌握鐘表問題,教師可以提供一個可撥動的鐘表,說出8點、8點10分、10點、10點20等時間,讓學生在鐘表上表示出時間。對于正確的做法要給予表揚,對于不正確的要及時指出錯誤所在。通過這樣舉例,讓學生自己操作以后,能夠調動學生對數學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快速理解鐘表的知識,并且因為與生活有關,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敦促學生進步,提升教學效果。
二、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能力
“舉一反三”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發(fā)散思維。發(fā)散思維是指沿著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方法和途徑來解決問題,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主要方法。而“一例到底”的教學方式通過一個緊跟一個的教學案例。來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小學生的大腦靈活性,突破常規(guī)思維,形成“舉一反三”的思維方式,快速掌握數學知識。比如:在講解“元、角、分”時,教師先舉例:一根冰棒1角錢,那1元錢最多可以買8根還是10根冰棒?學生根據平常生活中買冰棒的經驗,很快答出能買10根。教師繼續(xù)問:3元能夠買多少根?學生回答30根。這是引導學生得出:元和角之間的換算是十進制。然后,教師繼續(xù)列舉:一支鉛筆1角錢,現在你只有20分,買鉛筆需要多少分?啟發(fā)學生根據之前元角之間的換算規(guī)律,回答出只要10分就夠了。經過教師的循循善誘和啟發(fā),學生很快發(fā)現: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1元又等于100分。從舉例元到角、角到分的案例,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換算方法,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層層遞進,幫助學生學好“元角分”,同時在以后遇到類似的知識和換算時,能夠舉一反三,活學活用,養(yǎng)成愛動腦的習慣,產生大量獨特、新穎的解題思路,提升數學素養(yǎng)。
三、促進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一直是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學方式,也是學生之間建立深厚友誼、交流溝通的渠道,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協同作戰(zhàn)發(fā)現問題并能共同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以達到掌握數學知識的目的。通過“一例到底”,讓學生在教師提供的案例中相互交流合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引領學生的思維導向一個新的領域,出現一些新的視角,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比如:在學習小學一年級“加與減”這一節(jié)內容時,讓學生伸出十個手指,告訴學生現在去掉三個手指,剩下還有多少個?學生回答去掉三個,還有七個。然后去掉五個,還剩幾個?學生回答還有五個。緊接著提問:五個手指要想變回十個手指,需要加上幾個手指?學生思考一會說五個。在學生對數的加減有了初步的學習以后,設置任務:現有水果糖3個,牛奶糖5個,軟糖2個,將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同學計算出水果糖和牛奶糖一共有多少個,第二組同學計算出牛奶糖比軟糖多多少個,第三組同學計算出水果糖、牛奶糖、軟糖一共有多少個。通過布置這三個任務,讓學生交流合作,得出最終的答案。通過列舉熟悉的加減運算,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小組之間相互探討,虛心聽取同伴的意見,能夠取長補短,讓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并能做到融會貫通。
四、教學生學會運用方法
近幾年,生活化教學已經成為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一大特色,它主要是指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能夠與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發(fā)現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和重要性?!耙焕降住本褪菍⑸钪惺煜さ陌咐c數學課堂結合起來,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提供一個生活化的學習氛圍。比如:在學習“生活中的數”時,教師可以列舉學生在動物園看動物的時候,用手指代表動物的數目,三只老虎用三個手指表示,四只長頸鹿用四個手指代替,八只猴子用八個手指替代,通過這樣的例子使學生對數字有了一個概念。再如,課堂上,創(chuàng)設這樣的生活情境:教師拿出5角、1元、5元、10元的人民幣,告訴學生需要買一塊橡皮,價格為5角錢,一個鉛筆盒15元,鋼筆3元5角,要買到橡皮、鉛筆盒、鋼筆需要怎樣分配這些人民幣?學生經過回想之前的教學例子,可以很快答出:橡皮需要5角人民幣,鉛筆盒需要一張10元和一張5元的人民幣,鋼筆需要一張3元和5角的人民幣。通過這樣“一例到底”的教學方式,將生活中的情境相結合,來進行課堂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知識,引導其發(fā)現生活中所蘊含的數學知識。通過生活知識設計數學教學,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生活意識,而且能夠獲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提升數學素養(yǎng)。
總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學習數學的潛力,用簡潔、易懂的例子來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意識,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課堂活動,學會并掌握數學知識,并運用到生活中。同時,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提升數學學科素養(yǎng)和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以后走向社會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為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適應現代化建設而全面發(fā)展的人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