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輝 宋曉琪
摘 要:枝城方言中的詞綴很豐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構(gòu)詞能力較強,包括名詞性詞綴“子”、“頭”、“佬”、“包”,形容詞詞綴“神”、“噠”等,還有少量的量詞詞綴、副詞詞綴等,這些詞綴具有衍音、成詞、轉(zhuǎn)類及變義等功能。
關(guān)鍵詞:枝城;方言;詞綴
中圖分類號:H1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332(2018)03-0027-05
枝城地處湖北省西南部,位于宜昌市東南方,原屬枝江縣城,現(xiàn)為宜都市所轄鎮(zhèn)。枝城鎮(zhèn)古稱丹陽,地處鄂西山區(qū)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素有“楚蜀咽喉,鄂西門戶”之稱。枝城方言屬西南官話——成渝片,語法與漢語普通話基本一致。但在構(gòu)詞上,詞綴的大量使用是其主要特色。
我國對詞綴的研究歷時久遠,漢儒在注疏中就已對詞綴有了感性認識。唐宋以降,尤其是清代至今,相關(guān)研究漸趨深入,研究內(nèi)容也相當豐富,既有對古代漢語、普通話及方言詞綴的研究,也有對漢語與外語詞綴的比較研究。但詞綴研究在語法學(xué)中一直備受爭議,即就詞綴的范圍言,各家的認定就很不一致。趙艷平在其博士論文中考察了14本詞匯學(xué)、語法學(xué)著作,發(fā)現(xiàn)各家在詞綴的收錄范圍上寬窄不一,差異較大。[1]本文擬就枝城方言中得到普遍認可的一些頗具地方特色的詞綴做初步探討。
一、名詞性詞綴
(一)“子”綴
1.名詞詞根+“子”?!白印本Y附加在名詞詞根后,組合成的新詞數(shù)量最多。根據(jù)詞根是不是成詞語素,又可分為兩組。
(1)詞根為不成詞語素,去掉“子”后詞就不成其為詞,如:
膀子(胳膊) 胯子(腿) 蜂子(蜜蜂) 腸子(單音節(jié)不成詞語素)
老鴰子(烏鴉) 克蟆子(癩蛤?。?礓榻子(臺階) 奶巴子(嬰兒)(雙音節(jié)不成詞語素)
(2)詞根為成詞語素,根據(jù)加“子”后詞義是否改變,可再細分為兩類。
其一,意義發(fā)生了改變,轉(zhuǎn)指另一類事物,如:
媽子(乳汁,乳房) 環(huán)子(耳環(huán)) 梗子(手鐲) 腰子(腎) 疙瘩子(面疙瘩)
其二,“子”在成詞語素后,帶不帶“子”綴,詞義都不改變,如:
媳婦子 新娘子 老頭子 姑娘子(指人)
皮子 手腕子 臉皮子 鼻尖子(肢體器官)
盆子 刀子 煤罐子 窗戶子(器物)
蝦子 兔子 雞子 刺猬子(動物)
秧子 瓤子 苗子 茶葉子(植物)
2.動詞詞根+“子”,表示與動詞相關(guān)的某些事物,如:
滾子(輪子) 罩子(霧) 挑子(勺子) 箍子(橡皮筋)
算命子 夾子 販子 印子
3.形容詞詞根+“子”,組成表人名詞,如:
痞子 聾子 尖子(表現(xiàn)突出的人) 油子(油滑的人)
4.量詞詞根+“子”,復(fù)合組成的新名詞,在詞義上與量詞詞根具有某些抽象的聯(lián)系,如:
片子(尿布) 對子(對聯(lián)) 分子 角子(角狀或小顆?;蛑稿X)
5.“子”綴的延伸用法。
(1)名詞/動詞/量詞重疊式+“子”,表示數(shù)量多或體形小的東西,在指人時通常有表示厭惡的意思,如:
①量詞重疊+“子”,如:塊塊子 根根子 坨坨子
②名詞重疊+“子”,如:盒盒子 眼眼子 婆婆子
③動詞重疊+“子”,如:爬爬子(蟲) 蓋蓋子
(2)“巴子”,用在少數(shù)表示人或動物的名詞后,如:
“拆”巴子(愛出風頭的人) 臉巴子(臉) 下巴子
(3)“角子”,用于指物名詞后,表示小顆粒狀或者角狀物,如:
豆腐角子(豆腐切成小狀,油炸) 油角子(油條) 巖頭角子(小的石頭)
(4)“泡子”,用于指油炸后膨脹的事物,如:
高粱泡子(類似于爆米花) 洋芋泡子
(5)“子子”連用,表示小顆粒狀,如:
雪子子 巖子子 沙子子
(二)“頭”綴
1.名詞詞根+“頭”,表現(xiàn)某一類事物,如:
巖頭(石頭) 鋤頭 鐔頭(魯莽的人)
2.動詞詞根 +“頭”,常用于“有 /沒得+ 動詞詞根+ 頭”的結(jié)構(gòu)中,表示“(不)值得/(沒)有必要……”,如:
笑頭(值得笑) 看頭(值得看)
玩頭 笑頭 搞頭
此外,“頭”作為詞綴附著在動詞后,起到化具體動作為抽象事物的作用,如:
厭惡頭 搞頭 抻頭 賺頭
3.形容詞詞根 +“頭”,常用來指人,如:
憨頭 倔頭
4.方位詞詞根 +“頭”,表示方位,如:
下頭 里頭 邊頭 上頭 后頭
5.量詞詞根 +“頭”,表示與該量詞有關(guān)的抽象整體意義,如:
個頭 塊頭 堆頭
(三)“場”綴
動詞詞根+“場”,意思大體上與動詞詞根+“頭”相同,表示有做這種動作的價值,如:
吃場(值得吃) 看場(值得看) 搞場(值得搞) 說場(值得說)
在具體用法上則略有差異,動詞詞根+“頭”,可以用在“有/沒得”之后,而“場”一般用于否定句中,或者構(gòu)成反問句,不能直接用在“有/沒得”后面。
(四)“佬”綴
1.動詞詞根+“佬”?!袄小备接陔p音節(jié)動詞后,如:
(1)殺豬佬(屠夫) 討米佬(乞丐)
(2)日白佬(經(jīng)常說謊話的人) “撮剝”佬(扒手) 賭博佬
其中,(1)表示從事某種職業(yè)的人;(2)表示經(jīng)常做某件事的人。
2.名詞詞根+“佬”?!袄小迸c表地方的名詞連用,表示某地的人,如:
湖北佬 外國佬
(五)“包”綴
1.動詞/名詞/形容詞詞根+“包”,特指具有某種特點的一類人:
①形容詞+包:刁氣包(很挑剔或者調(diào)皮的人) 好吃包(貪吃的人)
小氣包
急作包(經(jīng)常尿褲子或者尿床的小孩)
②動詞+包:撒尿包(經(jīng)常尿褲子的人) 齁包(有哮喘的人)
③名詞+包:鼻涕包(經(jīng)常流鼻涕的人)
2.“包”也可以用來表示身體的某一部分,如:肩包(肩膀) 磕膝包(膝蓋)
(六)“家”綴
“家”放在稱謂詞后,表示某一類人:
姑娘家(已經(jīng)結(jié)婚的女人) 兒子家(還沒結(jié)婚的男人) 大爺家(已經(jīng)結(jié)婚的男人)
老人家 兒家(小孩或者指年紀較小的人)
(七)“伢(子)”綴
1.“伢”與稱謂名詞連用,主要指年輕的一類人,如:
姑娘伢、兒子伢、徒弟伢(子)
2.“伢”用在指物名詞后,用于指稱較小的事物,如:
狗伢(子)、巖頭伢(子)、樹伢(子)
“伢(子)”的讀音在枝城方言中,與“兒子”的合音類似,但在意義上與“兒子”沒有太大關(guān)系?!柏蟆钡谋疽庥行『⒆拥囊馑?,作為詞綴使用時,實義還沒有完全虛化。與指物名詞連用時,具有擬人的手法。蕪崧在《荊楚方言語法研究》中,將“伢(子)” 歸類為類詞綴。[2]
(八)“伙(的)”綴
“伙”用在關(guān)系名詞后,表示兩個人或幾個人有某種親戚關(guān)系,如:
郎舅伙、老表伙、姊妹伙
二、形容詞性詞綴
(一)“神”綴
“神”綴與單音節(jié)動詞和擬聲詞重疊詞連用,表示“……的樣子”。
1.單音節(jié)動詞重疊 +“神”,表示一種動作的反復(fù)連續(xù),綿延不斷,強調(diào)動作的狀態(tài),如:
抖抖神(不停地抖動) 擺擺神(不停地擺動) 顫顫神(一直顫抖的樣子)
暴暴神(青筋凸起)
2.單音節(jié)擬聲詞重疊 +“神”,從聲音的方面表現(xiàn)事物的情狀,如:
嘩嘩神 啪啪神 轟轟神 哈哈神
(二)巴煞
“巴煞”位于少數(shù)雙音節(jié)形容詞、名詞之后,表示“很……的樣子”,如:
可憐巴煞(很可憐的樣子) 眼淚巴煞(眼淚流下來的樣子) 造孽巴煞(很可憐的樣子)
(三)“人”綴
“人”綴與動詞詞根、形容詞詞根連用,表示某種感受。詞組前常搭配“蠻”、“好”等副詞,表示程度加深。
1.動詞詞根+“人”。單音節(jié)的動詞與“人”綴附加,如:
磨人(吃了不易消化的東西胃里不舒服) 寫人(很難寫) 找人(很難找)
2.形容詞詞根+“人”,如:
沖人(味道很刺激) 潮人(形容心里或者胃里不舒服)
冰人(形容很冷) 燙人(很燙) 漤人(接觸到了辣椒等很刺激)
(四)“噠”綴
在枝城方言中,“噠”的用法有多種,可作為動態(tài)助詞、語氣詞、介詞、形容詞后綴等。
張玉蘋論述了“噠”的各種用法,并根據(jù)“持續(xù)貌和完成貌在意義上有很緊密的聯(lián)系”這一觀點,解釋了詞綴“AB噠”中的“噠”與動態(tài)助詞“噠”同形的原因。[3]“噠”作為形容詞詞綴,表示一種狀態(tài),主要有以下兩種用法:
1.一般形容詞+噠,如:
熱鬧噠 軟生噠 寬伸噠 涼快噠
2.變體形容詞+噠,由ABB式變體成AB+噠,如:
笑瞇瞇—笑瞇噠 光溜溜—光溜噠 黑黢黢—黑黢噠 圓糾糾—圓糾噠
(五)“流”綴
名詞詞根+“流”,表示“全部/到處都是……”,如:
灰流(到處都是灰) 水流(到處都是水) 泥巴流(全部都是泥巴)
三、兼類詞綴
(一)“的”綴
關(guān)于“的”是否為詞綴還有不少爭議。本文根據(jù)朱德熙的觀點,“按照結(jié)構(gòu)主義的原則把‘的分化為副詞后綴、狀態(tài)形容詞后綴”。[4]
1.“的”做形容詞后綴,形容詞+“的”,構(gòu)成形容詞,主要出現(xiàn)在三種狀態(tài)形容詞后,如:
①AA式+的:滿滿的 細細的 光光的
②ABB式+的:胖乎乎的 笑瞇瞇的 軟綿綿的
③AABB式+的:規(guī)規(guī)矩矩的 仔仔本本的 舒舒服服的
2.“的”做副詞后綴,單音節(jié)動詞重疊+“的”,構(gòu)成副詞,如:
轉(zhuǎn)轉(zhuǎn)的:轉(zhuǎn)轉(zhuǎn)的找(四處找)
飛飛的:飛飛的跑(飛快的跑)
跳跳的:書跳跳的看(快速的看)
想想的:想想的說(挖空心思的說)
(二)“巴”綴
1.“巴”做形容詞的后綴,形容詞詞根+巴,起到加深程度的作用,主要形容人的性格,也可以形容事物的屬性,如:
張巴(吵鬧、不懂事) 直巴(直爽) 捏巴(犟、脾氣大) 干巴 緊巴
2.“巴”做名詞后綴,名詞詞根+巴,表示場所,如:
草巴(草地) 場巴(空曠地) 河巴(河邊)
“巴”與其他名詞連用,在普通話中也常有此種用法,表示某一類人或身體某個部位,如:結(jié)巴、啞巴、嘴巴、下巴。
四、詞綴的功能
關(guān)于詞綴的功能,學(xué)者們多有論述,角度也有所不同,有從語法和語義兩方面劃分,也有從表義功能、定性功能、調(diào)配音節(jié)、避免重復(fù)等幾方面論述的。本文根據(jù)李小凡先生對漢語詞綴功能的相關(guān)闡述,簡述枝城方言詞綴的相關(guān)功能。
(一)成詞功能
成詞功能是詞綴最基本的功能。詞綴附在某些不成詞語素后,連在一起構(gòu)成單純詞,增加音節(jié)數(shù)量,如:細細—細細的、膀—膀子、磨—磨人、巖—巖頭、里—里頭、抖抖—抖抖神、孫—孫伢等。以上各類詞,詞根與詞綴關(guān)系密切,依賴性強,詞根必須有詞綴附加在后,才能獨立成詞。此時,詞綴是詞根不可省略的一部分。例如,單音節(jié)動詞重疊是不能單獨使用的不成詞語素,附加詞綴“神”之后,“抖抖神”等就組成了能夠獨立使用的詞。
(二)轉(zhuǎn)類功能
轉(zhuǎn)類是指“詞根是屬于某一詞類的成詞語素,附加詞綴后變成另一詞類”[5]。簡言之,就是改變詞性,使附加式合成詞的詞性與詞根的詞性不相同。在枝城方言中,詞綴的轉(zhuǎn)類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詞根是動詞或形容詞,加上后綴后變成名詞,如夾子、滾子、罩子、賺頭、搞頭、甜頭、寫人、找人、吃場、玩場等。詞綴將動詞名詞化,表示與動作相關(guān)的工具、對象或者相關(guān)的人;或是將形容詞名詞化,表示具有形容詞性質(zhì)的人或事物。二,詞根是動詞或名詞,加上后綴后變成形容詞,如:傷人、潮人、冰人、哈哈神、嘩嘩神等。
(三)變義功能
詞綴的變義功能較為復(fù)雜,一方面指改變詞根的理性意義。詞根本來就有的意義,加上詞綴后,詞義發(fā)生了改變,組成了新詞,如:環(huán)—環(huán)子、罩—罩子、磨—磨人、口—口子、堆—堆頭。加上詞綴后,詞根的意義得以延伸,新詞的意義也發(fā)生了變化。變義功能的另一方面是增加詞的附加意義,如限定詞義范圍,表示“指小”的意義;增加詞義的修辭色彩,使詞語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表厭惡、喜愛、親昵等。
在枝城方言中,指小名詞的構(gòu)詞方式主要有三種:“頭”綴、“伢”綴和“子”綴?!邦^”的指小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一些詞可以表示整體中的某一部分,如零頭、饒頭、搭頭、磚頭等;“伢”的本意有小孩的意思,實意虛化后仍保留“小”的意思,與指人名詞、動物名詞及一部分單音物名詞連用,構(gòu)成小稱,如:學(xué)生伢、姑娘伢、牛伢(子)、屋伢(子)、板凳伢(子)等;單音節(jié)動詞、名詞和形容詞重疊與“子”綴附加,表示一種“小稱”,如:根根子、尖尖子。
在情感色彩方面,枝城方言中的“佬”、“家”、“包”系指人的名詞,通常含有貶義,如:好吃包、急作包、痞子、聾子、姑娘家、婆婆家、日白佬、啜白佬、賭博佬等?!鞍迸c“佬”通常和某些表示惡習(xí)的詞連用,“子”與表示有某種缺陷的名詞連用,表示厭惡?!凹摇北硎举H義的情感色彩需要結(jié)合一定的語境,表示這一類人具有某種讓人厭惡的品性。而“流”、“人”、“神”這幾個形容詞后綴,組合成的新詞通常表示主觀上的厭惡、“不愉快”等帶有斥性的感受,如灰流、晃晃神、冰人等。
(四)衍音功能
詞綴的衍音功能是指詞綴“既不能改變詞性,也不能獨立成詞,同時又不改變詞義,是一個羨余成分?!盵6]此時,詞綴只是通過增加音節(jié),起到增添詞語節(jié)奏感的作用。例如,在枝城方言中,詞綴“子”與許多單音節(jié)成詞名語素連用,起到衍音的作用,如:雞子、狗子、貓子、皮子、章子等。去掉“子”字,并不會改變詞語的意義、用法、性質(zhì),包括感情色彩等。形容詞詞綴“巴煞”放在形容詞詞根后面,也只起到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如:可憐巴煞、造孽巴煞等。詞綴的衍音功能滿足了漢語雙音和多音化趨勢的需求。
通過以上對枝城方言中詞綴現(xiàn)象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枝城方言中的詞綴構(gòu)詞能力很強,部分詞綴為當?shù)氐奶厣~綴,與漢語普通話有較大差異,且大多與生活中的基本詞匯組合,構(gòu)成新的附加式詞語,表達多樣的意義,具有濃郁的枝城地方特色。
注 釋:
[1] 趙艷平:《現(xiàn)代漢語詞綴研究》,河北大學(xué)博士論文,2014年。
[2] 蕪崧:《荊楚方言語法研究》,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
[3] 張玉蘋:《宜昌方言中的“噠”》,《三峽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8年第3期。
[4] 朱德熙:《從方言和歷史看狀態(tài)形容詞的名詞化》,《方言》,1993年第2期。
[5] 李小凡:《蘇州方言語法研究》,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
[6] 侯超:《漢語詞綴的功能與皖北方言的“子”尾》,《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學(xué)報》,2012年第3期。
責任編輯:王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