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新 張育紅
摘要:積極探究品德課堂中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策略。主張從課前調(diào)查、課中活動、課后導行三個角度展開研究,引領品德課堂成為學生自己探尋、辨析、體悟的課堂,通過潛移默化、融入學生靈魂深處的道德情感體驗,使品德課堂情趣盎然,真正實現(xiàn)品德課程的價值。
關鍵詞:積極參與;課前調(diào)查;課中活動;課后導行
《品德與社會》學科很容易被許多教師理解并實施為一種灌輸規(guī)章制度、人倫道德的說教課,這導致教師教得無味,學生學得無趣。課堂上貼標簽、唱高調(diào),課后言行不一、明知故犯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新課程標準要求:“在品德教學中,教師不再是道德的傳授者,應該將自己定位于一個引導者,努力做一個平等的首席?!逼鋵崳屍返抡n堂有聲有色、切實有效也并非難事,這歸結于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儲備和教學策略。只有當我們切實做到“以生為本”,品德課堂才能真正是學生自己的課堂,品德課堂的教學過程也才能成為學生自己探尋、辨析、體悟的過程。筆者認為,探尋、辨析、體悟產(chǎn)生的質疑、解疑、體驗、頓悟,才是真正潛移默化并融入學生靈魂深處的道德情感體驗,這樣的課堂情趣盎然,真正實現(xiàn)了品德課程的價值。筆者在執(zhí)教六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探索,漸漸體會了在品德教學中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有效提高品德課效率的成功與樂趣。下面就以《身邊的變化》一課的施教體會,求教于同人方家。
一、課前—主動參與調(diào)查研究,引起學習興趣
《品德與社會》是面向學生生活的一門綜合課程,具有很強的生活性。新課標要求:“要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币虼艘龑W生課前參與是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非常重要的一種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課前參與的策略很多,如資料搜集法、觀察記錄法、調(diào)查法、訪問法等。在教學《身邊的變化》一課時,考慮到計劃經(jīng)濟年代的歷史是學生的盲區(qū),筆者采用課前調(diào)查法,設計了一份調(diào)查表。通過調(diào)查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票證的概念,增加感性認識,繼而激發(fā)主動探究的欲望。表格設計如下:
學生搜集了行行色色的票證,再加上和家長的互動交流,他們對計劃經(jīng)濟年代充滿了新鮮感與好奇心。這份好奇心促使并保證了學生對這項調(diào)查的認真研究,筆者布置這個任務的目的已然達成??梢?,精當?shù)恼n前研究設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
二、課中—主動參與活動實踐,獲得體驗樂趣
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有關的道德規(guī)范、原則和價值觀,而且要使其養(yǎng)成相應的行為習慣。因此,它更強調(diào)和重視在實踐中通過活動和交往來獲得相應的價值觀念,并養(yǎng)成相關的行為習慣。同樣,新課標也提出:“品德課程的呈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xiàn)?!睆钠喗艿陌l(fā)生認識論以及有關兒童道德發(fā)展的理論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兒童的活動,特別是合作的活動對于品德心理發(fā)展具有重大作用,是心理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活動板塊設計”讓筆者尋找到道德和知識、智力和情感、個體和社會之間的平衡。在教學《身邊的變化》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五個活動,讓學生在真實參與中體驗、感悟。
板塊一:“說說聊聊,走進話題?!闭n前閑聊時,筆者組織學生聊市政建設、家鄉(xiāng)變化、家庭變化。學生一個個興致勃勃,發(fā)言踴躍,從地鐵的建造到蓉湖大橋的落成,從運河公園的美輪美奐到惠山古鎮(zhèn)的聞名遐邇,從惠山小學的幾經(jīng)變化到自己家里的逐步改善……以“梁溪少年看無錫”,陳述親眼所見周邊的環(huán)境變化,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社會發(fā)展的腳步,言談之間充滿了自豪與滿足。
板塊二:“談談議議,明確概念。”《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教學內(nèi)容往往以故事為主,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既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使教學活動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導入時,筆者就采用了故事激趣法。當錄音播放 “爸爸的回憶”—《買肉的故事》后,學生立刻興致勃勃、議論紛紛:
生:我想,那時的肉攤前肯定早早就排好了長長的隊伍,大家都心急如焚,都生怕排到自己的時候肉正好賣完,那就白白等那么久了。
生:爸爸小時候挺辛苦的,這么小就要幫著大人連夜排隊買肉,分擔家庭責任,而夜里兩三點鐘我還睡得正香,哪里起得來呀!
生:為了能吃上一頓肉,熬夜也不成問題,因為對一年才能吃上幾頓肉的人來說,肉實在是太美味了。那時候的人真不容易,哪像我,現(xiàn)在吃肉都吃膩了,瞧我胖的,嘿嘿?。ㄈ嗪逄么笮Γ?/p>
師相機過渡:同學們挺會設身處地地進行思考的,計劃經(jīng)濟時代買肉確實不容易,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買肉要票呢?有票就一定能買到肉嗎?我們再來看看這個故事。(課件播放:《買肉吵架》的故事)
生:當時的國家實在太窮了,豬生產(chǎn)的少,吃的人多,所以要憑票供應。
生:有了票也不一定能買到肉。一個定點地方限定供應一兩頭豬,賣完了就沒有了,所以人們才夜里兩三點鐘就來排隊占位,不然等排到自己的時候,肉正好賣光了,到時候,你有再多的肉票也沒用,因為沒有貨了。(兩手一攤)
生:對呀對呀,所以這時候如果還有人膽敢插隊,肯定要大吵一通的,說不定還要打起來呢?。ㄈ啻笮Γ?/p>
生:因為供不應求,所以要憑票供應。因為限量供應,所以有票還不一定買得到貨物,這就是計劃經(jīng)濟!
從課堂實錄中,我們不難看出,兩個小故事引發(fā)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對離自己很遙遠的、未曾感受和體驗的經(jīng)歷能積極主動地展開遐想、理性思考,通過合作討論,自己得出“計劃經(jīng)濟”的正確概念,這就是主動參與學習的成果。
板塊三:“聽聽看看,增長見識?!睂W生的主動參與,不僅僅表現(xiàn)在積極發(fā)言這一表象,還有善于傾聽上。傾聽是一項很重要的學習渠道。聽知識介紹、聽方法解讀、聽同學感悟、聽自己不解之處……通過聽,學生可以更好地完善對本節(jié)課的要點掌握,取長補短。在教學《身邊的變化》一課時,筆者安排了聽資料介紹,聽課文錄音故事,聽現(xiàn)場教師故事訪談,聽學生課前采訪家長的視頻展示等,這些看似枯燥遙遠的票證資料、票證使用史實,以不同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活躍了學生的聽覺、視覺和感覺。在數(shù)據(jù)中、在故事中、在長輩們的表情和話語中,學生們紛紛發(fā)表感言,他們感動于票證拮據(jù)時人們的那份勤勞簡樸,他們感懷于票證丟失后人們的那份無奈和清苦,這個板塊為學生真實感受計劃經(jīng)濟時代人們的窘迫生活做了潤物無聲的鋪墊。
板塊四:“做做賽賽,活躍氣氛?!碧K霍姆林斯基說:“道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鼻榫丑w驗就是一塊神奇的土壤,把書本上原本抽象的知識化為血肉豐滿、生動活潑的形象,讓僵化的概念轉為一個個有趣的活動,把學生帶入探求新知的樂學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尋求答案的興趣。教學《身邊的變化》一課時,筆者設計了如下情境:“在計劃經(jīng)濟年代要購買五斤大米、一斤肉、半斤土豆、一斤油、一斤面粉,你該怎樣準備票證?”隨著一聲令下,各小組開始了票證大搜集,有的小組有了米票沒有肉票,有的小組有了肉票但斤兩不夠……這真實的購物場景勝過任何說教,學生真實地體驗到了計劃經(jīng)濟時代人們的心情和感受,這也許就是活動的魅力吧!
板塊五:“想想辨辨,內(nèi)化吸收?!爆F(xiàn)代教育理念告訴我們:“學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響并經(jīng)過主體內(nèi)化過程才形成的?!币虼?,品德教育并不是一種由外到內(nèi)的簡單灌輸過程,也不是光靠一般的講課所能解決的,它必須經(jīng)過學生自己的積極思辨,然后沉淀為他們自己樂意接受的道德素養(yǎng)而得以保存。在《身邊的變化》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就設計了幾個“思辨環(huán)節(jié)”。如展示《現(xiàn)在和過去一周食品用量表》后引導思辨:假如你一個月都吃不到兩個雞蛋,每月只吃二兩肉,一年都吃不上一回白糖,平時燒菜看不到油花……你有什么感受?又如: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卡鋪天蓋地,和票證時代進行比較,你有什么感受?學生通過思辨,有了對未知領域的感受,即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艱難;學生通過思辨,有了對自己生活的反思,即生活中的鋪張浪費、嬌生慣養(yǎng)。有了這樣的積極思辨,學生在自我體悟、自我反省,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大量事實證明,學生只有獲得切身體驗,才能入腦入心,記憶深刻,對人生的成長與發(fā)展起到引導作用。在《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中,筆者通過以上設計,讓各種各樣的活動體驗充盈學生的課堂生活,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探索,筆者進一步堅信,品德教師應是“派往兒童世界的大使”,讓一個個活動板塊成為孩子們快樂參與、樂于投入的活動舞臺,將使品德課教學收到更好的、潛移默化的道德成長效果。
三、課后—主動參與道德實踐,讓生活有情有趣
品德是人的靈魂,其形成的過程是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過程。對于學生而言,“知”并不難,難的是“情、意、行”的到位,因為這才是他們品德成熟的標志,但只有生活實踐才能感其情,磨其意,檢其行。因此,我們不僅要促進課堂教學素質化,還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的狹小天地,投入到生活大課堂的每個角落,用課上學到的道德準則去融入自己生活的天地。在教學完《身邊的變化》一課后,筆者引導學生主動做好兩件事:①憶苦—做一本《票證集》,試著三天不吃肉。②思甜—和家長一起找找家里鋪張浪費的現(xiàn)象,過一周吃飯光盤的日子。這次課后實踐的效果是,很多家長感覺這種作業(yè)既有教育意義,又充滿了生活情趣。在實踐中,自己的孩子更懂事了,挑食、任性的毛病改了很多,甚至部分家長也反思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揮霍浪費行為。這樣的“小手牽大手”的道德影響效果喜人。
總而言之,品德的教育是一種心靈的教育,心靈的教育既不能“灌輸”,也不能“塑造”。品德的教育與生成,無論是課前調(diào)查、課中活動,還是課后實踐,都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只有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讓學生主動感受、主動體驗、主動思考、主動實踐,才能架起學生生活與品德課堂之間的橋梁,讓品德課堂有情有趣;也只有主動參與才能在學生心靈最深處實現(xiàn)道德與內(nèi)心的整合,從而將他們幼小的心靈渲染得如圓月般明朗,如星空般燦爛。
【參考文獻】
[1]國家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組.品德與生活課程的基本觀點及其實施[J].學科教育,2002(12).
[2]諸葛智.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實施策略探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3(6).
[3]劉建效.關于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實施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3(19).
[4]班華.現(xiàn)代德育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華新,江蘇省無錫惠山小學校長,無錫市教學能手。
張育紅,江蘇省無錫惠山小學教師,曾獲無錫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無錫市優(yōu)秀德育工作者、區(qū)德育學科帶頭人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