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能江
汪能江 蘇軾《東坡題跋》數(shù)則 紙本 2017年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中就有用筆技巧問題的審美探討,即什么樣的用筆是好的,是值得追求的,即是“骨法”概念的產(chǎn)生。曹植《畫贊序》:“蓋畫者,鳥書之流也?!薄傍B書”就是在篆字筆畫上裝飾鳥形狀的一種書體,也稱雁書、鳥篆、禽書。顧愷之《論畫》中也說“若輕物宜利其筆,重宜陳其跡,各以全其想。譬如畫山,跡利則想動,傷其所以嶷。用筆或好婉,則與折楞不雋;或多曲取,則與婉者增折?!?。此處“折”是書法中一種方折取勢的筆法。這段話表達了顧愷之對繪畫中用筆的看法。而唐代繪畫理論家在繼續(xù)闡述“骨法”概念之外,總結(jié)出“書畫用筆同法”概念。到了五代時期,荊浩《筆法記》“六要”中“筆”的描述相通于書法,充分說明了繪畫用筆的重要性,其中描述的語句論斷與書法用筆無異。而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也論述了書畫用筆相同的理論,“此正與論畫用筆相同,世人多謂善書者往往善畫”。趙孟頫是帖學書法的重要人物,他一反南宋書法的陳陳相因和狂怪不經(jīng),崇尚古典,向唐人和晉人學習,他以王羲之“總百家之功,極眾體之妙,傳子獻之,超軼特甚”為榜樣,篆隸楷行草諸體兼擅,尤其在篆書和篆刻上進行了重要的探索,成為元代書法開風氣者。他同時也是傳統(tǒng)繪畫的核心人物,他以追求“古意”為旗幟,援書入畫,成為后世文人寫意畫的開山之祖,其后的倪云林、董其昌、王原祁、吳昌碩、黃賓虹等都沿著這條線一路走來。
我鐘情于外表荒涼卻生命力頑強的黃土高原。歷史上西北的山水見諸畫筆很多,但專門描繪黃土地的作品卻非常少。在這亙古不言的自然和人類歷史面前,只有長而濃重的中鋒最適合表現(xiàn)黃土地的質(zhì)感和體積感,而在一根線之內(nèi),也可以包含中鋒側(cè)鋒的交替使用、線條的提按和書寫速度的急速變化,這種用筆方法和書法中的“飛白”如出一轍,這些“飛白”的運用背后是類似于書法的行草書中快速的書寫法。緩坡和遠山線條綿長,遒勁而內(nèi)斂,彎曲、交織、疊加的線條因為提按和速度而產(chǎn)生的墨色變化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替代擦和染的作用;秋天的黃土地,樹木雖已落葉,但枝干中仍然飽含著水分和拉力,描繪這樣的枝干則可以中鋒裹毫用筆,非常類似篆書法,強調(diào)枝干遒勁的姿態(tài)。樹木線條的直與土地線條的彎曲不動聲色地為畫面增加許多變化。在構(gòu)圖上,忽略了對畫面空間節(jié)奏的渲染,代之以不同線質(zhì)所描繪的層層土塬,灌木叢和房屋的呈現(xiàn)也力求樸素,這固然與當?shù)氐膶嵕坝兄匾P(guān)聯(lián),但更為重要的是主觀回避了景物的關(guān)系復雜化,如此,畫面中線條的粗細長短、墨色變化則脫穎而出。
汪能江 陜北印象 193×490cm 紙本設色 2017年
中國畫更多的還是表現(xiàn)石質(zhì)山水,早在宋元就形成了刻畫地貌的各種皴法,表現(xiàn)形狀的各種樹法,究其核心,仍然是建立在書法基礎上的“寫意”之法。比如皖南的山石形狀奇險,而表面平滑,非常適合用凝練的線條加以提按和轉(zhuǎn)折來造型,輔以散鋒式的擦染,顯得簡遠含蓄。而北方的山石大多造型平實而整體雄壯,層層疊疊,千巖萬壑,如果單純進行結(jié)構(gòu)的刻畫,那會顯得非常機械和刻板,這時,線型和速度的變化就顯得非常重要,由此產(chǎn)生的墨色變化更會自然地表現(xiàn)出結(jié)構(gòu)和景深。而在廣大的丘陵地帶,石頭沒有南方的奇險,也沒有北方的雄壯,它們大多土石相夾,掩映在樹木之中,這時,線條本身是否具有表現(xiàn)力就顯得更為重要。其他如云水之舒展、舟楫之輕靈、人物之高古、屋舍之簡繁無一不是依靠線條的提按頓挫來表現(xiàn)自身的特點并參與整體構(gòu)圖。
《秀石疏林圖》自跋云:“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庇哨w孟頫開始,世人逐漸接受實踐著書法入畫的觀點,無論是在用筆上,還是在畫面整體的構(gòu)圖、甚至是書法的題款上,都顯示了書畫本同、相互映襯的重要關(guān)系。歷代文人畫家以追求古法為理論綱領(lǐng),以追求中國山水畫的寫意精神為指歸,趙孟頫曾云“予刻意學唐人,殆欲盡去宋人筆墨”。其實質(zhì)就是走出純粹對自然的描摹和制作的藩籬,弱化關(guān)系和對比,強調(diào)書寫性,強化線條本身的感染力,營造簡遠靜穆的畫面,追求與“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類似的審美境界,即趙氏所謂“古意”,其核心理念就是借古開今,抒情寫意。
從米家父子的墨氣氤氳到趙孟頫的“以書入畫”,再到董其昌的書畫通禪,古人不僅在理論上總結(jié)并發(fā)展了前人以書入畫的觀點,在實踐層面上也作出了成功的探索,書法在遵循自身審美準則的基礎上,通過刻畫形象、參與構(gòu)圖實踐著“書畫本來同”的藝術(shù)傳統(tǒng),在融合自我和物象的寫意性過程中發(fā)揮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面對真山真水,沒有了前人畫法的桎梏,物與我融為一體,籀篆之凝重、楷隸之端莊、行草之多情,在大自然中皆可一一找到對應。以書寫畫,援筆抒情,就會畫出屬于自己的山水。
汪能江 董其昌題畫 68×68cm 紙本 2018年
汪能江 防溪詩話 68×68cm 紙本 2018年
汪能江 雪道寺 45×68cm 紙本水墨 2017年
汪能江 虎丘春深 45×68cm 紙本水墨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