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中國初建,時代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的社會價值觀正逐步建立,并與舊的傳統(tǒng)觀念撞擊,形成這一時期特殊的衣著現(xiàn)象。本文通過對當時人民裝、套裁省料衣片和節(jié)約領的服飾藝術回顧,以期填補建國初期服飾藝術研究的不足。
關鍵詞:初期;人民;上海;服飾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在1949年至1978年的30年間,盡管經(jīng)歷了不少坎坷,上海在建立、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勞動人民化”和“大眾化生活”中,上海的海派服飾時尚唱響的是理想主義的時代旋律,并充當全國的榜樣。[1]追求衣著精致的海派都市傳統(tǒng)依然在自覺和不自覺中得到延續(xù),并融入了精打細算的所謂“實惠、精明”的新特色。
1 建國初審美的變化
在1949年至1978年期間,上海作為全國的輕紡工業(yè)和商業(yè)流行基地,代表中國服裝產業(yè)的最高水平,是當時中國服裝商品的中心。上海的服飾以式樣新穎、用料做工精細而引領全國,上海人的衣著格調和形式是外埠仿效和羨慕的對象。
解放了,人民當家作主了。在1949年至1978年間,上海人民懷著滿腔激情掀起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浪潮,同時也塑造了理想主義的服飾風尚。當時政治和經(jīng)濟對于上海人的衣著裝扮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服飾同時也是社會風云的顯性符號。而上海這座城市本身則是中國服裝流行和生產中心,在中國現(xiàn)代服飾演進中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
1949年至1978年間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把上海從一個繁榮與貧困并存的畸形社會,改變成人人有工作、家家有飯吃的新社會,逐漸構建了上海“大眾化”的生活模式。在這樣一個理想主義的時代,代表新社會先進階層的干部、紡織女工等工人階級、學生,部分文藝界人士及知識分子的裝扮形式在不同階段分別成為上海人的著裝理想形象,服飾風尚也以這些人為核心在全社會傳播。
2 1950至1978年間上海服飾藝術歷史的考察
新中國初建,時代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勞動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新的社會價值觀正逐步建立并與傳統(tǒng)觀念相撞擊,形成這一時期特殊的衣著現(xiàn)象,以下主要講述人民裝、套裁省料衣片和節(jié)約領的服飾藝術。
2.1 人民裝
新社會中人人平等的觀念反映在服裝上,沒有人會因為誰穿著樸素就被人輕視。相反,那些只知打扮穿衣、不事勞作的人,逐漸不被人羨慕。這種不分高低貴賤的服裝,正符合此時多數(shù)人翻身作主人的心情,于是以人民裝名義出現(xiàn)的各類服飾形式迅速流行起來。50年代初,上海人的服飾還呈現(xiàn)出繽紛多彩的格調,但時髦的主體已轉向平民,新時代的精神風貌體現(xiàn)在服裝上,是一種簡樸和實用式的時髦。
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男裝中,人民裝主要呈現(xiàn)為中山裝、學生裝、人民裝和列寧裝等式樣。在以人民裝為代表的勞動人民化服飾的穿用群體中,除干部和進步人士外,上海的資方人士第一次自覺地解下領帶,脫去西裝革履,融入工人群眾之中。一身灰色人民裝,一頂八角帽,一雙布鞋,成了當時最革命、最流行的裝束。在女裝中,主要有人民裝和列寧裝兩種式樣,起初多為女干部穿用,后來逐漸傳播開來,尤其是列寧裝,在上海女性中幾乎成為追求進步的代名詞。
到1956年,人民裝所代表的大眾化服飾已經(jīng)成為日常服裝的主體,在上海男子著裝中反映得尤其明顯。而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人民裝這一具有特殊時代意義的名稱也逐漸淡去。
2.2 套裁省料衣片和節(jié)約領
在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難時期”,由于物質匱乏,棉布的供應不足,“節(jié)約”成為這三年衣著最重要的主題,并因此形成了特殊的服飾現(xiàn)象。對于民眾而言,一件旗袍可以改做成短衫和裙子,等衣服穿得不能再穿,又改做鞋底和拖帚,等鞋子穿破、拖帚壞了后,又送到廢品回收站去,沒有一點浪費,還能滿足服飾消費的需要。上海服裝業(yè)為節(jié)約棉布、合理用布,除廣泛開展舊衣修補、舊衣翻新外,還進行了緊密排料、多件套裁等工作。
從1961年開始,全市各綢布零售商店開始出售“套裁省料衣片”以便民眾進行縫制。省料衣片的出現(xiàn)可以說是20世紀60年代初期獨特的服飾現(xiàn)象,它一方面方便了人們自己在家中加工,另一方面也為較緊張的布料供應和人們手中有限的布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使用率。
襯衫是當時上海的男女衣櫥必備的服裝品類。除男子通用外,女子的襯衫還有很強的裝飾功能。當其與外衣配穿時,因為當時外衣等服飾式樣樸素且變化不大,將各種花色的襯衫領子部分暴露或者翻到外面,就成為簡單易行而不乏趣味的裝飾手法。由于襯衫領部容易磨損,在物質短缺時,人們發(fā)揮了各種各樣的聰明才智,以延長它的使用壽命。正面磨破了可以將反面調過來,再破了還可以換個領子,甚至服裝商店還設計了可以隨時拆換領頭的襯衫。在此基礎上,節(jié)約領誕生了,“背心式無袖襯衫”,就是節(jié)約領,或稱假領。
節(jié)約領出現(xiàn)之后很快風行,但是這是一種無奈之下的風尚,是上海人在布料供求緊張的年代,為了既節(jié)約布料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變化和豐富服裝的搭配而發(fā)明出來并廣泛使用的,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逐漸退出上海人的日常生活。
3 結語
服飾是人類生活的要素,又是人類文明的標志,其產生和演變與地理文化、經(jīng)濟、政治及生活習俗等都有密切關聯(lián)。[2]建國初期的這段服飾發(fā)展歷程是我國文明進程的鮮活印記與清晰記錄,體現(xiàn)了服飾藝術文化的多元性與豐富性。伴隨著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任何文化都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被卷入現(xiàn)代化進程中,傳統(tǒng)的服飾藝術文化如何傳承與發(fā)展是值得繼續(xù)深入思考和探究的。
參考文獻:
[1] 卞向陽,張琪.中國近現(xiàn)代服裝的演變特征以及海派時尚的地位與特點[J].服飾導刊,2012(09).
[2] 徐紅梅.民族服飾文化傳承中的圖像記錄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李文帥(1987—),女,山東棗莊人,碩士,助教,專任教師,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