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鳳燕,曹茜,張麗青,谷迪丹,張維建
(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浙江 溫州,325015,1.手術室;2.麻醉復蘇室;3.腔鏡中心)
手術室全期護理是將患者視為一個整體,對術前、術中、術后3個不同的時間段,為患者提供連續(xù)性、持續(xù)性的專業(yè)照顧,以滿足患者圍術期需要的一種護理模式,并對整個護理過程進行教學和(或)研究[1]。體位是患者休息和適應醫(yī)療需要所采取的一種姿勢,合適的體位對治療疾病、減輕癥狀、預防并發(fā)癥均有良好的作用[2]。通常腹部手術患者在術前準備室、術中、麻醉復蘇室均采用去枕平臥位,屬于被動體位,長時間保持不變會增加患者的緊張情緒,造成患者疼痛敏感性提高、頭暈、惡心等不良癥狀,降低患者的舒適感和滿意度[3-4]。隨著舒適醫(yī)療的發(fā)展以及優(yōu)質護理的開展,選擇更為舒服、安全、全期舒適體位是亟待手術患者護理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在臨床護理中針對手術患者術中或術后進行單一體位干預較多,很少有進行全期體位干預。本研究對全麻腹部手術患者進行可調節(jié)式按需求體位,觀察其對患者舒適度的影響。
1.1 對象 選取2016年1月至12月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的腹部手術患者200例。納入標準:年齡>18歲;麻醉方法均采用硬膜外+單腔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未使用氣墊床;知情同意,自愿參加研究。排除標準:術前患有肩頸及腰部疾病者;術前患有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障礙者,語言表達障礙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1.2.1 體位:所有患者均實施進入術前準備室、手術室、麻醉復蘇室“三位一體”的全期護理管理模式。觀察組患者進入術前核對患者信息后可調節(jié)式按需求體位(半臥位或側臥位),有軟枕臥位;術中仰臥位傳統(tǒng)直線型改為按需求改良體位,頭部墊軟枕,膝關節(jié)下墊軟墊屈曲20°;進入麻醉后監(jiān)測治療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患者可調節(jié)式按需求低半臥位或半側臥位頭部墊軟枕,其余常規(guī)護理。而對照組傳統(tǒng)去枕平臥位,其余同觀察組。所有患者均給予相同的鎮(zhèn)痛藥物,術前、術后統(tǒng)一使用轉運床(Hill-Rom三折病床可調節(jié)式),手術床統(tǒng)一使用美國Steris公司產(chǎn)品。在患者臥床期間,由研究者在患者離開術前準備室(Time 1)、離開手術間(Time 2)和離開PACU(Time 3)3個時間點采用手術室體位舒適性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對患者的舒適度進行測量,研究者采用提問的方式幫助患者進行問卷填寫,所有問題均在患者意識清晰狀態(tài)下回答。
1.2.2 GCQ[5]:根據(jù)漢化版Kolabya舒適度的測量[6]調整研制的適合手術室的GCQ,該量表包括4個維度27個條目,其中生理維度4個條目,社會文化維度10個條目,環(huán)境維度6個條目,心理精神維度7個條目。量表各條目采用Liker 4級評分法進行評分,1~4分代表由“很不同意”到“很同意”,量表的總分范圍為27~108分,得分越高患者的舒適度越好,其中≤60分為低度舒適,60~80分中度舒適,>80分為高度舒適。GCQ對手術室體位研究具有可行性,Cronbach’s α系數(shù)是常用的信度分析,取值在0~1之間,值越大說明信度越高。該量表整體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6,4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6~0.88,說明總量表以及各個維度都有較好的內(nèi)部一致性和可靠性。
1.2.3 手術患者對手術室護理評價指標:根據(jù)患者體位需要及相關文獻自行設計患者對體位人性化、安全性、舒適性、主動性等程度進行滿意度調查的問卷?!?5分為很滿意,90~94分為滿意,81~89分為較滿意,≤80分為不滿意;計算滿意率,即滿意評分為很滿意和滿意所占的百分比。評估采用盲法,不記患者姓名,保證評價真實性。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應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百分比來描述。采用t檢驗或χ2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有序資料采用Mann-Whitney U非參數(shù)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干預前2組患者舒適度得分的比較 在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GCQ各個維度得分和整體得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干預后2組不同時間點舒適度得分的比較 干預后2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舒適度得分的比較顯示,在Time 1、Time 2和Time 3的3個時間點,觀察組舒適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3 干預后2組患者滿意度調查 觀察組滿意率為96.0%,較傳統(tǒng)對照組的71.0%有顯著提高,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8.940,P<0.01),見表3。
3.1 手術患者進入全期護理模式的舒適度現(xiàn)狀舒適是主觀的自我感覺,是身心健康、滿意、沒有痛苦、沒有焦慮的輕松自在的感覺。舒適護理最早由美國護理專家KOLCABA提出[7],其內(nèi)涵包括4個方面的內(nèi)容,即生理舒適、心理舒適、社會舒適和精神舒適。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進入術前準備室,2組患者舒適感總分為60.33±10.22,處于中低度舒適水平,這主要是由于手術患者從病房進入術前準備室等待時候,患者生理、心理不適感覺較強;同時患者擔心手術和預后的效果壓力比較大,降低了整體的舒適度?;颊哌M出手術間麻醉蘇醒期,在各維度得分中,生理維度的均分最低。即患者的生理上的不舒適是患者不舒適感的主要來源,這可能是由于麻醉藥效結束后患者由于手術帶來的機體疼痛感得到恢復。同時,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機體完全松弛、在手術中長時間保持一種體位,造成身體受壓面、受壓支點、部分伸展肌束疲勞和血供障礙[8]。心理精神維度得分稍高于生理維度,患者在經(jīng)歷于自身生命直接相關的大手術時,需要克服心理壓力,而這種心理精神可以通過充分溝通和醫(yī)患信任緩解。這提示,對手術室護理而言,著重解決患者生理方面不舒適和心理不舒適是提高患者整體舒適度的有效途徑。
表1 干預前2組患者舒適度得分的比較(n=100,±s)
表1 干預前2組患者舒適度得分的比較(n=100,±s)
組別 生理維度 心理精神維度 環(huán)境維度 社會文化維度 整體對照組 9.26±2.52 13.16±2.67 16.39±1.64 21.54±3.38 60.35±10.31觀察組 9.46±2.72 13.64±2.42 16.56±1.34 21.45±3.67 61.11±10.15 t 0.540 1.332 0.803 0.180 0.525 P 0.590 0.184 0.423 0.857 0.600
表2 干預后2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舒適度得分的比較(n=100,±s)
表2 干預后2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舒適度得分的比較(n=100,±s)
時間 項目 對照組 觀察組 t P Time 1 生理維度 9.34± 2.20 11.46± 2.62 6.197 <0.001心理精神維度 12.84± 4.34 17.32± 4.32 7.316 <0.001環(huán)境維度 15.28± 2.34 18.34± 2.43 9.071 <0.001社會文化維度 20.84± 2.67 23.07± 2.56 6.029 <0.001整體 58.30±11.55 70.19±11.93 7.160 <0.001 Time 2 生理維度 10.16± 2.22 12.36± 2.32 6.851 <0.001心理精神維度 14.72± 4.53 18.64± 4.22 6.332 <0.001環(huán)境維度 17.09± 2.13 19.22± 2.14 7.052 <0.001社會文化維度 22.14± 2.28 24.37± 2.17 7.085 <0.001整體 64.11±11.26 74.59±10.85 6.702 <0.001 Time 3 生理維度 11.24± 2.28 14.25± 2.41 9.073 <0.001心理精神維度 19.56± 4.52 22.76± 4.48 5.028 <0.001環(huán)境維度 18.72± 2.72 22.53± 2.23 10.830 <0.001社會文化維度 22.27± 2.42 25.58± 2.24 10.041 <0.001整體 71.79±11.55 85.12±11.09 8.325 <0.001
3.2 可調節(jié)式按需求體位對術前準備室患者舒適度的影響 干預前2組手術患者均處于低舒適的臨界狀態(tài),這是患者術前正常的表現(xiàn),此時2組患者的各維度均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颊唠x開術前準備室前觀察組通過患者主訴按需求體位(低半臥位和側臥位)有軟枕,增加患者舒適度,患者感覺舒適,生理和心理上感到滿足,覺得醫(yī)務人員對他重視和關心,身體活動自由,可以自己控制。因此表2中Time 1觀察組整體評分較干預前明顯增加。而對照組傳統(tǒng)平躺體位整體得分較體位干預前還低,主要原因是患者進入術前準備室被動去枕平臥位,頸肩部不適感明顯,容易產(chǎn)生不安、焦慮情緒,同時臨近手術的緊張感增強,導致得分進一步降低。
3.3 可調節(jié)式按需求體位對術中患者舒適度的影響 可調節(jié)式體位頭部墊軟枕,保持前屈位,利于放松頸部肌肉和靜脈回流。膝關節(jié)下墊軟墊屈曲20°,使腹部肌肉放松,減輕腹壁緊張引起的呼吸功能受限。最大限度減少因體位改變對患者生理的影響,充分考慮患者的舒適與安全。而術中去枕平臥可導致頭過伸,呈后仰位,可導致患者頸肩部及頸背部酸痛[9]。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健康人去枕平臥位上限時間僅為56.6 min,而手術患者在手術室時間需要3 h左右超越人體生理極限,容易產(chǎn)生體位損傷[10]。觀察組術中采用可調節(jié)式體位緩解頸肩部疼痛,在生理、心理上維度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因此人性化按需求的舒適臥位干預流程有助于通過醫(yī)護患三方合作,改善醫(yī)患、護患關系,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患者恐懼,增加患者安全感,促進患者舒適,提高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整體滿意度[11]。
3.4 可調節(jié)式按需求體位對全麻清醒患者術后舒適度的影響 有研究[12-14]表明患者在清醒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再觀察30 min,采取改良體位(如半臥位或半側臥位),可明顯提高患者舒適度。全麻術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早期采取低半臥位已逐漸達成共識,促進舒適,改善呼吸功能,預防并發(fā)癥[15]。本研究中,表2 Time 3數(shù)據(jù)體現(xiàn)該結果的一致性,即觀察組整體舒適度總分和生理維度的得分都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這表明,相對于傳統(tǒng)的去枕平臥,可調節(jié)式按需求體位提高全麻清醒后患者的整體舒適度,并且以生理舒適度的提高最為明顯。全身麻醉手術患者在機體完全處于松弛的情況下長時間保持一種體位,有可能造成身體受壓面受壓支點部分伸展肌束的疲勞和血供障礙,術后如繼續(xù)維持同種體位,使這種損傷積累,甚至發(fā)生局部損傷區(qū)域微血管反應,積聚致痛物質,加劇疼痛的產(chǎn)生[16]。隨著護理理念的不斷發(fā)展,目前的護理更注重“以人為本”,在完成手術治療的同時還要盡可能減輕患者的痛苦[15]。
本研究為探索更合理的腹部手術患者護理體位做出了有益的嘗試,為腹部手術患者的可調節(jié)式按需求全期護理體位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但本研究結果是否適用于其他手術患者體位的護理,尚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可調節(jié)式按需求臥位的優(yōu)越性已逐步顯現(xiàn),細節(jié)仍需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