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晶晶 左彩靈
1941年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中對“讀整本的書”,提到“把整本書做主體,把單篇短章做輔佐”。2011年出版的《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在教學建議部分,指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并且規(guī)定小學六年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其中第三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萬字。可見,讀整本書的意義重大。
整本書閱讀不同于一篇文章閱讀,不僅要關注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而且要通過人物形象品析,生動情節(jié)感受,表達方法挖掘,促使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學生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不僅能夠接觸到大量的經典,進而豐富語言文字積累,還能夠鍛煉思維能力,豐富情感體驗。中年段學生整本書閱讀的目的不同于低年段的學生,除了大致了解內容之外,更重要的是品味優(yōu)美詞句,把握書籍整體結構,領會作者表情達意的技巧,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要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年齡特點、興趣愛好挑選一些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讀物,適時指導學生閱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精心設計導讀課,激發(fā)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整本書閱讀的培養(yǎng),重在激發(fā)興趣,但有些書的前面幾部分,并不是很吸引孩子的眼球。孩子的閱讀興趣、注意力,又是有時限的,他們對這本書的閱讀興趣,很可能在前面那幾頁平淡無味的閱讀中漸漸消退,并因此而放棄了閱讀。不管面臨什么樣的書,教師都應該具備閱讀指導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提前走進閱讀。所以,為了激發(fā)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教師要精心設計導讀課。
1.欣賞書的封面
書籍封面的插圖往往能反映書中的一些內容,引導學生根據封面上的插圖展開想象,猜測書中的內容,以此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期待。以《奇跡花園》這本書為例。故事中的飛翔的房子、蛤蟆先生、黑貓幾凡、旅行的樹出現(xiàn)在封面當中,色彩柔和,溫馨、夢幻。老師就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大膽猜測書中內容,介紹他們認識的過程,然后引導學生到書中去驗證他們的猜測。
2.讀讀書的目錄
閱讀整本書之前,學生認真讀一讀目錄,不僅可以讓他們大致了解這本書的結構框架,還可以在引導學生根據目錄大膽想象每一章節(jié)的內容,交流疑惑的同時,激發(fā)閱讀興趣。如《草房子》這本書,題目新穎、簡潔,學生讀題之后,興味盎然,對故事內容充滿期待。
3.品味精彩片段
在學生還沒有踏上整本書閱讀之旅時,教師挑選精彩的片段,和學生一起欣賞,或是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或是感受故事情節(jié)的生動,或是感受作者情感的細膩,想法設法激起閱讀欲望,讓學生在滿懷期待中走進閱讀。
二、明確閱讀方法,培養(yǎng)習慣
1.摘抄法
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整本書閱讀時,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優(yōu)美詞句。只是讀一遍,收效甚微,老師應要求學生準備一個好詞美句積累本,摘抄一些生動形象的詞,一些比喻句、擬人句、夸張句等,一些寫景的優(yōu)美語句。利用早讀,找來溫習,這對他們積累運用語言文字,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2.批注法
列寧酷愛讀書,很喜歡在書頁的空白處隨手寫下內容豐富的評論、注釋和心得體會,有時還在書上標出最值得注意的觀點或材料。他把做批注視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勞動,非常認真地對待,從不草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遇到喜歡的詞語可以圈出來;遇到喜歡的片段可以劃下來;遇到有感觸的地方可以寫下感受;遇到不解的地方可以記下疑惑,有意識地逐步培養(yǎng)學生做批注的好習慣。
3.背誦法
“背誦是積累知識,豐富語言材料的好方法。”所以要經常引導、督促學生背誦積累的好詞美句,通過朗讀比賽精、彩片段背誦比賽等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剪貼法
在枯燥乏味的摘抄、背誦之余,運用這種耳目一新的“剪貼”方式,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把自己需要的、喜歡的內容或圖畫,剪下來貼到積累本上,不管怎么貼都可以,還可以在旁邊畫上自己喜歡的圖畫。學生在讀一讀、剪一剪、貼一貼、畫一畫中,既獲取了知識,又掌握了積累語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這種樂此不疲的活動中進行廣泛的閱讀和摘錄。
5.精讀、泛讀結合法
曾國藩說;“不同之書,區(qū)別對待,應讀之書宜緩宜熟;應用之書宜速宜多。閱書如攻城,輕騎剽悍,所向無前。”讀書常用的方法有兩種:精讀和泛讀,而整本書的閱讀是這兩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在讀到一些優(yōu)美詞句,或是有所感觸、不理解的地方,可采用精讀的方式,細細品味;在讀到某一章節(jié),想要了解故事主要內容,或是想要知道故事的結局,可采用泛讀的方式。
三、定期一節(jié)閱讀分享課,檢驗效果
學生開始了對整本書的閱讀,就任由他們隨心所欲地去讀了嗎?當然不是的?此時老師應時常在一旁“指路”,擔任“解說員”,引導學生品味人物形象,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保持他們對閱讀的熱情。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因此,教師應定期精心設計一節(jié)閱讀分享課,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感受。分享課主要以活動的形式展開,讓學生在活動中享受閱讀的快樂?;顒拥男问搅η蠖鄻?,可以是評比讀書卡、詞句積累,可以是美句朗讀,可以是講故事大賽,還可以是知識競賽。分享課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感受閱讀的快樂,保持閱讀的熱情,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語言文字的積累與運用。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知識競答問題,不能隨意而為,過于膚淺。問題的設計主要抓住語言、情節(jié)、場面、人物、思想等細節(jié),談論修辭和優(yōu)美詞句的運用,談論人物情感如何借用語言文字表達,談論作者細致描寫的方法,談論自己喜歡的人物形象,談論自己是怎樣閱讀的等等。
四、實行閱讀積分制,保持熱情
除了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分享課外,教師還可以與學生共同制定閱讀積分卡,針對學生的情感朗讀、知識競答、故事大賽、讀書筆記展示、手抄報張貼等方面的表現(xiàn),給予相應的分值。一個月或半學期一評比,給予分值較高的學生不同級別的獎勵,并授予適合學生個性特點的“朗讀小能手”、“優(yōu)秀小讀者”、“閱讀之星”等榮譽稱號??偠灾?,教師應靈活運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保持他們閱讀的熱情,激發(fā)他們愛讀書的情感,引導他們積極主動獵取知識,逐步養(yǎng)成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
培根說:“在人類的一切消遣活動中,閱讀無疑是最高尚的?!币哌M這最高尚的境界,就需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毅力,需要我們老師持之以恒指導、督促孩子課外閱讀,為孩子搭建一個閱讀梯子,讓孩子不斷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