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國華
【摘要】中學音樂的改革首先就是要改變教師和學生對音樂的看法,認識音樂在生活中存在的重要性并在教育中將這種重要性體現出來。音樂幾乎是一個會伴隨每個人終生的存在,在中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如何利用音樂教學來引導其向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和成長;如何讓學生能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去探索、思考從而建立自己的個性;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新穎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中學音樂改革之教學視角的轉變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關鍵詞】中學音樂 音樂改革 教育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283-02
在當代的社會生活中,音樂元素隨處可見,例如在外面吃飯的時候餐廳都會放背景空間音樂、在等候電影開場的時候影院回放一些影視相關的音樂;特殊場合下例如:開業(yè)慶典、婚禮、節(jié)日慶典的時候,都會放一些喜慶的音樂來渲染氣氛;日?;顒又欣纾航∩?、舞蹈、演講等活動中也都有音樂元素的參與。由此可見,音樂教育早已不再是一門單純的教學課程的教育,它在實際生活中反映出的是一個人的品味和教養(yǎng)。
一、中學音樂教育之前存在的問題
1.教學思想落后
在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下,過去我國中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并不重視對學生的音樂教育。中學階段是學生由孩童逐漸走向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相比小學時期對音樂課的無限熱情,在中學的音樂學習中童年時期對音樂的那種興趣也逐漸消失于無形。教學思想的落后,導致教師沒有教學激情、教學目的不明確、教學過程枯燥無味。[1]在新課改的迫切要求下,中學音樂教學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如何從原來落后的思想中跳脫出來,再次點燃中學生音樂教育的希望,是所有音樂教育者需要思考解決的問題。
2.教學模式單一
傳統(tǒng)的中學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學者還是實行“你教我唱”的單調方法,一味地完成學校制定的基本教學任務和課本上要求的內容。縱觀時代的變化,21世紀是一個信息科學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學生通過網絡進行自我學習的能力相較于以前已是南轅北轍。對于中學生來說,在音樂教育的學習過程中,不止要完成任務,更重要的是要對音樂這門課程有更深入的了解。音樂向來作為一門副科,其中所蘊含的音樂語言藝術和技巧往往被人們忽略,而一門如此有魅力的課程也在單一的教學模式中變得乏味無趣。
3.學生積極性不高
我國的音樂教育包含的內容十分廣闊,56個民族的音樂各有特色,浪漫、古典、爵士等各種類型的音樂也是各有千秋,如果好好的開展和利用音樂教育,不僅能讓學生學到許多生活中難以獲得的知識,還能夠開闊他們的視野,陶冶他們的情操。但在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中,教材上的音樂教學內容跨度比較大,學生無法一步一個腳印地掌握音樂知識,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就會覺得無從下手而導致喪失興趣。
4.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受限制
在傳統(tǒng)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十分被動,老師教什么學生就接受什么,基本喪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和機會。但實際上,音樂這門學科是一門對互動要求十分高的學科,音樂的表達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只有在學習中提升學生的主動地位,學生才有機會與音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中學時期是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學生的情感無處表達,自然也談不上個性發(fā)展。相較于其他學術性較強的科目來說,音樂的學習更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但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不僅沒有很好地發(fā)揮這一作用,反而讓學生覺得壓抑,這種適得其反的方法讓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中學音樂改革之教學重心的改變
1.音樂教育主導權重心的改變
中學音樂教育的改革讓音樂課堂中學生擁有了學習的主導權,新課標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自信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表演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痹谛抡n標的要求下,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啟發(fā)學生的思考、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方法和思路,教學的主體由教師變成了學生,學生學習的效果和在每一次課程中得到的體驗和感受是課程好壞的直接體現。
2.音樂教育目的的重心改變
傳統(tǒng)中學生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單純地教授知識,而在改革形勢下,音樂教育的要求更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能力和在生活中對音樂的運用能力。讓音樂成為豐富自己技能和人生的一大亮點,讓其能夠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自身的個體創(chuàng)造能力、對事物的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并讓學生受益終身。
3.中學音樂教育方法的改變
新課標下對音樂教育的要求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和綜合素質能力,從教育方法的角度上來說,教師就需要作出更多的思考,營造更有效、更有趣的課堂氛圍來實現這一教育目標。例如可以利用一些音樂器材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從簡單易得的樂器如口琴、豎笛等樂器教起,也可以讓學生輪流體驗鋼琴、小提琴等的演奏,真正從技能上讓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得到提升。
三、中學音樂教育改革的意義
1.更新了教學思想,促進了教學模式的全面改革
在傳統(tǒng)的中學生音樂教育中,教學內容形式單一,只注重對名詞進行文字的解釋,甚至依舊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要求學生完成學習考核任務,這顯然是十分不利于學生情感的發(fā)展和音樂語言技巧的學習的。而中學音樂教育的改革,則更加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從知識、情感、認知、活動能力各個方面都有了較高的教育要求。音樂的改革不僅是音樂這一門學科的大變革,更促進了我國素質教育實施的全面發(fā)展。
2.豐富了學生的情感,為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提供條件
人類擁有的知識目前來說是有限的,但人類的思想是無限的。音樂從古至今是激發(fā)人類靈感源泉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還有利于豐滿學生的個性。尤其對于想象力十分豐富的初中生來說,音樂教育的改革是十分有益的。
3.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樹立其正確的音樂學習觀念
寓教于樂、興趣教學向來是教育教學過程中最為理想的一個狀態(tài),中學音樂教育的改革有利于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音樂、掌握各項音樂知識和各種音樂技能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主導權的地位也更加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樹立其正確的學習觀念。
四、結束語
在新課標的要求上,中學音樂的教育由原來狹隘地學習教材內容上升到將音樂的教育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程度。在音樂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要求教育者改變自己的教育價值觀,正視中學生音樂的真正意義,開發(fā)更多的教學方法渠道、以多元化的科學眼光,嘗試在課堂教育中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蕾.新課程改革中高中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IJ].新課程.下旬,2014,(1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