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棟才,羅玫玲,李雪群
(惠州市中心血站,廣東 惠州 516003)
血液保存是臨床上常見的操作,在抽取血液后混雜的白細胞逐漸發(fā)生破損,會導致過氧化氫、溶酶體酶等釋放,從而導致紅細胞保存損傷,在輸注時誘發(fā)人體輸血反應。因此有觀點認為血液保存前濾除白細胞可能會提高紅細胞的保存質(zhì)量,降低輸血時的不良反應[1]。本研究對我站的血液標本濾除白細胞,探討其對紅細胞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惠州市中心血站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健康獻血者的血液標本84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獻血者均符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相關標準[2]。所有獻血者均采集400 mL血液并制成紅細胞懸液。按隨機排列表法分為兩組,各42例。對照組中男性獻血者28例,女性獻血者14例;年齡21~36歲,平均(28.1±4.2)歲。觀察組中男性獻血者26例,女性獻血者16例;年齡20~38歲,平均(28.6±4.4)歲。本研究經(jīng)站倫理委員會批準,獻血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性別、年齡等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在獻血者獻血后制成的血袋中抽取 2 mL血液作血液標本。觀察組采用南京雙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去白細胞輸血器去除紅細胞懸液中的白細胞,對照組未去除白細胞,兩組血液標本隨后采用深圳邁瑞公司生產(chǎn)的BC-55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標本中白細胞計數(shù)(WBC)、紅細胞計數(shù)(RBC)以及紅細胞壓積(HCT)。采用塞科希征SA-6000型血流變儀分析低切、中切以及高切血液流變學切變率的變化情況,此項送惠州市中心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檢測。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血液標本保存0 d、7 d、14 d、21 d、28 d及35 d時觀察兩組血液標本中WBC、RBC及HCT情況,分析兩組獻血者血液標本中紅細胞流變性情況。紅細胞血液流變學切變率指標包括低切(1/s、5/s)、中切(30/s)以及高切(200/s)血液流變學切變率的變化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同一時間點兩組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不同時間點多組間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液標本不同保存期內(nèi)WBC、RBC以及HCT變化情況 觀察組血液標本不同保存期內(nèi)WBC均低于對照組(P<0.01);WBC隨著保存期延長而降低。而RBC、HCT兩組無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血液標本不同保存期內(nèi)血液流變學切變率變化的對比 觀察組在保存期21 d時低切(1/s、5/s)、中切(30/s)以及高切(200/s)變率均高于對照組(P<0.01);其余各時間點兩組無差異(P>0.05)。且隨著時間的延長,兩組低切、中切和高切變率下的血液黏度增加。見表2。
表1 兩組血液標本不同保存期內(nèi)WBC、RBC以及HCT變化情況
表2 兩組血液標本不同保存期內(nèi)血液流變學切變率變化的對比
紅細胞儲存期間容易受到各種理化因素的影響而受損,從而產(chǎn)生變形,增加血液黏度。血液黏度是血液流變中較為重要的參數(shù),血液黏度的改變往往意味著血液流變性發(fā)生變化,直接影響組織的血流灌注。影響血液黏度的因素包括HCT以及血漿黏度等,而血液高切變率主要受紅細胞變形性的影響,紅細胞變形性降低時,血液高切變率增加,血液黏度明顯增大。因此檢查血液低切、中切以及高切變率對紅細胞的功能具有預測作用。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血液標本僅WBC有差異,提示濾除白細胞效果較好,對RBC、HCT并無影響。在觀察低切、中切和高切變率時發(fā)現(xiàn),在保存21 d時,觀察組低切、中切和高切變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這與目前多數(shù)研究結(jié)果一致??赡苁怯捎谌コ税准毎难褐杏捎诎准毎麥p少,對紅細胞影響減少,因此血液切變率明顯較高。但28~35 d后兩組低切、中切和高切變率恢復一致,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白細胞濾除可減少白細胞崩解產(chǎn)物對紅細胞的影響,維持紅細胞的形態(tài)功能,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液保存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