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 秦雪嬌
準確理解歷史概念的內(nèi)涵、把握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是學好歷史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歷史學科“課標”的基本要求。但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往往對抽象而枯燥的歷史概念感到頭疼,不能對其進行準確把握,甚至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為此,筆者嘗試采用學生熟悉的數(shù)學圖式來解釋抽象的歷史概念,下面舉例進行說明。
關于三省各自的職能及作用,筆者提供了如下材料:
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長官為中書令二人,副長官為中書侍郎,其下有中書舍人,員額有七八人之多。唐制,中書舍人擬稿,中書令或中書侍郎選定或補充潤色后,交皇帝畫敕(簽字)。 門下省掌封駁(意為修改詔書送回中書重擬,又稱涂歸、封還)審議,長官為侍中二人,副長官為侍郎,其下有給事中若干人……
尚書省職責為執(zhí)行,長官尚書令一人,副長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尚書省下轄吏(官吏考核任免)、戶(隋稱民部,戶口賦稅)、禮(宗教教育)、兵(軍事)、刑(司法)、工(建設)六部,長官尚書,六部分理各種行政事務,每部又領四司,計24司。
——據(jù)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及教材相關內(nèi)容整合而成
問題:依據(jù)材料,思考隋朝修建大運河的決策是如何做出的?試以示意圖的形式加以說明。
根據(jù)材料,學生基本能夠答出決策的過程:修建大運河的草案(草詔)由中書省有關官員提出,即中書舍人到中書侍郎、中書令,后交皇帝畫敕;再送門下省進行審核。若不同意,則駁回,交中書省重新擬詔;若同意則交工部、戶部等部門執(zhí)行。
但結合以往經(jīng)驗,學生難以準確記憶和理解三省制的結構和作用。為此,筆者試著引導學生將這一決策過程整合為示意圖,如圖一所示:
圖一
根據(jù)圖一,筆者引導學生做如下思考:
1.這種類似三角形的決策過程有何特點?圖中所示三省制度有哪些作用?
2.如何看待在這一決策過程中皇帝的作用?(提示:可思考制度與皇帝之間誰更具決策力)
【圖形解讀】(1)根據(jù)三角形本身具有穩(wěn)定性的特點,可分析出三省制的如下特點:A.分工協(xié)作,決策過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B.相權分散,有利于皇權的穩(wěn)定;C.門下制約,門下省可駁回皇帝同意的詔書。以上特點說明三省制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作用。B、C兩點表明,在古代相權與皇權的斗爭中,唐代三省制在某種意義上實現(xiàn)了二者之間的平衡,這表明古代中國中樞機構的成熟。另外,決策的循環(huán)往復也可能導致程序繁瑣的問題出現(xiàn),以此可引出“政事堂”——三省長官共議國事之處。
(2)但三省制的示意圖并非完全意義上的三角形,就像三省制也并非真正穩(wěn)定且長久的制度一樣,其變數(shù)主要在于皇帝。圖中皇帝所處的地位表明,在專制體制下,皇帝的個人素質(zhì)是決定這一制度能否有效運作的核心因素,體現(xiàn)了濃厚的人治特點,對皇權的限制程度也因皇帝個人素質(zhì)的不同而差異顯著。為了對這一史實加以說明,筆者選用了下列材料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材料一唐中宗時期,“從屠販而踐高位”者二百余人。其任命狀是皇帝直接以墨筆敕書,斜封著交付執(zhí)行,與經(jīng)中書、門下省同意而以黃紙朱筆正封的敕命不一樣,這些官員被稱為“斜封官”(墨敕斜封官)。
——據(jù)陳伶俐《唐工商子弟與科舉及文學的關系探討》等整理而成
材料二武則天時期,有人誣告鳳閣侍郎劉祎之,則天特令肅州刺史王本立審問其事。本立向之宣敕時,祎之說:“不經(jīng)鳳閣(中書?。[臺(門下?。蚊麨殡??”則天大怒,乃賜死于家。
——《舊唐書·劉祎之傳》
問題:概括材料信息,并分析其實質(zhì)。
(1)信息:根據(jù)材料可知,唐朝皇帝常常不經(jīng)三省同意而任命或處置官吏。
(2)實質(zhì):三省六部制從屬于專制制度,門下省的封駁權力實際上只能限制開明皇帝,本質(zhì)上反映了中國政治統(tǒng)治的“人治”特點。
筆者在用圖示法對學生講解三省職能的有關概念后,學生在考試中遇到涉及三省職能的題目,基本能夠達到70%以上的正確率??梢娨匀切蔚男阅軐θ≈萍右越忉?,有助于學生加深對這一概念的理解。
但在同一套試題中,有一道關于三省制的變式題:
例.宋神宗元豐年間推行新政,以尚書令的副職左右仆射為宰相,左仆射兼門下長官,右仆射兼中書長官,“則三省互相兼矣”。這有助于( )
A. 裁汰官吏冗員
B. 促進科學決策
C. 推動政務統(tǒng)一
D. 規(guī)范行政流程
本題的錯誤率極高。在了解學生答題情況后,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答錯的很大原因在于題干所涉及的概念和名詞比較多,很多學生不能理順題干本意。因此在講評過程中,筆者嘗試引導學生利用已經(jīng)熟悉的三角形變式對題干加以圖形化整理。
根據(jù)題干材料可知,左右仆射為尚書省長官,各兼門下與中書之事。因此圖形中應著重強調(diào)“兼”字,如圖二所示:
圖二
【圖形解讀】從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原本的三省結構合三為一,基本合并于尚書省下。這表明三角形架構正在遭到破壞,B項的“科學決策”也就無從談起;行政流程遭到了“破壞”,而不是“規(guī)范”,D項錯誤;三省長官原本皆為宰相,因此機構的合并不能解讀為“裁汰冗官”,A項錯誤;三省合并為一省,意味著不會存在機構間的相互掣肘,有利于“政務統(tǒng)一”,故本題答案選C。
以上闡釋,學生結合圖形基本上都能準確的敘述出來。由此可見,對歷史概念加以圖形化描述,有助于使學生準確把握其內(nèi)涵和特點,面對復雜的題干時,也能通過圖形簡化得到更為清晰的解題思路。
“近代列強入侵”是“課標”中明列的重點學習內(nèi)容,半殖民化進程的演變直接反映了列強侵略程度的不斷加深。但學生往往對“半殖民化”“殖民地”等概念不太理解,為此筆者利用反比例函數(shù)對極限的變式表達,對此加以解析,如圖三所示:
圖三
【圖形解讀:半殖民化程度的加深】半殖民化是就國家主權的不斷喪失而言的。鴉片戰(zhàn)爭剛剛爆發(fā)時,中國尚且擁有完整的主權,主權完整度可表示為“1”;《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簽訂后,中國開始喪失部分主權,如部分領土主權、關稅自主權、司法主權等,主權完整度開始下降,低于“1”;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清政府又喪失了財政的獨立性,再加上此階段領土主權、關稅自主權等主權的進一步喪失,使得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如圖中所示,這段時間內(nèi)“主權完整度”的下降速度很快;在19世紀末的瓜分狂潮下,列強在華掀起劃分勢力范圍的浪潮,這使中國陷入即將變?yōu)椤爸趁竦亍?,即主權完整度接近于?”的危險境地;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定型——主權完整度接近于“0”但并未完全喪失,中國中央政府仍舊被保留下來了。
借用反比例函數(shù)的極限概念,學生能夠清晰地理解半殖民化、勢力范圍等關鍵概念;借助這一圖形,還可將“租界”“租借地”“割占地”等殖民地性質(zhì)的內(nèi)容解釋為已越過“0”界范圍。相較于單純的文字闡釋,圖示法大大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
【圖形延伸解讀:19世紀中后期列強侵略的階段特征】在此圖形中,還可以反映出以下階段特點:19世紀中后期,中國民族危機逐漸加深;但在不同時期,國內(nèi)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的主次關系并不一樣。
甲午戰(zhàn)爭前,列強侵華時間跨度較大,清政府自身尚可保持行政能力的獨立性,包括財政等方面的主權喪失程度并未達到極限,民族危機尚未成為主要矛盾,這從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的主因分析中可以得到印證。甲午戰(zhàn)爭后,列強侵華節(jié)奏加快,主權完整度接近于“0”,民族危機成為主流,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實業(yè)救國思潮的興起都是對這一階段特征的反映。利用反比例函數(shù)變式圖進行解析,可以比較清晰地展現(xiàn)出19世紀中后期中國半殖民化的概念及演進過程。學生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分析列強侵華的階段特征、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定型的原因等。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學科間最深刻的聯(lián)系與其說在于實際教材內(nèi)容上的聯(lián)系,不如說在于腦力勞動性質(zhì)上的聯(lián)系。如果學生的腦力勞動建立在科學原理的基礎上,那么數(shù)字也會有助于兒童掌握歷史,歷史也會促進數(shù)學才能的發(fā)展?!睂?shù)學圖形的合理利用,將學生熟悉的數(shù)學知識與陌生的歷史概念相結合,有助于學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抽象的歷史概念和復雜的歷史事件。但也需明確以下幾點:
①數(shù)學圖示僅可作為理解抽象概念的手段,而不能直接用于歷史“描述”和“闡釋”。同時,它也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很多特定的歷史概念、現(xiàn)象是很難用圖形呈現(xiàn)的。
②數(shù)學圖示本有著自己的內(nèi)涵和定義,用于歷史概念的解讀時需慎重選擇,有時還需要通過適度變形加以解析,這與數(shù)學圖示本身仍有區(qū)別。
③在借鑒數(shù)學圖示時,對歷史概念的解讀仍離不開歷史學科的思維方式:史論結合,即準確的概念解讀仍需依托于史料,而不能單憑數(shù)學圖示的內(nèi)涵武斷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