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邏輯

2018-08-06 08:25:18宋玉波唐佳佳
廣西民族研究 2018年3期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宋玉波 唐佳佳

【摘 要】眾多部落、族群、民族歷經5000年交流互鑒和族際政治整合,最終形成了多元一體的大中華;其間還經歷了王朝國家向民族國家、不成熟的民族國家向成熟的民族國家的復雜演變。這種從自為到自覺的整合所遵循的邏輯,既體現(xiàn)了某種普遍性,更展示了中華民族自身發(fā)展的獨特性,其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織中,內含國家革故鼎新的要求,且在現(xiàn)實與未來的傳承中,必為中華民族的興盛構筑牢固的認同基礎。在擺脫了王朝國家的歷史循環(huán)和猶豫徘徊之后,中華民族最終選擇了現(xiàn)代法治民主之路,并認同和追求全人類 “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共同價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法治民主為導向的族際政治整合不但會強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且必將促使中華民族成為人類共同價值的引領者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推動者。

【關鍵詞】族際政治整合邏輯;中華民族復興;人類共同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 者】宋玉波,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博導;唐佳佳,西南政法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重慶,401120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8)03-0014-011

當今世界,多民族國家不在少數。但像中國這樣歷經數千年族際互動雜處融合而形成多元一體的統(tǒng)一民族國家的,卻甚為罕見。多民族的中國,是多而一、一融多,其“所包括的五十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 [1 ]。民族多元和中華一體的特性,決定了不同族群之間、族群與國家之間必然存在著持續(xù)的張力和不斷融合的需求,這就是族際政治整合的緣起邏輯。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后必然引申出持續(xù)的、更高層次的族群交融與磨合,這就決定了中國族際政治整合必須遵循一體多元的發(fā)展邏輯。在幾千年歷史中,族群之間雖不免沖突乃至戰(zhàn)爭,但總體上還是由自在而自為,雜處共存、交流互鑒、彼此融合、合作共進,這是中華民族族際政治整合的基礎;各族群既保留自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習俗和生活特色,又融入自為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在彼此尊重、包容差異的基礎上協(xié)同發(fā)展、共享繁榮,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逐步凝聚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中華民族族際政治整合的不竭動力。

經過長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融,中華民族56個成員已經成為一個親如一家的命運共同體、不可分離的族群共同體、日益強盛的政治共同體。這就要求我國族際政治整合“同”(同化)要有度,“分”(分離)要嚴防,其實質是在堅持“一體”的大前提下保證發(fā)展、繁榮、興盛的“多元”并存,在促進“多元”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維護、鞏固、強化“一體”的延續(xù)。中國的族際政治整合邏輯,既不同于公民國族主義,也不同于多元文化主義。公民國族主義的實質在于“同”,是以公民權取代族群權,是對族群平等權及以此為基礎主張其他權利的資格的刻意“忽視”與回避,企圖將少數族群化入主體族群、弱勢族群化入強勢族群。也就是通過人為的消除族群差異而使各族群“趨同”直至同化。多元文化主義的實質是“分”,它雖追求“合(合一)”的結果,但是暗含著族群“分”的實質,具有鼓勵族群分離的災難性后果。[2 ]158中華民族的整合,既不應該通過族群的同質化來強化國家認同,更不允許為保持族群文化的多樣性而弱化國家認同,而是各族群作為平等主體在遵循族群自然演變、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一方面充分尊重族群特質,另一方面為中華民族不斷實體化、一體化創(chuàng)造條件,實現(xiàn)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共進。

在新的世紀、新的國際大背景下,面對各種挑戰(zhàn)、考驗和機遇,我們需要持續(xù)的政治整合來協(xié)調族際關系以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政治共識,強化國家認同,并由此鞏固國家統(tǒng)一性、疆域完整性和政治合法性,進而實現(xiàn)蘊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擔當起引領人類共同價值、促進世界大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使命。

一、族際政治整合的緣起邏輯:從自然交往到自為融合

一國的民族問題,主要是民族構成及其相互關系問題,以及影響這種關系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人文、發(fā)展狀況等諸多因素。因此,在分析民族問題時,“就是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要估計到在同一歷史時代這個國家不同于其他各國的具體特點” [3 ]350。各國族際政治整合遇到的具體問題各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式也自然不同。中國族際政治整合,既需堅守多民族、多族群國家族際政治整合的普遍邏輯,又需探循自身族際政治整合的特殊邏輯,并據以提煉出符合中華民族共同體發(fā)展需要的族際政治整合的戰(zhàn)略和策略。

族際政治整合的緣起,在于自古以來種族/族群/民族的數量總是遠遠多于政治實體或國家?,F(xiàn)代民族國家興起以來,世界上數以千計的種族/族群/民族混居雜處于200多個政治實體或國家之中。一方面,民族和國家的數量懸殊決定了多種族、多族群、多民族國家普遍存在的必然性;另一方面,這種現(xiàn)象又決定了其內部必須進行族際政治整合以維持“多族共生于一國”的現(xiàn)狀?!叭祟惿鐣后w結構在發(fā)展進程中呈現(xiàn)了由分散到聚合的趨勢,經歷了血緣氏族的多樣性到親屬部落的統(tǒng)一性,從親屬部落的多樣性到地域部落聯(lián)盟的統(tǒng)一性,從地域部落聯(lián)盟的多樣性到古代國家的民族統(tǒng)一性,從古代國家的民族多樣性到正在構建的現(xiàn)代國家的民族統(tǒng)一性。”[4 ]3-417、18世紀以來,在西方民族國家建構浪潮中,以“君權神授”觀念為基礎的傳統(tǒng)王朝國家紛紛被國內或國外力量顛覆,并逐漸被民族國家所取代。族群、民族的團結統(tǒng)一成為多族群、多民族國家存在的條件,其合作互助成為多族群、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繁榮的前提。民族國家是“兩種不同的結構和原則的融合,一種是政治的和領土的,另一種是歷史的和文化的” [5 ]528。當今絕大多數國家都具有族群、民族成分異質性的特點,面臨著國家在政治、領土的唯一性、確定性的要求與族群、民族在歷史文化上多樣性和變動性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沖突,導致族裔的社會分野和不同層次的政治認同并存。因此,除了極少數通過和平(如捷克和斯洛伐克)或戰(zhàn)爭(如南斯拉夫)方式實現(xiàn)分離外,多種族、多族群、多民族國家都需要普遍而持續(xù)地進行族際政治整合。一些面臨“民族獨立”挑戰(zhàn)的國家,如英國和西班牙,族際政治整合有效與否,將決定國家是統(tǒng)是分。

近百年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從文明起源演變的角度證成了中華民族及其文明多元復合的特點。①“以今天的眼光看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加以分析,至少可以得到兩項初步的結論。第一項是中國境內有好幾個新石器時代文化,各自獨立發(fā)生發(fā)展;第二項結論是這些個文化在發(fā)展途徑中在地理空間中擴張而彼此發(fā)生接觸,產生交流互動關系。由于這第二項現(xiàn)象,中國范圍內所包括的許多地區(qū)文化彼此之間構成一個大的文化系統(tǒng),而各個個別文化都不能把它孤立看待。換言之,中原文化雖然目前在年代上有優(yōu)先地位,它的發(fā)展并不是孤島式的,而必須作為較大的文化系統(tǒng)的一部分來加以分析和討論?!盵6 ]這證明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7 ]。文明交流互鑒和民族交往融合相生相伴,與持續(xù)的族際政治整合共同作用于緩和民族多樣性與政治一體性之間的矛盾,促進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延續(xù)和鞏固。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各族群、各民族長期雜處互動,從自然交往到自為融合的必然結果。多民族雜居混處的歷史和現(xiàn)狀,既決定了多民族國家進行族際政治整合的必然性,又要求在族際政治整合的過程中根據具體的族群、民族結構采取不同的策略。中華民族從眾多自在的族群交融演化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共同體,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這使得新中國成立后的族際政治整合既未采取聯(lián)邦制模式,也未采取強制同化策略或多元文化主義策略,而是在尊重、理解、包容、互助的基礎上,在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的大前提下,選擇在人民共和國內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八煌谝詥我幻褡寰劬訛榛A、各民族可以輕易分離的聯(lián)邦制;也不同于名義上給予‘保護,實際上將少數民族隔離在偏遠落后地區(qū),使其遠離現(xiàn)代文明和發(fā)展的‘保留地?!盵8 ]正如周恩來所指出:“我們民族大家庭采取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我們普遍地實行民族的自治,有利于我們發(fā)展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我們憲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愛的大家庭”。[9 ]173

二、族際政治整合的一體邏輯:命運相連,多族共和

依據考古學文化區(qū)系類型學,中華民族興起的多樣性有著堅實的文明源頭為據,中華民族的一體性有著漫長而悠久的歷史演變基礎。①中華民族并非是安德森所宣稱的“想象的政治共同體”[10 ]6,而是由眾多族群即東西南北中“五方之民”不斷交流融合而成的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非由外界力量強制統(tǒng)合拼湊,而是歷經5000多年的交融磨合與演變,又經近代亡國滅種危機的鍛造而最終形成,是“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tǒng)一體”[1 ]。中國族際政治整合“一體”邏輯的實質是:56個民族是經歷自然交往與自為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體與政治共同體的交疊。

首先,“一體”是多民族自然交往與自為融合的結果,族際政治整合的首要目標是鞏固一體。在現(xiàn)代社會,任何一個族群、民族不可能在彼此隔絕的狀態(tài)中孤立地發(fā)展,“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 [11 ]31。融合56個成員的中華民族,因生存發(fā)展的需要而彼此依賴,又因發(fā)展并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斷加深彼此的依賴。在多種族、多族群國家內,種族、族群間的歷史、文化、經濟、政治關聯(lián)越多,族際政治整合的基礎便越牢固,“多民族國家內各個民族之間的利益關系,不僅是族際政治整合的調整對象,也是族際政治整合的現(xiàn)實條件”[12 ]。此外,在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一直貫穿著自然的結合與自覺的整合,既有漢族建立的王朝國家對其他少數族群、民族的族際政治整合,也有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國家對漢族及其他少數族群、民族的族際政治整合。雖然整合程度各異,各族群、民族的政治體系并未消融于統(tǒng)一的國家政治體系之中。正是早期的族際政治整合,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中華民族才能因此發(fā)展成為一個自覺的、堅忍的民族共同體,才得以在內憂不斷、外患頻至的險境之中萬眾一心,用血肉之軀筑成牢固長城,迎著各種艱難險阻奮勇前進。

其次,“一體”的鞏固既是族際政治整合的手段和首要目標,也是整合后的民族共同體進一步發(fā)展繁榮的基礎和保障。國家統(tǒng)一的制度、法律、政令、經濟、教育和文化體制等都是實現(xiàn)族際政治整合的必要手段。離開“一體”的制度、政策、措施支撐,族際政治整合就不可能實現(xiàn)。在構成現(xiàn)代國家的諸要素中,“人民”是首要的和決定性的。對于一個多族群、多民族國家來說,“人民”是統(tǒng)一的還是分散的或者絕對“多元”的,一方面決定于它的整合程度,一方面又直接決定著它的現(xiàn)在和未來。因此,通過制度構建、內政外交乃至生活引導對“國民”進行整體性塑造,既是國家維護自身統(tǒng)治制度的題中之意,也是維護和鞏固國民統(tǒng)一性的必然舉措。歷史上一體的民族形態(tài)為我國族際政治整合提供了堅實基礎,是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的族際政治整合資源。各族群、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的自然結合并不能替代現(xiàn)代國家對族群關系的重新構建和民族國家的實體化形塑,二者作為歷史形態(tài)上的一體和現(xiàn)實形態(tài)上的一體應統(tǒng)籌于我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實踐之中,既充分發(fā)揮一體在族際政治整合中的凝聚作用,又不斷增強對一體的中華民族的認同。中華民族的復興,歸根到底要取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斷增強。

再次,“一體”體現(xiàn)各民族命運相依相連,保證各民族共生、共和、共榮、共旺?!爸袊陂L期的王朝國家發(fā)展歷程中,已經把眾多的民族單位整合到統(tǒng)一國家之中??墒?,中國既沒有形成把國家共同體內的這些民族整合為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共同體的思想,也沒有采取這樣的實際行動,更沒有自主建立民族國家。” [13 ]170將中華各民族塑造成彼此寬容和尊重的命運共同體和政治共同體,是族際政治整合的基礎性目的。在西方歷史中,充斥著試圖否認族群、民族差異和文化多樣性的整合實踐,甚至曾因此引起過無數戰(zhàn)爭。西方國家普遍采取各種政策來鼓勵甚至強迫少數族群融入使用同一語言的共同制度中,人為地消除多元化的族群意識。但事實上,它們并沒有由此實現(xiàn)公民同質化的預期目標。族群、民族和任何歷史現(xiàn)象一樣有自身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國家強制推行同化策略既不正義也不可能有效。中國“一體”的整合邏輯,正是對外謀求中華民族之獨立,對內爭取各民族的平等、自由和解放,確保了各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tǒng)一。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之時發(fā)表的《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孫文宣言書》聲明:“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tǒng)一?!逼溆⒌摹拔遄骞埠汀?,并非限于漢、滿、蒙、回、藏五族,而是包括這五族聚居地域的所有民族之共和。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堅決反對狹隘的同化論,主張將各民族都視為國家的成員、國家的主人,并由此提出各民族共建國家的目標。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在制定民族政策、國家在構建法律制度時,都非常重視如何履行國家對各民族的義務、如何尊重各民族的地位、如何維護各民族的權益、如何實現(xiàn)各民族的繁榮、如何促進所有民族實現(xiàn)“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問題。事實上,也正是各民族對現(xiàn)實“一體”的堅守和更加鞏固“一體”的追求,我們大中華才會在命途多舛、風雨飄搖的近代守望相助、同舟共濟,最終走向各民族共建人民共和國,共同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族際政治整合的多元邏輯:和而不同,互助依存

族際政治整合旨在鞏固“一體”乃至追求更高目標,其前提是各族群、民族間存在客觀差異;無差異則無族際政治整合之必要。只有尊重多樣性、包容差異性、拓展共同性,才能有效實現(xiàn)整合的目的。習近平指出:“中國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國史學家左丘明在《左傳》中記錄了齊國上大夫晏子關于‘和的一段話:‘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曇嗳缥?,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粢运疂?,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如果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只有一種語言,只有一種音樂,只有一種服飾,那是不可想象的。”[7 ]英國學者希頓·沃森也說過,“否決民族意識,拋棄民族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身心健康的問題,而且是一種政治病癥,因為它實質上是一種反文明的行為”[14 ]630。所以,族際政治整合必然要遵循“多元”邏輯。整合的多元邏輯與“一體”邏輯雖然存在一定的緊張,卻非但不必沖突,而且可能成為持續(xù)整合的動力。從一定意義上說,“多元”孕育、充實了“一體”,“一體”包容、庇護了“多元”; 族群、民族之間不分地域人口規(guī)模的大小、特色文化發(fā)展的先后,彼此尊重包容、親善和睦、共謀長遠,在尊重多樣性的基礎上鞏固政治共同體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和維持各族群、民族優(yōu)勢互補、相互支持、共享發(fā)展繁榮的精神物質成果,這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優(yōu)勢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大資本。

第一,多元整合邏輯是族際政治整合合法性的必然要求。族群、民族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族群、民族的多樣性是族際政治整合的前提?!胺簿用癫模匾蛱斓睾餄?,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異宜?!雹僮咫H政治整合要建立在正確認識族群、民族差異的基礎之上,應尊重各族群、民族的“族格”[15 ]?!霸诳缥幕涣髦校绻欢萌绾巫鹬厮思拔幕町?,其結果往往使?jié)M意度降低。” [16 ]453一方面,族際政治整合遵循多元邏輯才能被各族群、民族所認可和接受,“承認那些產生不同文化觀點和價值觀念的基本前提具有同等合法性既是正確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做就使得各種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成為可能:這是在一個具有文化多樣性的世界上保持和平和生存下去的基本的先決條件” [17 ]125。政治共同體是否尊重族群、民族多樣性和各族群、民族特殊利益,是判斷族際政治整合是否合法的客觀依據,是族際政治整合能否獲得各族群、民族同胞信賴和支持的基礎。另一方面,只有合法的族際政治整合才能保障其順利開展而不至于成為引起族群、民族不滿、抵制乃至族際沖突的導火索。我們既必須避免人為擴大或制造族群、民族差異,也必須認真對待、充分尊重客觀存在的族群、民族差異,務必彼此學習、合作互利、以誠相待、擴大共識。正如孟子所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惟“中心悅而誠服”,方可至于“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②這里的“服”,不是迫于專制權威,而是因為對共同體的認同和忠誠。

第二,多元整合邏輯是族際政治整合平等性的必然要求。族際政治整合的多元邏輯意味著,每個族群、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利益需要平等地保護和尊重,但同時也意味著每個族群、民族的利益都不是絕對的,更不允許超越于其他族群、民族的利益甚至整個中華民族利益。族際整合的多元邏輯是對族群、民族差異和各族群、民族特殊利益的承認和認可,這一承認和認可是族群、民族不分大小強弱皆受尊重和平等保護的最顯著體現(xiàn),這一承認、認可和保護也是維護和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所必需的;同時也意味著各族群、民族的利益追求都不應該損害其他族群、民族的利益和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整體利益。土庫曼斯坦總統(tǒng)尼亞佐夫曾對蘇聯(lián)解體分析道:“加盟共和國都被排除在權力和管理機構之外,被排除在利益分配之外,難道不應該從這里著手研究蘇聯(lián)解體的深層原因嗎?”[18 ]238族際關系的和諧更多的是通過對族際利益調適得以實現(xiàn)的,這有賴于多族群、民族國家公正地進行族際利益分配和族群關系整合,使族群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揚所長、各享其利,“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堅持多元發(fā)展邏輯,最重要的是要在整合過程中保證各族群、民族的公平正義——共創(chuàng)和平發(fā)展機會,共享各種文明成果。

第三,多元整合邏輯是實現(xiàn)族際政治整合目標的根本保證。只有堅持多元的族際政治整合邏輯,才能使不同族群、民族團結互助、合作共贏。族際整合的多元邏輯是和平共存、互助合作的邏輯,是交流互鑒、協(xié)同共進的邏輯,是團結統(tǒng)一、共同繁榮的邏輯。事實上,一個人的角色既由自我界定,又是人際交往的產物,“他人對一個人或一群體的看法影響到該個人或群體的自我界定” [19 ]18。正如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的,“只要一拋棄大民族主義,就可以換得少數民族拋棄狹隘的民族主義?!瓋蓚€主義一取消,團結就出現(xiàn)了”[20 ]163。我國族際政治整合必須堅決遵循相容共生、合作發(fā)展的多元邏輯,“有了相容的互相依存邏輯,文化的多樣性便能得到協(xié)調。它可以成為理解不同的人之間和不同的社會之間的互補性的基礎,成為建立互利互助的運行關系的基礎” [17 ]130。不同族群、民族之所以能夠通過聯(lián)合而形成命運共同體和政治共同體,是因為無論從現(xiàn)實利益考量還是長遠發(fā)展謀劃,結合為這種命運共同體和政治共同體對各民族都是有益的。因此,“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共建多民族國家,則是該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基于在復雜族際關系條件下實現(xiàn)民族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的結果”[21 ]。對于多族群、民族國家來說,只有當它能夠提供、分配單一族群、民族無論多么努力也難以實現(xiàn)的利益時,它才具有存在的價值和理由,才能增進共識,鞏固一體,實現(xiàn)整合目標。

第四,堅持多元整合邏輯須奉行靈活多樣的族際政治整合策略。為了提高族際政治整合的實效,我們必須因族、因地、因時制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①。少數族群、民族大多大雜居,小聚居,往往有著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風俗、璀璨的文化、迷人的自然景觀,形成了鮮明的民族意識和強烈的民族情感,有的甚至還有過自身的政治體系。因此,在堅持政治一體的前提下保障各少數族群、民族的自治權,既是族際政治整合的基礎,也是政治正義的要求。整體而言,我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及相關政策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既兼顧了不同族群、民族利益,也兼顧了區(qū)域利益和國家統(tǒng)一的要求。但是,國家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中還存在著一刀切的現(xiàn)象。例如沒有具體區(qū)分城市居民中的少數民族與邊疆農村地區(qū)的少數民族的差距、東部發(fā)達地區(qū)的少數民族與西部邊疆地區(qū)人口居于少數的漢族的差別。各種照顧政策過于偏重民族而未能充分顧及地域。雖不能因此否定我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相關的民族政策,但的確亟需進一步設計和優(yōu)化多樣化的族際政治整合策略,使有關的制度和政策得到優(yōu)化和真正全面貫徹實施,更加充分地發(fā)掘民族自治和區(qū)域自治的潛力。

四、族際政治整合的發(fā)展邏輯:傳承歷史,開創(chuàng)未來

中華民族作為由眾多部落、部族、族群演化而成的命運共同體和政治共同體,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難舍的親情、共同的未來。傳承光輝的歷史,開創(chuàng)美好的未來,既是應天順人之本,又是復興強盛之要。為此,必須在族際政治整合中堅持發(fā)展邏輯,因為發(fā)展是傳承歷史的根本,發(fā)展是鞏固一體的保障,發(fā)展是通向未來的坦途,全面均衡的“發(fā)展仍然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22 ]。發(fā)展具有豐富的內涵,但核心是物質資料的充實和精神文化的繁榮,是各族同胞中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并以此保障作為一體的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

由于中華民族地廣人眾,各民族還處于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因而必須客觀清醒地認識現(xiàn)實基礎,尊重自然規(guī)律,明確并扎實推進不同階段的發(fā)展目標。

首先,族際政治整合必須堅持發(fā)展邏輯以消除族際隔閡,增強族際互信。中華命運一體性與族群構成差異性之間確有內在張力,應對得好可以成為發(fā)展的動力,處理失當則可能導致離心傾向甚至族群間的對立。由于歷史、文化、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處于邊疆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在各方面的發(fā)展都存在較大的落差。從歷史的經驗看,凡是邊疆民族地區(qū)與內陸地區(qū)發(fā)展差距小的時期,族際關系就和諧;反之,族際關系就緊張。在王朝國家及其以前時代,中央政府基本上以“懷柔”“安撫”為鞏固一體的策略對邊疆民族地區(qū)進行劃定、維護和經營,總體上維護了邊疆民族混居地區(qū)的穩(wěn)定與平穩(wěn)發(fā)展。但也不排除在某些特定時期忽視較小的族群聚居區(qū)的建設和發(fā)展,甚至實行壓迫性、歧視性的族群、民族政策,造成了族群、民族之間的隔閡、不滿乃至沖突。

新中國實行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結合了民族自治和區(qū)域自治,從國家憲法制度上保障少數民族的生存權、發(fā)展權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主要舉措包括:(一)通過政策扶持、對口支援等措施幫助民族地區(qū)的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不斷提高民族地區(qū)居民的生存、生活質量。(二)充分尊重和保護少數人族群、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加強對其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增強各少數民族的尊嚴和自豪感。(三)堅持區(qū)域自治與民族自治相結合,盡一切努力防止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消除民族間的隔閡、不滿、沖突及其存在的條件,不斷增加民族間的互信,調動各民族共同發(fā)展的積極性與活力,為各族群的交往、融合夯實基礎,保證族群關系朝著大團結、大融合的方向健康發(fā)展。上述三方面大致從經濟基礎、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等方面保障了各民族的和平發(fā)展權和共享發(fā)展成果權。

其次,族際政治整合必須堅持發(fā)展邏輯以縮小差距,實現(xiàn)民族間的實際平等。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鄙贁得褡宕蠖嗑劬佑诮洕钒l(fā)達邊疆地區(qū),“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并存,迫切要求加快自身及其所在區(qū)域的發(fā)展。在發(fā)展上既需要縮小民族地區(qū)內部及相互間的差距,也需要縮小民族地區(qū)與東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的差距。加快少數民族及其聚居地區(qū)經濟社會文化的發(fā)展,逐步縮小直至消除各族群、民族之間的差距,保證各族群、民族共享國家繁榮興旺的成果,是族際政治整合應有之義。無論個人還是群體,政治上的權利與經濟上的權利都密切相關。如果存在發(fā)展的嚴重不平衡和貧富懸殊,那么法律所規(guī)定的平等的政治權利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不把經濟搞好,那個自治就是空的。少數民族是想在區(qū)域自治里面得到些好處,一系列的經濟問題不解決,就會出亂子?!?[20 ]167所以,我們應堅持鄧小平“兩個大局”的發(fā)展思路,國家拿出更多的資源、更有效的優(yōu)惠政策促進中西部發(fā)展,推動西部大開發(fā)和邊疆地區(qū)建設,縮小各地發(fā)展差距。提高西部和邊疆地區(qū)各少數民族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既是我國社會性質、國家政權性質和中華民族一體性質所決定的,也是實現(xiàn)國家整體均衡發(fā)展、促進民族間實際平等、保持邊疆穩(wěn)定乃至整個國家穩(wěn)定大局的根本要求。因此,族際政治整合應考慮到各族群、民族因自身的特性而具有的不同偏好和利益訴求。較小的族群、民族由于人口少、發(fā)展滯后等原因而處于相對弱勢地位,這不僅要求較大的族群、民族主動幫助、支持其發(fā)展,更要求國家借助其所掌握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資源,為較小的族群、民族實現(xiàn)其利益創(chuàng)造適宜的條件,給予有力的支持,提供特殊的保護,以實質平等促進族群、民族間的融合和族際關系的和諧,提高族際政治整合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我們要誠心誠意地積極幫助少數民族發(fā)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盵23 ]97這種幫助,實際上也是自助。在任何一個共同體內,只有最貧窮的人都能過上體面的生活,這個共同體才稱得上偉大;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只有各少數民族都發(fā)展起來了,繁榮昌盛了,物質豐富了,精神充實了,生活美好了,整個中華民族才能真正長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再次,最重要的是,族際政治整合必須堅持發(fā)展邏輯以實現(xiàn)更高程度的族群融合和政治認同,不斷發(fā)展好、建設好、鞏固好命運一體、政治一體的共同家園,使中華民族不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成為人類共同價值“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引領者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推動者。

在歷史上,“五方之民”之所以能夠不斷交往融合為中華民族,不但與華夏—漢族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先發(fā)優(yōu)勢緊密相關,而且以不同族群、民族間的包容互利為基礎。可以說正是這種先發(fā)優(yōu)勢與互利需求,使得中國形成了古代世界觀上的“天下”理念和領土疆域上的“天下”格局,①否則,便不可能有各族群、民族共同筑構的疆域遼闊的中國大家園,更不可能形成漢族與其他民族命運相連、榮辱與共、人丁興旺的中華民族。

一個半世紀以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列強欺凌、內亂頻繁和快速發(fā)展并融入世界,進入了更高程度融合的關鍵期。就內部來說,族群差異和族群意識的存在,根本上源于發(fā)展的不平衡及其所引起的事實上的不平等,而更高程度的中華民族融合,則需以族群意識的逐漸消弭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斷增強為前提?!安粌H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而且這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也取決于自己的生產以及自己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fā)展程度?!盵24 ]520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當人們因密切交往所獲得的共同性超過了因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差異性時,結成民族的必要性才會隨之喪失,各民族才能在充分發(fā)展的基礎上實現(xiàn)自覺的融合。因此,民族作為人類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只有在人類得到充分發(fā)展時才能消亡。由此可見,發(fā)展既是在一定時期解決民族問題、進行族際政治整合的有力杠桿,又是達到民族實質平等、實現(xiàn)民族融合以徹底解決民族問題的最終手段。只有各民族協(xié)同發(fā)展,繁榮共享,風險分擔,才能增強向心力凝聚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更高程度的融合,提高對國家的政治認同。

此外,需要牢記的是,發(fā)展也會給族際政治整合帶來一定的沖擊?,F(xiàn)代性會帶來穩(wěn)定,但是現(xiàn)代化的過程往往是不穩(wěn)定的,現(xiàn)代化之后也會出現(xiàn)新的不穩(wěn)定因素。各族群、民族接觸日漸密切,既有助于相互理解,同時也會增加彼此誤解乃至發(fā)生沖突的概率。“在外部世界變得越來越相似的情況下,我們將愈加珍視從內部衍生出來的傳統(tǒng)的東西?!?[25 ]141現(xiàn)代化對各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原有的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巨大沖擊,一些少數民族因此感受到社會結構和傳統(tǒng)文化解體的危機,從而可能產生對外來文化、事物、人員的強烈抵觸情緒?!霸谝粋€多元文化并存并發(fā)生彼此交往的環(huán)境中,……民族的界限由模糊而逐漸清晰,而民族界限的清晰又造就了……價值共識。這種整合機制的精妙之處就在于通過非政治化的整合機制實現(xiàn)了泛政治化的利益追求。” [26 ]因此,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要求,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發(fā)展理念;必須按照十九大所明確的“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zhàn)略布局和發(fā)展方向”,在充分考慮內外部條件的前提下,不斷激活發(fā)展動力,適時調整戰(zhàn)略步驟和發(fā)展方式,充分利用發(fā)展成就來抑制發(fā)展的不平衡,緩和少數民族文化和信仰因發(fā)展而受到的任何沖擊,以防范族群意識的張揚及可能產生的解構性力量,通過有效的族際政治整合,保證各民族增強血緣親情和共同體意識,共同傳承光輝歷史和璀璨文化,合力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

五、族際政治整合的升華邏輯: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

17、18世紀,民族國家自西方興起,20世紀,“它們成了世界各地人民的一個關鍵問題”[19 ]80。面對嚴峻挑戰(zhàn),我國族際政治整合的重要性、迫切性尤為凸顯。中國近代以來的族際政治整合,既涉及民族的興衰榮辱和國家生死存亡,也關系到民族和國家的演進與重塑,既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求解放、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也展現(xiàn)了她對“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不懈追尋,并以自己的族際政治整合促進國內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維護世界和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人不失時機地提出了“中國夢”,以“提振民族信心、穩(wěn)固發(fā)展共識、凝聚中國力量、激發(fā)改革動力”[27 ]。中國族際政治整合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并行不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相向而行,都是為了堅持國內各民族平等相待、和睦共存、協(xié)同發(fā)展、共享繁榮,鞏固一體;都是為了堅持和增進人類共同價值理念,促進世界各民族國家共圓和平發(fā)展夢、公平正義夢、民主自由夢,美好生活夢。

和平發(fā)展是民族、民族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存續(xù)和興旺的首要條件,也是族際政治整合的基本目的之一。族際政治整合既是維護國內穩(wěn)定、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保障,也是民族國家和平共處、交流互鑒、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經過程。民族國家之所以能夠產生并不斷發(fā)展演進,是因為民族國家使得國家擺脫原有的私有性質,并通過制度化的構建實現(xiàn)和保證國家權力的公共性。這種公共性,為擺脫以往王朝國家對強制和暴力的依賴,消除民族壓迫和剝削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而使得族際政治整合具有更加堅實的合法性基礎和更為強大的政治權威。民族國家的產生和發(fā)展本身就為國內各民族和平共處創(chuàng)造了歷史機遇。中國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族際政治整合與清王朝的沒落相伴,也與中國近代所遭受到的外敵入侵欺凌密切相關。西方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和分裂中國的企圖往往也意味著對中國族際關系的破壞,其中既有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利益沖突和明爭暗斗,也有對中國內部民族矛盾和沖突的激化;既有少數政治投機分子對這一問題的利用和操縱,也有各種惡勢力對民意的欺騙、誤導甚至強奸。因此,中國族際政治整合正是在近代百年困局中,中華民族對國內和平和國家獨立的苦苦追求的表現(xiàn)。中國的族際政治整合增進了民族關系的和諧、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增強了中華民族和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并對世界各國族際政治整合和民族國家間和平共處產生了重要的示范效應。

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追求,也是族際政治整合有效性的根本保證。“正義的維度是相互承認關系在特定社會互動領域中的具體體現(xiàn)。相互承認關系在分配領域、文化領域和政治領域中分別體現(xiàn)為分配正義、文化正義和政治正義三個維度。”[28 ]國家公正對待所有民族,保證各民族平等,保證民族間的分配、文化、政治三個維度的正義,既是族際政治整合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也是國家在處理民族關系、保證不同民族和平共處所必須遵循的原則。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族際政治整合不僅需要國家的投入和經略,而且需要各民族的積極參與和互動。以蘇聯(lián)為例,拋開其他政治因素,如果沒有當初承認各民族權利和地位平等,就不會有蘇聯(lián)本身,如果沒有后來大俄羅斯主義盛行,沒有流放、強制遷徙等迫害少數民族的舉措,則蘇聯(lián)的解體不至于那樣“干脆利落”。事實上,民族主義的興起往往起因于國與國之間和國家內部的民族不平等和民族壓迫。西方最初的民族主義興起及亞非拉國家反殖民統(tǒng)治、尋求民族獨立和平等而建立國家政權就是最好的注腳。因此,多民族國家族際政治整合不能以一個或一些民族整合另一個或另一些民族,而必須是各民族協(xié)同共謀的整合,必須是平等者之間為了共同利益、追求共同價值而進行的整合。這種整合必須公平地保障各民族的地位,增進各民族的利益,促進各民族關系的和諧,其方式必須循序漸進,其目標必須從低級階段的統(tǒng)御向高級階段的共榮升華。

中國族際政治整合具有強烈的道德色彩,不僅追求中華民族不斷實體化以應對國內外諸多問題和挑戰(zhàn),而且追求國家與民族間的正義?,F(xiàn)代民族國家特別是多民族國家顯然具有雙重結構,在一個層次上,體現(xiàn)為公民與國家的關系,要求國家的合法性必須以公民的同意和授權為依托,公民對國家的義務和效忠需以國家能夠有效地保護公民的安全、保障公民的權利自由為前提。在另一個層次上,體現(xiàn)為民族與國家的關系,國家的合法性必須以民族的認同為基礎,而民族認同國家也需以國家能夠提供安全保障和和平自由發(fā)展空間為前提。因此,國家首先必須尊重和保護人之權利及由此延伸出來的民族權利,為個人的和民族的權利的充分實現(xiàn)及全面自由發(fā)展創(chuàng)造適宜的條件。換言之,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絕對不能以國家目的論和功利論來傷害民族情感、弱化民族意識、踐踏民族尊嚴,絕對不能將民族作為一種手段和工具,而必須以增進各民族全面發(fā)展和實質平等、維護各民族間的公平正義、促進各民族關系和睦和諧為首要追求。越是能實現(xiàn)這樣的追求,中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的貢獻就越大。

民主自由既是族際政治整合的目的,也是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政治整合的重要前提。從世界近代來看,許多國家的民主革命和民族主義的興起相生相伴。自現(xiàn)代民族國家取代傳統(tǒng)王朝國家之后,民主政治便逐漸遍行于各國。一國政治是民主的還是非民主的,直接決定該國的民族和個人是自由的還是不自由的。新中國成立以后,雖然法制屢遭破壞,民主頻受踐踏,自由常被“妖魔化”,但是,中華民族守法制、求民主、爭自由的意愿和決心從未泯滅。事實上,在中國,只有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從政治上解決了中國近代社會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并爭取到了民族的獨立和民主革命的勝利,因而也才具備了政治的和社會的條件來實行能夠保障少數民族各項權益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正是這種全民族的民主自由訴求,促使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大以來先后繪制了以民主政治建設為核心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法治建設的藍圖。中華民族對法治精神的弘揚、對民主道路的堅定選擇、對自由的不懈追求,必將具體體現(xiàn)在族際政治整合之中。

國家族際政治整合不僅要吸納所有的民族參與,而且要以所有的民族為服務對象,以促進民族融合、提高各民族的物質文化生活質量為目的。我國族際政治整合,通過尊重民族差異、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增進民族團結、鞏固國家統(tǒng)一、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為各民族及其成員全面自由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首先,族際政治整合將確保中華國家主權和各民族不受外敵欺侮。“少數民族‘地大物博”[29 ]33,為國家生存提供了廣闊的戰(zhàn)略空間,是國家持續(xù)發(fā)展、由大變強的深厚資源,對我國地緣戰(zhàn)略的實現(xiàn)以及國家能力的生成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意義重大。從歷史上看,“帝國主義過去敢于欺負中國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各民族不團結”,而若中國各民族團結、友愛、合作,就“足以戰(zhàn)勝任何帝國主義的侵略,并且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為繁榮強盛的國家”。[30 ]211其次,族際政治整合增進各民族的自由。各民族為國家發(fā)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而國家則捍衛(wèi)和維護每個民族的尊嚴、生存、發(fā)展和自由。只有在族際政治整合成功的實踐中,各民族才能共享國家的興盛和榮光,提升發(fā)展經濟、社會、文化的能力。再次,族際政治整合將促進每一個中華民族成員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人的權利的充分實現(xiàn)依賴于國家主權,每一個成員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獲得實現(xiàn)自身自由和全面發(fā)展所需的政治保障和物質文化條件,這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我國統(tǒng)一民族國家的形成,既是自然的過程,也是各族群、各民族因利而為的理性選擇;既謀求物質文化水平的提升,也追求更為久遠的和平自由發(fā)展。各族群、各民族的利益得到保障和發(fā)展,是其共建并依存于中華國家政治共同體的最基本前提。中國族際政治整合既尊重和保持民族的多樣性,又堅持和鞏固中華民族及其國家的一體性,既承認和包容對民族的認同和效忠,又促進和強化對統(tǒng)一民族國家的認同和效忠;尊重多元,強固一體,確保整個中華國家的長治久安、和諧統(tǒng)一,確保中華民族身體力行地引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一體多元發(fā)展邏輯,并不是要求各族群、各民族在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文化傳統(tǒng)、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同質化、同一化,而是指在單一的、穩(wěn)固的、有機的具有很強包容性的“大中華”一體結構內包容多元并存。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目標,不是要否定甚至消除族群、民族的多樣性、差異性,而是要以歷史上自在形式存在的眾多族群為基礎,通過在互利秩序中協(xié)調各族群、民族特殊利益,增進全局利益,分享共同利益,來繼續(xù)構建和鞏固自覺的實體化的中華民族。

族際政治整合涉及民族關系的和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增強,也關系到偉大“中國夢”能否實現(xiàn)。而民族觀念、族際政治整合策略及其價值取向之爭又亟待我們在理論上澄清并準確把握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邏輯,并以此規(guī)劃我國族際政治整合的戰(zhàn)略和策略。唯有如此,才能以各族同胞樂意接受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繼續(xù)和優(yōu)化中國特色的族際整治整合。

在中華民族完全融合為一體之前,我們一定要在理念上堅持一體多元的發(fā)展邏輯,傳承中國古代天下一統(tǒng)、因俗而治的政治智慧;在制度上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發(fā)展法治民主,不斷完善和發(fā)展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在目標上保障民族平等團結,促進共同發(fā)展繁榮,維護國家統(tǒng)一,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實在在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終形成。

當今中國已經將新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和族際政治整合制度載入憲法和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已經選擇了現(xiàn)代民主法治之路,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目標的逐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必將循著這種族際政治整合的戰(zhàn)略和策略走向更加融合,并推動、引領以人類共同價值——“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為基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

[2] [加]威爾·金里卡.少數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M].鄧紅風,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3] [蘇]列寧.論民族自決權[G]//列寧選集:第2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郝時遠.中國共產黨怎樣解決民族問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5] [英]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鄧正來,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6] 張光直.論“中國文明的起源”[J].文物,2004(1).

[7]習近平.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R/OL].( 2014-03-28)[ 2018-04-12].http://www.gov.cn/xinwen/2014-03/28/content_2648480.htm.

[8] 王希恩.也談在我國民族問題上的“反思”和“實事求是”——與馬戎教授的幾點商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1).

[9] 周恩來.關于我國民族政策的幾個問題[G]//國家民委政策研究室.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論民族問題.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10]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增訂版)[M].吳叡人,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

[11] [德]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2] 周平.多民族國家的政黨與族際政治整合[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

[13] 周平.多民族國家的族際政治整合[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14] [英]休·希頓·沃森.民族與國家:對民族起源與民族主義政治的探討[M].吳洪英,黃群,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15] 馬俊毅,席隆乾.論“族格”——試探民族平等與民族自治、民族自決的哲學基礎[J].民族研究.2007(1).

[16] [美]拉里·A.薩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M].麻爭旗,等,譯. 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17] [美]E·拉茲洛.決定命運的選擇[M].李吟波,等,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

[18] 肖德莆.世紀悲歌——蘇聯(lián)共產黨執(zhí)政失敗的前前后后[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

[19] [美]塞繆爾·亨廷頓.誰是美國人——美國國民性面臨的挑戰(zhàn)[M].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20] 鄧小平.關于西南少數民族問題[C]//鄧小平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1] 周平.論族際政治及族際政治研究[J].民族研究,2010(2).

[22]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OL].( 2016-10-11)[ 2018-04-12].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5053924.html/2016-10-11.

[23]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C]//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六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24] [德]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C]//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5] [美]約翰·奈斯比特,帕特里夏·阿伯迪妮.2000年大趨勢——九十年代的十個新趨勢[M].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譯.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0.

[26] 陳建樾.多元一體:多民族國家內部的族際整合與合法性[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

[27] 顏德如,遲曉蕾.“中國夢”對共同體價值的重塑及其政治意義[J].政治學研究,2013(6).

[28] 龔培渝,周光輝.論正義的維度[J].政治學研究,2014(4).

[29]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G]//毛澤東文集:第七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0] 毛澤東.給西北各族人民抗美援朝代表會議的復電[G]//毛澤東文集:第六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歡
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治理新方案
黨建(2017年4期)2017-04-18 23:15:34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代表著中國外交未來的方向
人民論壇(2017年7期)2017-03-24 18:50:07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現(xiàn)了中國的歷史擔當
人民論壇(2017年7期)2017-03-24 18:48:40
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容、價值與作用
人民論壇(2017年7期)2017-03-24 18:47:39
論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
理論導刊(2017年1期)2017-02-10 19:11:53
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中國外交頂層設計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經濟師(2016年10期)2016-12-03 22:06:59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的當代中國大學精神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世界秩序重塑
當代世界(2016年5期)2016-05-24 08:53:35
中國言說的路徑與民族國家電影實踐及其走向
藝術百家(2016年1期)2016-04-13 19:38:01
平乡县| 介休市| 双城市| 甘谷县| 达州市| 胶南市| 榆林市| 洪泽县| 济南市| 天门市| 泸水县| 威宁| 东光县| 扎鲁特旗| 临沭县| 唐河县| 庆元县| 滁州市| 常州市| 华池县| 白水县| 揭西县| 翼城县| 西吉县| 赣州市| 镇安县| 丽水市| 舟曲县| 盘山县| 汕头市| 堆龙德庆县| 稻城县| 东至县| 蕉岭县| 扎兰屯市| 西平县| 措美县| 紫阳县| 沈丘县| 新昌县|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