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深 諶恬竹 張輝
摘 要 參與式教學是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yōu)榉e極參與者。這種角色的轉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助于師生感情的交流和人際關系的處理。
關鍵詞 參與式教學 角色轉變 師生互動 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4.085
The Role Change of Students in Participatory Teaching and its Effect Research
LIU Hongshen[1], CHEN Tianzhu[1], ZHANG Hui[2]
([1]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
[2]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ogan, Hubei 432100)
Abstract Participatory teaching is a new teaching idea and teaching method,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It enables students to turn from passive recipients to active participants. The change of this role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put, help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cre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help the communic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feelings and the handling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Keywords participatory teaching; role chang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practice ability
參與式教學起源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英國。而事實上,最早的參與式實踐并非來自教學,而是國際援助。英國社會專家在國際援助中發(fā)現(xiàn),最大限度地讓當?shù)厝藚⑴c到項目中來時,援助項目往往能夠取得成功。后來,教育領域開始引導學生參與,并逐漸形成了參與式教學。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引入參與式教學模式,伴隨我國高校改革和教育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參與式教學也越來越受到重視。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將參與式教學列為未來十年我國需要大力推廣和普及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1 參與式教學的內涵及特征
就參與式教學的內涵而言,目前還沒有統(tǒng)一的界定,梳理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基本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將參與式教學看作一種教學方法;二是將參與式教學看作一種教學理念;三是將參與式教學看作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結合。參與式教學內涵匯總如表1。
本研究認為參與式教學首先應該是一種理念,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師生平等和共同參與;然后才是一種教學方法,師生平等地參與到“教與學”的活動當中,營造平等、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在相互參與、激勵、相互促進和相互協(xié)調的互動中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基于對參與式教學內涵的梳理,本研究認為參與式教學有三個主要特征:一是參與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發(fā)揮空間和思考行動機會,采取親和力、近距離以及參與實踐的方式,突破傳統(tǒng)單一知識灌輸?shù)哪J?,提高課堂的氛圍和活力,最終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教學和教育目的;二是參與式教學民主、平等、和諧,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參與,相互協(xié)調;三是參與式教學是多種要素協(xié)調互動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綜合,即教師、學生、案例、課件、教材、討論、練習與實踐的一體化與互動化。
2 參與式教學中學生的角色轉變
在參與式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xiàn)。參與式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最顯著的區(qū)別就是學生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學生不再承擔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成發(fā)揮主動性的知識創(chuàng)造、構建者,與教師共同探討學習方法、教學知識。曹云明(2013)認為參與式教學實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以培養(yǎng)學生系統(tǒng)思考、團隊與創(chuàng)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在實際參與式課堂中,學生和教師一起討論設計教學情境和編寫教案,并據此按期望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師的不斷指導下,學生們進行頭腦風暴,提出超出課堂預設知識的問題,之后再根據提出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和演示,最后分組討論成果展示,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學課堂中自主參與和不斷思考。
劉利和王放(2017)認為,在參與式教學中,學生不再是簡單被動的“消費者”角色。因為學生不僅消費教師設計的各種教學產品,而且會積極參與到“產品”的設計中去,再經過課堂討論以及教師總結,最終實現(xiàn)“消費者-創(chuàng)造者-生產者-消費者”的角色回歸。
3 參與式教學對學生的影響效果
3.1 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度
在汪玉俠和黃忠東(2015)的調查研究中指出,目前,大學生課堂學習投入度不理想,20%的大學生感覺課堂極為無聊;18.4%的大學生走進課堂是迫不得已。影響學生學習投入度低的原因很多,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依然是“滿堂灌”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而作為參與式教學的基礎理論構建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積累,更不是灌輸,學生需要積極主動地參與,與教師溝通、交流,在交互質疑中構建知識(高文,徐斌艷和吳剛,2008)。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是受教育者自身的一種實踐活動,需要自我構建與自我生成,如果沒有受教育者的參與,就無法真正實現(xiàn)教育目標。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參與式教學中可以充分發(fā)揮主動性,能有更多機會參與到課程和教學的全過程。過增元(2003)認為,學生會感到自身不僅是參與式課堂上的被動“接收者”,而是整個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主動參與的一部分。張麗麗(2017)對428名大學的調查統(tǒng)計,87.15%的大學生非常喜歡和喜歡參與式教學方法,因為感覺參與式教學課堂不再枯燥,可以享受整個學校過程。其中99.30%的大學生認為參與式教學能夠提高學習的主動性;98.83%的大學生認為參與式教學能夠提高學習興趣??傊瑓⑴c式教學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學習的投入度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調動,并且促使學生傾向于深層的、有意義的學習(陶飛,2016;楊院,2012)。
3.2 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事實上,參與式教學的思路、方法與素質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王繼軍(2009)認為,參與式教學與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的學習方式”是相通的。由于參與式教學經常采用互動式教學,如游戲互動、學習競賽、經典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這些帶有娛樂性質、歡快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內容貼近社會現(xiàn)實和學生生活,并強調了每個學生的長遠發(fā)展需求,在活動中學生開拓思維。國外學者Suzanne(2000)從學生角度,對參與式教學的課堂實施方案進行了總結:如果可能,用于參與教學過程的特定技巧應該來自學生自身,自發(fā)的參與過程比預先設定的更有效,動態(tài)的參與過程賦予學生擁有感,能在參與過程中充分地展示自我,提高實踐能力。張麗麗(2017)的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87.38%的大學生認為參與式教學能夠提高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傊瑓⑴c式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交流與合作,實現(xiàn)知識構建、能力培養(yǎng)和情感體驗,最終達到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馬文川,2008)。
3.3 有助于師生感情的交流和人際關系的處理
教育首先是教師跟學生精神上的經常交流,而參與式教學則呈現(xiàn)出交往性的特征。其提出的交往性是指師生互動,師生信息共享與交流,學生之間的活動和教學互動。國內學者李臻(2007)認為參與式教學方法就是在平等、和諧的教學氣氛中,充分發(fā)揮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溝通與互動,達到認知共振、思維同步,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xiàn)教育實踐活動。李保強等(2012)認為在實際的課堂上,學生不再接受“劇本”的安排和“配合演出”,學生同樣是導演與主要角色。學生能在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中,自主參與學習,從而實現(xiàn)自主探討內在的“學習”而非被動接受外部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地灌輸知識,而是與學生共同學習,真正體現(xiàn)了師生共學和教學相長,即“教長也,學亦長也,無論教抑或學,皆可促進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林永紅(2012)認為教師和學生往往可以將角色互換,體驗彼此在教學過程中的經歷與感受,促進與加深理解,實現(xiàn)角色認同,在完善教學環(huán)境的基礎上,建立平等與諧的師生關系。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師生雙重視角的參與式教學效果研究:理論模型與實證檢驗”(項目批準號:JG1630);湖北省高校省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市場營銷專業(yè)參與式教學 研究:理論構建與實踐創(chuàng)新”(2015400)
參考文獻
[1] 汪玉俠,黃忠東.“參與式教學”:提高大學生學習投入度的有效途徑[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29(9):70-73.
[2] 孟和烏力吉.本科生參與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及其效果分析[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3(6):56-62.
[3] 馬文川.普通高等學校實施參與式教學的調查研究——以西安市普通高校為例[D].西安:西北大學,2008.
[4] 張麗麗.高職院校參與式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評價研究——以河北能源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河北能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67(3):1-5.
[5] 劉利,王放.價值共創(chuàng)理論視域下參與式教學師生角色的思考[J].高教學刊,2017(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