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核心素養(yǎng)

2018-08-13 09:49王暉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8年3期
關鍵詞:課程改革核心素養(yǎng)

摘 要:我國第8次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爭議。對課改所受到的部分質(zhì)疑和困惑進行分析,包括:“體育與健康”課程名稱的合理性;從“大綱”過渡到“標準”再到“核心素養(yǎng)”提出所體現(xiàn)的課程思想的變革;對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理論基礎的思考;學生“不喜歡體育”反映的核心素養(yǎng)維度缺失及國際課程及教育理論的本土化問題等。從當前把核心素養(yǎng)視為課程設計的DNA這一喻意出發(fā),嘗試審視和分析相關理論,對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行闡釋,以此廓清困惑。認為:確立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課程改革方向,是課程改革發(fā)展至今自然而生的進化需求,也是進一步發(fā)展的必經(jīng)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可藉此良機完成一場基因融合?!爸袊】刁w育課程模式”正是融入核心素養(yǎng)DNA以后所產(chǎn)生的優(yōu)秀成果。體育與健康課程將表現(xiàn)出一系列的優(yōu)良性狀,學校體育的各項工作會全面整合,成長為協(xié)調(diào)有序的校園“大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yǎng);基因融合;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 807 學科代碼:040303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the eigh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reform, we have achieved great successes and faced many challenges at the same time. Some doubts and puzzles of curriculum reform are analyzed in this research, including the rationality of the names of sports and health courses. From “outline” to “standard” and then to “key compete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rriculum thought is reflected. There are also reflections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sports and health. Students “dislike of sports” reflects the lack of key competence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and educational theory. Starting from the metaphor that regards the key competence as the DNA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it tries to examine and analyze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explain the key competence of the physical and health subject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onfusion. It is found that key competence is regarded as the goal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which is a necessary stag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reform can also took the chance to complete a gene fusion from outside to inside. With the DNA of key competenc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will show a series of excellent characters, and the work of the school sports will be fully integrated, coordinated and grow into a whole campu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ystem.

Keywords: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key competence;gene fusion;curriculum reform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共經(jīng)歷了8次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其中,前7次的課改情況基本類似,主要聚焦于教學大綱本身的修補與完善,而從21世紀初開始的第8次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則是一次思想和方法上的變革,從“大綱時代”進入了“標準時代”。自2013年開始,隨著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的啟動,第8次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也進入第2階段,確定了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作為課程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業(yè)已頒布,提出了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維度的核心素養(yǎng),為課改的進一步深入提供指引。

1 爭議與困惑

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經(jīng)過10余年的實踐,伴隨成就而來的是發(fā)展歷程中的困惑與質(zhì)疑。

1.1 “體育與健康”課程名稱之爭

“體育與健康”的課程名稱是2001年課改伊始時所確定的,有人認為這一名稱不倫不類,放諸“語文”“物理”和“數(shù)學”群中過于突兀,如為突出其功能,則其他課程是否也應該改為“語文與修養(yǎng)”“數(shù)學與嚴謹”“音樂與氣質(zhì)”之類呢?筆者無意在此深摳字眼邏輯或者“為爭辯而爭辯”,只想說“體育與健康”名稱的確立是對本課程獨有的功能性和綜合性進行深入考慮的結果。其功能性體現(xiàn)在本學科屬于“運動認知性”學科,在認知過程中伴有身體行為的表達,以身體活動為主、能夠為學生帶來其他課程難以比擬的生理刺激和情感體驗;其綜合性體現(xiàn)在既包括運動技能、體能、體育理論,也包括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方面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盡管當初沒有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但倡導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三維課程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基本一致,前者是后者的指引,后者是前者的凝練,其目的都是指向育人。確立“體育與健康”為課程名稱的基本邏輯并非“體育”要承擔“健康”全部責任,也不是為了緊抓“健康第一”的救命稻草,而是因為體育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深刻而又直接。本課程也不是體育課程與健康教育課程的簡單合并,而是包含了兩者融合的化學反應,更注重教育的規(guī)律和對“人”的培養(yǎng)。當我們構建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明確了基于生命、指向生命、提升生命質(zhì)量的課程性質(zhì),才發(fā)現(xiàn)“體育與健康”是綻放獨特光彩的“閬苑仙葩”。雖然有些國家和地區(qū)也會采用體育、健康與體育、保健體育等名稱,但相較而言,還是“體育與健康”更能準確反映學科特征,即便行文時與其他學科排列失之整齊,但卻難覓更加簡潔又全面的表達。

1.2 課程思想變革之惑

以“課程標準”替代了原“教學大綱”不是名稱更替的文字游戲,而是全新教育理念的體現(xiàn)。教學大綱是按照知識中心觀的價值理念來設計的,課程標準是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價值理念來設計的。教學大綱主要強調(diào)內(nèi)容的統(tǒng)一、具體和規(guī)定,課程標準更著眼于人的培養(yǎng);課程標準突破學科中心和知識中心,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從“大綱時代”進入到了“標準時代”是一次杰出的跨越,而這個跨越對體育學科的意義更為深遠。因為在以往“知識中心觀”的指引下,體育課程的發(fā)展路徑總令人覺得似是而非,但是轉(zhuǎn)換成“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角度,許多困惑便迎刃而解。同樣,在三維課程目標的基礎上提煉整合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不是一個換種提法的文字游戲,而是理念的進一步跨越。課程標準的形態(tài)自此從教學大綱(雙基)、內(nèi)容標準(三維目標)走向成就標準(核心素養(yǎng)),即以學生應該達到的素養(yǎng)(成就)作為綱,課程標準從此有了“人的身影”,真正和學生的發(fā)展融為一體。體育與健康課程本質(zhì)即“健身育人”,最注重“人的發(fā)展”,構建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體育與健康課程自此有了升騰的靈魂。

1.3 “學生喜歡體育,不喜歡體育課”命題真?zhèn)沃?/p>

在課改推行過程中,我們言必稱的 “學生喜歡體育,不喜歡體育課”,仔細分析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偽命題,或者說是以偏概全。有調(diào)查表明,當前很多青少年不僅“不喜歡體育課”,也根本“不喜歡體育”,不但因為傳統(tǒng)形式的“體育課”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喪失,而且是由于青少年活力的匱乏。缺乏身體活動更成為兒童青少年的常態(tài),但更加令人擔憂的是,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不僅不進行身體活動,而且對于“體育”也越來越疏遠,沒有體育鍛煉的沖動和熱情,更缺乏克服疲勞、挑戰(zhàn)極限的精神。他們不關注運動競賽,沒有喜歡的體育明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更是不了解,在體育選項課中畏難怕苦,傾向于選擇輕松的項目,其實學生喜歡的不是體育,而是“玩”,對于“娛樂”“趣味”和“舒適”趨之若鶩 。我們深知久坐靜態(tài)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健康危害,但危害更大的是“體育精神”的缺失,或者是“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某些重要維度的缺失。

提升運動能力和培養(yǎng)體育品德過程中所必經(jīng)的艱苦和疲勞往往會引起學生們的逃避甚至抵制。如何讓學生“喜歡體育”?首先要讓他們了解和認同體育。既要有“game”的樂趣,又要從心底認同“exercise”的價值,更要有進行鍛煉的動機;有改善體能、增進健康的需求,具有挑戰(zhàn)極限、爭取勝利的勇氣,也有經(jīng)受疲勞的毅力,還包括在運動中獲得成功、經(jīng)歷“流暢體驗”的快樂,等等,如此,才可能從“了解體育”進入“喜歡體育”進而達到“享受體育”的境界。這更加符合《課程標準(2017年版)》所提出的“體育品德”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要求。

1.4 “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理論基礎之惑

學界對于第8次課程改革是否具有理論基礎的觀點迥異,持否定意見者認為這一輪課程改革屬于倉促搭建的“空中樓閣”,必將在現(xiàn)實操作中遇風雨而搖搖欲墜,而支持者則認為新課改具備堅實的基礎,屬于根深葉茂的自然昂揚,或許有層層陰翳,但那恰恰是因為繁盛遮蔽了陽光。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是體育課程改革依賴的哲學基礎[1]?!镀胀ǜ咧畜w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解讀》在2003年就提出了體育課程的理論基礎包括心理學基礎(行為主義理論、認知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情商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社會學基礎(社會發(fā)展、現(xiàn)代生活方式和社會需要等)、教育學基礎(進步主義教育理論、后現(xiàn)代教育觀、終身教育思想和全納教育理論等)?!读x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認為“教育目標分類學、掌握學習理論、運動技能形成理論”是本次體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2]?!墩n程標準(2017年版)》也指出:“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以學校體育學、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學論、健康教育學為基礎,同時還涉及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心理學、體育社會學、體育哲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營養(yǎng)學、體育倫理學、體育美學和體育史學等學科知識”,也突出了本課程的綜合性。這一觀點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認同。另外,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3大學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3]。后現(xiàn)代主義主張“非中心化”“多元化”和“零散化”,其本質(zhì)還是體現(xiàn)了一種對人的本性給予充分尊重的科學人本主義思想,這與新課程標準所要努力完成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達成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在本質(zhì)上是互通的。由于爭論,使我們得以認真審視了體育課程的理念、目標、內(nèi)容體系等多個方面,并且梳理了宏觀、中觀、微觀的理論基礎[1]。隨著深層次問題不斷出現(xiàn)并逐步得到解決,體育課程改革理論基礎問題也將獲得越來越清晰的解答,而進一步發(fā)展的契機正是“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構建。

2 核心素養(yǎng)DNA帶來的基因融合

2.1 基因融合的必然性

核心素養(yǎng)的萌生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兼具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和經(jīng)濟學的基因片段。核心素養(yǎng)建立在后現(xiàn)代社會的“多元性”哲學理論基礎之上,具有“多元面向”的整體性特征,是一個涵蓋了認知、技能和情意的復合構念。心理學認為這一構念涵蓋知識、能力、態(tài)度多個方面,是一種整體因應互動體系,而且因人而異,是一個人的教育修養(yǎng)狀態(tài),而且是可教、可學、可評價的。經(jīng)濟學和社會學的觀點則認為,核心素養(yǎng)是行動主體能動者與社會生活環(huán)境脈絡的“多元場域”進行情境互動的素養(yǎng),兼重“促進個人發(fā)展”與“促進社會發(fā)展”的雙重功能與經(jīng)濟價值。

杜威、泰勒和派納是課程理論發(fā)展3個里程碑式的人物,共同構成了課程理論發(fā)展史的一條中軸線,雖然理論形態(tài)各不相同,但在其思維框架里,都可以看出一種著眼于實踐的主旨[4]。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以實驗主義哲學為基礎的,“泰勒原理”明確了從教育目的指向操作實踐的規(guī)范,而以派納為代表的概念重建主義者及隨后的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論者更是把“解構”“摧毀”及“否定”作為其核心理念,這種對于個體經(jīng)驗的推崇反映了當代研究者對于課程研究的實踐主旨的認同[5],或者說在課程理論代代相傳中都深深地鐫刻了重視實踐的遺傳密碼。新的課程標準將知識、能力與態(tài)度加以擴展,并升級進化轉(zhuǎn)型成為核心素養(yǎng),更加重視其在實際情境中的運用和對社會發(fā)展的適應,也正是課程實踐主旨的一脈相承。

建構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及概念重建主義等多種課程理念的不斷融匯激蕩,也為核心素養(yǎng)提供了良好的萌生環(huán)境。建構主義課程理論以學生為中心,提倡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后現(xiàn)代主義體育課程論認為教師居于課程地位的“平等的首席”,應把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組織能力作為課程理念的“著落點”,這與核心素養(yǎng)理論所提倡的“類化”過去既有的經(jīng)驗十分契合。概念重建主義認為課程的目的即解放,學校及其課程的存在就是要改變靜止和壓迫性的現(xiàn)有秩序,而核心素養(yǎng)理論正是基于這種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提出要注重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的整體培養(yǎng),以適應社會的不斷變遷。這些“基因片段”所表達出的優(yōu)良信息使得課程理論的進化適應了時代的變遷和需求。在體育與健康學科而言,“素養(yǎng)”理論的提出是課程發(fā)展至今自然孕育的果實,如今到了收獲時節(jié)而瓜熟蒂落。早在2002年,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就確定了“增強體質(zhì)、增進健康以及提高體育素養(yǎng)”的課程目標。經(jīng)過多年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把發(fā)展“素養(yǎng)”這一理念從高等教育下探,在整個教育階段完整鋪陳的時機業(yè)已成熟,在課程目標中最關鍵、最重要的,而且能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部分,那就是需要傳遞和承接的“核心”。換言之,“核心素養(yǎng)”既是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自我進化的優(yōu)秀基因,也是值得吸納擷取的優(yōu)良外來性狀。

2.2 基因融合的必要性

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yǎng),是從教書走向育人這一過程的不同階段。核心素養(yǎng)的界定意味著課程發(fā)展的新的可能性。推動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改革是今后各個學科課程發(fā)展的基本走向,是課程發(fā)展和設計的DNA。核心素養(yǎng)有助于學科固有的本質(zhì)特征的提煉,有助于軟化學科邊界,促成“學科群”或者“跨學科”的聯(lián)結;也可能為一線教師整體地把握學校課程,打破分科主義、消解碎片化的以知識點為中心的灌輸,提供視野和機會[6]。因此,開展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程改革是大勢所趨,而對于體育與健康學科來說則意味著真正獲得了自由與平等。體育因其綜合性而最具“學科群”或者“跨學科”的品性,其中的理論知識可以很順暢地找到與母學科相通的規(guī)律,但是體能、運動技能是一種以身體參與為特征的操作性知識,與演奏、繪畫、手術、實驗操作等技能的區(qū)別在于身體既是認知活動的主要手段,也是認知的對象,具有很多獨特的學科規(guī)律。然而,在分科時代,這種獨特不僅沒有被優(yōu)待,反而被認為是次要的操作性工作,缺乏學術性、智力性和聲譽。由于自身的“運動認知性”特征,體育學科在努力進行學科建設和課程改革時也往往會因為與其他“邏輯認知性”學科范式的不同而感到無所適從。而核心素養(yǎng)指引下的評價標準和建設方案將從“育人”的角度出發(fā),有助于打破這種固有的藩籬,有助于通暢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對話語言,提升學科地位。“體育與健康”課程有了“核心素養(yǎng)”作為目標指引,也終于找到了切中肯綮的解析途徑。

3 基因融合的方式與契機

3.1 科學融合“形式教育”和“實質(zhì)教育”

提出核心素養(yǎng),是關于“形式教育”和“實質(zhì)教育”思想的又一輪翻炒,當然這里的“翻炒”一詞不帶有任何貶義,而是可以使得既有原料更具美味和營養(yǎng)的好方法?!靶问浇逃彼枷胱钔瞥纭爱斈惆褜W校里學到的東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這實際上指的是學習遷移?!鞍阉袞|西都忘掉”是一種極端化了的“授之以漁”,難免失之偏頗?!皩嵸|(zhì)教育”論認為:“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力自然而然地會得到發(fā)展?!边@一觀點頗受認同,但是又非常容易偏向另外的極端。從“形式”與“實質(zhì)”的角度分析,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描述略顯隨意(見表1)。例如,同為理科,數(shù)學頗為注重“數(shù)學抽象”“邏輯推理”“數(shù)學建模”等偏向“實質(zhì)教育”的素養(yǎng),而對于“科學嚴謹”等偏向“形式教育”的目標卻鮮有提及。而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均提到了“實驗探究”“科學精神或態(tài)度”及“社會責任”等偏向“形式教育”的內(nèi)容,且提法大同小異。由此可見,各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無論是在理清自身思路,還是在尋找各學科共通之處等方面依然有較大的完善空間。

值得肯定的是,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構建時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充分考慮了體育與健康學科的特點和健身、教育、個體社會化等諸多功能,所提出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盡力做到了把“形式教育”和“實質(zhì)教育”科學融合,這是授之“魚”“漁”最難以區(qū)隔的學科,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最為全面的學科。培養(yǎng)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既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為其一生的健康打下堅實基礎,又有助于促進學生價值觀念、品格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學生在學校中形成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沉淀下來,與時間和年齡同行,將對其一生的體育鍛煉和幸福生活產(chǎn)生長遠的影響和作用。“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等先賢卓見,更非虛談。

3.2 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嶄新的體育課程模式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學科課程標準銜接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課程標準的實施會具體化為課程模式。各國都設計和發(fā)展了相應的課程模式,如體能教育課程模式、動作教育課程模式、運動競賽教育模式、拓展教育課程模式、戶外教育課程模式、個人與社會責任課程模式、體育文化研究課程模式、動感體育課程模式等。這對于促進我國的體育課程改革與發(fā)展具有較大的啟發(fā)和借鑒作用;但由于這些課程模式都是基于特定文化、教育、體育背景下形成的,不可完全照搬[7],且模式眾多,側重點各異,因此,構建具有國際視野、本土適應的我國體育課程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

在融合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理論與整體教育論、情意教育論、經(jīng)驗教育論、體能教育論和運動教育論等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的課程改革實踐經(jīng)驗,可以進一步推演出力圖解決中國學生身心健康水平下降問題的健康體育課程模式。這一模式強調(diào)學習目標的設置、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實施、學習評價的采用等方面都要緊緊圍繞“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來設計和實施,而且著眼于發(fā)展學生自我管理和獲取健康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這一課程模式包括3大要點:每節(jié)體育課必須有適宜的運動負荷、有10 min左右的體能練習,倡導學生的運動技能學習應該以活動和比賽為主[7],追求在真實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 如圖1所示)。

從2016年3月至今,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在全國的實驗學校已達50所,實驗學生共計10萬余名。2017年12月頒布的《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實施效果公報》顯示:通過1年多的實驗驗證,該模式能夠有效促進兒童青少年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心肺功能、速度、柔韌、肌肉力量、肌肉耐力、靈敏性的發(fā)展,尤其是與運動技能有關的體質(zhì)健康指標上成效顯著;在心理方面,該模式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影響[7] 。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是基于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做出的非常有價值的嘗試,幫助廣大體育教育者明確了繼續(xù)探索的方向,樹立了充足的信心。

3.3 融入“核心素養(yǎng)”DNA后的體育與健康課程

融入“核心素養(yǎng)”DNA以后,課程目標中的形式教育和實質(zhì)教育取向得以平衡,“為了知識的教育”轉(zhuǎn)化成了“通過知識獲得教育”。當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機體融入“核心素養(yǎng)”的DNA后,在隨后的生長中會收獲并且展現(xiàn)基因表達的優(yōu)良性狀,從而茁壯健康成長。

首先,“健身育人”的課程本質(zhì)和目標得以明確,各種觀念和理論的爭鳴也許還會繼續(xù),但已經(jīng)不是綿亙眼前的迷霧,而成為滋潤各種創(chuàng)新課程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的雨露。

其次,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將擁有具體化、可操作性強的教學目標、課程內(nèi)容、學業(yè)質(zhì)量、教學建議和評價標準,課程改革的理想和現(xiàn)實開始變得同樣豐滿。

第三,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還將體現(xiàn)在課程和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植入的核心素養(yǎng)DNA具有引領各項體育工作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發(fā)展的本能需求,體育與健康課程將借此成長為 “大體育與健康課程”,即以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為核心,全面整合學校體育的各項工作,全力扭轉(zhuǎn)學生體質(zhì)健康水平下滑的趨勢。該體系由學校體育的多個元素有機組成,共同為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供全面而豐富的滋養(yǎng)。體育與健康學科也將成長為一個綜合性的學科群。

綜上所述,體育與健康課程目前走到了改革的嶄新階段,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提供了基因融合并迅速發(fā)展的良好契機。而體育與健康學科的功能性和綜合性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更能彰顯出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長期以來,體育教育者雖然以“德智體并重”來進行自我激勵,但更多的時候信心不足,不斷退守直至邊緣化。要改變現(xiàn)狀,體育教育者應勇敢地承擔健康責任,主動綻放出“健身育人”之花。

參考文獻:

[1] 董翠香,賈洪洲. 新世紀體育課程改革理論基礎研究進展與展望[J]. 體育學刊, 2013,20(5):72.

[2] 楊文軒,季瀏.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41-48.

[3] 劉昕.建構主義對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適應性與不適性[J].中國學校體育,2008(9):29.

[4] 傅建東.基于“校地合作”的高校龍舟特色課程建設研究[J].文教資料,2013(16):143.

[5] 王暉.體育課程內(nèi)容對普通大學生鍛煉態(tài)度的影響實驗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6] 鐘啟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發(fā)展:挑戰(zhàn)與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3.

[7] 李小偉.“三有”或成為體育課的新模式[N].中國教育報,2017-07-07(8).

[8] 李忠堂,閻智力.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60年回顧[J].體育學刊,2010,17(12):52.

[9] 張艷化.建國以來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9.

[10] 馬貝貝. 新中國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歷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5.

[11] 教育部.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12] 汪曉贊,季瀏,金燕.我國新一輪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現(xiàn)狀調(diào)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1(6):62.

[13] 楊向東.核心素養(yǎng)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J]. 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6(2):3.

[14] 和學新.科學把握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的兩個方法論問題[J].教學與課程研究,2006(9):87.

[15] 靳玉樂,艾興.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是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5-05-28(3).

[16] 黨瑋璽,張學忠.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對立[J].體育學刊,2010,17(10):71.

[17] 馬福迎.對《靳文》有些觀點不敢茍同[N].中國教育報,2005-08-13(3).

[18] 施良方.西方課程研究范式探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4(3):27.

[19] 劉旻航,孫慶祝.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與“主義”無關[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1):91.

[20] 于曉東.論科學人文主義體育課程觀及其對深化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3):75.

[21] 鄧志偉.論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是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兼談新課程的理論基礎[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6):18.

[22] 何元春,葛寧,楊洪輝.教育建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之理性選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5):663.

[23] 張學忠. 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中若干理論問題的反思[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3(4):105.

[24] 季瀏.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解析[N].中國教育報,2006-01-13(5).

[25] 季瀏. 基礎教育體育課程十年改革成效[J].中國學校體育, 2011(12):13

[26] 周登嵩.學校體育熱點50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33.

[27] 邵偉德,鄒旭鋁,金褕. 體育課堂組織教法與教學手段的有效性與例析[J].中國學校體育, 2010(8): 29.

[28] 劉偉. 《體育與健康》課程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能力的研究[J].體育師友, 2005(4): 32.

[29] 王必琪,呂曉昌,魏平,等. 山東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現(xiàn)狀研究[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06, 22(5): 97.

[30] 金燕. 我國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狀況調(diào)研[J]. 體育學刊,2007,14(7): 126.

[31] 張慶新,毛振明. 第八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前期)成果與位置評估[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8, 42(11): 86.

[32] 劉旻航,孫慶祝,付玉坤. 對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反思[J].體育科學,2006,26(10):75.

[33] 孫鴻. 近10年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評價與反思[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5):616.

[34] 陳為為,汪曉贊,季瀏. 淺談我國新體育課程改革面臨的阻力[J].山東體育科技,2008,30(4):71.

[35] 汪曉贊.體育與健康新課程熱點探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9.

[36] 季瀏.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課程改革的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6):799.

[37] 王華倬. 中國近現(xiàn)代課程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8] 汪曉贊,郭強,金燕,等. 中國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的理論溯源與框架構建[J].體育科學,2014,34(3):3.

[39] DARYL S, HANS V.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 fitness & sport(eighth edition)[M]. 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2012.

[40] 魏紅. 試論學生體育學習方式的變革[J]. 甘肅教育,2006(8B):61.[41] 季瀏. 深化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關鍵[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39(10):1.

[42]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意見統(tǒng)計分析報告[R].2003:60-62.

[43] 王曉春.《體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評價問題的調(diào)查與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22(5):94.

[44]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意見統(tǒng)計分析報告[R].2007:1-3.

[45] 鄒旭鋁.從學生的角度透視新課程實施后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J].浙江體育科學,2010,32(1):75.

[46] 蔡清田.課程發(fā)展與設計的關鍵DNA-核心素養(yǎng)[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2.

[47] 褚宏啟,崔允漷,辛濤,等.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六人談:筆談[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6, 34(1):1.

[48] 余智.體育素養(yǎng)概念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5,(1):69.

[49] 季瀏.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思考與構建[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9):72.

[50] 蔡青田.核心素養(yǎng)的學理基礎與教育培養(yǎng)[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 36(1): 42.

[51] 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2]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Nurturing the Treasure:Vision and Strategy 2002-2007[M]. Hamburg, Germany:Author,2003.

猜你喜歡
課程改革核心素養(yǎng)
思想教育視域下公民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研究
“雙創(chuàng)”形勢下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改革探索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
基于創(chuàng)意的對口單招色彩課程改革突破點研究
作為“核心素養(yǎng)”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核心素養(yǎng):語文深度課改的靶向
校企協(xié)同實施高職專業(yè)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垣曲县| 满城县| 日照市| 会理县| 湖北省| 大宁县| 霍山县| 永平县| 乌兰察布市| 黄石市| 个旧市| 溧阳市| 阳朔县| 伊宁县| 太原市| 灵璧县| 崇州市| 天等县| 湘阴县| 靖江市| 铁力市| 玉田县| 措勤县| 澄江县| 郸城县| 沛县| 股票| 广丰县| 南皮县| 全州县| 宝山区| 广州市| 特克斯县| 毕节市| 新竹县| 武陟县| 察隅县| 安康市| 荃湾区| 浑源县| 肃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