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 琨
大力推進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是新時代我國文化自信不斷增強的表現(xiàn)。國產劇的海外輸出在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占據著重要地位,已成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策略。中國電視劇從20世紀80年代走出國門,在樹立中國形象、推廣中國文化建設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相比歐美、日韓的電視劇,我國國產電視劇的海外傳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我國海外傳播的電視劇當中,歷史劇作為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劇作題材,讓不同國家、地區(qū)、民族的觀眾領略了中國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歷史典故、時代變遷,如《三國演義》《宋慶齡和她的姐妹們》《鐵齒銅牙紀曉嵐》《雍正王朝》《三國》等,廣受好評。
然而歷史劇在海內傳播中備受關注,并不代表所有歷史劇的海外傳播都效果俱佳。2012年,電視劇《甄嬛傳》在國內視頻點擊達10億人次,收視率排名全國第一,劇作的熱度從中國大陸蔓延到了香港、臺灣地區(qū)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成為近年來國產電視劇的傳奇。2014年,美國公司購買了《甄嬛傳》播放權并重新進行了剪輯,將76集的長劇精剪為6集、每集90分鐘的英文版電視電影,在美國收費視頻網站Netflix播出,這是中國電視劇首次在美國主流媒介平臺以付費形式播出。一時之間,國內各大媒體均對此大加渲染,國人也翹首以盼,希望《甄嬛傳》能夠在異國他鄉(xiāng)再創(chuàng)奇跡。但是其播出后的效果卻不盡人意,Netflix美國站影評分數(shù)為2.5星,加拿大只有1星(滿分為5星)。巨大的收視差異引起了業(yè)內人士對我國電視劇海外傳播現(xiàn)狀的探討。不少專家認為,“文化產品走出國門不能簡單粗暴地兜售,除了制作質量要精良,還要細致考量播出地受眾的審美心理、文化特征等,在貼近性上下功夫?!痹诖耍P者以《甄嬛傳》為例,分析其在海外傳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由此探討相關對策,以期為我國國產歷史劇的海外傳播提供參考。
從接受學的觀點來看,藝術意象的再創(chuàng)造是審美對象在被接受過程中的現(xiàn)實生成,是接受者調動主體性因素進行的意象創(chuàng)造。藝術接受的主體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視界”,與接受者的特定審美心理、思維方式、接受眼光有關。中國人在談論某一問題時一般不是直接切題,而是有一個由次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務、從相關信息到話題的發(fā)展過程。中國人在向別人提出要求時,總是先陳述原因、背景,使對方有個思想準備,引起對方同情和理解,之后才提出自己的具體要求。西方則相反,他們徑直提出要求,開門見山,把話題放在最前面,對原因的陳述和解釋則放在后面。因此,中國電視劇擅長劇作表達脈絡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次要到主要、由一般到復雜,娓娓道來,最后由量變到質變。而西方電視劇往往是開門見山將主要矛盾講出,然后圍繞主線展開情節(jié)。
我國的歷史劇背景復雜、情節(jié)離奇、氣勢恢宏,動輒六七十集,這種“慢熱式”的劇情發(fā)展讓習慣了20集左右篇幅的歐美觀眾難以接受,但是如果大量刪除情節(jié)必然會導致細節(jié)的缺失與劇情的破碎。中國觀眾認為,《甄嬛傳》講述的是美麗善良的女孩甄嬛進入皇宮后的成長史。在一次次被卷入殘酷的宮闈斗爭之時,她不得不用智慧保護自己,最終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單純少女成為一個善于謀權的深宮婦人。電視劇用76集的超長篇幅將一個女孩的成長、成熟過程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中國觀眾頗為鐘愛這種敘事風格,因為循序漸進的發(fā)展變化符合傳統(tǒng)儒家的審美方式。但這種緩慢的進程迥異于美劇的快節(jié)奏發(fā)展,不適合西方觀眾的審美習慣,于是美國團隊對這部作品進行重新剪輯,改變后的劇作以第一人稱重新構建劇情,突出了權力和激情的對立,選擇了最緊張、最激烈的內容,刪除旁枝末節(jié),凸顯女主一生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這種改編符合西方英雌主義的觀影特點,但是也缺少了很多原劇中的細節(jié)鋪墊,導致劇情銜接不夠緊密。在Facebook上,觀眾認為這部劇作最大的問題是缺乏人物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與其說這是精剪過多造成的弊端,不如說這是中西方審美方式不同造成的影響。試想如果《甄嬛傳》毫不改動直接呈現(xiàn)在西方觀眾面前,也許他們會更加無所適從。
一個國家和民族有其獨特的審美和情趣,這種審美情趣會影響到方方面面。從接受學的角度來看,中西方對《甄嬛傳》的理解差異在于審美情趣的不同,我們需要承認這種差異,對受眾心理進行準確定位和區(qū)分,并非一味展示古代文化就能贏得海外市場,應該挑選一些符合歐美觀眾審美心理的電視劇進行大力宣傳。
我國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很多優(yōu)秀的電視劇為展現(xiàn)波瀾壯闊的歷史原貌,盡量去追求與真實歷史的相似。但是經歷數(shù)千年的時代發(fā)展、科技進步,現(xiàn)代的中國人對很多古老的傳統(tǒng)尚不能完全理解,這些文化對從未接觸過中國歷史的外國人來說領會起來愈發(fā)困難。這就是霍斯金斯和米盧斯提出的“文化折扣”,文化背景的差異使得國際市場中的文化產品不被其他地區(qū)觀眾認同或理解,從而導致文化價值的減少。
《甄嬛傳》中最重要的兩個關鍵詞是“宮斗”和“奪嫡”,但對西方人而言,他們很難理解那些表面看似風光的后宮佳麗們的內心真實想法以及無奈的生存狀況,更不知儲位之爭對后宮女人以及整個國家運轉的重要性。這是一場生死攸關、你死我活的戰(zhàn)爭,關系到每個人的命運,為了贏得這場戰(zhàn)爭,她們可能變得面目猙獰、心狠手辣、不擇手段、殘害異己。她們用自己的青春與生命去撞擊封建社會的最高權力統(tǒng)治,最后落得青春隕落或是終身孤獨。歐洲也有君主制,在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中,議會及政府掌握治理國家的權力,英國女王是“統(tǒng)而不治”,她只是國家的一種象征,沒有實權。近些年,大眾對王室的關注更多的是娛樂性,英國戴安娜王妃的王室婚姻、凱特王妃的穿衣打扮成為大眾茶余飯后的談資。生活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的觀眾很難理解中國封建社會王室內部之間的種種斗爭。具體到《甄嬛傳》,外國觀眾被各種身份、地位不同的妃嬪搞得暈頭轉向,直到看完還沒弄清楚各個人物之間的關系,理解起來非常吃力。
針對“文化折扣”帶來的理解差異可以采取強化共性的方式進行改善。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孕育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價值理念。同樣,這些觀念也適應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從題材上講,電視劇《瑯琊榜》在減少“文化折扣”、調和文化差異方面是一個很好的范例,其與法國經典文學《基督山伯爵》在劇情設計上的異曲同工之妙使得異國觀眾更有親切感。美國觀眾評價,“《瑯琊榜》雖是一部歷史劇,但以‘復仇’為主線的故事可以發(fā)生在中國歷史以及世界歷史中的任何一個時代,理解起來不費力氣”。選擇這種題材的作品進行海外傳播能夠減少西方觀眾的理解難度,最大程度上避開“文化折扣”所帶來的影響。
語言的譯制水平是影響中國電視劇海外傳播的關鍵因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語境特點,中國的文化屬于高語境文化,西方文化屬于低語境文化,即我們的文化只有一小部分能夠通過編碼翻譯的方式進行轉換,而西方文化則大部分都可以通過編碼翻譯的方式進行解決,這一點對歷史劇來說,影響非常顯著?!墩鐙謧鳌返钠环g成了《Empresses in the Palace》(宮中的后妃們),這種翻譯方式完全忽略了甄嬛的女主位置。另外,清朝皇室中各種紛繁復雜的等級,如尊位、等級、稱謂、問候語等,要求翻譯得準確又不失韻味著實困難。或是這一原因導致美版《甄嬛傳》的翻譯十分滑稽,劇中人物“甄嬛”翻譯成了“Real Ring”,“華妃”翻譯成了“Hua Fly”,“葉答應”翻譯成了“Leaf Agree”,這種翻譯方式實在過于直白。問候語“皇上萬福金安”翻譯為“Good morning,your majesty”。經典詞語“一丈紅”翻譯為“The Scarlet Red”,“驚鴻舞”翻譯為“Flying Wild Goose”,讓人頗為尷尬。詩詞的翻譯難度更大,“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翻譯是“To capture the heart of my fated lover and cling together till our hair turns gray”,“嬛嬛一裊楚宮腰”的翻譯是“The slim waist of the concubines of the Chu palace”,原句的詩意與浪漫蕩然無存。
漢語的準確翻譯并非易事,特別是電視劇的翻譯還需結合劇情與意境,更為困難。但是目前電視劇翻譯團隊的組建并不正規(guī),很多翻譯人員是由于共同的興趣愛好臨時組建起來的。面對時間短、任務重的電視劇翻譯,這種團隊的工作方式雖然靈活但是專業(yè)性略顯不足,以至于很多翻譯都經不起推敲,十分滑稽。對歷史劇來說,這種情況更加突出。這就要求我國要成立更為專業(yè)的翻譯團隊,明確內部分工,進行精細化管理,同時后期的校正工作也要同步跟進,最大限度地弱化語言問題所造成的理解差異,降低文化疏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