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娟 李玲君 施佳莉
摘 要: 作為中國對外宣傳紀錄片之一,《遠方的家》以豐富的文化內容,將中國不同風貌展現給全世界。字幕翻譯對于外國理解中國國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成語,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字表達方式,其翻譯如何對文化傳播和國家形象的表達作用顯著。本文以《遠方的家》之《長城內外》為例,將外宣紀錄片中成語字幕翻譯與對外文化傳播及國家形象表達結合起來,從國家形象的體、魂、形、象四個方面探究成語字幕翻譯的準確性,提出更加有利于對外文化傳播和樹立國家形象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 外宣紀錄片 成語翻譯 文化傳播 國家形象
1.引言
外宣紀錄片作為真實地展示中國的大國形象及特定的風土人情的媒介,其翻譯要完成兩個任務:清晰傳達源語的信息,貼近國外受眾的語言習慣;喚起受眾的文化共鳴,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遠方的家》之《長城內外》使用了大量的成語,其翻譯直接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傳播及國家形象的樹立。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美國政治學家布?。˙oulding,K.E.)觀點)。根據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對國家形象的定義,他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大體而言,內容包括國家的體、魂、形、象四個方面,研究、塑造、傳播三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是體,就是客觀存在的條件:國土、人口、資源、地理、天文、氣象等自然生態(tài)和生存狀況;其次是魂,就是政黨、政權、典章、制度、法律、道德和主流歷史文化及價值觀;再次是形,就是城市、村莊、古跡、文物、建筑、園林、產業(yè)、企業(yè)、產品和教育、衛(wèi)生、科技、國防實力;最后是象,就是民族風俗、行為規(guī)范、文明禮貌、待人接物、國際交往、公共服務所表現的品相和文學藝術、影視作品、新聞傳媒中所描繪的國家印象。
目前,國內對于大型外宣紀錄片的字幕翻譯較少,尤其是其中成語字幕的翻譯,本文將從柳斌杰院長定義的國家形象的體、魂、形、象四個方面出發(fā),探究外宣紀錄片中成語字幕翻譯的準確性,并提出相應的翻譯改進策略,以促進中國文化傳播和國際形象的樹立。
2.《遠方的家》之《長城內外》翻譯實例分析
本文將從體、魂、形、象國家形象四個內容方面,分析探討外宣紀錄片以《遠方的家》之《長城內外》中成語的英譯問題,并對其不足提出改進意見。
2.1體。國家形象中的體,就是客觀存在的條件:國土、人口、資源、地理、天文、氣象等自然生態(tài)和生存狀況。在紀錄片《遠方的家》之《長城內外》中,運用很多成語描寫我國的客觀地理條件。
以其中對“崇山峻嶺”一詞的翻譯為例,“崇山峻嶺”在該紀錄片中屬于高頻使用成語,這與我國的地理環(huán)境特征及該紀錄片所調查的對象——長城所處的環(huán)境特征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對崇山峻嶺的準確翻譯是十分必要的。崇山峻嶺的中文含義是指高而陡峻的山嶺?!俺纭笔歉叩囊馑?;“峻”是山高而陡。
英文翻譯有l(wèi)ofty and precipitous peaks, high mountains and lofty hills, lofty mountains and high ranges等。在紀錄片中,在某些集數中,崇山峻嶺被完整地翻譯出來,如在18集中:崇山峻嶺翻譯成lofty mountains and high ranges;在更多的其他集數中,崇山峻嶺都用了減譯法,將其之翻譯成為lofty mountains,甚至將第20集的“崇山峻嶺之間”直接譯為“between the mountains”。根據減譯的原則是刪去一些可有可無的,或者有了反嫌累贅,或者違背譯文語言習慣的語言單位。但省略不是把原文的某些思想內容刪去,因為譯文中雖無其形而已有其意,或者在譯文中是不言而喻的,只是減去原文的某些冗余信息,或出于漢語表達需要不必譯出的語言單位。將崇山峻嶺翻譯成between the mountains顯然是不合理的,失去其成語的內在含義,無法表達出險、高、陡峭的地理特征與文化因素,將崇山峻嶺直接譯為lofty mountains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某種程度上,崇山和峻嶺所表達的意義相近,在影視中為了考慮畫面幀與字幕長短的因素,其必要的省略是合理的。因此,要正確地使用減譯法,在能完整地表達其內涵意義的前提下省略重復信息,以正確反映我國資源地理等自然生態(tài)特點。
2.2魂。國家形象中的魂,就是政黨、政權、典章、制度、法律、道德和主流歷史文化及價值觀。在紀錄片《遠方的家》之《長城內外》中,除了用成語描寫長城的地理地貌外,也體現了相關地區(qū)的思想、價值觀等。
在《長城內外》第16集《京東長城 奇在遵化》中,“天人合一”翻譯為“Unity of Heaven and Man”。天人合一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崇尚的一種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系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對象的關系,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系之中。天人合一,合一是強調一種和諧、融洽,而不是“一致,完整”。中國傳統(tǒng)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天”是指外在自然;“天亦有喜怒之心,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這些都是天人合一的最初思想淵源。當代多被解釋為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能夠領會所有生命的語言,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與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取得對方生命的信任并和諧共存,與大自然和諧共存,人與物質、物質與物質極度巧妙完美地結合。紀錄片中將“天人合一”直譯為“Unity of Heaven and Man”,天與人的結合、一致,而在西方文化中,“heaven”指天堂,天堂與人的結合,一致,會使外國觀眾產生歧義與疑慮。而且unity沒有體現出本詞所蘊含的自然與人類和諧相處的含義,也不能體現出我國重視環(huán)境保護的良好形象。使用意譯法可翻譯為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更加準確地解釋了天人合一包含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含義,有利于宣揚我國重視環(huán)境保護的大國形象,體現出我國的主流意識文化與價值觀。
2.3形。國家形象中的形,就是城市、村莊、古跡、文物、建筑、園林、產業(yè)、企業(yè)、產品和教育、衛(wèi)生、科技、國防實力。
在《遠方的家》之《長城內外》43集中,“這里的老字號鱗次櫛比”翻譯為:rows of old and famous shops here。鱗次櫛比,出自古文出《詩·周頌·良耜》:“獲之挃挃,積之粟粟。其崇如墉,其比如櫛。”這是一首秋收之后祭祀用的詩歌,表現了當時的農業(yè)耕作方式和傳統(tǒng)。這段話的意思大致是:收割谷物的鐮刀揮舞發(fā)出的聲響,收成的莊稼堆積如山。它們看起來就像是高聳的城墻,排列得很廣而且整整齊齊地像梳子一樣。過了一千年左右,這個詞的上半部分出現在南朝宋國鮑照的詩《詠史》里面:“京城十二衢,飛甍各鱗次?!敝v的是京城的十二條(可能表示很多,不一定是具體的數目)大道兩邊高聳的屋脊排列得像魚鱗一樣密集。這首詩的前部分基本就是用來渲染京城的奢華,后半部分才是表示自己的心跡。一千年后陳貞慧的《秋園雜佩·蘭》中:“自長橋以至大街;鱗次櫛比;春光皆馥也。”詩人從長橋一直走走道大街上面,看見各種建筑排列得整整齊齊,空氣中彌漫著春天的花香,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F在我們一般都用“鱗次櫛比”這個詞形容房屋或者船只密集而且整齊。因此,不論是從鱗次櫛比的成語歷程演化,還是它的現代意義,都可以展示出中國在從古至今的一種繁榮盛世下的建筑特色。在紀錄片中將其翻譯成“rows of”,雖然意義上表達的是“一排排的(房子)”,然而在考慮到鱗次櫛比的歷史意義和其展現的建筑特色來說,光是“rows of”不能很好地表達出其真正意義。在紀錄片中鱗次櫛比所形容的名詞是“老字號”,一般來說,“老字號”是屬于具有悠久歷史傳統(tǒng)的商鋪,體現出中國傳統(tǒng)商業(yè)的發(fā)展繁榮。在此處,將鱗次櫛比翻譯成“rows upon rows of”更能體現出當地老字號整齊劃一排列的場景,展現中國傳統(tǒng)商業(yè)發(fā)展的繁榮景象。
2.4象。國家形象中的象,就是民族風俗、行為規(guī)范、文明禮貌、待人接物、國際交往、公共服務所表現的品相和文學藝術、影視作品、新聞傳媒中所描繪的國家印象。
《長城內外》中第23集《潮白河畔 別樣生活》中對“綠林好漢”的翻譯為:“Calculating heroes of the forest...”?!熬G林好漢”泛指結伙聚集山林之間反抗政府或搶劫財物的有組織集團。出自《后漢書·劉玄傳》:“王莽末,南方饑饉,人庶群入野澤,掘鳧芘而食之,更相侵奪。……于是諸亡命馬武、王常、成丹等往從之;共攻離鄉(xiāng)聚,臧于綠林中,數月間至七八千人?!敝妇奂搅址纯狗饨ńy(tǒng)治階級的人們。綠林好漢多受儒家影響忠義等思想為其精神原動力。直接將綠林好漢翻譯為“heroes of the forest”會造成歧義,“森林里的英雄”對于中國人來說都不能理解。這個翻譯既不能傳達“綠林好漢”所包含的反抗精神,又不能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采用意譯法可翻譯為:“Heroes against tyranny.”。采用意譯法使“綠林好漢”這一成語的含義更加清晰地傳達給外國觀眾,展示了我國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內涵,同時有助于宣揚堅持民主,反抗暴政,富有反抗精神的民族形象。
3.結語
語言是特殊的社會現象,是人們認識和思維活動長期抽象化的結果,它通過詞和句子構成,鞏固下來,成為人們交往和社會化發(fā)展的工具。成語,作為一種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語言形式成語中富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對于宣揚文化內涵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展示紀錄片中國家形象的表達有著更加重要的使命。筆者以文化傳播和國家形象的樹立為視角,對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的《遠方的家——長城內外》中的成語翻譯進行了實例分析。觀看了六十集紀錄片并整理出當中的成語,對其進行分門別類,并對紀錄片中的成語翻譯進行成語來源分析,文化內涵分析,所表達的國家形象影響分析,找出其間使用頻率高的成語,分析其恰當合適之處,也找出紀錄片中原來成語翻譯的不足之處,并且提出改進方法。通過改進,使外宣紀錄片達到準確傳達信息、呈現事實、傳播文化的目的,最終在國際社會塑造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但是鑒于研究的紀錄片的范圍和種類較為狹窄,對于其他類型的外宣紀錄片中的成語研究并未涉及,是否有共通的不足之處也未總結得很完善。對于這種大型外宣紀錄片,我們觀看的數量并不完全足夠,較為集中。紀錄片也不同于一般的傳播方式,是音、影、象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字幕的翻譯需要考慮的因素較為復雜,與普通文學的翻譯方式不盡相同。因此,如何在外宣紀錄片中翻譯成語能夠更好地展示中國的良好形象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和發(fā)掘。
參考文獻:
[1]段文頗,趙欣.國家形象傳播視角下的外宣紀錄片翻譯淺析——以2011年CCTV-4《走遍中國》2、3、4月為例[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2]柳斌杰.國家形象是篇大文章[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2).
[3]周明偉.對外傳播中的國家形象設計[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13-14.
[4]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