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金息
堯沙禹土塑千年,總為尋常百姓餐。
若使一朝空豆粟,翻來自可覆江川。
——《古粗陶碗》
一顆匠心,一方黏泥,在一雙巧手的捏制下,它摶土而成,婉轉(zhuǎn)而生;它在陶輪上旋轉(zhuǎn),翩躚起舞;它瘋狂熱戀,經(jīng)歷烈火的淬禮。隨后,它走入尋常百姓家中,日子如流水,平緩地流淌。時而在冷水中沐浴,時而在蒸籠里桑拿;有時被捧在手心,有時被扔在水盆;它吃過素,茹過葷,五味雜陳,嘗盡百般滋味。它,不是元青花,不是明斗彩,也不是清琺瑯,只是——一只粗陶碗。
百年滄?!肮琵埜G”
一座古龍窯,內(nèi)壁殘留著燒制留下的釉痕,見證了它的古老和滄桑,也保存了民間技藝的火種。
在桂林市臨桂區(qū)五通鎮(zhèn)桐山村的一個小山坡上,一座歷經(jīng)百年的古龍窯的爐火仍在燃燒。它由9座單窯串聯(lián)在一起,從下往上一字排開,窯與窯相通,如一條伏地盤踞的蒼龍,故名“龍窯”。龍窯窯身用巖石、紅磚和黃土壘砌而成,上方建有磚柱木結構長廊,瓦檐遮蓋,以遮陽避雨。共有19個窯口和火眼,窯頭在下方,窯尾居上,為排煙道。
建造龍窯的選址很有講究,一般選在坡地上,窯體傾斜設置,產(chǎn)生煙囪效應,能克服料垛阻力,使空氣流通更順暢。窯體坡度約30°,坡面越陡,燒窯時火焰抽力越大,越節(jié)省燃料。古人利用自然山坡和火焰上升的原理建窯,顯現(xiàn)匠人的非凡創(chuàng)造力。
遠近聞名“桐山碗”
民謠云:五通甘蔗,仁和爆竿;東板草席,桐山粗碗。五通鎮(zhèn)是原義寧縣府所在地,是桂北四大古鎮(zhèn)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許多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在這里代代相傳。發(fā)源于越城嶺余脈橫嶺界的義江,從五通古鎮(zhèn)穿流而過,蜿蜒曲折,靜靜流淌。以前在義江流域各鄉(xiāng)鎮(zhèn)集市賣的陶碗、陶盆、壇壇罐罐多數(shù)都是桐山龍窯燒制的,桐山碗在當?shù)馗沁h近聞名。
在義江流域有數(shù)百個村莊,燒制陶器的村莊甚少,為何桐山村獨辟蹊徑?據(jù)村里的老人介紹,桐山村燒制陶器的歷史始于何年何月已無史料可考。當年貴州一位黃姓師傅因避亂到桐山村安家,以制陶手藝為業(yè),并逐漸傳授給村民,產(chǎn)業(yè)不斷做大,至今少說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桐山村燒制的粗陶碗,當?shù)厝怂追Q“粗碗”,以實惠、耐用、透氣、耐蒸而出名,現(xiàn)在農(nóng)村辦酒席蒸扣肉,很多地方都還沿用桐山碗。
20世紀70年代初,是桐山村燒制粗陶器最鼎盛的時期,成為當?shù)刂匾慕?jīng)濟產(chǎn)業(yè)。村里有5個生產(chǎn)隊,每個生產(chǎn)隊幾十人出工,每天兩三百人的勞動場面,熱鬧非凡,蔚為壯觀。當時最多的時候有6座窯,每座窯一個月最多能燒制3窯,可見當時的產(chǎn)量是很大的。
燒制的產(chǎn)品有碗、缽、茶壺、水缸、米缸、酒壇、酸壇子等家中日用陶器。產(chǎn)品繁多,小到只能裝兩三斤東西的豆醬壇子,大到可裝兩三擔水的大水缸。但當時的主要產(chǎn)品是豆腐乳壇子,供給桂林市豆腐乳廠,需求量很大。無論產(chǎn)品大小,全部工序都是純手工制作完成的,沒有模型,更沒有機器設備。
到80年代初農(nóng)村分田到戶后,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農(nóng)村辦紅白喜事的菜品陸續(xù)增多,碗的需求量日漸增大,產(chǎn)品也根據(jù)市場需求,逐漸以碗為主。桐山村的龍窯也由生產(chǎn)隊集體燒制轉(zhuǎn)為各家各戶獨立燒制或者幾個家庭聯(lián)合燒制。
現(xiàn)在,只剩一座龍窯,產(chǎn)品也很單一,只燒制粗陶碗一種產(chǎn)品。
傳統(tǒng)工藝拙樸之美
桐山粗陶制作一直沿用傳統(tǒng)手工藝,延續(xù)百年。有煉土、制坯、曬坯、修坯、施釉、燒窯、出窯等工序。制作工具也十分簡單,如陶輪(俗稱“地車”)、碗模、泥弓等,都是師傅們親手制作的。
煉土。就是從田間取土回來,按比例摻入一定的沙子,在水池中浸泡一兩天,放干水后用?;蛉嗽诔刂衼砘夭劝?,使之均勻、細膩,更有韌性。然后將泥搬至作坊,反復揉搓,把泥中較粗的沙石顆粒剔除后方能制作坯件。“要燒出一個好碗,泥巴是很重要的,不是隨便一坨泥巴都可以?!睘榱送诘胶酶G泥,經(jīng)常要挖到2米以下才能找到,白蠟泥是制作粗陶器的最佳泥料,工匠們稱之為“佳泥”。
制坯。將一團黏土放入模具中,一手轉(zhuǎn)動陶輪,一手控制木閘,用木閘按壓住模具中的黏泥,不到一分鐘,一個碗坯子就成型了,然后切邊、拉邊、潤水、光滑。潤水時水放多了,碗易開裂;水放少了,碗很粗糙,放多少水全憑師傅的經(jīng)驗把握。制坯是最能體現(xiàn)制作水平高低的環(huán)節(jié)。制坯成型后將碗置于模具中晾曬,稱為“曬坯”。然后將碗坯從模具中脫出,并繼續(xù)讓其自然風干后進行修坯,去除碗邊的棱角和坯件上的瑕疵。
施釉(俗稱“上釉”)。即在成型的坯體表面施以釉漿。通常采用蕩釉、浸釉、吹釉、噴釉、淋釉等方法施釉,按坯體的形狀、厚薄,采用相應的施釉方法。桐山碗用浸釉方式施釉。其使用的釉漿是用谷殼灰、石灰粉、紅泥等天然的礦物質(zhì)自制而成,俗稱原礦釉。其中鉛、鉻、汞等重金屬離子的含量微乎其微,屬于生態(tài)環(huán)保型釉漿。紅泥的含量決定燒制后碗的顏色,紅泥含量多了,碗偏黑色;紅泥含量少了,碗偏青色。
雙手捧著十個一垛的碗坯,將其邊緣至碗底約三分之二的部分浸在釉漿中均勻、迅速地轉(zhuǎn)動一周,在碗的周圍施釉。碗底不能施釉,如果碗底有釉,燒制出來的碗就會粘在一起,不能分開,成為廢品。
燒窯。桐山龍窯采用茅草、松枝等柴草做燃料,溫度在1100℃左右,需要連續(xù)燒火三天三夜才能停火,要燒掉一萬多斤柴草。?;鸷笠?天以上,待窯內(nèi)自然降溫到適當溫度后方可出窯。燒窯全憑工匠的經(jīng)驗,像蘇東東師傅這樣有著幾十年經(jīng)驗的老匠人,在燒窯時仍然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他經(jīng)常把“一燒二釉三制坯”的行話掛在嘴邊,“燒窯時火候掌握不好,拉坯塑形做得再好也是白忙活?!?/p>
80多歲的蘇春弟老人,14歲開始學做碗。她說年輕的時候日子過得很苦,什么苦活、累活都干過,現(xiàn)在身體沒有什么大的毛病,就是腳和腰沒有力氣
技藝傳承路在何方
如今桐山村只有蘇東東、唐尚成、蘇玉連三個人在做碗了。“家里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干這‘泥腿子活,從早到晚和泥巴打交道,又臟又累又掙不到大錢,寧可到外面打工或者干別的事業(yè)?!碧K師傅如是說??吹阶孀孑呡厒飨聛淼氖炙嚍l臨失傳,蘇師傅心里十分矛盾。他希望下一代能繼續(xù)傳承下去,但又不忍心看到他們像自己一樣耗費一輩子?!澳怯钟惺裁崔k法呢?現(xiàn)在三個人燒一座龍窯,一窯能燒約兩萬只碗,一只碗賣一塊六七,每年最多只做得出兩窯,一年下來每人就兩萬多元的收入?!碧K師傅長嘆一口氣。
蘇東東,67歲,憨厚、老實、勤懇,有近50年的制陶手藝,三個人當中他年紀最大,做碗時間最長,技術最為老練,是德高望重的老師傅。他開始做碗和壇子的時候都沒有模具,只有一把尺子,其他全憑經(jīng)驗來把握。幫別人定制一米多高的大水缸也只能靠手工細捏慢做。幾十年來,他掌握了過硬的傳統(tǒng)制陶技藝,心靈手巧,身體硬朗。現(xiàn)在每天能做兩三百只碗坯子,挑起一百來斤的擔子,步履輕松自如。
唐尚成,64歲,制碗、碾米、當村干部、園林綠化樣樣干過,祖上幾代人都是以“窯”謀生。他的母親蘇春弟14歲開始做學徒和幫工,挑泥、踩泥、做壇子,圩日還要挑壇子到五通圩上換米,10個碗換一筒米。從16歲開始就挑著壇子到桂林市解放橋一帶賣給船上的老板,早上天還沒亮就挑著壇子出發(fā),帶著晌午飯在路上吃,下午才能到桂林。賣了壇子后要在桂林住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才返程回家。
現(xiàn)在86歲的蘇春弟老人精神矍鑠,身體硬朗。她說年輕的時候日子過得很苦,什么苦活、累活都干過,現(xiàn)在身體沒有什么大的毛病,就是腳和腰沒有力氣,應該是年輕的時候勞累過度造成的。
蘇春弟老人的弟弟蘇德超今年79歲,也是制陶的一把好手。父親蘇祖茂和叔叔蘇祖先那時在當?shù)囟际切∮忻麣獾氖炙嚾耍赣H擅長做壇子,叔叔擅長做碗。
蘇玉連,55歲,制碗30余年,祖輩都是制陶手藝人,爺爺蘇祖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就做壇子謀生。
粗陶傳統(tǒng)制作工藝被譽為“泥與火的藝術”。由于工藝復雜、程序繁多、效率不高,年輕人都不愿學。同時,因生活條件改善,瓷、鐵、玻璃、塑料等容器的沖擊,粗陶制品市場萎縮,這門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手工藝正瀕臨失傳。
《古粗陶碗》詩云:堯沙禹土塑千年,總為尋常百姓餐。若使一朝空豆粟,翻來自可覆江山。拙樸的粗陶碗相對于瓷碗而言,給人們直接的感覺是表面不光滑,比較粗糙,缺少如瓷器般的玉質(zhì)美。陶碗的這種粗糙,是因為沒有過多的加工,只是用最簡單的方法把它制造出來,使它更貼近與人的自然情感。陶碗的美在于自然的變化,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水質(zhì)、不同的燃燒材料等諸多不同的因素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色澤;而不同的手工制造方式又會產(chǎn)生不同的肌理變化。
端一只粗陶碗,從嗅覺上實實在在地感受泥土的味道,這種樸素的美,往往會給我們安靜祥和、返璞歸真之感,更讓人鐘情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