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泉
《鴻門宴》給我們展示了一場以劉項為主角的歷史盛宴,這一場由范增導演項羽主持的大宴對赴宴者劉邦而言,是一場不想去又不得不去、去了就想如何逃離的宴會,更是一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危機四伏的刀斧宴,最后劉邦成功化解危機,靠的是誰,張良!可以這樣說,與其說是劉邦化解了宴會上的危機,成功逃脫必殺局,還不如說是張良穩(wěn)住了項羽,打敗了范增,救“活”了劉邦,在這場宴會危機中,張良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一、忠言擱置,陡生宴前危機
在風起云涌的秦末反暴政的大潮中,起初劉邦的勢頭可以稱得上是順風順水的,一路過關斬將,進軍關中,破函谷關,虜秦子嬰,但劉邦入咸陽后,看到“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shù),意欲留居之”(《史記留侯世家》語),樊噲諫,劉邦不聽,直到張良說了劉邦的行為簡直就是“助桀為虐”的狠話,劉邦才悻悻然回軍霸上。然而盡管張良的話猶在耳旁,但劉邦內(nèi)心依然是在做著“距關,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的美夢。劉邦的美夢自然就是項羽的噩夢,項羽豈能善罷甘休?項羽有實力打破劉邦的美夢,擁兵四十萬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大壯士怎么會把區(qū)區(qū)十萬兵的劉邦放在眼中,楚霸王一句“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劉邦厄運難逃,危機陡生。從表面上看,這個危機的產(chǎn)生確實有曹無傷告密的因素在,更有范增的火上澆油起到的作用,但如果劉邦確實沒有“王關中”的野心,曹無傷的告密豈能有用?有“王關中”的野心并不是劉邦的錯,錯就錯在此時不該顯露出來,而“距關,毋內(nèi)諸侯”的臭招自然是背著自己的第一謀士張良所為,可以說是“不聽張良言,危機在眼前”,危機的產(chǎn)生就是因為不聽張良的忠言。
二、運籌帷幄,應對宴中危機
危機已經(jīng)存在,如何化解?只有張良!
首先張良的人格魅力就已經(jīng)在冥冥之中替劉邦做好了化解危機的鋪墊。張良作為原韓國的貴公子,好心救了犯殺人罪的項伯,原也不求回報,這就是先秦時節(jié)慷慨之風的體現(xiàn)吧,殊不知張良不求回報,回報卻讓他輔佐的劉邦極其幸運的獲得了,項伯要救張良,張良不能丟下劉邦,所以項伯救張良就等同救了劉邦。不是這樣的話,項羽無需擺鴻門宴,劉邦自是難逃破敗,遑論后來成為大漢天子??梢赃@樣說恰恰是因為有了鴻門宴,才有了轉(zhuǎn)化危機的可能,劉邦也才就有了逃生的可能。還可以這樣說,項羽鴻門設宴,與其說是準備“宰割”劉邦,還不如說是在為劉邦化解“宰割”,否則何需設宴,揮軍而攻之即可,何必這么麻煩,其結(jié)果是劉邦死了,還不知道是怎樣死的;而有這個轉(zhuǎn)機,就是靠張良!
明知此宴非好宴,不去又不行,那就只有去,去了如何應對?要知道對方設宴固然是等劉邦前去謝罪,但對方有范增,有范增自然也必然有殺招,這是不用想的問題,該想的是如何能夠躲開這些殺招?要知道,如果不能躲開這些殺招,一旦前去就一定是死路一條的話,劉邦是肯定不會去赴宴的,這個后來貴為天子的人,在危難時節(jié)可以把自己的親生兒女踹下車去以圖自己逃生,要他去赴死自是不可能。筆者認為,張良首先是要讓劉邦消除顧慮去赴宴,這一點憑張良的智慧是不成問題的;接著是劉邦在宴會上如何具體應對的問題,可能張良連如何謙卑地謝罪如何不激怒項羽利用項羽的性格特點小心地回答項羽的話如何盡力消除范增的作用都設計演練好了,看第二天劉邦的那一番“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懇切的話,句句謙卑又句句在理,這讓一貫喜歡聽人說好話的項羽多么受用,可能連范增在旁都想不出什么話來反駁,只能干著急;更不用說后面的“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的話,讓項羽可能都覺得確實是自己受了“小人”的蠱惑,差點毀了自己“恭敬慈愛”(《史記淮陰侯列傳》語)的名聲,所以還慷慨地把那個不懷好意的告密者曹無傷給“揭發(fā)”了出來,張良在幫劉邦化解危機的同時還獲得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大禮”,挖出了自己隊伍里的內(nèi)奸,而此時的范增估計是欲哭無淚了,不是范增不行呀,只因張良太厲害,好一個張良!劉邦說的幾句話,可以說凝聚了張良的智慧,使得項羽殺心頓消,一場本來準備把劉邦當成“魚肉”的鴻門宴變成了項羽款待朋友甚至帶有道歉意味的真正的宴會了。范增苦心孤詣之謀片刻之間雪消冰散,才不管你范增使多少眼色,舉多少次玉玦,我項羽已經(jīng)不想殺朋友劉邦了,他與我戮力同心,他沒有異心,我何必殺他?至此,宴會中的危機一一都在昨夜的算計當中,早就有了應對之策,只是沒有想到化解得如此容易,由此可見張良昨夜的運籌帷幄之功力的爐火純青。
三、急中生智,化解突發(fā)危機
看似危機過去了,誰知險象又生,范增一看自己的布局被張良輕而易舉地破解,自是不會甘心,而且作為項羽的第一謀士,其智慧謀略自然也不可小覷,故而在“數(shù)目項王”而項羽故作不知,“舉所配玉玦”多次示項王,項羽還是裝聾作啞,首先謀劃的種種失去作用后,立刻想出了新的絕招,喊出項莊,要他舞劍來擊殺沛公“于坐”。此時的劉邦,固然有項伯這個笨蛋的“翼蔽”得一時的免殺,但也只可能躲得了一時,因為項莊領了范增的必殺令,項羽也不會加以制止,要知道項羽原本也是打算殺劉邦的,否則不會有范增的一系列暗示,只不過他的“婦人之仁”怕留下罵名而已,如果項莊果真殺了劉邦,那也會樂觀其成,殺了就殺了吧。
范增是項羽的“亞父”,劉邦命懸一線,看似無可解救了,可惜范增遇到的對手是張良,范增何其不幸!而有張良真是劉邦之大幸!面對此危局,即便是謀略超凡的人也可能手足無措,可張良就是張良,他不可能挺身去擋項莊的劍,但他馬上想到有人可擋——樊噲!
樊噲一進軍帳,盡顯其粗魯,“撞”而入,“披帷”而立,“瞋目而視”,這些舉動在一個劍拔弩張的環(huán)境中著實危險,可張良是誰,早就料定了項羽就吃這一套。果不其然,項羽盡管有“按劍而跽”的本能動作,但仍然給樊噲定性為“壯士”,可見張良料準了樊噲一定是項羽自感相投的人——我輩中人;再看樊噲那一番話,不是張良教他,一個在市集中“以屠狗為事”的粗人能夠說出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倍嗝吹牧x正辭嚴慷慨激昂!而且話中的“細作”之語,不是張良教他,他如何得知(項羽泄密曹無傷時,樊噲并沒有在場),如何說得出這么有“殺傷力”的話。要知道當時外面不是只有樊噲在,還有夏侯嬰、紀信、靳強,估計張良在當時危急之中也非常冷靜理智地做出了正確的判斷,樊噲上,樊噲行!所以一般人認為最后是樊噲救了劉邦,其實不然,救劉邦的是張良,是靠張良的危急中的智慧救的劉邦!這就是張良,在這么危急的關頭,臨機處置:選對出場的人,教會該說的話,達到了化險為夷的效果。
四、從容淡定,徹底消除危機
一場絕殺終于化解,劉邦大喘了一口氣,總算撿回一條命,但呆在虎穴里,總是不放心,劉邦從來都是把自己的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于是借項羽還在因樊噲的話而“未有以應”的帶有歉疚的發(fā)呆的機會,“起如廁”,“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并且把認為救了他一命的樊噲也喊了出來,而“令張良留謝”,劉邦的心思誰都明白:反正再有什么事張良都能夠擺平(當然項羽不明白,范增明白卻無可奈何)。于是張良就從容淡定地替劉邦送禮道歉,這看似平常,卻也只有張良留下才能讓劉邦放心,這當然不需要用上其超人的智慧,但對劉邦而言卻是再吃一顆定心丸。
一場刀陳劍列的宰殺被張良化解于無形。鴻門一宴,項羽敗了,敗得稀里糊涂;劉邦勝了,勝得心驚膽戰(zhàn);范增輸了,輸?shù)脽o可奈何;張良贏了,贏得干凈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