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使用課堂提問的形式開展語文教學,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提問需要注意問題的藝術性,問題需要體現(xiàn)出藝術價值,學生可以通過問題了解課文內容,且教師的提問需要激發(fā)出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增加學生對語文教學的注意力,使語文教學成為高效的課堂教學,下面以《祝?!窞槔勔幌抡Z文課堂提問的藝術:
一、以祥林嫂的人物狀態(tài)變化設問
《祝?!肥钦Z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教師在《祝?!返恼n堂教學中提問,不僅要以了解課文內容為基礎,還需要注意提問的藝術,在提問時應避免問題的概念性,最好針對文中人物的變化提出問題。例如:教師在講解《祝福》時提出祥林嫂的人物性格如何?等問題,而學生普遍對這樣的問題沒有興趣,課文閱讀不認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敷衍了事,影響《祝?!返慕虒W質量和進度。在此情況下,教師反思提出的問題,改變提問方式,教師以祥林嫂的人物狀態(tài)變化為主線提出問題。祥林嫂為何到魯四老爺家做工,又為何嫁給賀老六?祥林嫂再次來到魯鎮(zhèn)后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等問題,學生在這樣的問題下需要認真閱讀課文,做出準確的回答。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課文內容,最主要的是學生在閱讀中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了解祥林嫂的人物性格,且充滿藝術性的提問使學生對《祝?!烦錆M興趣。同樣,教師在其他語文課堂上的提問也需要提高問題的藝術價值,改變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以人物或是事件的發(fā)展狀態(tài)和變化提問,避免問題過于籠統(tǒng)?!蹲8!返恼n堂提問中以祥林嫂的人物狀態(tài)變化設問,是課堂教學中提問藝術的重要體現(xiàn)。
二、以人們對待祥林嫂的態(tài)度設問
人們對待祥林嫂的態(tài)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祝福》的課堂教學中提問,教師可以根據(jù)人們對待祥林嫂的態(tài)度展開提問,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例如:祥林嫂兩次來到魯鎮(zhèn)均收到怎樣的待遇?人們?yōu)楹螘ο榱稚┯羞@樣的態(tài)度?學生在認真閱讀課文的情況下激勵的討論著,表達著自己的看法,而教師則總結學生的看法,并說出自己對以上問題的想法,引動學生思考哪一種才是準確的答案,或是接近真實的答案。人們對祥林嫂的態(tài)度與社會當時的生存觀念有著直接關系,人們從最初的同情到后來的厭惡,將祥林嫂作為農村婦女的典型特點表達到極致。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學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祥林嫂時代的背景和人們的文化水平、生存理念等。人們受到但是社會封建思想的制約,對祥林嫂發(fā)生的不幸并沒有多少同情的因素,反而在很長時間將祥林嫂的不幸作為一種談資,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笑料。教師運用人們對待祥林嫂的態(tài)度提問,充分發(fā)揮出提問藝術的價值和作用,將文章的含義蘊含在問題中,使學生在了解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掌握課文的中心思想。
三、以人們對待祥林嫂的稱呼設問
在祥林嫂改嫁給賀老六之后,接連經受丈夫離世、兒子被狼吃掉的打擊,隨后由于大伯要收回房子,祥林嫂不得已再次回到魯鎮(zhèn)做工,而此時人們對祥林嫂的稱呼仍舊沒有改變,此時,教師可以針對此現(xiàn)象提問,例如:人們對祥林嫂的稱呼是由于習慣嗎?為什么不以賀老六的姓氏稱呼祥林嫂?等諸如此類的問題,處于對當時時代背景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考慮,在討論后學生得知,人們對祥林嫂的稱呼并不是收到習慣或是當?shù)仫L俗的影響,而是從內心深處鄙視祥林嫂改嫁,認為祥林嫂改嫁的行為有失婦德。以人們對祥林嫂的稱呼提問,是對教學內容的升華,使學生了解更多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此外,教師應對《祝福》中的這一部分內容開展拓展教學,了解作者魯迅在同期創(chuàng)作的其他作品,從而對魯迅以及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有深刻的了解和體會。
四、以祥林嫂的結局設問
祥林嫂的結局引人深思,教師可以就此提出疑問,引發(fā)學生對祥林嫂死因的分析和探討,從而得出結論。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要注意使用藝術性的問題,避免問題過于隱晦或是過于直接,導致學生不理解問題的真正意義,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祥林嫂為什么會在“祝福”的時間死去?兇手是誰?只有這樣的問題才能將學生帶入到《祝?!返膶W習中,在了解課文的前提下做出有效回答。
《祝福》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本文以《祝?!窞槔郎\談對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充滿藝術性的提問,對于強化學生對語文教學的興趣,提升語文教學水平至關重要,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藝術性提問,達到改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的目的。在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教學值得教師青睞。
王立強,山東博興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