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嘉慧
摘 要:建寧縣隸屬于福建省三明市,是一個歷史悠久,建制久遠的古縣。當?shù)刈匀淮迓鋽?shù)量多,古地名保存較完好,具有較大的地名用字研究價值。在建寧縣地名用字中,“寮”字指房屋的意思。但是“寮”字的本義是什么,又是如何發(fā)展到地名中“小屋”之義的,這正是本文的研究核心。
關鍵詞:半寮;寮與僚
寮在現(xiàn)代漢語中指小屋。在建寧縣地名中出現(xiàn)也是此意。例如半寮,就是指半間屋子。這個村落得名于最初所建的房子背大火燒毀因此后來人將此處稱作半寮。但是寮的本義并不是小屋。有很長一段時間寮假借為僚字與僚同指官僚。寮其實是竂字的異體字,即竂字的俗省字,但是今天的“寮”字已經(jīng)取代了“竂”字。在段玉裁注解的《說文》“竂”字部分,也是將“竂”省作“寮”。《字匯》和《正字通》中都有記:“竂,俗作寮?!笨梢姟板肌迸c“竂”同義。許慎《說文》中記曰:“竂,穿也?!倍按?,通也?!倍斡癫米ⅰ墩f文》“竂”字“倉頡篇曰,竂,小空也。西京賦曰交綺豁已疏寮。薛曰,疏,刻穿之也。善曰,倉頡篇云,寮,小窗。魏都賦,皦日籠光于綺寮?!边@里是根據(jù)《說文》中“竂”字穿的義項進行補充。在《倉頡篇》中記載“寮”就是“小空”,即小的中空之處。引用張衡《西京賦》中一句“交綺豁已疏寮”來進一步佐證。薛綜注疏詞句曰:“疏,刻穿也?!彼赃@句的意思應該是窗戶已經(jīng)打開。又有記載李善引《倉頡篇》云,寮指小窗戶。同樣段玉裁也對此給出了佐證,左思的《魏都賦》中有云“皦日籠光于綺寮”,即是說明亮的日光穿過華麗的窗子射進來。呂向注:“寮,窗也?!本_寮就是裝飾雕刻精美的窗戶。在唐代詩人李商隱所作的《碧瓦》一詩中也有用到這個詞“碧瓦銜珠樹,紅輪結綺寮?!钡竭@我們從段玉裁所列舉的幾個例子可以看出他認為許慎所說的竂的穿義其實是指的中空的小窗,這是竂(寮)的本義。段玉裁之后又列舉了竂的另一個常用義項:“按大雅,及而同寮。左傳曰,同官為寮。毛傳曰,寮,官也。箋云,與汝同官,俱為卿士。蓋同官者同居一城。如俗曰同學一處為同窗也。亦假借僚字為之。左傳,泉丘人女奔孟僖子。其僚從之。杜注,鄰女為僚友。”《詩經(jīng)·大雅·板》中有云“我雖異事,及爾同僚?!奔词俏译m然與你各司其職,但卻與你共事為官。這里的僚就是指官。其中“僚通作寮”。段玉裁緊接著指出《左傳》中也有記“同官為寮?!辈⒄J為同在一處做官就像同在一處學習被稱作同窗一樣因而被稱作同寮。僚的官之義假借于寮字。由此可知寮與僚原是同義詞,都指官僚。官僚之義雖然應用最為廣泛,但并不是“僚”的本義。許慎《說文解字》注:“僚,好兒。從人尞聲。力小切。”段玉裁注:“僚,好兒。陳風,皎人僚兮。傳曰。僚、好兒。此僚之本義也。自借為同寮字而本義廢矣。從人,尞聲。力小切。二部?!薄对娊?jīng)·國風·陳風·月出》中:“月出皎兮,皎人僚兮?!边@首詩是借月懷人的一首詩,這句詩講的是月下之人的貌美。月亮出來了,月光明亮,月下的人兒多么美麗。僚是形容人的美貌。好,說文注美也。好兒,自然說的是美貌的人,這才是僚的本義。但是段玉裁還有后句,“自借為同寮字而本義廢矣”,所以僚字后來與寮字變?yōu)橥x字。之后“僚”單指人的意義就淡化了。在以下各本中我們可以看到寮與僚同意的證明。《宋本廣韻》:“僚,同官為僚。又姓,左傳晉楊氏大夫僚安。寮,同上?!薄秲x禮·士冠禮》:“主人之僚友?!编嵶ⅲ骸巴贋榱??!薄墩滞ā贰傲牛姶笱?,及而同僚通作寮?!薄夺屛摹罚骸板?,又本作僚?!薄额惼贰板迹贋殄?。”《龍龕手鑒》也記:“寮,正音聊,同官為也,與僚同?!卞家驗槠洹靶〈啊钡谋玖x,和“同官為寮”的用法,“同窗”也用寮來指代?!墩滞ā分杏洠骸板迹〈耙?。楊慎曰古人謂同官為寮。亦指齊屬同窗為義,又通作僚?!痹诖嘶A上又引申出僧舍的意思。宋道誠的《釋氏要覽》:“言寮者,唐韻云同官為寮,今禪居意取多人同居共司一務,故稱寮也。又欲別律住房名故。”最終由此引申出小屋、房舍之義。如《西廂記諸宮調(diào)》有句唱詞“幾間寮舍,半亞朱扉?!?有房舍就是有人居住,寮字用在地名中表示的就是人聚集的地方,常作通名使用。半寮一名自民國開始沿用至今。
在1981年第一次地名普查后發(fā)現(xiàn)當?shù)爻税脲家酝膺€有方家寮(以方姓蓋茅寮建村得名)、營家寮(三間茅寮開基建村種田而得名)、鋤家寮(以前種田人在此搭茅寮建村得名)。其中的寮都指的是茅寮,即房舍。
參考文獻:
[1]褚亞平.地名學論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福建省建寧縣人民政府.建寧縣地名錄[M].福建省建寧縣人民政府.1981.
[3]秦振夫.(民國)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民國重修邵武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4]段玉裁.(清)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張玉書.(清)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6]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7]楊璐.山東省地名用字探究[D].四川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2016(06).
[8]周文德.“巴”名稱的語源研究述評[J].貴州民族研究,2011(04).
[9]周文德.“沱”與“坨”的地名文化差異[J].中國地名,2012(04).
[10]周文德.重慶政區(qū)地名用字考察[J].中國地名,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