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吳郎
杜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讀詩時間】
杜甫漂泊到四川,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后來,杜甫把草堂讓給一位姓吳的親戚(即詩中吳郎)。不料這姓吳的一來就在草堂插上籬笆,禁止打棗,杜甫為此寫詩去勸告吳郎。
詩的第一句從詩人自己過去怎樣對待鄰婦撲棗說起。第二句說:這位西鄰竟是一個沒有吃的、沒有兒女的老寡婦。詩人等于是在對吳郎說:“對于這樣一個無依無靠的窮苦婦人,我們能不讓她打點棗兒嗎?”
三四兩句緊接一二句,說明杜甫十分同情體諒窮苦人的處境。
五六兩句才落到吳郎身上。這兩句詩言外之意是: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吳郎有點太不體貼人。她本來就是提心吊膽的,吳郎不特別表示親善,也就夠了,卻不該還要插上籬笆。這兩句詩,措詞十分委婉含蓄。
最后兩句是全詩結穴,也是全詩的頂點。上句,杜甫借寡婦的訴苦,指出了寡婦的、同時也是當時廣大人民困窮的社會根源。這就是官吏們的剝削,也就是詩中所謂“征求”,使她窮到了極點。這就是“安史之亂”以來持續(xù)了十多年的戰(zhàn)亂,即所謂“戎馬”。由一個窮苦的寡婦,由一件撲棗的小事,杜甫竟聯(lián)想到整個國家大局,以至于流淚。這是他那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適用主題:善良;憂民
【主題速用】
在我的心中他是感情真摯的良友。當他在洛陽遇到“賜金放逐”的李白。兩人一見如故,同游名勝古跡,同寫萬丈詩篇,同醉同睡同奔放!有詩為證:“醉眼秋共被,攜手日月行”。
在我心中他是急人之難的俠士。他在夔州離開自己住所后,也不能忘記以前常來自己院中打棗為食的鄰家老婦人,特意寫了《又呈吳郎》詩,囑托新主人對她應多加體諒。
在我心中他是善夫慈父?!袄掀蕻嫾垶槠寰郑勺忧冕樧麽炪^”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羅列。瘦妻面復光,癡女頭自櫛”,苦難中充滿樂趣,調侃中充滿溫情。
在我的心中,杜甫是詩圣,是一個與祖國生死相依,與人民休戚與共的炎黃子孫,更是一個熱情善良,情感真摯的鄰家長輩。
雁門胡人歌
崔顥
高山代郡東接燕,雁門胡人家近邊。
解放胡鷹逐塞鳥,能將代馬獵秋田。
山頭野火寒多燒,雨里孤峰濕作煙。
聞道遼西無斗戰(zhàn),時時醉向酒家眠。
【讀詩時間】
這首邊塞詩反映的是邊塞胡人的生活。通過這首詩,可以看出作者的民族觀,他并沒有因為戰(zhàn)爭而把胡人與漢人對立起來,他相信少數(shù)民族絕大多數(shù)也是愛好和平的,他們也是戰(zhàn)爭的受害者,同樣渴望過一種安寧的生活。
首聯(lián)交代了雁門郡的地理環(huán)境和當?shù)睾说姆植?。頷聯(lián)從胡人的放鷹捕鳥、騎馬游獵的生活描寫中,讀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種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氣息,令人耳目一新,仿佛看到了一幅“天蒼蒼,野茫?!钡那铽C畫面。頸聯(lián)生動地描繪了“野火燒山”和“雨濕孤峰”兩幅畫面,意象或濃或淡,或遼闊生動或靜謐蒼茫,而且富于季節(jié)和地域特征。兩句中“寒”與“火”、“濕”與“煙”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另外,山頭野火和煙霧頗似戰(zhàn)爭中的烽火,這對于飽受戰(zhàn)爭之苦的人們來說,很容易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行文上自然地引起下文。尾聯(lián)兩句寫飽受戰(zhàn)爭蹂躪的人們渴望和平,并在和平的環(huán)境中盡情享受生活的情景。
這首詩獨具匠心,別開生面,生動形象地描摹了胡人的生活狀態(tài),有聲有色地寫出了邊地少數(shù)民族好勇尚武,粗獷豪邁的精神面貌。秋日出獵、山頭野燒的代北景色及胡人在和平時期從容醉酒的風習,極其新穎別致。詩中先寫胡人的日常生活,然后寫了一個小插曲,即誤將野火雨霧當作烽煙而最終釋然。在詩人筆下,胡人與漢人一樣,同樣厭惡戰(zhàn)爭并同樣富有人情味,因此賦予了此詩以凝重的反戰(zhàn)主題。
適用主題:和平;民族和解
【主題速用】
敘利亞持續(xù)了七年的內戰(zhàn),原本在今年的三月份這場內戰(zhàn)即將結束。但是因為“化武襲擊”,敘利亞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剛變得安定下來的敘利亞首都卻又變成了戰(zhàn)火紛飛的戰(zhàn)場。每個人都向往著和平的生活:春天,坐在牛背上,聽那牧歌婉轉,牧笛悠揚。夏天,坐在小船上,任雙槳拍打著那碧綠的湖水;秋天,凝神矚望著那金黃的葉子一片片地落下;冬天,欣賞著如絮的雪花在空中翩翩飛舞。正所謂“遼西無斗戰(zhàn)”“ 醉向酒家眠”,心都醉透了!
(作者簡介:楊曉紅,吉林省東遼縣安恕鎮(zhèn)第一中心學校教師。)
(編輯: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