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政
摘 要:“廉”字在中國古典文獻中出現(xiàn)很早,但是其意思經(jīng)過了長期的演化:最初指房屋,然后指器物,然后指人正直端方,或演化成動詞“查訪”之意?!傲弊肿鳌傲疂崱敝v的時代,不應(yīng)早于中唐,亦不應(yīng)晚于北宋。當前廉政研究文獻中,對于古典文獻中的“廉”一律解讀為“廉潔”,乃是一個誤解。產(chǎn)生這種誤解,一方面是由于研究者的知識構(gòu)成局限,但是更重要的則是研究方法存在問題,亟需糾正。
關(guān)鍵詞:“廉”;廉潔;傳統(tǒng)文化;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170(2018)04-0080-06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瑕瑜互見,故“古為今用”“取其糟粕去其精華”乃是我們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但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首當其沖的條件就是要準確理解古典文獻文本。
廉政建設(shè)必須從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學(xué)術(shù)界對“傳統(tǒng)文化中的廉政思想”這個課題也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是綜觀文獻,筆者發(fā)現(xiàn),研究者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廉政思想資料的提取似乎略嫌草率。凡是文本中有“廉”這個字眼的,就一律作為“廉潔”提取出來;甚至沒有提到“廉”字,只要有“義”“理”等字眼的,也作為“廉潔”提取出來。筆者認為,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一方面是由于對“廉”字的含義變遷理解不準確,有望文生義之嫌;另一方面,從深層次來看,可能還反映了廉政文化研究中的一些方法問題。為此,筆者不揣淺陋,撰寫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廉”字的用法變遷
(一)最初的意義:房屋與器物
許慎《說文解字》指出:“廉,仄也。從廣,兼聲。”[1]250又說:“廣:因廣為屋,象對刺高屋之形。凡廣之屬皆從廣?!盵1]249“廉”指房屋的轉(zhuǎn)角之處,取其逼仄之意。具體是指哪個方位,存在爭議。有說是東角,又說是西南角,不知何者為是。但是這個并不是問題的關(guān)鍵。問題的關(guān)鍵是,房屋轉(zhuǎn)角之處必然是有棱有角的,因此“廉”字很早就轉(zhuǎn)義為“有棱有角”的意思。如《呂氏春秋·孟秋紀》就說:“其器廉以深。”
(二)最常見的意義:正直、端方、講原則
由“有棱有角”的意思就進一步引申出指人講原則、正直端方。這實際上是一種“引喻”。如《尚書·皋陶謨》中論“九德”,其中之一就是“簡而廉”;《韓非子·五蠧》:“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后人稱為“廉者不食嗟來之食”。這句話,孟子曾經(jīng)引用,被人們視為“廉”的典范。以上引文中的“廉”字,均應(yīng)作端方、正直、講原則等講。
(三)相對少見的引喻:查訪
然后“廉”字進一步轉(zhuǎn)化成“查訪”的意思。這可能與之前的“講原則”的含義有關(guān)(但是并非處處如此,詳見后文)。因為能執(zhí)行訪查之責(zé)的人,必定是比較講原則的。如《管子·正世》:“人君不廉而變,則暴人不勝,邪亂不興”。石一參注曰:“廉,謂廉察?!盵2]360《漢書·高帝紀下》:“且廉問,有不如吾詔者,以重論之?!逼渲械牧忠彩窃L查之意?!吨芏Y·天官》曰:“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鄭玄注:“聽,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計有六事。弊,斷也。既斷以六事,又以廉為本。善,善其事有辭譽也?!币陨狭?、廉辨等等之“廉”均應(yīng)作“察”字解釋,義為考察、查訪。清代黃生《義府·廉》中對此有詳盡考證。
(四)接近于現(xiàn)代的意義:廉價和廉潔
廉字在宋代具有了“廉價”的意思。如王禹偁《黃岡竹樓記》:“以其價廉而工省也。”同時也開始作“廉潔”講了。例如北宋著名清官包拯在給宋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在此文中“廉”字與“貪”字對舉,其作為“廉潔”理解乃是確鑿無疑的。
到了明代,“廉”字作“廉潔”講開始進入日常語言之中。如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家無余財,稍領(lǐng)饋遺,以給朝夕饔飧之資,未為傷廉?!薄段拿餍∈贰返诹兀骸捌街胸┱f:‘這樣壽禮,清而不俗,就收了他也是不傷廉的?!边@些都是一些貪官污吏的自我辯解。前者實際上是說“因為窮而貪污可以理解”,后者是為自己的“雅賄”辯解。
查唐人吳兢《貞觀政要》一書中有《論貪鄙》一章,其中表彰多人的清廉行為,也批評“貪人不解愛財”,但是有時候也把正常的經(jīng)濟政策說成是“貪鄙”。故其主導(dǎo)思想仍是儒家的“義利之辨”。但是《論貪鄙》一章中沒有見到以“廉”字來表揚一個人??梢娨恢钡教瞥臅r候,都沒有形成相當于現(xiàn)代的“廉潔”一詞的專有概念?!傲弊制毡橛糜谥浮傲疂崱?,應(yīng)不早于中唐,不晚于北宋。
(五)在古文獻中“廉潔”二字偶見連用,但不是一個詞
“廉潔”二字連用,最早見于《楚辭·招魂》:“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沬。主此盛德兮,牽于俗而蕪穢。”宋代洪興祖《楚辭補注》說:“不求曰清,不受曰廉,不污曰潔。”[3]189要特別注意的是:《楚辭》里面的“廉”和“潔”應(yīng)是兩個詞。雙聲詞是現(xiàn)代漢語的用法,不可能穿越到先秦時期去,這是常識。有學(xué)者以《楚辭》中這一句話為依據(jù),斷言“廉潔”一詞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xiàn)了[4],這就混淆了兩個概念,肯定是不對的。這里的“廉”與“潔”是兩個并列的詞。
值得討論的問題是,屈原這里所說的“廉”是不是“廉潔”的意思?我認為不是。屈原說得明白:我從小就“清”、“廉”、“潔”。他小的時候怎么可能“廉潔”呢?“廉潔”只能是成年以后、做了官之后的事情。有人認為,《招魂》并非屈原自招生魂,而是為楚懷王招魂。但是無論是屈原自我招魂還是為楚懷王招魂,都不影響對“廉”字的理解。退一步說,如果是為楚懷王招魂的話,這里的“廉”字就更不應(yīng)當作“廉潔”講。古代帝王富有天下、家國不分,“廉潔”二字從何說起?有一些楚辭注者確實徑直把《招魂》中的“廉潔”當作現(xiàn)代的“廉潔”來理解[5]295,肯定是欠妥的。
從上面的梳理中我們可以看到,“廉”在古代主要指的是正直端方的意思,偶有“訪查”之意,其相當于現(xiàn)代“廉潔”一詞的含義出現(xiàn)得非常晚(應(yīng)不早于北宋)。根據(jù)這個論斷,我們在閱讀古代文獻的時候,要非常注意結(jié)合上下文來確定“廉”字的意思,不可望文生義。
必須指出的是,上面所講的并非什么“新認識”。王力先生所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12版)》中有明確的論述[6]235,筆者充其量只是補充了一點材料而已。
二、對“廉”字的誤讀:幾個例子
目前研究傳統(tǒng)廉政思想的文獻,很大一部分置古漢語的常識于不顧,把古代文獻中所有的“廉”字都認定為“廉潔”。且越是早期的文獻,誤讀就越是常見。此類誤解非常多,筆者無法窮搜,甚至無法分類。筆者在這里只是隨機舉幾個近期看到的例子。
(一)對《尚書·皋陶謨》中“九德”的誤讀
袁北星等說:“原始社會末期,廉政思想開始萌芽?!渡袝じ尢罩儭酚涊d,氏族首領(lǐng)皋陶提出做人和為政應(yīng)具備的‘九德,即‘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其中, ‘簡而廉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廉政文化的思想精髓,可以說是關(guān)于廉政思想觀念的最早記載。”[7]“簡”指的是施政簡要、不煩苛,怎么可能與“廉潔”對舉呢?《尚書》的原意是“施政雖然簡要,但是卻不失原則”(這是中國古代政治的一種理想境界),所謂“簡者多率略,簡而有廉隅者為德”[8]32。況且原始社會末期,公共權(quán)力還十分粗糙,公私劃分還不明確,出現(xiàn)“廉政”的觀念相當困難。《尚書》文字簡略古奧,引用的時候不可不慎之而又慎。
(二)對《周禮·天官》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誤讀
《周禮·天官》曰:“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边@一段文字,清代人黃生在其所著《義府》一書中早已考證清楚,指出“廉”字當作“查訪”講(其實王安石早已提出這個意見,只是論證不及黃生系統(tǒng)而已)。即使沒有讀過《義府》,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知道這個“廉”字不當作“廉潔”講。很簡單,如果“廉”作“廉潔”講的話,那就是對官員的一個考察項目,那么在《周禮》中就絕無理由重復(fù)六次,而應(yīng)當改寫為:“以聽官府之七計……一曰廉,二曰善,三曰能,四曰敬,五曰正,六曰法,七曰辨?!边@樣文法才是通的。但是這里這個“廉”字的來源卻頗為獨特,與“廉”字的起源毫無關(guān)系。它是一個假借字,本字是“覝”。林尹注釋這段話的時候明確說:“廉,察也。廉為覝之借字。說文見部云:‘覝,察也,讀若鐮。”[9]23原來古人嫌“覝”字太過麻煩,就用了一個比較常用的“廉”字來代用,不料后人望文生義,鬧出那么多笑話!
正因為把這一段文字中的“廉”字作“廉潔”講根本講不通,所以很多引用者在解釋這段話的時候干脆就囫圇吞棗。例如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的文章《每日一字·廉》就是這樣處理的[10]。吳慧鋆《<論語>“六廉”教育思想發(fā)微及其意義》也照此辦理[11]。有研究者說得更是煞有介事:“以善良、能干、敬業(yè)、公正、守法、明辨是非六種品格為標準,考核官員是否合格稱職。而在這六種品格之前冠之以‘廉,說明清廉對于官德,具有統(tǒng)率意義?!盵7]錢容德則認為《周禮》中此段內(nèi)容是記載了對于官員的廉潔考核的六項標準[4]。若按錢氏的解讀,則“善、能、敬、正、法、辨”六個字豈不是不翼而飛了?眾口相傳,以訛傳訛,所謂“六廉”的說法反而成了“常識”了。
(三)對《管子·牧民》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誤讀
《管子·牧民第一》說:“國有四維……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現(xiàn)代人在引用這段話的時候,無一例外地把“廉”字理解為“廉潔”。但是聯(lián)系上下文,可知此解錯誤。管子接著說:“廉不蔽惡……不蔽惡則行全。”為什么廉潔了就不會隱瞞罪惡、行動上就不會有瑕疵呢?顯然此處解釋為“正直”合理得多。管子的意思是,一個國家從上到下的人都應(yīng)當行為正直,行為正直了國家就不會隱藏罪惡,因此國家得以保全。反之,如果上下行為不正直,國家就會受到危害。更直接的例證是《管子·權(quán)修第三》:“男女無別,則民無廉恥?!币约啊豆茏印つ撩竦谝弧罚骸胺材撩裾?,欲民之有廉也?!比绻傲弊之斪髁疂嵵v的話,怎么可能跟“男女無別”聯(lián)系起來?怎么可能重點跟老百姓聯(lián)系起來?
石一參注釋“欲民之有廉也”這句話說:“辨于義利之間,明察高潔之行,謂之廉。官長廉則仕途清,人民廉則風(fēng)俗厚?!盵2]184足見《管子》中的“廉”字含義是很寬泛的。認為《管子》中的“廉”字包含了廉潔的意思并無不可,但是直接把這個廉字等同于廉潔則是不妥當?shù)摹?/p>
(四)對《禮記·檀弓下》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誤讀
《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孟子也曾經(jīng)引用這句話,故廣為人知。后來這句話演化成了“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此處的“廉者”應(yīng)當做何理解?筆者認為,仍然應(yīng)當作“端方正直”講。從語境來看,此話與“廉潔”幾乎毫無關(guān)系。一個人于饑餓垂死之際,接受他人的慈善救助,怎么能說是不廉潔呢?這句話實際上是說,一個人正直有尊嚴,不愿意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五)對“孝廉”制度的誤讀
兩漢有“察孝廉”的制度。有學(xué)者認為這是一種良法美制:“從文化比較學(xué)的視野來看,以孝促廉的文化傳統(tǒng)構(gòu)成了中國廉政文化建設(shè)的獨有資源?!盵12]因而主張借用“孝道”來促進政治廉潔。這真是一個大誤會。作者的這個判斷,大約是受到“孝廉”這個詞的字面順序的啟發(fā),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的意思。實際上,在兩漢時期,“察孝”和“察廉”是兩個制度,由于選舉性質(zhì)接近,所以當時的人就把兩項制度合稱為“舉孝廉”,其中并無認為孝道之中包含了廉潔的思想(雖然孝廉制度確實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結(jié)果)[13]。從制度運行的結(jié)果來看,孝廉制度不但無助于政治廉潔,反而惡化了政治生態(tài)。東漢民謠:“舉孝廉,父別居。”東漢田歆任河南尹,其外甥以善于知人而著名。田歆對他說:“今當舉六孝廉,多得貴戚書令,不宜相違。欲自用一名士,以報國家,爾助我求之。”可見“孝廉”制度的實際效果之壞[14]84。
三、關(guān)于傳統(tǒng)文化研究方法的幾點思考
(一)研究者要具備古典文獻的基本知識
要構(gòu)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反腐敗文化體系和制度體系,不可避免地就要從中國古典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研究者對待古典文化要有一個嚴肅、謹慎的態(tài)度,不可過于草率。研究之前應(yīng)當補充一點古典文獻的基本知識。如果確實時間和精力不足,就一定要選擇校勘注釋比較精嚴的版本。不要望文生義,不要隨便使用網(wǎng)絡(luò)材料,也不要隨意使用二三流的文獻。古漢語有其獨特的詞匯和語法,如果不借助高水平的專著,一般研究者很難準確把握文獻的內(nèi)容,就容易出現(xiàn)紕漏。
但是,研究者無論如何也不要犯中等文化水平的人士都不會犯的錯誤。例如,《楚辭·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潔兮”一語,就是不看任何材料,也不能把原文中的“廉潔”解讀成現(xiàn)代意義上的“廉潔”。因為古漢語中是不會出現(xiàn)這種雙聲詞的。古漢語中的“雖然”、“妻子”、“智力”、“委曲”都不能解讀成現(xiàn)代漢語中的相應(yīng)詞匯,否則就會誤讀文本。同樣,《周禮·天官》中的“六計”,把“廉”字解讀成“廉潔”怎么都讀不通。正因為讀不通,所以從唐宋時期起就不斷有人去思考這個“廉”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二)研究者不能故意曲解文獻
筆者再次聲明:本文對于古典文獻中“廉”字用法變遷的討論,王力先生的相關(guān)著作中早已說得很清楚了。王力先生的那部著作,無論是在普通圖書館還是在網(wǎng)上,都非常易得。筆者相信,絕大多數(shù)研究者不可能不具備這樣的基礎(chǔ)知識。那么,他們?yōu)槭裁慈匀粫高@樣的錯誤呢?
首先,絕大多數(shù)研究者在著手研究的時候,在腦子里面很可能都已經(jīng)設(shè)定了一個前提:中國古典文獻中關(guān)于廉潔的文獻是很多的。他為了支持自己的這個論斷,收集資料的時候就把與“廉”字有關(guān)的材料收集進去了。為了支持自己的論點,他往往不愿意去考證“廉”字可能具備的多種含義。這就很容易犯曲解文獻的錯誤。極少數(shù)人可能為了支持自己的觀點而蓄意裁剪、曲解文獻,這當然就更加不足為訓(xùn)了。
其次,有的人可能會基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或者是自尊心而曲解文獻。但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對文化精華與糟粕的準確區(qū)分和有效利用(或改造)的基礎(chǔ)之上。過分夸大民族文化的精華成分,對糟粕成分視若不見或者掩飾曲解,其實并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建立。
(三)關(guān)于“舊瓶裝新酒”
有一些文獻,其中的“廉”字本來不是“廉潔”的意思,但是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現(xiàn)在的使用者已經(jīng)約定俗成地認定這個字就是“廉潔”的意思。前文所舉的“禮儀廉恥國之四維”、“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等,都是這樣的例子。筆者認為,對于這些文獻,如果不是進行古典文獻、古代思想史的研究,把它作為“廉潔”來理解也無妨;但是如果是進行思想史的研究,就不宜這么處理了。思想史的基礎(chǔ)是對于原文獻的準確解讀。沒有這個基礎(chǔ),就變成了“六經(jīng)注我”了。
馮友蘭先生曾經(jīng)提出,對于傳統(tǒng)文化要自覺地進行“舊瓶裝新酒”,即為原有的概念賦予新的意義。筆者認為,這也不失為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路徑。但是舊瓶裝新酒之后,無論怎么好,終歸都不是原來的酒了。作為研究者,還是應(yīng)當把這兩者區(qū)分開來。
(四)要更重視“實質(zhì)廉潔”的思想
與隨意擴大解釋古典文獻的“廉”字的內(nèi)涵相反,還存在著一個問題:文獻原文之中并不存在(或者極少存在)“廉”這個字眼,但是其中卻包含著豐富的廉潔思想。例如儒家的經(jīng)典文獻《論語》中,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廉”字,在《孟子》中很少出現(xiàn)廉字,且大多不能作“廉潔”講。那么儒家文獻中是否存在著廉潔思想呢?筆者認為儒家的“義利之辨”中確實大量包含著廉潔思想,但是“義”這個概念無論是在外延上還是在倫理高度上都遠遠大于現(xiàn)代的“廉潔”。“廉潔”對于儒家來說乃是一個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以至于他們根本不屑于討論。例如《孟子·離婁下》:“可以取, 可以無取, 取傷廉?!边@個廉字就不應(yīng)當作“廉潔”講。蔣伯潛說:“廉是不茍取于人……言某項利益,在可以取與不可取之間,我若把利益取來,是反有傷于廉的?!盵15]434從邏輯上講,既然“可以取”,當然就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廉潔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不廉潔,指的都是取了不應(yīng)當取得東西。孟子的意思是,即使介于可取與不可取之間,行為正直的君子也不應(yīng)當取,否則就有傷于正直。但是,既然介于可取不可取的東西都不應(yīng)當取,則“不可取”的東西當然就更加不可取了——換言之,“廉潔”對于儒家的理想人格來說是無需討論的東西。
桑德爾曾報告過一位“拼字大賽的英雄”[16]130,可以用作孟子上面這句話的注腳。一個十三歲的小男孩在拼字大賽上把echolalia這個詞拼錯了,但是考官并沒有發(fā)現(xiàn)。男孩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之后,向考官作了報告并放棄了晉級的資格。用康德的概念說,如果男孩是因為害怕被戳穿而承認錯誤,那么他的行動是沒有道德價值的(假言命令);如果他僅僅因為人應(yīng)當誠實而承認錯誤,那么他的行為就具有道德價值(定言命令)。在儒家看來,可取不可取之間的利益,“取”當然也不錯,但是“不取”更符合儒家的道德概念。所以,“廉”字在這里是一個類似于康德定言命令的概念,而不能等同于更狹義、道德層次更低的“廉潔”概念。
所以不能因為儒家文獻中很少出現(xiàn)“廉”或“潔”的字樣就否認儒家有廉潔思想。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把儒家的“義”或者“廉”等同于現(xiàn)代意義上的廉潔也是不對的,這就縮小或者降低了儒家政治思想。相當多的文獻就把儒家的義利之辨直接等同于廉潔思想了[17]。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M].徐鉉校訂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石一參.管子今注[M].影印本.北京中國書店,1988.
[3] 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
[4] 錢容德.傳統(tǒng)廉政文化涵養(yǎng)良好黨風(fēng)探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xué)院學(xué)報,2018(1):4-10.
[5] 湯章平.楚辭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
[6] 王力,等.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第12版.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7] 袁北星,問青松.論中國傳統(tǒng)廉政思想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和主要特征[J].江漢論壇,2012(12):26-30.
[8] 曾運乾.尚書正讀[M].第二版.北京:中華書局,2015.
[9] 林尹.周禮今注今譯[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
[10] 每日一字[EB/OL].(2017-09-18)[2018-04-21].http://www.ccdi.gov.cn/special/mryz/201709/t20170918_107312.html.
[11] 吳慧鋆.《論語》“六廉”教育思想發(fā)微及其意義[J].廉政文化研究,2015(6):79-83.
[12] 宋學(xué)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廉政特質(zhì)及其當代提升[J].理論探討,2016(6):38-41.
[13] 黃留珠.兩漢孝廉制度考略[J].西北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1985(4):91-98.
[14] 呂思勉.呂思勉講中國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15] 蔣伯潛.四書新解[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7.
[16] 桑德爾.公正:該如何做是好?[M].朱慧玲,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17] 張傳輝,姚遠.論中國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的廉政教育思想[J].黑龍江社會科學(xué),2010(2):76-78.
責(zé)任編校 王學(xu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