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棣 王英杰
[摘要]孔子的理想有怎樣的構成,它是怎樣的一個實踐邏輯,因其歷史地位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鬃拥睦硐虢Y構和其展開邏輯是統(tǒng)一的??鬃拥纳鐣硐胧俏髦艿亩Y制社會;他的職業(yè)理想是入仕為官;他的道德人格理想是君子??鬃诱J為,有君子的修為才能入仕為官,才能教書授徒,進而才能實現(xiàn)社會理想??鬃永硐氲慕Y構以及其理想的展開邏輯,是值得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們借鑒的。有道德人格理想支撐的職業(yè)理想、社會理想,才是堅實的也是現(xiàn)實的理想追求。
[關鍵詞]孔子;理想結構;實踐邏輯
[中圖分類號]B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8)04-0077-05
孔子的理想有怎樣的構成,它是怎樣的一個實踐展開邏輯,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一方面孔子作為儒學的創(chuàng)始人,“萬世師表”“至圣先師”,其歷史感召力使他的理想值得研究;另一方面,孔子對理想有重要的論述,諸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吾十有五而至于學”等名言,影響著歷史和現(xiàn)實中的人們在人生歷程中不懈追求。研究孔子的理想結構及其展開邏輯,不能離他開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背景制約著他的理想追求;研究孔子的理想,不能離開孔子的階級立場,他是殷商貴族的后裔,貴族的家世對他的理想必然有特殊的影響;研究孔子的理想,也不能離開孔子自身人格的追求,他有自己做人的原則和境界追求。再有,研究孔子的理想,有個客觀依據(jù)的問題,學界有以《禮記·禮運》篇的大同小康說事的,也有依據(jù)《論語》的分析給出結論的。我們認為,以《論語》為主要根據(jù)研究孔子的理想結構及其展開邏輯比較合適,其他文獻雖然并非一文不值,盡管可以成為《論語》論點的注解,但不能違背《論語》的原意。我們認為:西周禮制社會是孔子的社會理想——理想之魂,人仕為官、教書授徒是其職業(yè)理想——理想之核心,成為君子是其人格理想——理想之根。他的理想結構與實踐邏輯是統(tǒng)一的。
一、孔子的理想之魂——西周的禮制社會
學界關于孔子對理想社會的向往與追求,有的用社會理想來標識(趙士孝、馮憬遠、孫景龍、顏世安等),有的用政治理想來指稱(洪家義、歐陽禎人、郭忠義、楊丹荷等),我們認為用社會理想較為客觀,因為政治理想是包含在職業(yè)理想之中,現(xiàn)實中人們是通過政治理想來實現(xiàn)社會理想的。
《論語》直接或間接記錄了孔子主要生活實踐的基本內(nèi)容,通過《論語》的篇章分析孔子的理想結構及其展開邏輯,這是客觀的而非主觀臆斷。但是,根據(jù)什么來判定孔子的理想追求呢?我們認為應遵循三個原則或者依據(jù)三個事實:一是孔子的主張,即他追求什么;二是他在實踐中做了什么;三是他反對和討厭什么。
孔子是“志于道”的(《論語·述而》下引《論語》只注篇名),甚至認為“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鬃幼非蟮氖恰坝械馈钡纳鐣摹T凇豆遍L》《泰伯》(憲問》《衛(wèi)靈公》《微子》《季氏》等六個篇章中的十二處論及天下有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季氏》中的論述:“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與“天下有道”社會相對應的是“天下無道”的社會,在有道和無道之間,顯然孔子推崇和主張的是有道的社會。那么,什么是“天下有道”的社會呢?“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陽貨》),這里的“道”是禮樂之道[1](p.208)??梢姡鲝埖氖怯小岸Y樂之道”的社會,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社會。究竟哪個社會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并有“禮樂之道”的社會呢?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的社會,自周室東遷,王綱解紐,先是諸侯取代周天子,繼而是大夫取代諸侯,終而家臣取代大夫,甚至發(fā)生了‘處士橫議”[2](p.6)。的社會。在孔子看來,西周的社會是“有道”的社會,也就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并有“禮樂之道”的社會。這一點,孔子非常明確:“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保ā栋速罚┻@是孔子主張西周禮制社會的最為經(jīng)典最為明確的表述。不僅如此,關于西周的溢美之詞有多處表述:“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保ā短┎罚熬靡游岵粡蛪粢娭芄?!”(《述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季氏富于周公”(《先進》),“服周之冕”(《衛(wèi)靈公》),“周公謂魯公”(《微子》),“如有用我者,吾其為周乎”(《陽貨》)。這些文字表述,都是在贊賞西周或周公的,足以證明西周在孔子心中的地位。西周的有道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具體是怎樣的,讓孔子極力推崇和主張呢?其一,西周是宗法等級制社會,社會是按宗族分等級的。這是符合孔子的理想的,他是奴隸主貴族后裔,他自然維護等級制度,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诱f:“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其二,西周是一個禮制的社會,“禮”成為治國之“道”。禮是社會生活的規(guī)范,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由禮來規(guī)范,違背了“禮”要受到刑的處罰。這與后來法家韓非提出的以“法”為治國之道是不同的,但“禮”和“法”都是治國之道這一點是相同的。其三,西周是注重德治的社會,所謂德治,就是強調道德的教化作用在國家治理中的主導作用,實際上用禮來規(guī)范引導人們的行為。西周重德,是吸收了夏商兩代不注重修德而導致覆滅的經(jīng)驗教訓,強調治國者要“明德、保民”[3](p.24)??鬃涌粗氐氖恰暗乐哉R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有禮,有恥且格”(《為政)),認為“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堯曰》)。其四,是禮制的功能?!岸Y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保ā秾W而》)“立于禮”《(泰伯》),“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保ā短┎罚T谒磥?,沒有禮的規(guī)范,社會生活則無以為繼。
孔子是一個懂禮的人,“夏禮,吾能言之……殷禮,吾能言之”(《八佾》),“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鬃佣Y,既因為他的家世是商朝的貴族階層,又因為孔子居住的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周禮在魯”;更因為孔子好學??鬃硬粌H懂禮,還嚴格按照禮的規(guī)矩辦事?!熬恿x以為質,禮以行之”(《衛(wèi)靈公》),“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比作,過之,必趨”(《子罕》)。這些說明,孔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論是從政的生涯,還是日常生活,都嚴格按照禮的規(guī)定去做。最為集中體現(xiàn)孔子嚴格按照禮的規(guī)定做事的篇章是(《鄉(xiāng)黨》),在《鄉(xiāng)黨》篇記述的是孔子如何按照禮的規(guī)定辦事,如何給人們講解有關禮的規(guī)定的知識??鬃釉趶恼腿粘I钪?,極力反對不按照禮制做事,這是他堅守的原則也是人格追求的體現(xiàn)。“道不行,乘桴浮于?!保ā豆遍L》),“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齊人歸女樂,季桓子收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微子》),“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保ā栋速罚昂V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住。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泰伯》)孔子主張和追求西周的禮制社會,在實踐中按照禮的規(guī)定去做事,極力反對不按照禮的規(guī)定去做事,這些足以證明孔子主張的理想社會就是西周的禮制社會。
無論西周的禮制社會在客觀上是不是最好的社會,但在孔子心中它就是最好的社會;孔子心中最好的禮制社會,一定是按照禮制的設定而完全按照禮制實施的理想性的社會;這個理想性的禮制社會也一定是西周最為鼎盛時期的社會。
二、孔子理想的核心——入仕為官、教書授徒
孔子的社會理想是西周的禮制社會,他清楚社會理想絕不是僅僅靠想就能實現(xiàn)的,要回到西周的禮制社會,必須通過實踐,沒有實踐,社會理想只能停留在想象中,而孔子是堅持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原則的,也即在思想上追求什么,就去做什么;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生活在現(xiàn)實中,總要做點什么才能生存,即便他是貴族的后裔,也要有謀生的手段,況且孔子并不想過寄生式的生活。這兩點,決定孔子必須在現(xiàn)實中找到實現(xiàn)社會理想和謀生手段相統(tǒng)一的職業(yè),人在社會現(xiàn)實中總是通過一定的職業(yè),一定的平臺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追求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什么樣的職業(yè),什么樣的平臺,既能是恢復西周禮制社會理想的實踐,又能更好地成為謀生手段呢?這一點,我們看看孔子都做了什么就清楚了??鬃釉诂F(xiàn)實中做了什么,這是客觀的存在;孔子現(xiàn)實中的實踐選擇體現(xiàn)著時代、身份、人格特質。
那么,孔子在現(xiàn)實中做了什么呢?我們先看看孔子鄙視什么,然后再看他追求什么,就一目了然了。在農(nóng)耕社會,人們的主要職業(yè)兩個,一是種地種菜的農(nóng)民,一是參加國家管理的仕,這是兩個主要職業(yè),而這兩個職業(yè)一是管理者,一是被管理者。除此之外,還有些小技藝和鄙事以及工匠類的??鬃邮亲鲞^鄙事,學過技藝,但他鄙視做這些事,他之所以做過這類事,那是在他不如意的時候,是沒有為世人所用的時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在《子罕》篇,太宰質疑“夫子圣人者與?何其多能也?!笨鬃踊卮鹫f:“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薄白釉疲骸岵辉?,故藝?!保ā蹲雍薄罚┰诳鬃涌磥恚邮遣蛔鲞@些事的,做這些鄙事和小技藝之類的事,是影響其實現(xiàn)禮制社會理想的??鬃诱f:“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保ā稙檎罚┓t請教孔子種莊稼和種菜的事,他說不如老農(nóng)和菜農(nóng),樊遲走后他說:“小人哉,樊須也”(《子罕》)。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子罕》)孔子在說,那么多技藝鄙事都不是我應該做的,因為我追求的不是這些。在《子張》篇中,子夏有兩段代表孔子心聲的話:“雖小道,必有可觀之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薄鞍俟ぞ铀烈猿善涫?,君子學以致其道?!痹诳鬃涌磥恚瞿切┬∈码m然也有價值,但會影響君子實現(xiàn)道,所以君子不去做哪些事,那君子該做什么?君子要通過學習獲得治國之道,也就是學習周禮。
既然種地種菜的鄙事不能做,射箭駕車的小技藝不能做,剩下可供選擇的只有人仕為官了??鬃蛹茸非笕耸藶楣?,也曾經(jīng)人仕為官。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子罕》);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雍也》);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保ā蹲雍薄罚弧叭缬杏梦艺?,吾其為東周乎!”(《陽貨》)“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保ā蹲勇贰罚o論是對希望的慨嘆,還是對沒人請自己出山的疑惑,抑或對識貨人的期盼,都說明孔子是渴望人仕為官的。孟子形容孔子人仕的急迫心情:“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盵4]周霄認為三個月沒當官就悲傷,有點太著急啊。孟子解釋說:“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睉撜f,孔子追求人仕為官是客觀的符合實際的。問題在于,孔子人仕為官沒有?是不是有了在官位上實踐“天下有道”的機會??隙ǖ卣f,孔子是人仕為官了。這不僅從《論語》中可以體現(xiàn)出來,《史記》也可以輔證。《微子》篇說,齊國向魯國贈送歌舞女,季桓子三天不行朝禮,于是孔子離開魯國,不當魯國的官了(孔子擔任魯國司寇期間)?!稇梿枴菲f,陳桓殺了齊簡公,孔子朝見魯哀公,報告給季孫、叔孫、孟孫三位大臣,請求出兵討伐??鬃诱f自己朝見魯哀公報告三大臣,就是因為自己曾經(jīng)是魯國的大夫,報告此事是職責。《鄉(xiāng)黨》篇多處描述孔子上朝如何如何,下朝如何,甚至是“君命召,不俊駕行矣”。據(jù)《史記》記載:“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保ā妒酚洝た鬃邮兰摇?,中華書局2011年)。顯然,孔子人仕為官也是客觀實在,這既符合他的追求,也符合他的身份。但是,孔子人仕為官的時間并不長,一共也僅有三個月的時間,原因是孔子一以貫之地堅持自己的“道”??鬃訄猿质裁吹??他堅持的是按照禮制規(guī)約運行的社會,一切按照禮的規(guī)定去辦,當不按照禮的規(guī)定治理國家有悖禮的規(guī)定的時候,他就離開。孔子人仕為官是為了實現(xiàn)“天下有道”的理想社會,也就是以禮為“道”的社會。孔子的可貴之處在于,在有道的國家做官去實踐道,當不能為官的時候,他也沒有放棄實現(xiàn)禮制社會的理想,不過他采取的方式則是通過教書授徒,培養(yǎng)實現(xiàn)禮制社會的人才,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傾注在教書育人上面。不僅如此,孔子還通過周游列國來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在有閑暇的時候則整理古典文獻,以另外一種方式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實踐著自己的理想。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理想社會是西周的禮制社會,他實踐其社會理想的手段則是人仕為官。即便因為他堅持自己的原則,為官的時間不長就離開了官職,但他也沒有放棄對“有道”社會的追求,或教書授徒,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保ā妒龆罚┳釉唬骸白孕惺懸陨?,吾未嘗無誨焉?!保ā妒龆罚┫驅W生講自己的主張,回答學生的提問,指導學生的人生,這是他教書授徒的主要內(nèi)容;或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他到過齊國、衛(wèi)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見《史記·孔子世家》);抑或對古典文獻的整理“述而不作”(《述而》)“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子罕》)。
孔子選擇人仕為官,既是為了實現(xiàn)社會理想,也是為了實現(xiàn)人生價值和精神追求,盡管時間很短,但他認為為官是實現(xiàn)社會理想的最佳選擇,因為為官可以使自己的“道”得以實施。他的偉大之處在于“一以貫之”:一直追求禮制社會的實現(xiàn),無論受到什么挫折都不放棄;他所有的實踐都是服務于自己心中的禮制社會的,堅定不移。盡管他也追求“谷”,但他堅持在有道的前提下去獲得,并且是在先付出再圖回報??鬃訛榱藢崿F(xiàn)社會理想的實踐,無論為官還是為學,抑或周游著述,都是他理想的核心內(nèi)容。沒有實踐體現(xiàn)不出追求的目標,沒有實踐,實現(xiàn)不了追求的目標。
無論孔子人仕為官的時間有多長,都不影響他把人仕為官最為實現(xiàn)理想社會手段和平臺的意義價值;孔子的其他實踐活動都是圍繞實現(xiàn)禮制社會這一目標而進行的,這既是一種人仕為官的補充,也是一種為了人仕為官有備無患的準備。
三、孔子的理想之根是成為君子——人格理想
無論是理想結構完整的角度,還是為實現(xiàn)禮制社會的實踐平臺和手段,都要涉及做什么樣人的問題,也即人格理想??鬃铀伎嫉氖鞘裁礃拥娜耍裁礃拥男摒B(yǎng),才能擔負起實現(xiàn)“有道”的禮制的社會責任。在《論語》的諸多篇章中,孔子不僅對論述最多的是君子,而且也特別推崇君子,認為:“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保ā妒龆罚┰诳鬃拥脑捳Z中,君子有兩種含義:一是人朝為官者,他稱為君子;另一種是道德人格中的君子,即精神境界追求的崇高者。作為道德人格中的君子,實際上也是比照人朝為官的君子的要求而修為的,并且修為的目的雖然主要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但隱含著人朝為官的追求??鬃右獙崿F(xiàn)“天下有道”的社會理想,他要人仕為官、教書授徒,就必須使自己成為君子。也就是說,只有君子的修為,才能擔負起人仕為官、教書授徒,實現(xiàn)天下有道的社會理想。那么,君子該有怎樣的修為?或者什么是君子之道?抑或什么樣的人才是君子呢?
能力是君子的根。其一,孔子認為要想成為君子,必須有勝任能力。他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保ā独锶省罚安换既酥患褐计洳荒芤??!保ā稇梿枴罚熬硬o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保ā缎l(wèi)靈公》)他最擔心的不是自己不為社會所用,而是擔心自己沒有立足社會、沒有被人任用的資本。有了立足社會的資本,就會為社會所用,而沒有立足社會的本領,就沒有人選用。其二,孔子認為君子的能力是治理國家的能力。他主張君子不能做鄙事不能學小技藝,而要學習治理國家的“道”。這個道不是別的什么,就是“禮樂之道”[1](p.230),孔子論述“天下有道”“邦有道”都是與“天下無道”“邦無道”相對應的,而天下無道的體現(xiàn)都是不遵循禮、違背禮的行為。無論是“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徹”,還是“季氏游于泰山”,“禘自既灌而往之”(《八佾》),都是無道也是違背禮的行為;“治有大小,而其之必用禮樂,則其為道一也”[5](p.164)。其三,孔子認為獲得君子的能力必須通過學習獲得。他認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學而知之者,是學而不厭的人,是唯恐在學習上趕不上別人。他要“學以致其道”(《子張》),通過學習獲得治理國家的能力,獲得“禮樂之道”??鬃与m然沒有直接說君子與小人在能力上的不同,但不學小技藝的主張實際上把君子的能力和小人的能力做出了區(qū)別。同時,通過君子與小人能力的差異,透視出君子和小人在精神追求上的不同。
仁德是君子的魂。其一,孔子認為能力雖然是君子的根,沒有能力就不能成為君子,但能力僅僅是成為君子的基礎,能決定是不是君子的要旨是看有沒有德。他拿千里馬為例,“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憲問》),意為人只有能力只有才,沒有德,也不能稱其為君子。其二,君子不能離開仁德。孔子認為最高的德是仁。他認為:“好仁者,無以尚之。”(《里仁》)君子如果沒有了仁,就不能成為君子。君子一刻也不能缺少仁德。認為人如果沒有仁德,就不能遵循禮,“人而不仁,如禮何?”(《八佾》)而有了仁德就不會作惡?!捌堉居谌室?,無惡也”(《里仁》)。其三,仁就是按照禮的規(guī)定做事?!翱思簭投Y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具體到與人的關系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于人”(《公冶長》)。這種換位思考,從自己的角度體會別人的感受而決定行為取舍的主張,既是孔子仁德的基本原則,也是君子仁者愛人的具體體現(xiàn)。在社會生活中,如果能夠把這個原則貫徹到底,就能形成和諧有序的局面。其四,君子的仁德不能脫離現(xiàn)實。盡管“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是“仁”的最高體現(xiàn),但即便堯舜這樣的圣人都難以做到,君子能如此堅守這個原則已屬不易。因為圣人“不得見”,“得見君子者”“得見有恒者”(《述而》)就不錯了。
“義然后取”是君子的標尺。在現(xiàn)實中,每個人都必然會面對義利的取舍問題,如何面對義利問題,是衡量君子與小人的標尺。在孔子的字典里,“義然后取”(《憲問》)有三層含義:一是指君子履行完自己的職責再獲取利益。君子既可以指身在官府中的人,也可以是把君子作為目標追求的人,他們都有自己應該履行的職責,履行完自己的職責獲得利益,這是符合義的精神內(nèi)涵的,這里的義就是指義務“先事后得,非崇德與”(《顏淵》)。二是指以踐行道義為根本追求。君子是擔負國家社會責任的人,是擔負天下道義的人,他所做的和所考慮的不是小人的技藝以獲取利益為取向,他從事的活動事關國家大業(yè)、社會大業(yè)和江山社稷,因而在行為中不能追求自我利益,追求自我利益是非君子的行為。這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公務人員不能利用公權力獲取自我利益一樣,你的職責要求你必須如此,“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衛(wèi)靈公》)。三是君子有所得,但必須符合道義的要求。君子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他要生存,但他的所得必須符合道義的規(guī)定,也就是禮的規(guī)定。即便以官職為謀生手段,也不能違背君子之道義去獲得利益。一旦違背道義的規(guī)定追求利益,就不稱其為君子?!熬恿x以為上”(《陽貨》),“君子喻于義,”“義之于比”(《里仁》)“見利思義”(《憲問》)“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里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君子的底線是守道。孔子具有極強的原則性,這個原則性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天下無道”則不為官。不可否認,孔子是積極追求人仕為官的,他人仕為官追求的是實現(xiàn)君子之道義擔當,是使國家能夠恢復到等級分明禮樂制度得以實行的西周社會中去。但他堅持的底線是,天下有道則仕,天下無道則不仕。甚至是“危邦不人,亂邦不居”“賢者避世”(《憲問》),“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保ā妒龆罚┧沁@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當魯國的君主違背禮的規(guī)定,天下無道的時候,他就離開了魯國,去教書育人,去周游列國。這一點,被人指責為逃離社會的“避人志士也”(《微子》)。另一方面,他堅持的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衛(wèi)靈公》),“無友不如己者”(《學而》),不與不講道德的人交往,甚至做事不夠填密的人都不愿意與其共事(《述而》)。孔子在這一點上是矛盾的,有道的社會沒有必要他這樣的有識之士,無道的社會需要他,他卻不如危城,這與柳下惠形成鮮明對比(見《微子》)。
另外,在孔子看來,君子不僅要有好的本質,還要有良好的儀表,要莊重威嚴;君子要樸實不能花言巧語,不能語言超過行動,要先做后說;君子要誠實守信,不能不講信譽;君子要團結不搞小團體;君子不能想和做不該自己想和做的事。
孔子認為,有君子的修為才能人仕為官,才能教書授徒,進而才能實現(xiàn)社會理想??鬃拥睦硐虢Y構及其展開邏輯,是值得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們借鑒的。有道德人格理想支撐的職業(yè)理想、社會理想,才是堅實的也是現(xiàn)實的理想追求。
[參考文獻]
[1]陳曉芬,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馮憬遠.孔子的社會理想[J].鄭州大學學報,1991(5).
[3]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孟子·滕文公下[M].方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