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剛 林平
摘要: 通過鳥紋樣在絲綢中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研究,挖掘鳥紋對于人們生活中所賦予的象征意義,探討了隱含在傳統(tǒng)鳥紋中美的特征與當代現(xiàn)實生活相互結合,產(chǎn)生具有現(xiàn)代感的絲綢面料鳥紋樣。文章以描述性研究法首次對中國傳統(tǒng)絲綢中的鳥紋樣變遷與發(fā)展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分析了傳統(tǒng)鳥紋造型元素與組合形式,闡述了傳統(tǒng)鳥紋造型藝術特征,論述了當代絲綢面料中鳥紋樣的后現(xiàn)代藝術特征,豐富了現(xiàn)實生活中鳥的紋樣題材在當代絲綢裝飾紋樣中的空間拓展。通過研究,提出了以鳥紋樣為題材的設計語言與中國當前的文化語境相結合,將會表達出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態(tài)度和感受的新論點。
關鍵詞: 鳥紋樣;鳥紋造型;裝飾紋樣;造型藝術;元素組合
中圖分類號: TS941.2文獻標志碼: B文章編號: 10017003(2018)02005608引用頁碼: 021201
An analysis of modeling art of bird pattern in Chinese silk fabrics
BAI Zhigang1, LIN Ping2
(1.Dali Dress College, Ha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8, China;
2.Dali Silk (Zhejiang) Co., Ltd., Xinchang 3125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bird pattern in silk, excavates 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bird patterns for peoples life,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beauty implied in the traditional bird patter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ontemporary real life, and produces bird patterns for silk fabrics with modern feeling. In this paper,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bird patter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ilk are systematically organiz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descriptive research. The modeling elements and combination forms of traditional bird patterns are analyzed. Modeling art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bird patterns are elaborated. The postmodernist art characteristics of bird patterns in contemporary silk fabrics are discussed. Besides, it enriches the bird patterns in the realistic life and expands the space in the contemporary silk decorative patterns.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language of bird patterns and combines the current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to express the new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attitudes and feelings of the real life.
Key words: the bird patterns; bird pattern modeling; decorative pattern; modeling art; element combination
伴隨著當代中國政治、經(jīng)濟的進步、文化的振興,隱含在中國傳統(tǒng)絲綢中的傳統(tǒng)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中國傳統(tǒng)紋樣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本文著眼于中國傳統(tǒng)絲綢紋樣藝術表現(xiàn)語言的研究,嘗試將絲綢面料與傳統(tǒng)鳥紋樣的表現(xiàn)形式相結合,探索其適用性與科學性。前人學者對許多具有吉祥意義的傳統(tǒng)紋樣做了有益的探究,但是對于絲綢面料中鳥紋樣的發(fā)展與變化的研究目前還是空白。本文結合中國區(qū)域存在的鳥類,以及飛行過程中的不同造型特點[1],運用文獻調研、實地考察、比較分析等方法,對鳥紋樣的發(fā)展變遷、風格特征、表現(xiàn)形式等研究成果進行描述性總結。通過對絲綢面料中鳥紋的研究,推陳出新,豐富當代絲綢面料中鳥紋的表現(xiàn)形式,滿足當下人們的消費與審美要求。
1傳統(tǒng)絲綢面料中的鳥紋樣變遷與發(fā)展
1.1戰(zhàn)國秦漢時期
目前最早見于絲綢面料上的鳥紋樣是1949年2月出土于湖南省長沙市郊外陳家大山的一座戰(zhàn)國楚墓中的《人物夔鳳圖》,該圖中的鳳鳥形象是以傳說中的鳳凰為幻構的神鳥,以雉雞、孔雀等為雛形,臆想出來的夔鳳(圖1)。幾何圖案化的夔鳳有細長的臣字眼,頭上有冠、鷹嘴,有變形化的雙翼及身軀和長長的尾翼,偶見一腿、爪。鳳鳥,占半幅畫面,鳥頭朝左上揚,兩翼展開,雙腳一前一后,前腳前曲,后腳后伸。長長的尾巴羽毛由后環(huán)形向前,與鳳鳥的脖子、胸部和鳥腿部所連接成的起伏曲線形成對比關系,使整個畫面有了較強的形式美感[2]。
圖1人物夔鳳圖
Fig.1Character phoenix chart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三頭鳥”圖案堪稱這個時期的佳作,作品下部正面鳥形張開雙翅為舞步,頭上為華麗的冠,兩旁垂有流蘇,翅膀上曲部分作鳥頭形狀,并生出花枝向上曼卷,頂部反轉倒掛三花穗。整個畫面五彩繽紛,于溫潤之中散發(fā)出奇異詭譎的氣氛。這個時期的鳳鳥紋絹,常有多個獨立的單位紋樣構成,由飄逸、簡潔和流暢的曲線勾出鳳鳥的不同姿態(tài),有的雀躍、有的飛翔,形態(tài)優(yōu)美、生機盎然,如圖2所示。
在道教文化流行的秦漢時代人們將朱雀形象作為親神好巫,求長生的精神寄托[3],朱雀成了當時主流文化中羽化升天思想的符號。朱雀紋樣起源于鳥紋造型,融入了多種動物的特征,如雀頭、鷹嘴、鶴足、家禽翅膀等元素。秦漢朱雀造型之一的向心式線性造型,其整體造型向一個看不見的心點延伸或者聚攏,以形成一種伸張的拉力感,渲染動態(tài)之美。
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北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中原人移入江南的民族大遷移,儒家道德理念、老莊思想的清淡與佛教的超人思想相融合,中外經(jīng)濟文化的廣泛交流,對絲綢紋樣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4]。此時鳥紋樣在構成上,變成了規(guī)則的幾何形骨架,更加形式化。造型上,各裝飾區(qū)內(nèi)填充的鳳鳥紋樣一反漢代那種奔騰跳躍的猛烈動勢,而是佇立靜止,更加規(guī)則和平面化,如圖3(荊州博物館館藏)所示。
Han dynasties中國絲綢紋樣從東漢末年開始,歷經(jīng)魏晉南北朝、隋唐幾百年間的對外來紋樣的吸收與融合。到了盛唐時期逐步完成了對外來紋樣的民族化改造,產(chǎn)生了融貫東西的絲綢新紋樣[5]。這時期的紋樣大都以團窠的連續(xù)構圖為主體,圍以聯(lián)珠紋,團窠中央飾以各種動植物紋樣。團窠中主題紋樣著重于對自然生活中禽鳥及花草等自然物美好形象的刻畫,以寫實性、裝飾性相結合為主要特點,加之工藝技術的發(fā)展,使之藝術效果更為顯著,如圖4(1972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錦帛)和圖5所示。
兩宋時期一改唐代絲綢紋樣的艷麗、豪華、豐滿特色,以輕淡自然與端嚴莊重突出時代風格[6]。宋代正統(tǒng)思想程朱理學影響到文學藝術,花鳥紋樣占主導地位,各種寫實姿態(tài)鳥類的形式豐富多樣、新穎別致,構成了宋代絲綢鳥紋樣或典雅莊重或輕淡自然的優(yōu)美意境,如圖6(蘇州盛澤中國宋錦文化園藏)所示。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時代,統(tǒng)治者被漢民族文化所影響,導致元代社會的文化背景相當復雜,影響到元代絲綢以鳥為題材的紋樣呈現(xiàn)出繁雜的樣態(tài)[7]。這一時期的鳥紋樣體現(xiàn)出鮮明的寫生珍禽圖,民族特色豪放、質樸。波斯的鸚鵡織金錦紋樣、雙鳳紋、蝶戀花紋、希臘的蔓草紋等都出現(xiàn)在元代絲綢紋樣上,使元代絲綢鳥紋樣的表現(xiàn)風格別具特色,如圖7所示。
明清時期鳥紋樣追求纖細工整的風格更為強烈,顯得繁縟華美,表現(xiàn)出前代無法比擬的豐富性。在紋樣題材上,喜鵲、錦雞、仙鶴、鷺鷥作為吉祥紋樣大為流行,明清鳥紋樣寫實技藝的精湛和細膩,寓意吉祥,在文官的補服上都得到了反映,如圖8所示。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從鳥紋樣發(fā)展變遷中可以看出,戰(zhàn)國時期鳥紋樣代表了人類對于生命力的追求和向往,造型張揚、方線直線與曲線弧線交替使用,更富有節(jié)奏感,秦漢時期表現(xiàn)更加主觀自由,“三頭鳥”的表現(xiàn)尤為突出。魏晉隋唐時期受到外來紋樣影響,鳥紋樣趨于裝飾和對稱,五代兩宋鳥紋樣趨向寫實主義表現(xiàn)特征,受到吉祥寓意的影響,明清鳥紋在寫實的道路上造型特征被修飾得更加飽滿,如圖9所示。圖9鳥紋樣在不同歷史時期變化特征示意
Fig.9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sketch map of bird patter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2傳統(tǒng)鳥紋造型元素分析
2.1鳥頭——靈氣傳神之點
點可以起到引導視覺中心的定位作用,鳥頭對于整個鳥身來說就是一個點,也是整個鳥體的傳神之點。通過點把人們的視線吸引到此處,并從此處引導人的視線進行視覺的移動,通過身形引導出一個愉快的視覺動線。就鳥頭部的形態(tài)來講,側面更加鮮明、易于表現(xiàn),所以大多鳥類頭部紋樣以刻畫側面為主,鳥頭的姿態(tài)可以分為往前凝視、向后回首、抬頭仰望和低頭覓食四種情況。
在中國傳統(tǒng)絲綢面料紋樣中,還常常采用鳥頭與云紋的嫁接,形成云鳥紋[8]。鳥頭云身紋多是線性構成,是由兩個云紋反轉相接組成的“S”形云鳥紋,整個云鳥紋看上去就像是一條舞動的絲帶,造型清秀明朗,如圖10所示。
從先秦云鳳紋頭自由、隨意的造型形式到楚漢云鳥紋頭造型元素簡化及打散組合后可以看出,簡化后所形成的“C”形、“羊角”形、“如意”形和“S”形都形成了簡潔而抽象的骨骼結構,這成為之后云鳥紋在絲綢上一直保留的幾種基本形式。
2.2鳥翅——舒展與節(jié)奏之線
一般情況下,鳥的紋樣是在飛翔的狀態(tài)下展現(xiàn)的,鳥的翅膀就展現(xiàn)了特有的美感,以羽根為中心,形成不等邊三角形。速度感強的鳥類三角形越長,滑行感強的鳥類三角形則短,流暢的羽干線條與羽毛邊緣的鋸齒形狀形成視覺上的對比。鳥翅羽毛的排列充滿了數(shù)理感,以羽根為中心,覆羽、翼羽、覆羽逐級依次展開,羽毛由短至長,形成逐級遞進關系,羽毛與羽毛之間有序排列,間隔依次擴大和縮小。這種自然的模式喚起了人們有機運動的感覺,形成視覺上的節(jié)奏感和秩序感。
鳥翅大致可以分為上揚造型、下擺造型、圓型和鋸齒型四種。絲綢面料中具象造型的鳥使不同的展開鳥翅膀更具特色,特別是在鳥類飛行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鳥翅膀的形態(tài),這與鳳鳥翅膀有很多近似的地方。由于具象的鳥翅表現(xiàn)形式比較直觀,在繪畫表現(xiàn)時比抽象的表達方式要容易一些,如圖11、圖12所示。
鳥身是鳥翅的依附體,是鳥紋的重要組成部分,鳥的身體是由封閉曲線形成的有機形,是最具張力和生命力的形狀。從鳥的造型上來看,可以分為地上站立的鳥、空中飛翔的鳥兩類,在絲綢面料紋樣中,飛翔的鳥比較多,而且形態(tài)各異、造型生動。
鳥身在面的造型上從兩個方面進行設計:一是鳥身飽滿,著重鳥身裝飾。如唐代“花瓣團窠瑞鳥銜綬錦”,圖窠瑞鳥圖形封閉飽滿,鳥身并沒有完全按照鳥翅比例覆蓋全身,而是在鳥身留出空白,以幾何連續(xù)紋樣裝飾其鳥身,畫面中的鳥紋形象古樸優(yōu)美、粗放樸實,用筆簡練,瀟灑自如。二是重鳥體造型。如明清時期的文官二品補子中錦雞紋樣,其中的錦雞姿態(tài)輕柔優(yōu)美漂亮,栩栩如生,特別是表現(xiàn)蓄勢待飛的錦雞的姿態(tài),整幅繡面給人以朝氣蓬勃的感覺[9]。
3鳥紋組合形式分析
在鳥紋組合排列上,適合紋樣和四方連續(xù)紋樣等多種構圖形式,能夠根據(jù)產(chǎn)品形狀的不同進行相應的組合和變化,使裝飾鳥紋與絲綢面料在實用、美觀與裝飾方面達到統(tǒng)一。鳥紋的組合形式有“單鳥紋”“對鳥紋”和“多鳥紋”三種形式,“單鳥紋”作為畫面中的點存在,能夠起到吸引人們視線的作用,“對鳥紋”能夠平衡畫面,“多鳥紋”的反復排列具有律動感。
3.1單鳥紋
單鳥紋根據(jù)絲綢面料的產(chǎn)品造型而做適合紋樣的造型,自西周開始,單鳥紋出現(xiàn)在團窠中,盛行于唐晉時期[10]。一只單鳥獨立存在于團窠中心,團窠紋又以一個獨立的單位連續(xù)排列,或對稱或均衡,或者組合成圓形和方形的單獨紋樣,用在絲綢紡織品上,制作成服裝和家用紡織產(chǎn)品。在做四方連續(xù)紋樣時,可以把一個基本的單位組成一個團花,也可以在基本的單位中設計兩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團花進行連續(xù),團花中裝飾鳥紋,以團花為核心的織錦,團窠錦簇、形象飽滿、層次眾多、雍容華貴,如圖13所示。
對鳥紋是鳥紋的組合形式之一,所謂對鳥紋就是兩只形狀完全相同的單鳥以中軸線為基準且左右對稱組合,也稱為“鏡像對稱”和“軸對稱”,對鳥紋的組合形式在視覺上可以滿足人們安定視覺平衡的感覺。古代常見的對鳥紋是唐代織錦中對鳥聯(lián)珠紋,被認為是絲綢之路上波斯藝術對東方絲綢影響最大的圖案。如圖14所示,對鳥的下方常見有棕櫚葉子組成的葉座,從葉座的中心伸出修長的樹枝形成生命樹紋樣,對鳥的題材常有孔雀和大鵝,這個時期的造型形式大部分為站立的鳥,鳥頭頸后邊有綬帶。
3.3群鳥紋
群鳥紋是由多個單鳥紋樣組成,以一個群鳥紋為單位向四周發(fā)射構成類似團花的鳥紋。在群鳥紋的組合中最常見的是多種鳥類的組合,其中以錦雞、鳳凰等瑞鳥為主,以鴛鴦、鸕鶿、雞子等散聚周圍,鴿子、燕雀飛翔在空中,各種鳥類呈現(xiàn)出一派祥和景象,寓意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景,如圖15所示。
4.1象征主義手法
象征主義主要表現(xiàn)人的主觀精神,表現(xiàn)人們內(nèi)心向往的、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情緒,一般采用象征性的視覺圖形來表達隱藏在內(nèi)心的寓意和情感,通過視覺形象表達內(nèi)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的呼應關系。比如在絲綢面料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太陽鳥,這類紋樣取材于中國傳統(tǒng)的故事傳說。如圖16所示,有一只蹲居在帛畫紅日中的烏鴉,其外圍是金光閃爍的“朱輝”,故稱“金烏”。它象征著太陽也代表了太陽精靈,因為在遠古的時候人們發(fā)現(xiàn)了太陽中的黑子,就把太陽黑子當成了背負著太陽的的鳥。民間也有稱“金烏”的,它反映了古人對宇宙天體的認知,金烏太陽鳥紋樣是古人對天文現(xiàn)象的詮釋,也是把太陽鳥作為圖騰崇拜和信仰的體現(xiàn)[11]。
4.2浪漫主義手法
浪漫主義手法是把按照理想的樣子反映現(xiàn)實生活,抒發(fā)對理想世界的強烈渴望,用新奇而豪放的夸張手法塑造形象。在中國傳統(tǒng)的絲綢面料鳥紋樣中,鳳鳥圖案是有代表性的形象。鳳鳥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又稱朱雀、天雞,是漢代人們對宇宙天地、鬼神幻想的詩作,是對美好憧憬的唱和,是善良、吉祥、美的化身,鳳鳥圖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兩漢時期的墓葬文化并不單體現(xiàn)在死亡的層面上,“送死”與“撫生”是兩漢時期墓葬文化所展示的兩個內(nèi)核。“送死”是為了安慰逝者,而“撫生”則是祈求生者的平安和吉祥。鳳鳥的藝術形象在一些畫像中具有雙重作用,以其處于“人間”與“仙界”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承上啟下,即由俗世的現(xiàn)實生活而開啟理想的神仙生活,祝?!吧摺钡纳钚腋<槎_啟“逝者”在仙界的富裕、祥瑞[12],如圖17所示。
4.3現(xiàn)實主義手法
中國傳統(tǒng)絲綢面料紋樣中,除采用了大量的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表現(xiàn)手法設計的鳥紋樣外,還有許多具象鳥紋樣,通過這些具象的鳥紋反映了現(xiàn)實中的人們對于高升、長壽、生離、死別的愿望和心情。人們不僅對人去世以后的歸屬有美好的寄托,還對人類生存過程中美好的事物極致追求,所以,像明清官服的“補子”中的鳥紋樣就較多地出現(xiàn)在絲綢面料中[13]。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元代集寧路遺址出土的棕色羅花鳥繡夾衫,是元代刺繡中重要的佳作之一。如圖18所示,兩只仙鶴一靜一動,一飛一立,相為呼應,仙鶴旁邊用水波、荷葉、雛菊、卷草和云紋環(huán)繞襯托,呈現(xiàn)出一片朝氣蓬勃的景象。
當藝術發(fā)展到現(xiàn)代主義時期,藝術家逐漸開始從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尋求養(yǎng)分和啟示,因此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高更到塔希提島收集素材,現(xiàn)代藝術的創(chuàng)始人畢加索使用非洲黑人木雕的元素進行創(chuàng)作。其實在絲綢面料紋樣的設計中也存在這種情況,當絲綢面料的紋樣設計走到當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鳥紋也成為當代紋樣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有利于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中華文明。
5當代絲綢面料中鳥紋樣的后現(xiàn)代藝
術特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之前,國內(nèi)藝術界一直奉具象寫實主義為圭臬,所以中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強調一切藝術源于生活。具象表現(xiàn)服務大眾的宗旨,在形式上采取了一對一的寫生、提練、變形、夸張表現(xiàn)手法,但是這種方法限制了人們的想象力,缺少藝術的靈活性和生動性。
20世紀60年代后期,嚴禁所謂抽象派圖案,如鳥紋務必“健康、飽滿”。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思想解放,人們重新認識西方抽象藝術,汲取精華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本土形式的抽象化,從而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藝術之路,如圖19所示。
實際上,西方確實是有矯飾寫實的紋樣風格,如維多利亞風格,該風格后來發(fā)展至簡潔明快的現(xiàn)代主義風格。因為“數(shù)碼印花技術”已經(jīng)可以把寫實照片逼真地印制出來,人們的關注點開始轉向色彩的流行性與時代感,關注色彩的飽和度,以及對織物的滲透能力,包括紋樣與面料之間的協(xié)調性。由于數(shù)碼噴繪技術的產(chǎn)生,如今寫生鳥紋大多被寫意或抽象的表現(xiàn)形式所代替,抽象與寫意的鳥紋樣已成為當代絲綢鳥紋樣風格的重要特征之一,如圖20所示。
6結語
從鳥的紋樣發(fā)展變遷可以看出,戰(zhàn)國時期鳥紋樣代表了人類對于生命力的追求和向往,造型張揚、方線直線與曲線弧線交替使用,更富有節(jié)奏感;秦漢時期表現(xiàn)更加主觀自由;魏晉隋唐時期受到外來紋樣影響,鳥紋趨于裝飾和對稱;五代兩宋鳥紋受到吉祥寓意的影響,趨向寫實主義表現(xiàn)特征;明清鳥紋在寫實的道路上,造型特征被修飾得更加飽滿。傳統(tǒng)鳥紋樣中的造型特征、畫面結構等方法與現(xiàn)代數(shù)碼生產(chǎn)工藝相結合,將會使當代設計師設計出適合人們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美的鳥紋樣。
參考文獻:
[1]董路,雷進宇,劉陽,等.中國鳥類名錄[EB/OL].(20110217)[20170503].http://niaolei.org.cn/posts/39599.
DONG Lu, LEI Jinyu, LIU Yang, et al. List of birds in China [EB/OL]. (20110217)[20170503]. http://niaolei.org.cn/posts/39599.
[2]趙豐.中國絲綢藝術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417.
ZHAO Feng. Chinese Silk Art History [M].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2005:1417.
[3]許新國.都蘭吐蕃墓出土含綬鳥織錦研究[J].中國藏學,1996(1):911.
XU Xinguo. Study on Hanshou bird brocade in unearthed Dulan tubo tomb [J]. China Tibetology,1996(1):911.
[4]黃幼鈞.巧奪天工:中外工藝藝術鑒賞[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2021.
HUANG Youjun. Chinese Art Appreciation Process: Art Beats Nature [M]. Nanning: Guang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0:2021.
[5]陳維稷.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4.
CHEN Weiji. History of Chinese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 Beijing: Beijing Science Press,1984:4.
[6]呂鋒.藝術設計史[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0:48.
L Feng. History of Art and Design [M]. Shenyang: Liaoning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2000:48.
[7]沃林格.抽象與移情[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102.
WALLINGER. Abstraction and Empathy [M]. Shenyang: Liaon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87:102.
[8]李修松.上古時代中國東南地區(qū)的太陽崇拜[J].歷史研究,2002(2):6768.
LI Xiusong. Worship of the sun in the southeast areas of China in ancient time [J]. Historical Research,2002(2):6768.
[9]陳勤建.太陽鳥信仰的成因及文化意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1):1415.
CHEN Qinjian. The origin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he sun bird belief [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1996(1):1415.
[10]北京大學歷史系.論衡注釋[M].北京:中華書局,1979:1920.
The History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On the Note [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1979:1920.
[11]王充.論衡:解除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910.
WAGN Chong. On the Release [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74:910.
[12]田自秉,吳淑生,田青,等.中國紋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
TIAN Zibing, WU Shusheng, TIAN Qing, et al. China Patterns of History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3:45.
[13]徐雯.云紋的演繹與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裝飾研究片斷[J].藝術設計研究,2000(1):3435.
XU Wen. The de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ire pattern: Chinese traditional decorative research segment [J]. Art & Design Research,2000(1):3435.GB/T3920—1997100%121℃500mg·mL-1)[12]%), 48h(24hXDS\|1B(a)對照組;(b)S1;(c)S2;(d)S3
(a)control group; (b)S1; (c)S2; (d)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