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有科
說白了,“城市詩歌”首先就是個偽命題。我之所以說它“偽”,是因為在當下,確實難以界定,我認為,若這個命題成立的話,“城市詩歌”,第一要素是應(yīng)該有一批人,第二要素是這些人專寫“城市”詩歌,第三個要素是,這些詩人所寫的作品必須把握城市變遷發(fā)展脈絡(luò),全面呈現(xiàn)中國城市的現(xiàn)狀與痛點,而且其觀點,思維,必須代表廣大城市各個階層,道出這些城市人的艱辛與心酸,展望和發(fā)展。第四個要素是,這些城市詩人與城市作品須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自成一家,無懈可擊,對城市發(fā)展有著建設(shè)性的抨擊和吶喊,助威也好監(jiān)督也罷,這樣才可以當?shù)闷鸪鞘性娙说墓鸸?,為城市命運休戚相關(guān),為城市代言。
但直至目前,這一性質(zhì)鮮明的詩人群體還沒有發(fā)現(xiàn),即使有,也只是零散型的,各自為戰(zhàn),有人寫城市歌頌城市的發(fā)展變遷,有人揭示城市的頑疾和惡習(xí),有人為農(nóng)民工樹碑立傳,當然,更有人深入失足婦女底層,與她們打成一片。
但這些,僅僅是目前城市詩歌的一個側(cè)面,他不足以獨木成林,也不足以支撐城市和囊括城市未來的發(fā)展。
當然,如果非要和城市詩歌扯上關(guān)系的話,我認為,第一代現(xiàn)代詩詩人都可以算作城市詩人,比如戴望舒、郁達夫、徐志摩、林徽因。這批文藝青年的詩作多以情感為主題,并以一貫的欲說還休表現(xiàn)特定群體的纏綿悱惻,處處透著小資情調(diào)和欲壑難填的做作。
這里用到做作,不同于作秀,不是貶義,而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眾所周知,那個時期的青年男女大多泛愛,不停地愛,一個接著一個地愛,所以他們詩歌的表現(xiàn)大多是帶著酸溜溜的甜,《雨巷》如此,《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再別康橋》《你是人間四月天》都是這個味道,當然,聞一多,魯迅就不愛這么干,魯迅的《自嘲》,聞一多的《死水》更多的是家國情仇的味道,深刻而絕望。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現(xiàn)代詩迎來了第二個高潮,比如北島的“在沒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個人”———《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回答》)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一代人》、楊煉的“高原如猛虎,焚燒于激流暴跳的萬物的海濱”、“或許召喚只有一聲……/最嘹亮的,恰恰是寂靜”———《諾日朗》、舒婷的“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神女峰》等等,這些人用詩歌反映了一種來自底層的吶喊、釋放和詰問。直到現(xiàn)在,這批詩人仍然代表著中國現(xiàn)代詩的最高水平。
但這一批人和城市詩歌或城市詩人掛上鉤,我覺得也比較牽強。這些人的作品大多表現(xiàn)的是大時代、大背景、大事件,客觀地說,當時他們百分之八十都在校園,或農(nóng)村插隊剛剛回城,他們只是以偏概全地概括了所有城市。我認為,他們和每一個城市的感情,還沒有發(fā)展到如膠似漆的地步,他們寫站臺大多是離別,寫鐵軌大多是為了遠方或抒情。所以說,與其把它定位為城市詩歌,倒不如是校園詩歌妥帖些。
到后來,打工詩人也加入了這個行列。這批外來者,用自己的視角打量這座城市,懷念自己的鄉(xiāng)村,所以,他們的作品大多是糾結(jié)的,既想融入城市,又對一些事物排斥。所以他們的作品中,大多是對這座城市的愛恨情仇,這是一批特殊的作者。他們一邊建設(shè)著這座城市,一邊又默默地詛咒著這座城市,一邊懷念著自己的鄉(xiāng)村,一邊又為離開鄉(xiāng)村而做著打算。這是一種忍痛割愛,也是一種生離死別,一邊是優(yōu)越的教育資源、醫(yī)療條件,一邊是濃厚的鄉(xiāng)情和百年祖塋。手心手背都是肉,怎么做都是背叛。要說這個時代的主旋律,我覺得打工詩人的作品完全可以覆蓋它,只不過是這一批作者,大多學(xué)識有限,在客觀上影響力的宏大表達。
在這中間,當然也常常會有名詩人的身影,在各個城市輾轉(zhuǎn)騰挪。他們被主辦方請來,接受著詩歌界的頂禮膜拜,他們接受了膜拜,也就是詩歌得到了膜拜,同時也會給這座城市輸入新鮮血液和一股新風。
所以說,現(xiàn)在詩歌的發(fā)展和延續(xù),有名詩人的功勞,有主辦方的功勞,有刊物的功勞,更有愛詩者的功勞。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是新詩在出現(xiàn)后,參與寫詩者最多的時代。這個時代有幾個特點:其一是自媒體的發(fā)展,讓廣大愛好者有了發(fā)表平臺;其二是,流傳廣,流傳快,作品剛剛貼到網(wǎng)上,幾個時辰,點贊上萬,一夜成名;其三是詩歌愛好者的自覺提高,剛開始覺得自己寫得不錯,但和高手一比,馬上就自慚形穢了,要想吃得開,就必須修煉內(nèi)功,作品說話。
這中間,我也想奉勸一下那些名詩人,人家把你當神一樣請來,是為了祈雨,從而雨澤萬民,你自己不要把自己當鬼,動則耍大牌,這樣你即使被姜子牙封神,也會被人從神壇上活生生地拉下來。
同樣,那些想走捷徑的人,也應(yīng)該反思一下自己,在網(wǎng)絡(luò)如此先進的時代,不管你上過什么刊物,獲過什么獎,大家只要點擊一下你的作品,就會知道你這些成績是靠什么來的,無助于改變大家對你寫作水平的評判。
前些時,為了寫這篇文章,曾經(jīng)百度過“城市詩人”、“城市詩歌”等詞條,卻無意中發(fā)現(xiàn),幾個刊物正聯(lián)合發(fā)起征集“城市詩人代表作”的啟事。比如,張執(zhí)浩代表武漢,雷平陽代表云南,北島代表香港,馬啟代代表山東等等,這些不失為一件好事,有利于詩壇的競爭和發(fā)展,如同當下流行的詩人“微信詩人臉譜”,無非是小眾和大眾的區(qū)別而已。
說到未來城市詩歌的走向,假若這個命題成立的話,我認為,今后它的走向是萬向的、輻射性的、放射性的、分散性的、飄忽的。都是以城市為基點,然后通過自己的物理性,毫光般地向四周發(fā)散。發(fā)散的范圍,是它的磁場,他們寫城市,寫鄉(xiāng)愁,寫迷茫,寫痛苦,寫心情,寫工作,寫愛情,寫政治,寫生存,寫未來,寫憧憬,寫生命,寫生死,寫命運,寫抗爭,寫世態(tài),寫眾生,寫花鳥,寫魚蟲,寫建筑,寫工廠,寫人性,同時,他們知道,詩歌是私密的,寫不吐不快的,怒發(fā)沖冠的,拍案而起的,欲言又止的,骨鯁在喉的,半遮半掩的,深埋心底的,肌膚相親的,陰陽交合的,反正,只要達到寫作狀態(tài),他們多會起身記下來。
發(fā)表與否無所謂,我為我寫,然后才是讀者,然后才是受者和共鳴,這種寫作,才是寫詩的真諦,才是初衷。
所以,從狹義上講,我認為今后詩歌寫作的主旋律不會太突出,不會出現(xiàn)對城鎮(zhèn)化進程歌功頌德、大書特書的作品,或精品。
但“毫光寫作”正是這個時代的集體呈現(xiàn),也是城鎮(zhèn)化進程中詩人主動表露的一個特征,一個可以以個體思考和表達代替集體發(fā)聲的時代。這是思考的回歸,是思想者的勝利,同時也是詩人和詩歌的勝利。
如果積沙成塔,把這種無數(shù)的,各個階層,各個角落,各個臺面上“毫光”收集起來,他就能真實地反映這個時代,盡管不如主旋律那么提氣,但這個比任何東西都樸實,都厚重。換一句話來說,這才是寫詩的一個常態(tài),不迎合,不作秀,不做作,我寫我心,心無旁騖,自然率真。這是一個好現(xiàn)象,也是正常寫作狀態(tài)的回歸。
我個人認為,這是中國現(xiàn)代詩的第三次高潮來臨前的沉默,是中國新詩走向繁榮的前奏,是中國詩歌突破瓶頸前的陣痛。而我們要做的,是不要打擾她,不要扼殺她,不要引誘她,不要居高臨下去棒喝她,多一些包容,多一些慈祥,多一些期待,多一些欣賞,多一些等待,她誕生的那一刻,也是詩國的第二次復(fù)活。
最后我簡單地陳述一下“毫光寫作”的定義與意義。
“毫光”———是如毫毛一樣四射的光線。
我們在閱讀《佛經(jīng)》時,知道佛祖和得道高僧都會有毫光,短者五尺,動則萬丈,甚至可以普照四方。在閱讀《三國演義》時知道孫堅之所以獲得玉璽,是因為井中有七色毫光,到了看《東陵大盜》時,知道慈禧棺槨內(nèi)的陪葬品也會大放毫光,所以給人的感覺是只有圣潔的、寶貴的東西才會有毫光。
其實,人世間的每一件物體都會發(fā)光,包括植物、動物、人類,都是發(fā)光體,在視覺方面,人類眼睛看到的終歸有限,甚至于遠遠趕不上其他動物,但借助于先進光學(xué)儀器,我們會看到每個物體的毫光,他們有著各自的顏色、動態(tài)和方向。
一個物體的毫光,是由這個物體的物理屬性決定的,每個物體都有著自己特有的輻射和放射。這是它的磁場和勢力范圍。
而每一個詩人,也有著他的磁場、朋友圈、共鳴區(qū)、影響市場。
毫光寫作的意義,是讓一個人真正能靜下心來,走進獨立思考,而正是這種毫光寫作,在周代我們有了《易經(jīng)》,在先秦我們有了諸子百家,在民國時期我們誕生了那么多大師,在七八十年代,我們出現(xiàn)了那么多流派的詩人。
城市化進程的另一個方面,是從一個集中走向另一個集中的過程,而這個過程,表面看起來進展神速,但要完成農(nóng)耕文明到城市文明的切換,是漫長的,時代大變革撕裂的劇痛,必然會產(chǎn)生對每一塊肌肉、每一塊骨頭產(chǎn)生裂變,這種撕咬和剝離,不僅會傷筋動骨、骨肉分離,而且會讓每一根神經(jīng)都產(chǎn)生出異樣的感覺。
而每一根神經(jīng)對來自外力的感覺和描述,都是毫光寫作,進而,這些毫光寫作的匯總,就可以反映出這個大時代的全貌。
總之一句話,“毫光寫作”是自由的、開放的、散漫的、各抒己見的、無章可循的,或者是地縫里鉆出來的,街角旮旯遇見的,家里邊坐著的,廟里供著的,無組織無紀律的。
但同時,他也是真實的,玉體橫陳的,赤裸裸的,刻骨銘心的,休戚相關(guān)的,如影隨形的,不妄自菲薄的,不甘愿沉默的,不放棄表達的,不甘心屈從的,垂死掙扎的。
“毫光寫作”是一個大環(huán)境,也是一個相對寬松,相對安靜的大環(huán)境,也是一個獨立思考,自成一家的大環(huán)境,還是一個我寫我心的大環(huán)境。
這個環(huán)境會降臨,或正在滋生,這是一件好事,對寫作者而言,對當今詩壇而言,是一個契機,也是一個希望和一次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