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宇斌 陳錦鋒 陳建林 鄧健敏
慢性胃炎是由多種發(fā)病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為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其發(fā)病率高,居各類胃病的第一位[1]?,F(xiàn)階段西藥治療方式以抑酸和保護胃黏膜為主要方法,但其效果并不理想,毒副作用表現(xiàn)明顯,病情反復率高[2]。補益脾胃方具有健脾強胃、保護胃黏膜、抗炎、毒副作用少等獨特優(yōu)勢,但目前補益脾胃方聯(lián)合西醫(yī)用于慢性胃炎的相關(guān)臨床應用較少,因此本研究采取補益脾胃方聯(lián)合奧美拉唑治療慢性胃炎,現(xiàn)報告如下。
①參照中醫(yī)慢性胃炎病癥診斷相關(guān)標準[3];②年齡18~65歲;③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合并有嚴重心、肝、腎、肺等臟器功能障礙;②對本次研究用藥過敏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選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20例慢性胃炎者,以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60例,觀察組60例;其中觀察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30~55歲,平均(42.73±9.84)歲;病程(21.47±19.53)個月;幽門螺桿菌陽性48例,陰性12例。對照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31~54歲,平均(43.46±10.16)歲;病程(22.83±20.07)個月;幽門螺桿菌陽性45例,陰性15例。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臨床狀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腸溶片,20毫克/次,1次/日,早餐前服用。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補益脾胃方:甘草、紅景天各6 g,清半夏9 g,木香、砂仁、川芎、焦三仙各10 g,白術(shù)、當歸、陳皮、茯苓、白及各20 g,太子參、丹參各15 g,雞內(nèi)金20 g,煅龍牡30 g,加水400 mL,武火煎煮至沸騰,后文火煎15 min,去渣取汁200 mL,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1個月為1療程。
①觀察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療程(治療后評分在患者用藥1療程后入院復查時評定)胃脘脹滿、惡心嘔吐、食少納呆、疲乏無力、大便稀溏、脈沉弱各項積分差異,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Akt、c-Met水平差異(治療后Akt、c-Met水平分別在患者用藥7 d和1療程后入院復查時檢測),所有患者均進行消化內(nèi)鏡檢查,胃鏡下取胃竇部糜爛處黏膜組織2~3塊送至病理科檢驗,采取免疫組化SP法染色,統(tǒng)計AKt及c-Met的累積光密度值(IOD),取切片5個視野均數(shù)作為統(tǒng)計值。
兩組治療前各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胃脘脹滿、惡心嘔吐、食少納呆、疲乏無力、大便稀溏、脈沉弱各項積分與治療前對比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胃脘脹滿、食少納呆、疲乏無力、大便稀溏、脈沉弱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治療前Akt、c-Met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1、圖3,兩組Akt、c-Met治療后7 d、1個月與治療前比較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7 d、1個月Akt、c-Met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2、圖4。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對比 (n=60,±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組治療后比較,1)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kt、c-Met水平 (n=60,±s)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7 d、1個月比較,2)P<0.05
圖1 治療前c-Met表達水平
圖2 治療后c-Met表達水平
圖3 治療前Akt表達水平
圖4 治療后 AKT表達水平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有病程長、易反復、纏綿難愈等特征。目前慢性胃炎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4-5]。中醫(yī)認為慢性胃炎屬于“胃痞”、“胃痛”范疇,發(fā)病與飲食、情志因素、感受邪氣、脾胃虛弱等原因有關(guān),西醫(yī)認為引發(fā)慢性胃炎與不良的飲食習慣、膽汁反流、幽門桿菌(HP)感染等原因有關(guān)[6-7],隨著對慢性胃炎研究的不斷深入,臨床發(fā)現(xiàn)中醫(yī)治療慢性胃炎有著獨特優(yōu)勢,表現(xiàn)為毒副作用少、安全性較高,可達到標本兼治。
補益脾胃方由甘草、紅景天、清半夏、木香、砂仁、川芎、焦三仙、白術(shù)、當歸、陳皮、茯苓、白及、太子參、丹參、雞內(nèi)金、煅龍牡組成,其中甘草常用于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癥狀,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功效;紅景天常用于氣虛體弱、白帶腹瀉等,具有補氣散瘀的效果;木香主治脘腹脹痛、惡心嘔吐,有行氣、健脾、消食之功效;砂仁溫脾止瀉,補氣養(yǎng)血;川芎辛,溫,活血止痛,行氣開郁;焦三仙消積化滯;白術(shù)健脾益氣多用于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當歸潤燥滑腸,主血虛諸癥;陳皮理氣健脾,主治脘腹脹滿,食少腹瀉;茯苓健脾,寧心,主治脾虛食少,便溏泄瀉;白及收斂止瀉,消腫生肌;太子參益氣健脾,主治脾虛體倦,食欲不振;丹參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雞內(nèi)金健胃消食,主治食積不消,嘔吐瀉??;煅龍牡安神鎮(zhèn)驚。
C-Met蛋白屬于原癌基因c-Met編碼產(chǎn)物,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是肝細胞生長因子受體,致癌基因c-Met異常激活會造成胃粘膜組織出現(xiàn)損傷;Akt主要負責人體生理、病理活動的調(diào)控,參與細胞代謝、分化、增殖、凋亡等一系列過程,與一系列細胞信號傳導系統(tǒng)共同影響疾病進展,胃粘膜上皮細胞的增殖和凋亡在正常情況下保持平衡狀態(tài),在此過程中AKT信號轉(zhuǎn)導通路在細胞增殖核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評分對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補益脾胃方聯(lián)合奧美拉唑可取得更好的療效,有效緩解臨床癥狀。周會鼎[8]研究表明,慢性胃炎與脾胃臟腑關(guān)系密切,用藥應“消補并用”以達到補脾、導滯的效果。本方中陳皮、木香、白術(shù)、太子參、茯苓不僅健脾益氣,還可消食化滯,使諸藥補而不滯,健脾強胃,符合“消補并用”之意,且中藥毒副作用少,可避免慢性胃炎患者在治療中因長期用藥而出現(xiàn)的毒副作用[9],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提高臨床療效。另外兩組患者治療后Akt、c-Met水平變化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正常情況下Akt、c-Met信號通路只是短暫激活,可以維持體內(nèi)平衡[10],當Akt和c-Met異常增長時,會造成胃黏膜損傷,抑制胃黏膜組織的自我修復,并可能誘導癌變。c-Met與Akt存在相關(guān)性,不過相關(guān)性較低,且Akt的激活與肺癌、乳腺癌、胃癌腫瘤的臨床病理息息相關(guān)[11],Akt通路有可能是誘發(fā)胃癌的重要通路,Akt蛋白的高表達率對胃癌有促進作用[12],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前c-Met、Akt水平均出現(xiàn)異常增高,在用藥1個療程后得到控制,表明補益脾胃方聯(lián)合奧美拉唑治療慢性胃炎患者可有效抑制Akt和c-Met水平異常增長,降低Akt和c-Met對胃粘膜組織的損傷,促進胃粘膜組織自我修復,對c-Met與Akt高表達的癌變傾向具有抑制效果。
綜上,補益脾胃方聯(lián)合奧美拉唑治療慢性胃炎療效明顯,增強了胃粘膜的防御功能,緩解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