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慧慧 章芳芳
摘要:文章運用美國學者拉斯維爾提出的“5W模式”理論,從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學生、教學效果等五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淺談如何優(yōu)化大學武術教學效果提出建議。
關鍵詞:教育傳播 武術教學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8)8—0079—02
1 拉斯維爾5W模式
1948年,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提出了傳播過程及其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即:誰(who)、說什么(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說、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1]5W模式詮釋了教育活動的五個組成部分,有利于教育活動的傳播。因此,本文借助此模式框架對大學武術課堂教學進行分析,從教師控制、教學內容分析、教學媒介、學生受眾、教學效果五個方面提出建議,以優(yōu)化武術教學傳播效果。
2 拉斯維爾5W模式在武術教學的運用
2.1 優(yōu)化教師控制研究
武術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起點,是教學活動的中心之一。在搜集、整理、選擇、處理、加工教學信息的過程中,如果武術教師教學信息出了問題,則會影響整個武術教學過程。武術的一招一式是長期訓練保持的身體技藝,只有具備良好的教學技能,擁有扎實的武術功底的專業(yè)教師方能勝任。武術教師始終不能放松對自我技能保持與提高的要求,專門研習武術,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整個武術教學的健康發(fā)展。一方面,加強或選派教師到專業(yè)的學校培訓,不斷提高武術教師的技能。另一方面,通過舉辦教師講課競賽,邀請專家和武術大家傳授教學經驗,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武術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了解教學對象的心理需求。從實戰(zhàn)的角度出發(fā),講解武術招式的來源、攻防演練的方法,將武術的招式應用到具體的實戰(zhàn)中。讓學生體驗到武術是從實戰(zhàn)來、到實戰(zhàn)中去的身體技藝。在武術教學中借鑒影視劇作中的武術經典片段,編排小的武術情景劇,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武術的興趣。并適時將傳統(tǒng)哲學、醫(yī)學、美學等理論知識引人武術教學中,讓武術文化內涵真正地在教學中詮釋出來。在課后,武術教師要養(yǎng)成教學反思的習慣,調整自我教學的狀態(tài),不斷優(yōu)化教學過程。
2.2 強化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的中心部分。要實現(xiàn)有效的信息傳播,就要對傳播內容的生產、流動與分析、研究等環(huán)節(jié)進行分析。它包括特定的教學內容和傳播方式兩部分。以往的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喜歡武術課,希望學一些武術實用攻防技術、健身原理與方法、提高防身自衛(wèi)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著力選擇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利于身心健康,又能讓學生從武術教學中學到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內容。武術內容應充分體現(xiàn)武術以踢、打、摔、拿、擊、刺等帶有攻防格斗動作。在掌握武術技術的基礎上,增加武術理論學習內容,從科學的角度來講解武術動作,破解學生對影視劇中武術的錯誤認識。結合武術理論與教學實踐,運用人體解剖學、運動生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解析武術動作,讓學生運用科學的健身方法進行健身養(yǎng)性,提高學生健身方法的科學性。在教學內容的傳播上,可以選擇性地增加實戰(zhàn)格斗技術動作教學,使學生學習的武術技術得到運用和發(fā)揮,掌握武術動作的技擊方法。讓學生中對抗性練習中,體會武術動作的產生、運行的路線,分析武術動作存在的實用攻防技術。并在對抗性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力量、勇敢、反應素質,增強學生的防身自衛(wèi)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
2.3 巧化教學媒介研究
以往的武術教學多側重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教、學生模仿學習。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局面,教學活動比較枯燥乏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手機、電腦、IPAD等智能終端已成為大學生上課的必備品。如何將多媒體技術引入武術課堂,合理利用手機等智能終端促進武術教學,是未來武術教學發(fā)展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獨特的生動性、趣味性、全面性等特征,把所要講述的內容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動畫、視頻、聲音等多媒體技術,完整演示出來。通過掃描二維碼,登錄教學網站查看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的移動設備上,讓學生做到學前預習,課上學習、課后復習。在教學的過程中,運用手機等多媒體技術把學生練習的動作,全程拍攝下來,然后把他們完成動作的情況進行播放,并與正確技術動作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直觀地看清自己錯誤在什么地方。教師通過合理地指出完成動作過程時錯誤的關鍵,不僅有助于學生加快糾正錯誤的動作,形成正確的技術動作,而且加快教學過程,縮短教學周期,提高教學質量。最后,要注意手機等多媒體技術僅作為武術教學的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在運用的過程中要注意適度、適量使用。在要向學生說明教學意圖,讓學學生明確教學的任務與側重點,讓學生帶著任務,有目的地地觀看,以防止多媒體技術過分吸引學生注意力,不能專注于武術教學內容的學習。
2.4 區(qū)別學生需求研究
學生是傳播的最終對象和目的地,在傳播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傳播活動產生的動因之一和中心環(huán)節(jié)之一。在有限的教學時數(shù)內,不可能學習過多的武術內容。武術教學應深入分析、研究學生的興趣、需求、行為動機、學習的價值及其社會意義等方面主體因素。第一,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武術教學應以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增加一些攻防格斗動作等實用性的武術技巧,改變目前武術教學多以學習套路為主的現(xiàn)實。特別是在非常情況下求生存、保平安的自衛(wèi)技術。教師還可以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例如開展豐富的武術競賽活動,適當增加武術游戲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學習。第二,現(xiàn)代大學生思想雖然活躍,善于創(chuàng)新,教師可以允許學生在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自主添加一些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套路。鼓勵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單位,選擇一個故事為主題背景,將武術動作融入到劇情中,創(chuàng)編一個舞臺劇。第三,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自我表現(xiàn)意識更加突出。武術教學可將學生性格特性與武術項目的動作特點相結合,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如在太極拳教學中,女同學突出表現(xiàn)輕柔、舒緩、曲線美,男同學則側重表現(xiàn)太極拳的擒、拿、摔、打等技法。最后、從終身體育角度出發(fā),讓同學們明確學好武術的價值及其社會意義。通過介紹武術在改善體質方面的特殊價值,逐漸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進一步促進激發(fā)他們學習武術興趣的內在動力,為以后從事武術運動乃至終身體育打下基礎。
2.5 多樣教學效果研究
教學效果是檢驗教學活動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武術源于人類生活實踐活動,武術教學也應與大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全面分析動作的基礎上,武術教學活動應抓住武術動作中的難點和重點動作,使難點武術動作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由淺入深地融入到生活中去。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武術教學的質量和進程,而且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的記憶效果。如以24式太極拳中的云手動作教學為例。在泛化學習階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建議一個時鐘的概念。讓學生用雙手分別模仿時鐘順逆時針運行的手法軌跡,雙腳則學習螃蟹橫行的步伐。在分化學習階段,武術教學采用分解教學法與完整教學法相結合的原則,恰當利用正面、反面示范作用,讓學生體會身體轉動要以腰脊為軸,松腰、松跨,重心與步法協(xié)同配合動作的細節(jié)。合理把握好示范的時機、方向、位置、角度等方面,盡量避免、減少和糾正學生在學習時形成錯誤的動作。在鞏固學習階段,武術教學中講明動作的攻防含義,兩人之間體驗粘連相隨。讓學生切身實地地參與到動作的防守與對抗中,在進攻和防守之間體味武術的攻防含義。借鑒小組表演、競賽的形式,加固學生動作的鞏固和動作質量的提高。最后,為進一步鞏固教學效果,在課后通過布置錄制動作視頻作業(yè)、隨機抽查學生動作等形式,促進學生自覺積極地參與到武術教學中,有效地提高武術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