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環(huán)菊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廈門,361003)
DVT是臨床較為常見周圍性血管病變,就是深靜脈血液非正常凝結致靜脈回流障礙的病癥,臨床表現(xiàn)為下肢疼痛、麻木、皮膚變化等,常常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及預后恢復。老年患者由于較長時間臥床,活動受到限制,使得下肢血流減緩,再加上有些患者合并高血脂癥、高血壓等病癥,使血液處在高凝狀態(tài),易出現(xiàn)DVT[1]。如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和干預,會引起肺栓塞等嚴重并發(fā)癥,對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所以,必須重視和加強老年臥床患者的DVT預防干預。本文主要對104例長期臥床老年患者的DVT預防護理情況進行研究,剖析物理干預法的應用效果及對患者睡眠質量的改善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104例納入觀察中,均要求臥床休息,限制活動。采用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成2組,每組52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23例;年齡68~77歲,平均年齡(72.4±3.1)歲;中風偏癱19例,下肢骨折24例,其他9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25例;年齡70~76歲,平均年齡(73.1±2.8)歲;中風偏癱18例,下肢骨折27例,其他8例。在基本信息、病情、治療方法等方面,2組患者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年齡65~80歲;2)臥床實際>3 d;3)意識清醒,可正常表達;4)當前未出現(xiàn)DVT。
1.3 排除標準 肝腎功能不全、嚴重動脈硬化、確診為DVT、皮膚感染及不配合等患者,對護理知情并同意。
1.4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預防護理,包括定期(2 h)翻身、按摩下肢;適當抬高下肢20~30°,指導患者不要過度屈曲肢體;身體情況允許下可下床坐輪椅活動13~30 min;保護靜脈血管,盡量不用刺激血管藥物;加強健康宣教,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肢體運動鍛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同時進行物理護理干預,具體包括:1)躁泵運動:指導患者躺或者坐于床上,讓下肢盡量伸展,并放松,先行背屈,即緩慢勾起腳尖,盡量讓腳尖朝自身軀體向到最大限度,持續(xù)10 s,在放松5 s,可有效收縮脛骨前肌,使小腿三頭肌得以放松;再行拓屈,即腳尖緩慢往下壓,直到最大限度,持續(xù)10 s,可收縮小腿三頭肌,讓脛骨前肌放松。2)間歇式充氣加壓泵:在應用前需要先檢查保證泵上的壓力充氣管和主機、壓力護腿套連接良好,確保充氣管未打折、扭曲。然后協(xié)助患者平臥,在下肢帶上壓力護腿套,再連接電源,啟動氣壓治療儀,把壓力調至40 mmHg,在充氣時護套對腿部的圓周壓力控制在0~40 mmHg。在治療15~20 min后,關停,分開壓力充氣管,取下護腿套。每天進行2次間歇式充氣加壓泵干預,3次躁泵運動。3)梯度壓力彈力襪:根據(jù)患者大腿周徑選用合適的彈力襪,穿套在患者腳踝到大腿處,腳踝處壓力最大,逐級遞減壓力,以改善下肢靜脈血液回流。
1.5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護理1周后的DVT發(fā)生例數(shù),如發(fā)現(xiàn)患者一側肢體,特別是小腿,顯著腫脹、增粗3 cm以上,則警惕出現(xiàn)DVT,當即行超聲確診[2]。同時,測定護理干預前后患者的大小腿周徑差的變化。評價治療前后2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變化情況,包括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日間功能,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輕重分別給予0、1、2、3分的評分,分數(shù)越高,睡眠質量越差。
2.1 2組患者DVT發(fā)生情況比較 通過護理后,觀察組出現(xiàn)3例DVT,發(fā)生率為5.8%,對照組出現(xiàn)7例DVT,發(fā)生率為13.5%,均及時發(fā)現(xiàn)并得到有效治療,2組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χ2=3.118)。
2.2 2組患者護理前后大小腿周徑及凝血指標比較 護理后2組患者的大、小腿周徑差均有改善,但觀察組更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 2組患者護理前后各項PSQI評分比較 與護理前比較,護理后2組患者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日間功能、睡眠障礙評分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者各項PSQ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護理前后大小腿周徑及凝血指標水平比較
注:同組護理前后比較,*P<0.05;護理后2組比較,△P<0.05
表2 失眠患者經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后各項PSQI評分比較分)
注:同組護理前后比較,*P<0.05;護理后2組比較,△P<0.05
DVT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尤其是老年長期臥床患者的發(fā)病率最高,原因在于臥床后局部血流速度會減緩、PLT水平提升,使血液處在高凝狀態(tài),在加上術后患者活動受到限制,以致于下肢肌肉收縮力減弱,進而引起下肢深靜脈回流不暢。所以,在臨床治療中要重視DVT的預防。
當前,臨床上一般采用藥物和物理方法預防DVT發(fā)生,但由于患者年齡、藥物不良反應等影響,藥物預防受到很大限制。DVT物理預防護理就是利用充氣或者外力加壓原理,通過擠壓相關部位,促進局部血液流動,以減緩靜脈瘀滯,降低DVT發(fā)生風險,通常適用于圍手術期、慢性病、臥床治療等無法自主運動DVT高危人群,特別是凝血功能障礙、無法用藥預防患者。踝泵運動是常見的DVT物理預防方法,主要是通過背屈、拓屈下肢,促進血液回流,提升局部血流速度。間歇充氣加壓泵屬于機械壓力裝置,應用袖套裝置,通過氣套按照合適壓力間歇性擠壓小腿,提高血流速度,預防凝血因子的黏附及聚集;梯度壓力彈力襪產生逐級遞減壓力,促進下肢血回流,加快血流速度。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應用上述3種物理干預方法,DVT發(fā)生率為5.8%,顯著低于常規(guī)預防護理對照組。與山慈明等人的相關研究報道基本一致[3-4]。另外,與護理前比較,護理后2組患者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日間功能、睡眠障礙評分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者各項PSQ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DVT物理護理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在老年患者臥床治療期間,實施DVT物理護理干預,有助于減少DVT發(fā)生,改善患者患肢血流,提高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