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敏 黃綺琳 張凱迪 姚淑榕 郭曉玲
摘 要:分析當前我國紅色資源整合的現狀以及小學紅色文化啟蒙教育的現狀,闡明構建基于紅色資源整合的小學紅色文化啟蒙教育新模式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構建具有普適性的基于紅色資源整合的小學紅色文化啟蒙教育新模式,并具體介紹該模式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紅色文化;啟蒙教育;紅色資源;整合;小學
一、基于紅色資源整合的小學紅色文化啟蒙教育現狀
紅色資源在我國分布廣泛,然而大部分地區(qū)的紅色資源由于歷史和地形等原因都呈現出分散性這一特點,因此如何對紅色資源進行整合成為了文化工作的重點之一。整體來看,各地紅色資源的整合都強調要“聯(lián)合整合”,即要把處于某一范圍內的不同區(qū)域所擁有的紅色資源進行整合,以此產生較好的輻射效應。但即使有理念指導,許多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的地區(qū)的紅色資源整合工作依舊不容樂觀。
教育是傳承紅色文化必不可少的一個途徑。為了具體了解目前小學紅色文化啟蒙教育開展的實際情況,筆者對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政治面貌的人士展開了調研。調查結果顯示,當前的小學紅色文化啟蒙教育存在教育效果不明顯、內容吸引力不強、教學形式比較單一等問題,筆者認為這與我國小學紅色文化啟蒙教育缺乏科學的教育模式有關。事實上,當前我國僅有部分小學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紅色文化啟蒙教育模式,大部分小學的紅色文化啟蒙教育都不成體系,仍有待改進。
紅色資源是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資源,但在有關紅色資源整合利用的研究中,人們更多注重整合后資源所能發(fā)揮的經濟效益,只有少數地區(qū)關注到紅色資源在新時代的教育價值,這直接導致了大部分地區(qū)小學紅色文化啟蒙教育的開展與小學所在地紅色資源的傳承相互脫離。筆者進行的調研也證實了人們對于小學所在地紅色資源的了解程度偏低。且目前將整合后的紅色資源應用于教育的小學的應用方式仍然相當傳統(tǒng),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趣味性,教學效果不太樂觀。
二、構建基于紅色資源整合的小學紅色文化啟蒙教育新模式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因此我們需要深入剖析紅色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精神特質,深刻認識紅色文化的傳播對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
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的根本,對小學生進行紅色文化啟蒙教育有利于提升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育小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磨練小學生的信念。當前大部分學生并不了解當地的紅色資源甚至尚不了解紅色文化的重要性,但實際上,紅色資源與紅色文化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精神內涵,對小學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教育意義。另一方面,紅色文化啟蒙教育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使小學生得以接受紅色文化熏陶。而紅色文化啟蒙教育若想有效開展必然需要結合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并依托一定的紅色資源,因此構建一套科學的教育模式尤為重要。
三、基于紅色資源整合的小學紅色文化啟蒙教育新模式
小學紅色文化啟蒙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從上述分析來看,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小學紅色文化啟蒙教育缺乏創(chuàng)新性、系統(tǒng)性以及趣味性。因此,筆者在此嘗試提出一種新的小學紅色文化啟蒙教育模式。該模式建立于“認知學徒制”與“認知金字塔”理論基礎之上,立足于“入眼”、“入耳”、“入心”三大階段性教學形式,主要包括資源整合和課程設計兩大部分,是一套具有普適性的小學紅色文化啟蒙教育模式。
(一)基本結構
“認知學徒制”是美國認知心理學家柯林斯和布朗等于1989年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模式主要包括了四個元素:內容、方法、序列和社會性?!罢J知金字塔”則是安德森和克拉斯沃對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的改造,他們認為教學目標應該依次達到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六個層面。筆者在吸收借鑒這兩大理論部分成果的基礎上融合“入眼”、“入耳”、“入心”的教學形式,提出了基于紅色資源整合的小學紅色文化啟蒙教育新模式,模式基本結構圖如下:
筆者將小學紅色文化啟蒙教育分為四大環(huán)節(jié),前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標分別為“認識感知”、“理解吸收”以及“應用創(chuàng)造”,它們相對應的教學形式分別為“入眼”、“入耳”、“入心”。此外,在每一環(huán)節(jié)結束后都會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填寫學生課堂學習評價量化表,以此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便完善和開展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最后的“評價反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授課教師的教學效果。
(二)課程設計
在第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了實現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感知”,筆者設計了具有“入眼”特點的相關課程。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課程線上線下相結合,使得紅色資源能夠直接進入到小學生的眼中。線上課程主要為觀看相關視頻以及游戲教學,其中視頻既有以紅色資源和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影片,也有教師錄制的微課視頻;游戲則為教師結合當地紅色資源開發(fā)的橙光游戲。
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充分理解并吸收知識,教學形式以“入耳”為主要特點。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課程采用室內室外兩結合的方式,期望學生在不同場景中感悟并汲取紅色文化。室內課程包括讀書節(jié)和故事會,室外課程包括聽老兵講座以及情景體驗(例如讓學生穿上紅軍服在紅歌聲中吃紅米飯)。
第三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形式以“入心”為主,設計的課程主要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性,使前兩個階段的所學知識能夠真正被學生應用創(chuàng)造。該環(huán)節(jié)的課程融知識技能、才藝審美與情感表達于一體。知識技能類開設的是創(chuàng)意寫作課,學生可以結合前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寫作紅色文化認識談、紅色精神感受談等。才藝審美類課程包括才藝大比拼以及情景角色表演,學生在這些課程中可以借繪畫、剪紙、表演等形式展現自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情感表達類課程是給老兵寫信,旨在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第四環(huán)節(jié)為評價反饋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此環(huán)節(jié)會將自己在第三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造的成果進行展示,教師會對學生的成果進行點評,并通過提出修改建議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成果。學生將會在打磨成果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紅色文化的理解。
(三)資源整合
筆者提出的新模式以資源整合為基礎,通過整合紅色資源分布區(qū)分散性的紅色資源并將其融入教學能夠使分散的紅色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時能夠使學生直接接觸紅色資源,利于增進學生對于自身所在地紅色資源的了解。
紅色資源整合的方式分為主線整合和副線整合。主線整合又為全面整合,即把小學所在地的紅色資源統(tǒng)計后進行分類,筆者依據張?zhí)┏恰墩摷t色文化資源的分類》中的標準把紅色資源分為了十大類,分別為:紅色建筑、紅色舊址、紅色器物、紅色文獻、紅色人物、紅色事件、紅色文藝、紅色精神、紅色研究、紅色創(chuàng)作。副線整合即局部整合,實質是開辟一條可用于紅色教學的路線。該路線需以教學小學為出發(fā)點,根據各紅色資源的地理位置及距離遠近選定不同類型的紅色資源進行組合,屆時可將其應用于教育游覽與參觀。
四、結語
基于紅色資源整合的小學紅色文化啟蒙教育新模式是在華夏兒女共圓中國夢的大背景下構建的,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同時,它又是一套科學合理的教育模式,具有普適性和就地取材性。這一模式無論是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承還是對于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zhí)┏?論紅色文化資源的分類[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7,10(4):137-144
[2]張文,施鐿.中西部紅色資源的整合與深度開發(fā)[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24(2):48-51.
[3]莫林麗.大別山區(qū)紅色旅游資源整合開發(fā)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6,44(31):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