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味一直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也是一線教師苦苦尋覓并為之不懈努力的。為了讓學生快速進入文本,感受語文的魅力,試通過對文本中個別詞語進行刪減、替換、增加等處理后將其與原文進行比較,在對比中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刪減;替換;增加;積淀;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文章語言閱讀及考查的要求是:“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能在通讀文本的基礎(chǔ)上,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笨梢?,文本中的文字是有溫度的,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那么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呢?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chǔ)?!笨梢姡容^在邏輯思維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文本中看似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也許就是作者獨具匠心的表達。只要我們靜下心來,慢慢品讀,肯定會有大發(fā)現(xiàn)。
我們可借鑒這種比較之法,將改動后的文本與原文進行比較,讓學生在反復的品味過程中體會文字之魂,語文之美。
筆者以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為例,選取三篇課文,將文本中個別詞語刪減、替換、增加后與原文進行比較,在比較過程中來切實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字的關(guān)注度和敏感度。
一、選擇性的刪減,體會作者的苦心
文本中的字、詞、句所表達的情感總是一致的,它們并非孤立存在,它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表現(xiàn)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文本中的文字都是作者深思熟慮后醞釀出來的。所以,文本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作者情感的傳遞者和執(zhí)行者。
以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昆明的雨》一文中第9自然段為例:
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
筆者進行了這樣的處理:“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得是緬桂花!”
師:大家注意到?jīng)]有,原句和修改之后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生1:少了“滿滿”二字。
師:你從“滿滿”二字讀出了什么?
(生沉默不語。)
師:那我們來讀一讀吧!先讀原文這一句,再讀修改之后的這一句。
(生朗讀)
師:有發(fā)現(xiàn)嗎?
生2:老師,我不能肯定,我從“滿滿”感覺到了房東和養(yǎng)女的熱情。
師:何以見得?
生2:“滿滿”說明緬桂花有很多,送給別人的緬桂花很多,說明房東和養(yǎng)女的善良。
生3:我從“滿滿”感受到了房東和養(yǎng)女的勤勞。因為要摘生長在高處的緬桂花很不容易,摘了這么多的緬桂花肯定花費了很多的時間,這是滿滿的愛??!
師:看來大家理解得很到位,誰來讀讀,這一句該怎么讀?
生4:讀到“滿滿”二字,我們應(yīng)該慢一點,讀出很享受的感覺。
師:同學們,別小看“滿滿”二字,它遠遠超出了這個詞語本身的意義。
一個孤立的詞語,對于整個文本來講是滄海一粟,但由于作者的恰當運用使得這些孤立詞語能恰當?shù)貍鬟_出文本的寫作意圖和思想情感。
二、選擇性的替換,體會作者的用心
劉勰曾說:“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可見文本中的一字一詞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任何一個詞語都不能被隨意替換。
以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壺口瀑布》一文中第13自然段前半句為例:
其時,正是雨季,那溝已被灌得浪沫橫溢,但上面的水還是一股勁地沖進去,沖進去……
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壺口瀑布的那種磅礴的氣勢,筆者對上文做了如下修改:“其時,正是雨季,那溝已被灌得浪沫橫溢,但上面的水還是一股勁地流進去,流進去……”
師:其實大家不難發(fā)現(xiàn)老師把原文的“沖”字改成了“流”,大家說說看,能不能這么改?
生:(異口同聲)不能!
師:為什么呢?我們還是一起來讀一讀吧!
(生朗讀)
生1:“沖”字有力度,而“流”字沒有力度。
生2:“沖”更能顯示出壺口瀑布那種磅礴的氣勢,而“流”字沒有這樣的表達效果。
生3:這一句的前半句有“灌”字,說明水勢的兇猛,正好對應(yīng)“沖”字。
生4:用“沖”字也能和前面“一股勁”相匹配。
師:你們很會讀書,能把字詞融于具體的語境之中,不錯!
一個很不起眼的詞語,學生入境了,入情了,也就入畫了,學生仿佛就站在壺口瀑布旁邊,看著氣勢恢宏的瀑布,可謂身臨其境。
在我們品味文章的時候,一個詞語蘊含的種種情感要細細地品味,有時我們可以用適當?shù)脑~語替換一下,在對比中體會文中詞語的獨特意義。
三、選擇性的增加,體會作者的匠心
學生的想象力是無窮的,通過想象可以把枯燥的符號轉(zhuǎn)化為具體、可感可知的事物,但是這種想象是有前提的,不是天馬行空的亂想,也不是不著邊際的空想。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合理安排設(shè)計需要學生想象的環(huán)節(jié)。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賣油翁》中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為例:
師:請看最后一句:康肅笑而遣之。老師很想在“笑”之前加一個字或者詞語,體現(xiàn)康肅當時的心理。
(學生思考)
生1:我認為可以填“不屑”。
生2:我認為可以填“尷尬”。
生3:我認為可以填“佩服”。
師:大家討論一下是“不屑”“尷尬”還是“佩服”呢?我們請同學們說說看吧。
生4:我覺的是“不屑”,因為康肅是看不起賣油翁的。
生5:我認為可以填“尷尬”,因為康肅認為賣油翁道出了他善射的原因,他很沒有面子。
生6:我認為可以填“佩服”,因為康肅聽取了賣油翁的勸告。
師:看來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想象,而且有理有據(jù)。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笨梢?,我們對語言要有一定的敏感性,只有這樣,才能悟出別人體會不到的東西。
在統(tǒng)編教材的文本中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只要我們靜下心來,刪減、替換、增加,而后與原文對比,慢慢品味,細細探究,就會發(fā)現(xiàn)文本的獨特之美。
筆者希望通過這樣的文本比較之法,讓更多的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一字一句都是需要好好斟酌,細細品味,慢慢回味的語文教學,既要得其意,更要得其文,唯有如此,我們的語文才是地道的語文。
作者簡介:章衛(wèi)良(1983—),男,浙江省湖州市長興教師進修學院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初中語文教材解讀、教學與課題研究。